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總人口72萬, 共轄19個鎮鄉、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是一個半山區縣級市。作為一個依礦而興、依鋼而起的典型資源型城市,遷安自“七五”以來依靠資源優勢實現了較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連續8年位居河北首強。近年來,遷安堅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來抓,著力把握四個關鍵,努力探索一條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5.8億元,同比增長15.2%;實現全部財政收入78.2億元,同比增長37.4%,一般預算財政收入30.8億元,同比增長41.8%。
一、以制造業轉型為引領,打造產業新城
新型工業化是推進城鎮化最主要、最根本的動力,充滿活力的產業是撬動城鎮發展的支點。作為重化工業城市的遷安,在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進程中,按照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堅持結構調優、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做好五篇文章(整合、延伸、循環、提升、拓展),構筑三足鼎立(以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為支柱)、兩翼齊飛(以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和文化旅游業為驅動)的新型產業發展格局,著力構建支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遷安特色現代產業體系。
在產業聚集上謀求突破,打造高質優越的產業發展平臺。按照“板塊式布局、鏈條式集聚、循環式生產、集約式發展”的思路,著力實施大園區戰略,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加快打造產業板塊的航母、區域經濟的增長極。立足產業互聯、要素互融、設施共用、信息共享,在全市重點謀劃建設了西部先進制造業工業聚集區、東部現代裝備制造業產業聚集區、北方鋼鐵物流產業聚集區等三個省級產業聚集區和一個曹妃甸遷安臨港產業園,成為全省唯一同時擁有三家省級聚集區的縣(市)。投資近百億元,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配套完成了四大園區的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集聚區為產業鏈式集群、集約發展拓展了空間,特別是規劃面積60.8平方公里的西部先進制造業工業聚集區,重點發展精品鋼鐵、重型裝備制造、化工建材等產業,著力打造鋼鐵生產與煤化工、建材、能源等相關行業以及社會生活共享資源、互為排放物治理、互為二次資源循環利用的河北首批千億元生態工業聚集區,入駐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4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就有36家,22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在建項目正在加快實施;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的東部現代裝備制造業產業聚集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生物醫藥等產業,園區內已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家,31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在建和謀劃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的北方鋼鐵物流產業聚集區,重點發展現代鋼鐵物流,作為全省向國家申報的5個園區之一,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項目已經落戶;曹妃甸遷安臨港產業園,重點發展港口物流、大型裝備制造、鹽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業,首期造地10平方公里,具備招商條件,力爭用5年時間打造成遷安“借港出!钡闹匾T戶。
在大產業培育上謀求突破,努力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按照“依托鋼、延伸鋼、不唯鋼”的思路,打造大鏈條、實施大項目、培育大企業,打造產業支撐。一是做強做優精品鋼鐵。按照“控制總量、淘汰落后、聯合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的思路,九江線材等5家地方民營鋼鐵企業以“漸進式股權融合”模式順利加入河北鋼鐵集團實現整合重組,提高了產業整體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謀劃實施了22個鋼鐵鏈條延伸項目,首鋼遷鋼120萬噸冷軋硅鋼、思文科德80萬噸鑄軋硅鋼20萬噸鍍錫板、祥燕100萬噸管材等十幾個精品鋼鐵項目加快實施,鐵、鋼、材的配套水平不斷提高,冷軋硅鋼、汽車板、高檔管道鋼、家電板等高端產品將成為主導產品,遷安鋼鐵產業正在實現由低端到高端、由初級到精品的脫胎換骨式發展。二是做強裝備制造業。