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江門:向世界講好“僑鄉粵菜故事”
- 信息來源:網絡 | 更新時間:2023-03-27 | 閱讀量:121次
僑鄉有哪些美食?江門五邑有哪些名菜?在《僑鄉粵菜故事》就能找到答案。近期,由江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組織、江門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編著的《僑鄉粵菜故事》正式出版,圍繞江門本地食材供應產業、僑鄉飲食文化、烹飪技藝及本土粵菜師傅人才培養等內容,深入挖掘經典五邑風味菜的來龍去脈、菜品背后的人文故事。
據悉,《僑鄉粵菜故事》共分為開篇說、僑故事、基地篇、菜品篇、名廚篇、名店篇、番外篇等七個篇章,收錄了20個五邑地區特色食材供應基地,70個菜品,7名僑鄉粵菜名廚從業心得、烹飪技藝,7名僑鄉名店創業者創業守業心得等。
名滿天下的“僑鄉粵菜”
世間味道千萬種,一個地方的美食能很好地反映當地的人情風俗。在“中國第一僑鄉”的江門,華僑們把五邑美食帶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把海外的美食帶回中國,反哺故土。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里,最受歡迎的大概就是臺山阿伯咕嚕肉。酸甜的咕嚕肉是臺山傳統鄉村宴席的一道必備菜,酥肉蘸上酸甜的醬,讓食客們贊不絕口。當咕嚕肉來到唐人街后,因不知道最開始將這道料理帶到這片土地的人是誰,于是他們便稱其為“臺山阿伯咕嚕肉”,也以此紀念那些成為這片土地的探索先鋒的臺山人。
翻開《僑鄉粵菜故事》,可以看到江門各縣(市、區)名特產、名菜、名點、名廚情況,每個故事的編撰都從歷史、民俗、食材、技法、名廚等方面深挖五邑菜文化內涵,突出歷史性、人文性。例如,書中的基地篇詳細介紹了蓬江區的杜阮涼瓜、江海區的外海面、新會區的陳皮等食材的歷史故事和食材種植要點;菜品篇講述了僑鄉炒八珍、菜品白發齊眉等菜品背后的傳統寓意。
近十萬字的圖書不停留于食材的表面特質,而是深挖食材背后的淵源;不止步于聆聽,更是去感受每一位粵菜師傅、每一家粵菜名店,他們因何而來、向何處去;同時深挖華僑與美食之間的那些感動人心的故事,牽出埋藏在故事里面的血淚與動人。
向世界講好僑鄉粵菜故事,讓世界聽見僑鄉聲音,就是《僑鄉粵菜故事》的使命。圖書的出版旨在推廣僑鄉粵菜師傅、食材基地、名菜、名店,立足五邑粵菜文化研究,深入挖掘五邑特色粵菜的歷史軌跡,記載僑鄉粵菜的發展與變化,竭力還原僑鄉粵菜的本貌與味道,全方位呈現僑鄉飲食文化魅力,努力提升僑鄉粵菜在全國以至全世界的影響力。
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
江門市積極推動“粵菜師傅”工程,也培養了一批市場認同度高、特色鮮明、水平過硬的粵菜師傅,將江門市“粵菜師傅”工程打造成弘揚僑鄉粵菜文化的一張國際名片。
“我們希望在講好僑鄉粵菜故事、傳播僑鄉粵菜文化的同時,提升大眾對僑鄉粵菜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鼓勵和激發更多人參與到粵菜師傅的隊伍中,更好地推動和實施‘粵菜師傅’工程?!苯T市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
推動“粵菜師傅”工程高質量發展工作,是《僑鄉粵菜故事》出版的目的。江門市將借此契機,加快推動僑鄉“粵菜師傅”工程的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粵菜師傅”工程在助力“六穩”“六?!币约班l村振興中的作用,以“小切口”推動服務“大變化”、解決就業“大問題”、滿足民生“大需求”、促進產業“大發展”。
如今,僑鄉粵菜故事仍在譜寫。越來越多來自五邑的“粵菜師傅”正在用自己努力和付出,傳承和創新粵菜文化,守護僑鄉味道,“炒”出自己的新天地。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