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yrlzd"></tr>
    <output id="yrlzd"><button id="yrlzd"></button></output><tr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tr>
        1. <menuitem id="yrlzd"><acronym id="yrlzd"></acronym></menuitem><sup id="yrlzd"></sup>
          <sup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sup>
          <code id="yrlzd"></code><sup id="yrlzd"></sup>

          首頁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頁 > 廈門市海滄區

          注:本頁內容為中國中小城市網版權所有,任何網站或印刷品不得復制或鏡像,盜用必究!
           
           

          凝聚發展優勢 建設現代海滄

          ——廈門市海滄區立足“三區”建設加快科學發展紀實

              海滄區位于廈漳泉閩南金三角地區的突出部,地處九龍江出??诒卑?,東與廈門本島隔海相望,西與漳州龍海接壤,是廈門經濟特區下轄的六個行政區之一。1989年5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海滄臺商投資區,海滄成為全國設立最早、面積最大的國家級臺商投資區;2003年,廈門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設立海滄區;200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廈門海滄保稅港區。目前,海滄實行投資區、行政區、保稅港區“三區合一”的管理體制,下轄東孚鎮、海滄街道、新陽街道,面積186.46平方公里,2011年末常住人口約29.9萬人。
               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建設,海滄經濟社會持續而快速發展,逐步由一個廈門郊區偏遠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廈門的現代化新城區,走出了一條“新港區、新工業區、新市區”建設之路,綜合實力躋身福建省前十位。201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0.74億元,同比增長16%,是1995年的35.9倍,年均增長25.1%;工業總產值完成945.54億元,同比增長23.7%,是1995年的55.2倍,年均增長28.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0137元,同比增長15.1%,年均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892元,同比增長18.9%,年均增長14.4%。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工業產值、人均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居福建省第一。
               當前,海滄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抓住全面實施《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重大機遇,圍繞“三區”建設,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加快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廈門健康生態新城區、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區”,在更高起點上掀起“二次創業”的熱潮。
               一、不辱使命,全力推進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2011年11月召開的中共福建省第九次黨代會,把建設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確立為福建省“十二五”重大發展戰略;2011年12月國務院出臺《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明確支持廈門加快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自此,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從地方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躋身于我國構建五大港口群建設的戰略層面。
               海滄港作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區和總部所在地,在廈門港十大港區中優勢凸顯、地位獨特。海滄港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港闊水深。深水岸線最長,擁有26公里海岸線和11公里的深水岸線,可建設萬噸級生產泊位31個,規劃吞吐能力超過1億噸、集裝箱1000萬標箱;前沿水深-17米至-13米,是廈門港唯一能夠靠泊15萬噸集裝箱船的碼頭;后方陸域最大,縱深達800米以上,超過寧波、大連、鹽田、高雄、天津等港口,接近上海洋山、香港、新加坡等港口;區位優勢最強,是廈漳港口一體化的“橋頭堡”,與臺灣高雄港距離僅165海里,“四縱六橫”的疏港通道,可以實現與泉州、漳州、龍巖等省內地區和江西、廣東等周邊省份的有效對接。早在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在海滄建設“東方大港”的構想。如今,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如火如荼,海滄“東方大港”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廈加快建設
