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朝迅: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潛力與推進策略
- 信息來源:中小城市指數網 | 更新時間:2022-11-02 | 閱讀量:107次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是產業基礎能力的重要內容,是數字經濟的基石,是引領產業升級的結構性力量,也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穩定經濟增長的有效辦法,對于實現經濟動能轉換和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各地加快推進新基建,但也面臨投融資模式有待創新、商業模式不成熟、底層技術缺乏等困難和問題,應堅持統籌協調、強化戰略應對、構建長效機制、突出需求牽引、注重夯基賦能,充分釋放新基建潛力,更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國內市場建設和新發展格局構建。
新基建概念內涵與主要特點
“新基建”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實踐中所產生的一個新概念,主要是與傳統基礎設施相對而言。2018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首次提及,2019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以來國家層面多次研究部署,并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綜合國家有關部門和業界觀點,一般認為,“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在“新基建”涉及的設施類別上,主要包括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通信網絡、新技術、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融合應用新信息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升級的融合基礎設施,以及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并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在重點領域上,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從“新基建”的屬性和特點看,這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具有超前性、戰略性、迭代性、融合性、底層性等重要特征。
(一)超前性。一代科技革命一代產業基礎。相比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是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其主要特點是更注重創新驅動,推動信息、存儲等技術突破,促進算法、模型等原始創新,進一步拓展生產可能性的邊界,為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提供新動力,支撐和引領未來產業升級。
(二)戰略性。新基建是推動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關鍵平臺與戰略資源,是決定能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脫穎而出的重要支撐。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新基建發展,紛紛出臺針對性的政策舉措,加大新基建投資,全球范圍內關于新基建標準、技術、人才和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
(三)迭代性。新基建在推動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大量運用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高新技術,這些技術具有迭代速度快、升級周期短、標準更新頻次高等特點,具有較高的信息不對稱性和高風險性,容易引發投資浪費和設施損失。
(四)融合性。傳統意義上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產業發展、社會民生等需求的重要支撐,其功能屬性相對獨立,邊界比較清晰。新基建涉及的許多技術既有自身特性,又需要相互交叉融合。特別是工業互聯網、5G和大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已經不僅僅是產業發展的支撐,更多呈現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的特征,既是基礎設施,又是新興產業。這些新基建技術將物理世界與數字空間融合集成、相互映射、廣泛滲透、深度創新,極大拓展了經濟社會發展空間,產生明顯的催化、倍增和疊加效應。
(五)底層性。正如地基處于建筑物的底層不容易被外界看見一樣,新基建一般是產業發展的底層架構,處于感知、存儲、計算和設施層,既包括數據中心、5G基站、集成電路等硬件,也包括操作系統、網絡平臺等軟件,是各類行業應用的根基。新基建領域的技術突破、改進或停滯,會極其明顯地影響下游應用行業的產品質量和產出狀態。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潛力巨大
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求與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疊加,正在孕育信息技術革命新一波創新浪潮,推動生產生活方式深刻變革,催生龐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孵化出更多創新與應用,促進產業數字化、融合化、高端化發展,有可能被培育成為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和新支柱,對于彌補我國產業創新能力的短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基建領域累計直接投資將達到13.9萬億元,帶動的投資規模將超過21萬億元。
(一)5G基站建設。5G作為當前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技術,在“新基建”中占據重要地位。5G應用場景廣泛,且多個應用領域極具市場潛力。從具體建設內容看,5G相關的新基建包括機房、供電、鐵塔、管線等升級、改造和儲備等;5G基站、核心網、傳輸等基礎網絡設備研發與部署;5G新型云化業務應用平臺的部署,與新業務以及各種垂直行業應用的協同;圍繞5G應用的物聯網云、網、端等新型基礎設施,圍繞車聯網的車、路、網協同的基礎設施等。未來十年,5G將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起推動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5G用戶或將達到8.16億,投資將達到1.5萬億元。另外,有研究機構預計至2025年5G新增投資規模超2.5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5萬億元,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5G市場。
(二)特高壓電網建設。電力是工業部門的原動力,也是新基建的動力來源,無論是5G、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還是大數據中心,這些技術和基礎設施的運行都離不開電力網絡。2022年國家電網計劃在電網方面投資5012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包括換流站土建、電器設備安裝、變電站擴建等在內的特高壓電網建設投資也將增加?!笆奈濉逼陂g,國家電網公司計劃面向特高壓建設工程投資超過3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特高壓市場投資規模累計將達5200億元,特高壓工程累計線路或將超過7.5萬公里,將帶動裝備制造、配電網建設等相關產業投資累計超過1萬億元。
