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yrlzd"></tr>
    <output id="yrlzd"><button id="yrlzd"></button></output><tr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tr>
        1. <menuitem id="yrlzd"><acronym id="yrlzd"></acronym></menuitem><sup id="yrlzd"></sup>
          <sup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sup>
          <code id="yrlzd"></code><sup id="yrlzd"></sup>

          首頁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頁 > 郫縣:
          注:本頁內容為中國中小城市網版權所有,任何網站或印刷品不得復制或鏡像,盜用必究!
           
           

          全面推進城鄉統籌 建設生態田園城市

          ——郫縣深化城鄉統籌加快科學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郫縣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屬都江堰自流灌溉核心區。全縣幅員面積437.5平方公里,轄14個鎮、196個村(社區),戶籍人口51.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30余萬人。2003年以來,特別是2007年6月成都獲批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郫縣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兩化”互動發展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實施統籌城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部署,堅持“經濟市場化、社會公平化、管理民主化、產業高端化、農村現代化”的發展取向,突出城鄉制度統籌、城鄉建設統籌、城鄉產業統籌和城鄉主體統籌,通過深入推進“三個集中”(工業向園區和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六個一體化”(城鄉規劃一體化、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城鄉管理一體化)和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初步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億元,比2006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18.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億元,是2006年的4.9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1億元,五年累計完成投資96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107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84.3%和115.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26∶1縮小到1.94∶1;綜合城鎮化率達60.6%,比2006年提高13個百分點;統籌城鄉發展總體實現程度達83.9%,進入整體協調階段??h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位居全省“十強縣”第三。
              一、著力推進城鄉制度統籌,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圍繞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城鄉統一戶籍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等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著力打開阻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閘門”,推動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一)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突出“還權賦能”、“農民自主”,開展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明晰各類農村產權權屬,賦予并保障農民的完整財產權、自由流轉權和自主交易權,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農村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1、完成農村產權確權登記頒證。按照“確實權、頒鐵證”的要求,對全縣涉及14個鎮、152個村(涉農社區)、1624個組、9.3萬戶農戶的農村土地和房屋開展了確權頒證,累計頒發《集體土地所有權證》1624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9.2萬本、《集體土地使用證》8.5萬本、《房屋所有權證》8.5萬本。全面開展村組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債權債務清理,集體經營性資產及未確權到戶土地和房屋的股份量化率達98.6%,頒發各類股權證書10.1萬本。
              2、探索建立農村產權長久不變的產權關系。鼓勵和引導農民集體通過召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以“自主、自愿、自治”的方式,形成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長久不變的決議。全縣99.6%符合條件的村組已建立起農村長久不變的產權關系,從制度層面賦予農民真正意義上的財產權益,夯實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身份權向財產權轉變的制度基礎。
              3、建立完善農民財產權益保護體系。采取印發宣傳資料、召開村民會議培訓、群眾性文娛活動、媒體集中報道等多種方式,加大農村產權保護的宣傳力度,強化農民的產權意識,提高農民運用農村產權的能力。建立健全農民財產權利的保護體系,成立了成都農村產權仲裁院郫縣咨詢聯絡處、郫縣農村產權維護法律援助協調中心、郫縣農村產權糾紛調處中心及縣級權屬管理部門和各鎮農村產權糾紛調處機構,建立起農村產權咨詢投訴的常態化管理機制。2008年以來,全縣累計受理各類農村產權咨詢投訴840余件(次),回復辦結率和有法律援助需要的法律援助率達100%。