               按照“規劃先行、風格統一、主體建筑突出、規劃體量宏大”及“全國最好、質量最高、使用最方便”等進行規劃設計的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廈,占地10.47公頃,總投資50億元,總建筑面積超65萬平方米,具有聯檢平臺、航交所等核心功能,包含航運商務、辦公、酒店、會展會議、休閑購物等功能區塊,并同步規劃建設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商務大廈、臺商總部大廈,建成后將成為海峽西岸具有標志性、示范性意義的建筑群體和中央商務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廈建筑群將于今年9月動工,2015年底前主體投入使用。
               (二)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核心港區建設穩步推進
               海滄港作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核心港區,已建成22個萬噸級泊位,其中集裝箱泊位14個。世界排名前十的丹麥馬士基、法國達飛、中國中遠等知名航運商,香港和記黃埔、香港新創建等知名碼頭營運商紛紛落戶海滄。2011年,海滄港區完成貨物吞吐量3134萬噸,超過廈門港十大港區總量的五分之一;集裝箱吞吐量252萬標箱,占廈門港總量的40%;開辟國際航線52條,超過廈門全港的四分之一。
              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建設是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核心港區建設的一大亮點。該保稅港區于2008年6月5日獲國務院批準設立,規劃面積9.5092平方公里,由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現代港區三部分組成,是目前我國唯一真正具備加工、物流、港區“三位一體”的保稅港區,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首個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通關最快捷的特殊監管區域。保稅港區實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保稅港區優惠政策,具有便捷高效的環境,海關實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入港退稅”的監管原則,是真正的“境內關外”。 保稅港區一期于2010年12月10日正式封關運營,封關面積約4.35平方公里。二期面積2.03平方公里,于今年3月15日通過驗收。保稅港區正憑借獨特的對臺區位優勢,對接臺灣高雄港、臺中港,拓展廣袤的內陸腹地,發揮連接“長三角”與“珠三角”中轉站的功能,將成為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橋頭堡和面向亞太區域的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一是加強出口加工區建設。在出口加工區內注重引進“三型”項目(即科技先進型、資源節約型、環保達標型),目前已有世界知名企業的柯達公司、百得工業公司、世界磁性材料龍頭企業美磁科技公司、世界最大汽車繼電器供應商海拉公司、全球最大的鎢制品企業廈門鎢業集團下屬的嘉鷺、朋鷺金屬有限公司、投資上億美元的建穎科技等來自歐美、東南亞、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41家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精密機械、新型材料為主的生產制造體系。二是加強保稅物流園區建設。保稅物流園區為廈門市的四大物流園區之一,面積1.29平方公里,現有倉儲物流企業19家。以保稅港區為中心,北有福廈鐵路,西有廈門至南昌等地的鐵路、廈成高速等,南有廈深鐵路、廈漳跨海大橋等,海鐵聯運、海陸空相互配套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正在形成。借助交通優勢,海滄保稅港區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鎢制品出口基地和石材集散口岸。三是加快遠海自動化碼頭建設。遠海自動化碼頭由央企中遠集團與區屬國企海投集團聯手打造,總投資45億元,設計吞吐能力近300萬標箱。目前,中遠集團和中交建集團聯手斥資10億元,分三期打造中國首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零排放、全智能集裝箱碼頭。一期擬投資近6億元,預計于明年10月31日前建成使用,屆時,將增加碼頭20%-70%的吞吐能力,不僅進一步奠定海滄港區作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核心港區的地位,而且標志著福建乃至中國航運業逐步走向現代化。
               二、強二進三,大力建設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
               近年來,海滄立足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打造“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為目標,著力更新觀念、創新舉措,突出“好、高、新、大”,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二三產業同步發展,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二產做大做強
