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遲:新型城鎮化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偉大戰略
- 信息來源:中小城市指數網 | 更新時間:2023-01-04 | 閱讀量:27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與新型城鎮化有何內在聯系?新型城鎮化首次被提升到戰略高度,有何重要意義?中宏網記者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副主任沈遲。
城鎮建設和發展步入新階段
沈遲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新型城鎮化從“戰略”這一層面提出,給外界一個強烈信號。一方面透露出,我國城市建設將從單純的城市間競爭時代進入到區域協調發展的時代;另一方面顯示出我們解決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如何解決好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新型城鎮化戰略正是要解決城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縮小區域、城鄉之間的差距,破解城鄉“二元”發展矛盾,實現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最大的需求潛力所在,對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動我國城鎮化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截至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6.7%,全國城市數量達691個。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按戶籍人口規模劃分,100萬–200萬、200萬–400萬、400萬以上人口的地級以上城市分別有96個、46個和22個。
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龍頭作用進一步發揮,帶動所在區域中小城市發展壯大。同時,縣城補短板強弱項扎實推進,“1+N+X”政策性文件體系落實落地,120個縣城建設示范工作穩步開展。
城市群建設成效顯著?!?9+2”城市群布局總體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長江中游、北部灣、關中平原等城市群集聚能力穩步增強。京津冀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城市,帶動河北省及周邊省區鄰市,成為我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有活力的經濟圈?;浉郯拇鬄硡^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為引擎,輻射周邊區域。成渝、長江中游、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省際協商協調機制不斷建立健全,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蹄疾步穩,鄉土中國轉型為城鎮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隨之不斷增強。
讓更多人共享城市品質生活
“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不單單要解決他們‘謀生計’的問題,關鍵在于城市如何留著他們,讓他們在城市生活有歸屬感?!鄙蜻t告訴本網記者,“讓新市民分享城市發展紅利,讓他們享有更多民生福祉是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關鍵舉措?!?/span>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市民化質量穩步提高。戶籍制度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城市落戶門檻大幅降低,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有序放寬落戶條件。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的比例提高,隨遷子女在常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要求落實,2021年90.9%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服務。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印發實施,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逐步建立,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部制定下發實施方案,各項改革試驗任務加快推進。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同比實際增長9.7%,快于城鎮居民實際收入增速2.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12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0,比2012年降低0.38個百分點。
十年來,中國城鎮棚戶區改造3961萬套惠及9000多萬居民,老舊小區改造惠及2000多萬戶,越來越多的王芳們實現“以小換大、以舊換新、以矮換高、以危換安”的安居夢?!盎仡欉^去十年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不斷躍升,以人為本的理念更為凸顯?!鄙蜻t表示。
面向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將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完善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戰略格局。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特別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縣城區這“一大一小”發展,已成為城鎮空間格局優化調整的趨勢。
拓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縱深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中國城鎮化的總體格局,城市的發展以城市群為主要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把這些戰略關系進一步做了理順。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既要保障國土的生態安全,又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還要有快速高質量的推進城鎮化進程,要平衡好這幾方面的關系,需要增強城鎮化發展中的內生動力,這意味著,未來的城鎮化發展和建設不再拿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的行政區、城市,而是在不同主體功能區的城市或者是區域,打造各自的主導功能,圍繞這些主導功能會有各自的主導性的政策引領。
通過更為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城市群、都市圈、特色小鎮等不同空間載體的創新活力。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城鎮化進程中將成為發揮資源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的主體形態。城市群和都市圈既能提高發展效率,增強規模效應,又能避免單體大城市無限制擴張所帶來的城市病,使核心功能更加凸顯,同時也可以使區域內包含縣城在內的小城鎮同享發展機遇,獲得足夠的發展機會,為資源有效配置創造更廣闊的承載空間。
大城市將逐漸“由胖變壯”,作為區域中心應有的輻射效應將進一步增強。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無序擴張將受到限制,這一方面將使周邊小城鎮減少來自大城市的不對等競爭,更易獲得發展資源;另一方面也可使大城市自身避免陷于交通成本上升、生產生活空間壓縮的窘境,提升城市運營效率,并便利與更廣大區域的交通往來,不斷增強核心功能,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縣域作為城鎮化重要空間載體的地位得以確立,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將獲得基礎支撐。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利于區域均衡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空間優化,這對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資源有效配置、經濟社會公平發展具有重要基礎作用。
沈遲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仍將保持上升態勢。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提出,要求我國未來城鎮化發展和建設工作必須保持城鎮化健康發展量質并舉、重在提質總體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推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向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需求,新型城鎮化工作仍有更多美好等待我們去發掘與創造。
-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