              (二)開展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改革。堅持“四條基本原則”(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和規劃管控,堅持發揮群眾主體地位,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系統改革),把握、守住“三條底線”(耕地總量不減少、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糧食綜合產能不降低),通過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抵押融資、登記管理的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改革,力求在農村市場主體培育、農村產權自由流轉交易、農村產權抵押融資、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1、抓好農村市場主體培育。堅持“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市場運作”的思路,突出抓好“規范組建程序、創新融資方式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三個關鍵環節,創新采取自愿參與農戶以農村產權入股的方式,組建成立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培育對接金融資本、社會資金的合法農村市場主體,自主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和發展產業實體項目。目前,全縣已規范組建43家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向金融機構和社會投資企業融資到位近20億元,啟動實施23個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建設,已建成58萬平方米的農民新居。
              2、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試點。通過搭建全縣統一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制定完善農村產權流轉管理辦法和流程,通過市場機制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一是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方面,全縣已實現312畝集體建設用地掛鉤指標交易,成交金額達1.04億元;采取掛牌流轉、協議出讓等方式規范流轉集體建設用地14宗、253.3畝,成交金額1.1億元。二是農村房屋流轉方面,規范流轉農村房屋產權103宗、約7100平方米,申報成交總額1254萬元。三是土地承包經營權一次性流轉方面,全縣規模流轉農用地20畝以上的6474宗、面積達12.6萬畝,年流轉總金額約2.8億元;創新采取電子競價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570畝,每畝流轉價格高出起拍價25%;全縣有3宗共3.5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繼承方式實現一次性流轉。
              3、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一是農村產權擔保抵押融資方面,全縣已有25家集體資產管理公司利用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擔保抵押融資到位8.8億元,已有12家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集體經濟組織、30戶農戶利用農村產權擔保抵押融資6500萬元。二是農村產權直接抵押融資方面,已有4家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采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直接抵押融資4.6億元;已有1家投資企業利用依法取得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直接抵押融資1500萬元;已有6戶農民利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直接抵押融資28萬元;已有10戶農民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房屋產權、花木等農村產權實現直接抵押融資368萬元。
              4、開展用地制度改革試點。一是開展“占誰補誰”試點,花園鎮在幼兒園建設、IT大道征地和土地綜合整治安置點建設過程中開展了“占誰補誰”試點,按照產權權屬面積給予被征(占)地農戶補償,不再進行權屬調整,充分尊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和體現農村產權價值。二是采取自主開發、公開轉讓、作價入股等方式,積極推進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唐昌鎮戰旗村集體建設用地“作價入股”試點項目——“戰旗第5季·生態田園村”、花園鎮白鴿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開發”試點項目——“千鷺湖·鄉村度假”、三道堰程家船村“尚島春天”鄉村酒店等一批一三產業互動項目建設為主的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利用試點項目基本建成投運。
              (三)開展城鄉統一戶籍制度改革。制定了《全域城鄉統一戶籍實現居民自由遷徙的意見》,配套出臺了《統一城鄉就業失業登記和就業援助及社會保險有關實施辦法》、《城鄉居民住房保障實施辦法》、《做好全域城鄉統一戶籍后民政有關工作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從2011年5月起,全面推行了城鄉統一的就業、社保、計生、民政等9個方面的政策,初步建立起城鄉一體的戶籍常態化管理機制,消除了城鄉居民附著在戶籍上的權利待遇的不平等,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等各項權利,實現了農民帶著產權進城,促進了城鄉勞動力自由流動。
              (四)開展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圍繞滿足日益增長的“三農”資金需求,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組建了川菜公司、惠農公司等多家國有平臺公司,與全球水務50強北控水務合作組建了北控蜀都公司,積極開展面向“三農”的投融資服務。新引進興業、華夏、民生、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到縣內設立分支機構,組建了同興小額貸款公司、國開村鎮銀行、成都惠農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構建起覆蓋城鄉的金融網絡體系。深化銀政合作,通過簡化信貸審批程序、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等方式,初步探索出農村生產要素有效對接金融資本的操作辦法。目前,郫縣已獲得成都農商銀行、成都銀行、農發行等金融機構近40億元的授信支持,有效滿足了城鄉建設特別是農業農村建設發展的資金需求。
              二、著力推進城鄉建設統籌,加快構建新型城鄉形態
              堅持“立城優城”、“兩化”互動和“產城一體”的思路,實施以城市組團為龍頭、重點鎮為支撐、一般場鎮為紐帶、新型農村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著力構建空間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
              (一)編制完善城鄉一體科學規劃。突出規劃的基礎和龍頭地位,堅持以城鄉一體的科學規劃引領城鄉建設和科學發展,改變以往重城市、輕農村的制度安排,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尊重民意與尊重科學相結合、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實施城鄉規劃縣級統籌,科學編制完善了縣域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建設規劃、縣域新村總體規劃,并做好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的統籌協調,建立了規劃設計方案比選、專家審查、民眾參與等制度,形成了完備的覆蓋城鄉的規劃體系和執行監督體系,實現了城鄉規劃編制、實施和監管滿覆蓋。