               工業是海滄的最大產業和優勢產業,從布局上看,分為南部、新陽、東孚、中滄等工業片區,目前已初步形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八大產業鏈(產業集群)、七大企業集團。1995年以來,海滄工業總產值和GDP分別實現年均29%和23.6%的高速增長,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海滄速度”和“海滄效益”,成為廈門特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海滄也因此成為本地區投資效益最顯著的一方熱土。區內現有豐田汽車轉向系統、廈順鋁箔、沙迪克精密儀器、法拉電子、廈門鎢業、廈門船舶重工等機械電子企業,還有特寶生物重組人粒、英科新創診斷試劑、萬泰滄海戊肝疫苗等一批技術領先國際的創新型、高科技生物醫藥項目。2011年海滄完成工業產值近千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產值超三分之一,成為廈門最重要的現代化工業基地之一?!笆蔽迤陂g,海滄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優勢制造業,工業產值將翻一番,達到1500億元,年均增長14.6%。
               生物醫藥是近年來海滄工業產業集群中崛起的新興力量和重點扶持產業。在過去的六年時間里,海滄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一十百千”的跨越發展格局?!耙弧笔侵?006年建成的1萬平方米的孵化器,現已入駐孵化項目50多個?!笆笔侵?008年建設占地10萬平方米的中試產業化基地,基地內設立有閩臺診斷試劑產品創新創業園,基地內項目總投資7億多元?!鞍佟笔侵?010年啟動100萬平方米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核心區的開發和招商,規劃有生物醫藥通用廠房、生物醫藥項目產業區、集研發和綜合配套服務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區,其中首期投資1.63億元、5.4萬平方米的生物醫藥通用廠房已于今年5月份中旬封頂、將于2012年9月竣工?!扒А笔侵?011年提出總面積1000萬平方米的“海滄生物醫藥港”規劃。2005年以來,海滄申報或進入臨床的國家一類新藥10個;今年1月,國家科技部宣布區內的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廈門大學聯合研制的戊肝疫苗已獲得國家新藥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于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為扶持區內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海滄出臺了《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設立了資金不少于2億元的海銀生物醫藥基金,成立海滄區生物醫藥協會。這些有力舉措也推動了海滄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區內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7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9家,建有博士后工作站1個,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設有“閩臺(廈門)生物醫藥合作交流基地”、“國家火炬計劃廈門海滄區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笆濉蹦?,海滄生物醫藥產業有望實現200億元產值,成為海峽西岸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和對臺交流最活躍的生物醫藥新興產業合作示范區。
               (二)三產日趨繁榮
               近幾年,海滄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石油交易、汽車貿易、港口物流等特色三產蓬勃發展,呈現出“無中生有、有中做優、優中顯特”的特點。廈門石油交易中心是海西地區唯一的石油化工現貨及電子交易平臺,2010年9月正式揭牌運營,去年交易額達120億元,今年預計將突破500億元,完成稅收6000萬元,石油交易中心大樓(泰地海西中心)年內封頂。汽車4S商圈匯集奔馳、寶馬、雷克薩斯、路虎等13家高端汽車品牌。馬青路汽車4S店已發展成為廈門最大的汽車4S店集聚地之一和福建閩南重要的汽車交易市場。目前,海滄正著手建設中國東南地區最大、最具特色的汽車文化城。2011年,全區汽車銷售收入達28.37億元,入庫稅款4257萬元。海滄的百貨零售業后來居上,成為沃爾瑪廈門島外布局的首選之地,全市面積最大的天虹商場也已落戶海滄。倉儲物流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石油、石材、鋼鐵等生產資料和紅酒等生活資料物流基地,是福建省重要的鋼材物流貿易中心。海滄正全力打造進口酒類專業市場,力爭成為全國第二大紅酒進口口岸。海滄還是全國三大商品油畫出口基地之一,區內養生補品、禮品、瑪瑙飾品等特色商貿市場也已初具規模。近期,海滄臨港倉儲物流業大項目強勢推進,投資25億元的中糧福建產業園項目已確定落戶海滄港區,計劃今年下半年動工,建成后年產值將超100億、年吞吐量可達500萬噸;總投資30億的中鐵物資鋼鐵物流綜合服務基地項目選址海滄港區,計劃今年下半年動工;總投資約30億元的法國電力亞太區電煤儲運港項目,建成后直接貿易額可達100—200億元,并吸引100多家法電客戶及知名上下游企業入駐;中石油擬與臺灣的中華石油合作在海滄投資30億元建設華南物流中心,現處于前期考察調研階段。
              