(三)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近年來,我國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高速發展,運營線路及總里程穩步增加,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中國內地累計有51個城市投運城軌交通線路9574公里,2022年上半年新增運營里程367公里。目前,巴黎、紐約、倫敦的地鐵密度可達到2.07、0.33、0.26公里/平方公里和1.01、0.48、0.45公里/人,而我國上海、深圳的密度為0.12、0.09公里/平方公里和0.28、0.14公里/人,我國未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空間仍然較大,預計到2025年,我國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將超過1.4萬公里。與此同時,截至2021年底,我國高鐵運營總里程突破4萬公里,占鐵路營業里程比重超過四分之一。按照每年新增2500公里預計,到2025年我國高鐵運營總里程可達5萬公里,帶動直接投資約2.4萬億元。兩者合計,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超4.5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5.7萬億元。
(四)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近年來,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我國充電設施網絡快速發展,但仍存在總量、充速、布局、管理等方面問題,特別是2021年國慶假期部分高速站點充電排隊情況嚴重,凸顯車樁矛盾,引發用戶“里程焦慮”。為此,亟需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預計至2025年累計新增投資規模超4000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1.5萬億元。
(五)大數據中心建設。在數字經濟需求和政策紅利雙重刺激下,我國數據中心的市場規模持續穩步擴大。特別是“東數西算”工程的實施,使得各地對于算力資源的需求增加。一些東部地區對于邊緣計算需求增加也使得就近建設大數據中心成為潮流,這其中既包括機房樓、生產管理樓等數據中心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又包括傳輸光纖、互聯網交換中心、數據服務平臺等支撐數據中心發展的網絡及服務設施建設和IDC業務部署與應用協同,以及車聯網、衛星大數據等垂直領域的大數據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超1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2.5萬億元。
(六)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術是具有很強帶動性的“頭雁技術”,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則有賴于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布局。目前,各地紛紛加大人工智能建設力度,大力推進AI芯片等底層硬件發展、通用智能計算平臺的搭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的建設和智能感知處理、智能交互等基礎研發中心建設,為智能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層支撐,為傳統基礎建設注入新活力。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超2200億元,預計2025年會帶動相關投資超4000億元。
(七)工業互聯網建設。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并將工業互聯網列為新基建重點方向之一,國家政策紅利為工業互聯網行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有利于打通工業互聯網科技鏈、產業鏈和金融鏈,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目前,國家和地方層面有關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和試點示范項目的建設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和工業互聯平臺的融合應用提速,華為、阿里等龍頭企業積極開展“工業互聯網+5G”應用實踐,加快構筑涵蓋全生態各環節的新型工業互聯網體系。預計至2025年累計新增投資規模超1.2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3萬億元。
多措并舉促進新基建健康可持續發展
新基建不僅潛力巨大,而且在穩經濟中作用突出,各地投資熱情很高。與此同時,在推進過程中也面臨著,外部環境壓力大,制約產業化進程,以及迭代快、投融資模式待創新、商業化模式不成熟、法規和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以促進新基建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統籌協調,適度超前謀劃,統籌集約開展新基建建設。堅持統籌協調,適度超前謀劃,統籌推進支撐新基建發展的政策舉措,促進各地合理有序科學穩健布局建設,避免出現惡性競爭、標準混亂、投資損失等風險。在推進新基建過程中,要避免“喜新厭舊”,妥善處理傳統基建與新基建之間的關系,在新基建項目建設方案制定中不刻意劃分新舊基建類型,在項目安排方面,將相關配套建設作為調劑或協同項目使用,避免新基建單兵突進但缺乏配套而難以落地。
(二)強化戰略應對,以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為兩翼,拓展更大發展空間。一方面,強化技術創新。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協同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爭取在人工智能、5G網絡應用、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取得創造性突破,以自立自強獲取國際競爭合作話語權。另一方面,注重開放合作。充分挖掘、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機遇,鼓勵通過園區共建、人才合作培養、市場互惠開放等方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聯通,促進新基建與共建“一帶一路”戰略對接。深化與歐盟、東北亞、東南亞等地區產業鏈合作,推動區域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三)構建長效機制,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建立完善新基建專項扶持政策體系,綜合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創新政策等支持新基建發展。強化政府引導作用,鼓勵設立新基建領域的產業投資基金或地方政府引導基金,引導龍頭企業、社?;?、私募股權基金、保險資金和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等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新基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發揮信托、保險等長期資金作用,用好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健全直接融資體系,創新運用基礎設施投資信托基金,鼓勵商業銀行以“投資+融資”眼光看待新基建行業機遇,大力發展適合新基建企業特點的新型抵質押方式,實現多層次市場化投融資。
(四)突出需求牽引,強化應用場景建設,因地制宜打造新基建工程。突出需求牽引,發揮好新型城鎮化、碳達峰碳中和、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牽引作用,圍繞新產業發展和新業務場景需求,加快物聯網、大數據、自動化控制技術與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綠色低碳等融合應用,促進新基建技術創新與終端新網絡、新平臺、新能源、新設施、新應用等廣泛結合。
(五)注重夯基賦能,提升底層技術、法規和制度保駕護航能力。強化底層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努力搶占全球新基建制高點和話語權。加強數據安全、開放和使用等法律保障。對數據開發、收集、整理、存儲、保管、使用、維護、更新、銷毀等一切與數據相關的活動進行規范。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促進自上而下的全社會數據資源有效流動,助力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數字安全規則制定,努力貢獻中國智慧。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