              (二)加快城市、城鎮組團建設。按照“城市規模做大、功能做強、形態做美、品質做優”的思路,推進城市片區“五大組團”、“四大板塊”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特別是抓住富士康配套基地落戶德源鎮的機遇,快速高效地推進德源新城規劃建設,建成了創智公園、嘉祥學校、恒創·蜀都廣場等一批民生性、功能性項目,構建起郫縣城市未來發展的基本框架,一座嶄新的田園新城正快速崛起。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場鎮風貌整治改造等重點,采取市場化方式,累計完成投資18.5億元,統籌實施了安德鎮和友愛鎮2個重點鎮及花園鎮等7個一般場鎮改造建設,初步構建起城鄉融合、產業對接、梯度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增強了城市城鎮對農村的支持帶動能力。
              (三)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突出“市場化”和“民主化”兩大關鍵,鼓勵和支持農民利用自身資源通過民主化自主決策和市場化方式,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效拓展了城市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空間載體。目前,全縣采取農民自主籌資、組建集體資產管理公司融資、直接引進社會資金等方式,已實施12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可節約3858畝的建設用地指標,掛鉤到城市城鎮規劃區使用;已實施15個農民集中建房整理集中使用項目,可節約3737畝的集體建設用地,就地用于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一三互動產業實體項目。堅持“因地制宜、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連片推進充分體現“農村特點和川西民居特色、保持田園風光和良好生態環境”的新農村綜合體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縣已累計建成入住72.3萬平方米的新型農村社區,動工在建的農民新居達100余萬平方米,已基本建成唐昌鎮戰旗村、新民場云凌村等7個“農民集中居住、產業聚集發展、功能集成配套”的新農村綜合體。
              (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交通先行”戰略,圍繞構建“縣域一刻鐘經濟圈”,實施了縣域等級公路網、鎮際斷頭道路網、村組公路加密網和公交客運網等建設,實現了鎮鎮通等級公路、村村通水泥(柏油)路,全縣村通公交率達98%,初步形成以軌道交通、快速路網、城市干道為支撐的現代交通體系。統籌實施了一批重點鎮和特色產業鎮基礎設施建設,8個鎮級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和9個末端處理站建成投運,實現了場鎮、農村新型社區和工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滿覆蓋;建成6個鎮供水廠(站),有效解決12.1萬農村人口的安全飲水。統籌實施了一批電力、燃氣等能源項目和通信通訊項目建設,全縣有線電視、寬帶村通率達100%,基本消除通信盲點。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首創“五化”模式(管理體制科學化、管理手段市場化、管理標準精細化、管理隊伍專業化和監督考核常態化)并在全省推廣,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清運處理全覆蓋,14個鎮全部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城鄉發展環境和承載能力得到顯著改善提升,為城市帶動農村、城鄉互動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著力推進城鄉產業統籌,加快構建聯動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堅持“強二興三優一”和“三產聯動”的思路,以推進“五大產業功能區”建設為重點,大力實施“產業倍增”戰略,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轉型發展,著力打造現代產業聚集區。
              (一)強力推進工業集中集約集群發展。按照“一區一主業”的規劃定位,啟動了成都現代工業港規劃建設,初步形成以LED、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川菜食品等為主導的5個高端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目前,成都現代工業港“一港三區”(南北片區和安德川菜產業園區)已建成13平方公里工業新城,累計引進重大項目103個,其中特別重大項目26個、世界500強企業3家。2011年,規模上企業達353家,高新技術企業37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2.3億元;園區稅收達8.5億元。全縣工業集中度達87.1%。成都現代工業港被列為省級電子電氣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二)加快推進服務業提速升級。按照“總量擴張、業態提升、布局合理”的思路,實施“服務業倍增計劃”,以德源新城、縣城板塊等城市組團片區為重點,大力推動企業總部、金融保險、服務外包、現代物流、信息研發等生產性服務業聚集發展,建成東南部新城、快鐵商務走廊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成西南石材城等專業市場和恒創·蜀都廣場、天之府·溫德姆等一批大型商業綜合體、星級酒店等重大城市功能性項目。2011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0.9億元,是2006年的2.6倍。
              (三)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堅持“用工業化改造農業、服務業提升農業”的思路,推動傳統農業向都市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著力構建“以工促農、以貿帶農、以旅助農”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促進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和多元持續增收。
              1、推進川菜產業化功能區建設。按照錯位發展思路,抓住“郫縣豆瓣”特色傳統品牌優勢,規劃建設了安德川菜產業化功能區,著力打造以川菜原輔料、川菜調味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集群。目前,已建成2.4平方公里川菜產業化園區,引進丹丹豆瓣等品牌企業84家,已建成投產5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4家。2011年,園區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0.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7億元,入庫稅收達8471萬元。該園區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川菜產業食品加工基地”,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稱號。依托園區企業帶動安德及功能區內的唐昌、唐元、新民場等鎮,連片建成6.8萬畝的標準化蔬菜配套種植基地,構建起“園區企業+種植基地+專合組織+農戶”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和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多元增收,初步形成“以工促農、‘三化’聯動”的發展格局。