               三、統籌發展,著力打造廈門健康生態新城區
               海滄區距離廈門本島最近,在廈漳泉同城化中區位優勢獨特。當前的海滄正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全面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建設,按照“大氣、大雅、大美”的標準,積極打造廈門健康生態新城區,著力統籌城區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協調發展。
               (一)城區面貌不斷提升
               海滄始終把不斷提升城區環境放在新城建設的重要位置,牢固樹立生態意識,強調“環境建設是生產力的重要內容,是招商引資的先決條件”。為了“新城建設更美、群眾生活更美”,為了讓市民群眾共享“綠色福利”,不斷加強綠化、美化、彩化、文化力度,著力打造“綠色校園”、“綠色工廠”、“綠色機關”、“綠色社區”。2011年,海滄取得了“投入力度全市最大、造林進度全省最快、綠籬改造全市最多”的佳績,今年又投入2.6億元植樹造林,再次成為全省首批提前完成年度造林綠化任務的縣市區之一,植樹造林總量全市第一,省林業廳、省綠化辦高度評價“海滄造林綠化是樣板中的樣板”,是廈門創建森林城市的典型。海滄實現從社會綜合管理到生態文明提升的轉變,“綠色海滄”不斷凸顯健康生態新城區的品質。
               (二)社會事業全面繁榮
               海滄始終把民生擺在發展的優先位置,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11年,海滄區民生投入14.8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三分之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均衡水平和義務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全省領先,被評為全省教育工作先進區,高分通過福建省首批“教育強區”評估驗收,廈門一中、北師大附中、廈門外國語學校等一批名校均已在海滄開設分校;多元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獲評全國首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示范點,率先實行“免收掛號費、診察費,基本目錄藥品零差率、其他藥品優惠差率銷售”等政策;文體事業更加繁榮,體育中心一期基本建成,海峽兩岸旅游文化綜合體奠基;社會保障全國全省領先,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村居民零繳費參保和社保、醫?;救采w,率先實現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先后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區、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和省級文明城區、省級雙擁模范區、省教育工作先進區、省級社區紅十字服務示范區等稱號。
               (三)社會管理持續創新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打造更多讓市民生活“最方便最溫暖最溫馨”的生活社區,積極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一是“和諧征遷”的“海滄模式”日趨成熟。海滄始終把“和諧”擺在征地拆遷的首要位置,把“關愛百姓、善待群眾”貫徹征遷全過程,深入細致做好群眾工作,妥善處理有關征地拆遷中的信訪問題,引導幫助被征地農民就業、創業,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2011年,海滄征地拆遷取得了征地總量、房屋拆遷量、征地增量、拆遷增量、拆遷總量等“五個全市第一”的突出成績,今年拆遷總量又占全市一半以上,連續五年未發生一例因征遷越級群訪事件。二是“三化”社區管理模式領先全國。2011年底,海滄推行社區“網格化、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并在全區36個村居全面推廣。社區管理取得“兩個全省率先,一個全國領先”的突出成效,即海虹社區率先全省推行“三化”管理、海滄率先全省在全區推廣“三化”管理,社區“三化”管理水平全國領先。三是“五個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海滄與廈門大學合作開展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課題調研,以建設社會事務“五個中心”為重要平臺和載體,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實現“要辦事找服務中心、要參與找協商中心、有困難找求助中心、有矛盾找調解中心,有急事找應急中心”的便民利民目標?!皡f商中心”已于今年5月23日正式掛牌,將構建起重大決策出臺前的公眾參與和民主協商平臺,以及新聞發布、政情通報等平臺?!吧鐣聞辗罩行摹奔新男姓畬ν夤卜蘸托姓芾砺毮?,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扒笾行摹睂⒄仙鐣葷?、臺商求助中心、勞動維權、婦女維權等非緊急事務的求助專線,建立企業和群眾呼叫服務平臺。在全市率先成立群眾工作部,不斷完善領導下訪、接訪機制,大力推進領導干部接訪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化被動為主動,到一線去了解、解決問題,變單純處理群眾訴求為綜合掌握社情民意,群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今年以來,海滄成為全市群眾上訪和越級上訪量最少、解決實際問題最到位、領導接訪率最高的行政區。全國“兩會”期間,保持了“零上訪”的穩定局面。進一步完善“以人民調解為基礎、行政調解為疏導、司法調解為保障”的大調解體系,為各類矛盾糾紛的調解提供工作平臺?!皯敝行摹闭贤话l事件應急中心、應急視頻會商系統、區委區政府總值班室、110社會聯動辦公室,構建應急指揮平臺。