圍繞耗鋼產業引入冶金設備、工程機械、礦山設備和鑄造業等領域的133家現代裝備制造企業,隨著投資15億元的首鋼重型礦山設備制造基地項目的實施、柳工集團的成功引進、徐州重工集團投資60億元的北方工程機械制造基地項目的順利推進,以及三一重工區域再制造中心加快建設,裝備制造業年增加值將達50%以上,一個北方裝備制造業基地將快速崛起。三是做大現代物流業。隨著總投資3.5億元年裝卸能力超過1000萬噸的中鐵聯合物流基地項目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全國物流業龍頭浙江物產集團投資30億元的北方鋼鐵供應鏈物流基地項目的加快建設和全國行業排名第二的天津物產集團投資10億元的遷安綜合物流中心項目的成功簽約,一個輻射三北、面向國際的物流大格局正形成。四是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江蘇華爾潤建材優質浮法玻璃項目、秦皇島耀華玻璃公司低輻射鍍膜浮法玻璃項目的建設,使玻璃產業漸成規模;正元集團與包裝巨頭、世界500強—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實現戰略合作,投資44億元的正元文化產業園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全國最大的彩印包裝基地正在形成,傳統產業競爭能力不斷提升。百善藥業、葵花藥業、北京英諾特生物制藥和天圣制藥的不斷集聚,使生物醫藥產業獲得空前發展;投資100億元的中國動漫集團龍山動漫文化產業園、投資80億元的第四代城市綜合體—天洋城、投資40億元的迪信通華北總部、投資20億元的香港賽伯萊長城國家公園等項目,使電子信息、休閑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不斷壯大,戰略新興產業的“馬太效應”正在顯現。
二、以大城區建設為核心,打造全域新城
城市化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和產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反映了這一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而合理的城市化的進程又會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全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遷安按照全域城鎮化的思路,瞄準建設“魅力鋼城、綠色遷安”的目標,精心組織實施大城區戰略,堅持把遷安城市發展放在京津冀、環渤海區域規劃的大格局中,著力建設融歷史之韻、山水之秀、文化之魂、現代之氣、文明之風于一體的品質靚城。
全域規劃,優化城市發展格局。堅持把1208平方公里市域面積作為一個整體,全域統籌規劃,把城鄉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和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按照“用不平衡發展打破發展的不平衡”理念,根據市域資源分布和產業發展現狀,將全市西部馬蘭莊、楊店子等7個鎮鄉定位為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化區,中部和南部遷安鎮、野雞坨等3個鎮定位為優化開發的生活服務區,東部和北部楊各莊、大崔莊等9個鎮鄉定位為限制開發的農業生態區三大主體功能區,以中心城區為龍頭、以功能片區為支撐、以中心城鎮為基礎、以農村社區為依托、以綠道為連接,推進產業集群崛起和城鄉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城鄉有機融合,不斷加快推進全域城鎮化進程。
產城互動,拓展城市新的發展空間。遵循城市功能與產業發展匹配、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的原則,將城市劃分為15平方公里的現代化標志區、49.6平方公里的灤河生態休閑區、12平方公里的右岸新城三大城市板塊,明確了建設金融服務、教育培訓、體育會展、消費購物、休閑養生、游客集散六大區域性功能中心集群的定位,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文化會展、商務中心、養生養老、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總部經濟、產業研發、高端地產、會議論壇等產業,在城市經濟引領下,實現城市能量等級的大提升。規劃建設了占地70畝的金融街,現有金融機構7家,隨著行業巨頭浙江物產總部入駐,一些新的金融機構正大舉跟進。在原有醫療設施基礎上,投資14億元打造醫療養生中心,通過與北京著名醫院合作,輻射服務唐秦(唐山和秦皇島)及周邊地區。河北聯合大學遷安學院已正式招錄新生入學,河北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奧體中心正在加快建設。中國首座第四代城市綜合體已經開工,四五家五星級酒店也正在建設之中,遷安現代中等城市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堅持中心城區、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聯動發展。按照“一個主城區、三個城鎮組團、38個新型農村社區、48個特色保留村”的城鄉空間布局規劃,以綠道為統領,以新民居建設為突破口,把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和農村發展的增長點,綜合考慮交通條件、歷史沿革、生態環境、居住習慣等因素,采用城鎮帶動型、園區輻射型、特色產業型、村莊合并型等建設模式,分期分批將行政村整合為新型農村社區。目前,已累計拆遷改造34個村,濱河社區、松護新村等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加快建設,省級新民居示范村達到106個,呈現出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的態勢。
