- 內蒙古大河灣:智能科技賦能黑土地
- 信息來源:網絡 | 更新時間:2022-11-17 | 閱讀量:69次
初冬的黑土地上,秋收的喧囂逐漸散去。位于內蒙古扎蘭屯市的中科院“黑土糧倉”先導專項大河灣示范區內,造型酷炫的無人化智能農機來回穿梭,它們正對秋收后的土地進行耙地等整地作業。
“與傳統農機相比,新一代智能農機更像計算機、手機、農機結合的綜合體,6-8個人就能完成10000畝地的耕種?!弊谝还锿獾闹笓]中心操作臺前,中科院計算所高級工程師陳海華觀察著智能農機的一舉一動。
據陳海華介紹,智能農機裝備通過與衛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土壤能譜分析儀等設備聯動,將采集的數據及時匯總到指揮中心,后臺通過分析建模作出智能決策,為黑土地建立電子檔案,實施保護性耕作。
大河灣示范區所處的大興安嶺東南麓區,坡崗地多,風蝕水蝕嚴重。近年來,黑土耕地的腐質層變薄,比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減少10厘米至15厘米,暗棕壤減少15厘米至20厘米,有機質由每公斤68.6克降低到每公斤43.34克,地表礫石含量卻較30年前增加近20倍。用好、養好這片黑土地,實施保護性耕作迫在眉睫。
據了解,2021年7月,中科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與中科院計算所深度合作,將信息技術、智能裝備、保護性耕作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充分融合,開展黑土地智能化農機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應用研究現代農業新模式。
“我們正在摸索一條既不降低綜合效益,還能保護黑土地的模式?!敝锌圃河嬎闼呒壒こ處煆堄癯烧f,未來5年內,大河灣示范區計劃推動3萬畝核心示范區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綜合效益提升10%以上,5000畝新能源智能農機作業示范區人力投入減少50%以上。
“在保障農業生產節本、增效、提質、增量的前提下,實現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未來將服務內蒙古東部的四個盟市乃至東北地區?!睆堄癯烧f。
“農事作業的智慧化進程是大勢所趨?!敝袊こ淘涸菏?、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張佳寶告訴記者,大河灣示范區正是通過理念上的創新,逐步來實現綠色生產、智慧化生產、規?;a。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啟動一年多來,中科院聯合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開展科技攻關與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已打造7個萬畝級示范區,形成主推技術41項,示范推廣面積累計約1.7億畝。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