              2、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突出優質糧油、無公害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三大主導產業,堅持產業高端化發展,通過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設施農業等高端農業。目前已建成唐元萬畝韭黃基地、新民場萬畝鮮盆花基地、唐昌戰旗現代農業園區等8個標準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基地),引進建成錦寧韭黃出口基地、成都榕珍菌業、新民場金田育苗、安德歐閣有機農莊等一批高端農業項目。目前,全縣土地規模經營率達61%,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戶面達82%;2011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8.1億元,已有7.8萬農民實現轉移就業增收。
              3、推進鄉村旅游轉型發展。發揮都市現代農業的復合功能,大力發展景觀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特色鄉村旅游業態,加快國家級鄉村旅游示范區建設,建成100公里的健康綠道網絡,著力打造望叢古跡、友愛農科村、三道堰水鄉、安靖蜀繡之鄉等特色鄉村旅游景點,初步構建起以健康綠道為“線”、特色旅游景點為“珠”的鄉村旅游體系。目前,全國農家樂發源地——友愛農科村已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縣共建成星級農家樂38家、三星級以上農家樂和鄉村酒店30家,啟動了10個四星級以上的鄉村酒店規劃建設,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旅游提檔升級、轉型發展。2011年,全縣共接待游客5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2.2億元。
              四、著力推進城鄉主體統籌,加快構建城鄉居民共創共享機制
              堅持“以人為本、共創共享”的核心理念,按照“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深入做好群眾工作、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要求,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建設、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制改革,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著力培養新型農民和新興城鎮居民,不斷夯實生態田園城市建設的基層基礎。
              (一)以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為重點,構建黨領導下充滿活力的農村基層治理機制。在全縣推行了以基層黨組織書記公推直選、開放“三會”、社會評價干部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初步形成了以群眾滿意為價值取向、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相結合、促進干部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完成了全縣所有村(社區)基層治理結構改革,構建起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代表)會議或議事會決策、村委會執行、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其他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全面落實了村民議事會配套制度,推進農村自治組織和經濟組織分離,擴大村民參與公共管理事務的范圍,建立起基層民事民議、民事民定的常態化機制,提高了自治組織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出“10名以上村民聯名提案制”、“農民論壇”、“聯村議事”等基層民主創新實現形式,拓寬了農民群眾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渠道,保障了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和財產權益。
              (二)以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制度為重點,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率先在全市開展公共服務體制改革,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財政投入體制、事業單位改革“三位一體”的改革路徑,先后將農村公共衛生保健、動物防疫、道路養護等20多個領域的服務項目推向市場,納入政府采購,并同步配套推進城鄉一體的就業、社會保險、住房保障和教育、醫療等制度改革。200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0.2億元,實施了一批民生實事。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基本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制度全覆蓋,率先在全市統一城鄉低保標準;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拆遷安置房建設力度,累計建成15.38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和169萬平方米的城鎮新居工程。深入開展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從2009年開始,累計投入1.8億元財政專項資金,全面推行村民民主議決村級公共服務事務項目和管理使用專項資金,建立起縣鎮村三級聯網、全域覆蓋的便民服務體系和全程代理、限時辦結的運行機制,基本實現“進一道門、辦一切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群眾滿意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城鄉公共設施配置均衡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以培育新型農民和新興城鎮居民為重點,促進城鄉居民生活同質化。突出“提升農民能力素質和文明素養”這一根本,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全縣綜合文明指數測評連續三年排名全市第一;利用基層綜合文化活動站等平臺,積極舉辦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開設各類農民學校,積極開展心理疏導、職業技能培訓和文娛活動,著力提高農村居民和新興城鎮居民的文明程度和職業技能,讓進城農民在心理上、技能上、文明習慣上進城,真正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文化生活,有效地促進了居住方式與生產生活方式同步轉變,確保了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
          免费网站一级毛片,天天日屄二天天干,免费在线观看大片人成,强奸美女网站av

          <tr id="yrlzd"></tr>
            <output id="yrlzd"><button id="yrlzd"></button></output><tr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tr>
                1. <menuitem id="yrlzd"><acronym id="yrlzd"></acronym></menuitem><sup id="yrlzd"></sup>
                  <sup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sup>
                  <code id="yrlzd"></code><sup id="yrlz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