以人為本,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一是全面實施舊城改造,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自2010年以來,先后實施了“四點八村”(四個安置區,安置八個村居民)組團式城中村改造開發、南部市區5個村莊拆遷、西李鋪灤河行洪區5個村莊拆遷等攻堅戰,投資23億元的安置樓工程已于2010年10月全面開工建設,“四點八村”安置樓已開始入住。兩年來,累計拆遷改造29個村、9246戶,搬遷3.5萬人,相當于動遷了一個中等規模的鎮鄉,不僅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更使城市的一塊塊“補丁”變成了“錦繡”。 大力實施城市拆遷和改造,置換城市建設用地,累計完成拆違拆遷面積142萬平方米,全部用于城市商貿設施建設、停車場等公益設施和綠地建設,解決了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公益設施缺乏的問題。通過對原市委、招待所、交通局、遷安鎮信用社等處于市區繁華路段的行政單位進行搬遷,共騰出建設用地113畝,整理后進行商業開發,形成了以興安大街為軸線的中心商業街,年銷售收入達20億元,已成為拉動市域商貿服務業發展的龍頭。二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完善城市路網體系,實施惠興大街、惠安大街、豐慶路等新建道路工程,城市道路總長達191.5公里。加快供水、供熱、供氣等配套設施建設,啟動實施水源井遷建及配水管線工程,完善城市供水體系,城區日供水能力6萬噸,城區自來水用戶普及率100%,水質達標率100%;城市集中供熱總面積達81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約為100%。
彰顯特色,提升城市發展品位。建設“兩軸”標志景觀,在雙子樓、天波國際酒店、廣電傳媒大廈等現有標志性建筑的基礎上,加快奧體中心、市民服務中心、城市綜合體、黃臺山軒轅閣等重點項目建設,強化遷安印象,打造大氣、時尚、動感、宏偉的現代化標志區,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群和城市景觀天際線。實施“兩帶”改造開發,以實施投資118億元的灤河綜合開發工程為龍頭,打造“兩河環繞、三山拱衛、萬頃碧波、高樓倩影”的灤河、三里河景觀帶和黃臺山、佛山、龍山三大城市生態綠心。按照“開發灤河、沿河布局、跨河發展”的思路,將灤河中心區及右岸區域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將灤河市區段打造成為城市轉型的啟動區、助推產業發展的引擎、休閑旅游和相關服務業發展的平臺。沿三里河生態走廊向兩側拓展,依河兩岸建設低密度高檔別墅區,打造市民親水休閑的生態家園!俺窃谏街协h抱、市在林中建造、水在城中環繞”的北方水城景觀已經顯現。加強城市管理,以治違、治亂、治臟和提高市民素質、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群眾滿意度為主要內容,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和健康城市“三城”同創活動,著力提高城市精細化、常態化管理水平,不僅提升了城市品位,更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未來三至五年,遷安將實現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和健康城市“五袍加身”。
三、以城鄉等值化為目標,打造小康新城
城鄉一體化是城鄉關系發展的最高階段。遷安緊緊抓住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城鄉一體化建設示范縣(市)的機遇,以實現城市與鄉村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相互滲透、互相融合,最終實現“城鄉等值化”為目標,不斷加大以工補農、以工促農力度,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統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城鄉環境面貌一體化。堅持城鄉建設統一考慮、統一布局、統一推進,努力縮小城鄉差距。不斷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全市累計修水泥路5000多公里,所有農村主次街道實現了全部硬化;建設沼氣池11.3萬個,衛生廁所1.4萬個,太陽能熱水器5586套。村村建有農民活動室、圖書室,348個村建有廣場或公園。著眼于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按照“四個一步到位”(道路建設、村居改造、新型建筑材料應用、先進技術推廣及示范)的要求,積極啟動了新農居建設改造,從2009年開始每個鎮鄉都選擇了3—4個中心村作為試點,探索形成了唐莊子、馬蘭社區等五種建設模式,到目前,適合改造的村全部完成改造任務。投資2300萬元,建設高標準生活垃圾填埋場9座,垃圾焚燒廠1座,健全了“戶清、村集、鎮鄉運、集中處理”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環境衛生保潔經;、制度化,全市廣大農村面貌和群眾的生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同時,深入實施“村村通”系列工程,到2011年底全市農村飲水安全村達到100%、通有線電視村達到100%。建設城鄉一體的交通網絡,開通了覆蓋城區、連接城鄉的城市公交,新增300輛環保出租車,成為服務群眾出行的公共運輸新網絡。累計投資100多億元,實施了地方高速公路、遷安第三通道和燕山大路南延等一批重點公路工程,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971.8公里,公路密度達到了每百平方公里246公里,連接遷安礦區與曹妃甸新區的水曹鐵路項目前期工作正式啟動,遷安機場項目列入省“十二五”規劃,前期工作已經展開。全市“七橫八縱”的路網結構,形成了中心城區連接各鎮鄉的“15分鐘經濟圈” ,構筑了對接京津、溝通三北、連接冀東腹地與沿海地區的立體、高速、便捷、信息化的現代交通大格局。
