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呼喚“以竹代塑” 藤鄉大瀝煥發新活力
- 信息來源:網絡 | 更新時間:2022-11-28 | 閱讀量:71次
近日,中國政府向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了“以竹代塑”倡議,賦予了竹藤事業新使命與新期待近日,藤制品又以綠色低碳的優點,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在中國藤鄉佛山南海大瀝,每個人家里都少不了一件藤制品。藤箱的輕便、藤椅的舒適、藤席的清涼、藤擺件的精美……藤可謂全身都是“寶”。
從日用品到工藝品 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藤條的外皮色澤光潤,手感平滑,彈性極佳,是一種上好的天然編織材料。粗的藤枝經高溫蒸煮過后變得柔軟,散發出獨有的植物香氣。工匠們沿著模具趁熱將藤枝拗制造型,冷卻后便可自然定型。
以藤枝為架,以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為衣,一件藤家具要經歷打藤、揀藤、洗藤、曬藤、拗藤、拉藤、削藤、漂白、染色、編織、上漆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特別考驗工匠的手藝和耐心。
柔韌的藤條在老師傅的指尖變魔術一般絲絲環扣,上下翻飛。一步錯了,全部都要重來,再精密的機器也無法替代。就連看似簡單的藤席,從選材到編織成品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花上十天的時間,而一張優質的藤席如今的售價也在上千元。
藤器除了人們熟知的輕便、涼爽、耐用之外,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藤編也因此被譽為“指尖上的藝術”。工匠們發揮出豐富的想象,運用各式各樣的編織方法讓藤編呈現出動物、建筑、花卉等題材的工藝品,造型萬般變化,栩栩如生。
藤鄉歷史悠久 藤器曾是貢品
北宋歐陽修等人編修的《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南海把藤席作為貢品進獻朝廷。而大瀝素有“藤鄉”之稱,大瀝藤編真正興盛于清末,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進入鼎盛期。據1835年的《南??h志》記載,“嶺南藤類至多,貨于天下,其織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曾經南海藤編占全國90%的生產份額,其中南海90%的生產在大瀝鎮。
那時,大瀝擁有上千家藤廠作坊,鹽步、黃岐的“八鄉”,家家戶戶以藤編為副業,人們在門口織藤是當地一大特色景象,藤編也幾乎成了黃岐一帶人們最大的收入來源。隨后藤編開始進行工廠化生產,當時南海最大的藤廠南海藤廠和東風藤廠,制作的藤制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地。
“守藝人”匠心堅守 摸索藤編的傳承與創新
藤工藝品原材料貴、制作耗時長,隨著更便宜多樣的塑料品的出現,藤制品市場便一落千丈。藤編也從一種家家戶戶都依賴的謀生手段,成為了防止失傳的傳統工藝。
2012年,南海藤編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梁燦堯便是南海藤編(大瀝)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五歲起便跟著家中長輩學織涼席,作為一個從小喜愛藤編的大瀝人,他始終堅守著這份代代相傳的工藝文化,不斷在實踐中摸索藤編的傳承和創新之路,這一守,便是數十年。
他開創了大瀝本土藤編品牌“藤王府”,顛覆性地設計了“藤木結合”的新型家具、也走進了各大院校為學生講解和普及藤編文化、開展公益性藤編課程等等……梁燦堯希望通過自己努力,讓藤編技藝傳承下去,并煥發出新的活力。
以竹代塑倡議 引領綠色新浪潮
竹藤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它不僅生長速度快、資源豐富,也是綠色低碳、可降解再生的優質材料,具有重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大瀝藤編,這項凝聚著匠人智慧的工藝見證了時代的更迭變化,歷經變革卻從未止步。近年來,大瀝一直在為文化遺產的傳承努力探索,“以竹代塑”的倡議與行動,也為藤編非遺項目的轉型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出路。藤編不僅具有環保意義,也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接下來,大瀝將堅持以創新的方式傳承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都市文明,繼續書寫“藤鄉”大瀝的燦爛篇章。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