               四、先行先試,努力構建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區
               作為“三個凡是有利”源述地的海滄,緊緊抓住《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實施契機,進一步發揮全國最早最大臺商投資區對臺先行先試的作用,勇于率先爭先,敢于先行先試,積極構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區域、兩岸文化交流最活躍平臺、兩岸直接往來最便捷通道、兩岸同胞融合最溫馨家園,努力打造“優勢更強、臺味更濃”的臺商投資區。
               (一)產業對接更加緊密。在海滄,最早、最大的企業是臺企,最多的商人是臺商,臺資已經成為支撐海滄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2011年臺資企業工業產值超過400億元,稅收貢獻超過10億元。我國規劃面積最大的海峽兩岸中醫藥文化博物園擬投資1.6億元,將于今年8月份啟動建設,計劃2014年5月竣工。占地400公頃、投資1000億元的海峽兩岸旅游文化綜合體去年底已正式奠基,主要建設兩岸旅游文化中心以及保生健康、時尚文化、媒體文化、奧特萊斯、總部商務、智能生活、公共教育、交通復合園區,用時10年分四期建設,最終形成“一心八園”格局。
               (二)文化交流更趨深化。海滄與臺灣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祖地文化內容豐富、內涵豐厚,與臺灣的民俗信仰、中醫藥、書畫、影視、旅游、黨際、教育、婦女、宗親等交流全面深化。自2006年起,成功舉辦五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保生慈濟文化節發源地——青礁慈濟宮成為國家級對臺交流基地,保生大帝神像先后赴金門、澎湖及臺灣本島巡游,盛況空前;電視劇《神醫大道公》風靡兩岸,續集業已開拍。今年舉辦的第五屆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不僅在歷屆活動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內涵最深、亮點最多,更為重要是成功舉辦了經貿旅游推介會,臺灣保健產業發展聯盟(廈門)辦事處等5個臺灣商協會海滄辦事處順利揭牌,多威電子總部大樓等4個臺商總部大樓項目成功簽約,其數量、規模、影響在海滄乃至廈門對臺交流合作史上均首開先河,不僅成為今年文化節的一大亮點和創新點,更成為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實施之后廈門市舉辦的首個對臺交流的大型活動。
               (三)服務環境不斷優化。海滄按照“同等條件、適當放寬”的原則,在對臺招商引資、港口合作、審批權限、人才引進等方面實現大突破。去年以來,先后出臺了《海滄區促進工業穩定增長六項措施》、《海滄區引進生物與新醫藥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海滄區企業人才住房優惠暫行辦法》等優惠政策,海關駐海滄辦事處、海滄檢驗檢疫局、市工商局、海滄區國稅局等部門紛紛出臺一系列創新舉措,為臺企、臺商在海滄的發展,提供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海滄還成立全國首家基層法院涉臺法庭,集中管轄全市的部分一審涉臺民商事案件,率先聘請臺商代表作為法院陪審員,率先聘請臺灣律師作為政府法律顧問團成員。建立全國首個涉臺海事海商專門審判庭,已于5月31日正式揭牌,全面審理廈門海事法院管轄范圍內所有一審涉臺海事海商案件并負責處理涉臺相關事務。
               風逐潮涌海滄灣,勇立潮頭已揚帆。在經歷了改革開放大潮的鍛造和洗禮后,海滄牢記使命,勇當先鋒,立志成為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示范區,爭當廈門島內外一體化、廈漳泉同城化的排頭兵。一個港口繁榮、工業發達、城區興旺的和諧海滄正在加速崛起!

          ?
          免费网站一级毛片,天天日屄二天天干,免费在线观看大片人成,强奸美女网站av

          <tr id="yrlzd"></tr>
            <output id="yrlzd"><button id="yrlzd"></button></output><tr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tr>
                1. <menuitem id="yrlzd"><acronym id="yrlzd"></acronym></menuitem><sup id="yrlzd"></sup>
                  <sup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sup>
                  <code id="yrlzd"></code><sup id="yrlz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