統籌社會事業建設,著力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整合優化城鄉教育、衛生等資源,努力實現城鄉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務的目標。一是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累計投資近20億元,實施了一中遷建、三中新建、職教中心遷建等一大批教育基礎設施工程;為讓農村孩子與享受與城里學生一樣的學習環境,徹底改造了全市中小學危舊校舍。在全省率先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又實施了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實現了十二年教育全免費。二是構建全方位的醫療服務保障體系。健全三級醫療保障網絡,累計投資近2億元,新建擴建了四家市級醫院;實施了17所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與改造工程;對259所農村衛生室進行了裝備、改造。率先試點并普及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人數達到50.6萬人,參合率達到97.5%,每人每年最高可報銷40萬元;建立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實現了醫療保障全覆蓋。著眼于改善人民群眾就醫環境,投資6.5億元新建一所集醫療救治、保健康復、療養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醫院,年內將投入使用;投資7.21億元新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保健、養老于一體的綜合性中醫醫療機構,計劃2014年投入使用。形成以市中心醫院為龍頭,以鄉鎮衛生院為紐帶、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衛生服務網絡。累計投資2400萬元,實施“健康遷安、幸福人民”工程,為18.2萬老年人進行免費體檢,并建立了健康檔案。三是構筑全方位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以增發固定補貼的形式提高了勞模待遇,投資5485萬元新建了5所農村敬老院,實現了老有所養。累計投入財政資金2.5億元,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數達30.75萬人,基礎養老金標準已提高至每人每月110元,每年發放養老金3.5億元,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加快農民保障性住房建設,到2011年底已有1995戶農民喜遷新居。四是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了以市就業服務局為龍頭,鎮鄉勞動保障事務站為依托,社會職介為補充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以及“政府購買培訓、學校提供培訓、農民選擇培訓”的培訓與轉移就業相互促進的工作機制,實施全民免費培訓的“陽光工程”,已累計培訓城鄉富余勞動力6萬名。目前全市累計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11萬多人,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占全市勞動力的73%。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698元,比上年增長 15.9%;農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56%。
四、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打造宜居新城
建設生態文明,既是“魅力鋼城、綠色遷安”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緩解資源環境約束、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改善人民福祉、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必然要求。遷安堅持把構建生態文明作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基本路徑,立足自身實際,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努力打造宜居生態綠城。
強化節能減排,努力構建具有遷安特色的循環經濟體系。一是強力淘汰落后產能。堅決貫徹國家、河北省和唐山市節能減排的工作部署,對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實施了取締關閉、停產治理。依法先后取締關閉非煤礦山179家、;髽I15家,拆除了全部27座400立方米以下煉鐵高爐、4座25噸轉爐、7列箱式燒結機、1條450毫米軋鋼生產線、全部淘汰了2.2米以下水泥機立窯生產線和7條造紙生產線,淘汰落后煉鐵能力549萬噸、煉鋼能力28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6.6萬噸,造紙生產能力1萬多噸。二是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持續開展節能減排安全生產攻堅行動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項目的審批,把好企業的入口關,拒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24個。累計投資80多億元,實施減排項目188個,年凈減排二氧化硫598.4噸、化學需氧量530.4噸,年可節約標準煤275萬噸,增加效益52億元。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清潔生產為載體,不斷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在鋼鐵、焦化、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全面推廣高爐煤氣回收、鋼渣水渣綜合利用等先進適用技術,其中遷鋼公司的CCPP燃氣蒸汽循環發電機組容量達150MW。投資7.15億元的首鋼遷安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投資30億元的復旦復華東英吉利大學低碳科技示范園等一大批循環經濟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目前,遷安已初步形成了鐵礦采選—鋼鐵冶煉—精品型材—裝備制造、焦化—煤化工、焦化—玻璃建材、精制淀粉—制糖—制藥、造紙—包裝等幾大產業鏈,實現了資源在各大產業之間的循環利用,做到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整治生態環境,著力打造天藍水碧的生態、宜居魅力鋼城。一是強基。累計投資55億元實施了污水處理廠、燃氣管道等110余項市政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8萬噸,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64%;城市污水處理率、氣化率、生活垃圾和醫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了100%;節能建筑占全市建筑總量的51.5%。二是治水。在2003年投資28億元實施灤河生態防洪一期工程的基礎上,今年3月又投資118億元實施了的集河道疏浚整治、濕地建設、城市建設、文化建設和環境建設于一體的灤河生態綜合開發工程,對 23.5公里河道進行整治,昔日的灤河荒灘將形成24平方公里水面、濕地和17平方公里森林綠地;投資6.4億元引灤河水入三里河,將一個干涸多年、污染嚴重的舊河溝改造成為文化遺產的廊道和生態休閑的廊道,三里河綜合改造工程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形成了“城水相映、山水相映、林水相依、碧水靈動”的城市景觀和城市風貌。三是植綠。圍繞“四環(環廠企、環村莊、環城鎮、環園區)、四院(機關單位、企業、社區、農村庭院)、三沿(沿公路、沿河道、沿綠道)、兩山(荒山、礦山)”實施了綠色屏障工程,在沙化耕地實施了防護林工程,在宜林荒山實施了水土保持工程,對5個水土流失嚴重的面積為125平方公里的小流域進行了全面生態修復,在城市周邊、道路、河道兩側和沙坎地區建成了大片生態林地。在三大主體功能區之間,建設總長113公里的“三縱一橫”生態綠道。幾年來,累計造林48.8萬畝,全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4.84%、42.11%和19.47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39.1%,形成了以退耕還林為主的城鄉一體生態防護林體系。四是修復。按照“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治理”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資金籌集和投入機制, 已籌集資金1億多元對鐵礦的采場、尾礦庫、排土場全面開展了工程修復、地貌修復和生態修復。本著因地制宜、適地適種的原則,制定了尾礦庫壩體外坡綠化、尾礦庫庫內綠化、閉礦區開采創面綠化、廢料場頂部綠化、廢料場坡體綠化五種綠化模式,首批100多家重點礦山企業治理工作已經完成,現已探索出利用排土場建設村民中心的惠民型、利用廢棄尾礦庫建設綜合養殖、綜合性生態農業項目的效益型等四種恢復治理模式,涌現出了利用礦山廢料臺建設的集旅游觀光、百果采摘、農產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瑞陽生態農業大觀等一批礦山生態恢復的典型,全市復墾面積達2多萬畝,復墾率達45%以上。遷安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縣(市) 、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綠化模范縣(市)和河北省環保模范城市等榮譽稱號,并在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連續4屆位居河北全省縣級市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