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平果縣委員會 平果縣人民政府
平果縣位于廣西西南部,是百色市的東大門,距首府南寧市86公里,距百色市113公里?,F轄9鎮3鄉181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51萬人,總面積2485平方公里,主要聚居著壯、漢、瑤等3個民族,其中壯族占90.36%。平果縣是我國大西南出海通道上的重鎮,為滇、黔、桂三省區的交通要沖,桂西重要的商貿物資集散地,同時又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廣西宏觀經濟戰略布局中,平果縣處于桂東南開放與桂西開發的結合部,是右江河谷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十分便利,南昆鐵路、南百高速公路、南百二級公路、右江航道等穿境而過,云桂高鐵、馬平高速、平果至巴馬二級公路加快推進建設。右江河上溯百色,下達南寧、梧州、廣州出海,形成了公路、鐵路、水路縱橫四通的交通網絡。區位優勢突出,距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和百色機場均為一小時車程,是南寧、百色一小時經濟圈的集合點,成為承接并發揮南寧中心城市向桂西山區經濟輻射與吸引的“二傳手”。
1986年9月13日,鄧小平同志作出“廣西平果鋁要搞”的重要指示,拉開了平果縣大建設大發展大繁榮的序幕。平果鋁一期工程于1991年5月正式開工建設,1995年9月全面建成投產。此后,又先后完成一、二、三期氧化鋁工程和電解鋁一期工程建設,至2010年,平果鋁產能達到年開采鋁土礦408萬噸和生產氧化鋁200萬噸、電解鋁15萬噸,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氧化鋁生產基地。2010年11月總投資超過40億元的“電解鋁二期工程”、“氧化鋁挖潛增產48萬噸項目”和“赤泥回收鐵項目”三個結構調整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平果鋁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00億元大關,形成年生產氧化鋁250萬噸、電解鋁55萬噸、鐵精礦22萬噸的超大規模,成為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循環生態型鋁工業示范基地。近年來,在“廣西平果鋁要搞”的激勵下,平果縣緊緊圍繞 “兩個園區” 建設和打造“七大品牌”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和交通優勢,工業化、城鎮化步伐日趨加快,農業、旅游、文化、體育、教育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從2000年開始連續十二屆入圍中國西部經濟百強縣;財政收入連續連續11年居廣西各縣份首位,2012年成為全區首個財政收入突破20億元的縣;連續三次獲得“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兩屆入選“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獲得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市”、“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平果縣確立了“生態立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特色發展思路,并結合實際制定“十二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全縣經濟轉型升級,逐步形成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城鄉人居環境得到根本改善,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環境;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環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自然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現代生態文化得以弘揚;城鄉統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實現縣域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總體目標規劃,平果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環境倒逼機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效。2010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2011年被命名為“廣西園林城市”,榮獲第八屆廣西城市市容環境整治“南珠杯”競賽縣城類特等獎。
一、嚴密部署,科學規劃,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決定精神,平果縣將“文明生態縣”創建作為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加快生態縣建設的民心工程來抓。通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切實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人居環境明顯優化,生態意識逐步提高,生態文化建設初見成效。
(一)高度重視,落實責任。根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要求,結合平果縣實際,把生態文明建設十六方面的目標任務,納入“十二五”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生態縣規劃等規劃中??h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其他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生態文明建設聯席會議和辦公室建設領導小組,各鄉(鎮)也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各鄉(鎮)、各部門結合實際,抓住重點,將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任務落實到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中,制定科學完善的牽頭分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方案,安排工作進度,建立有效的工作推進機制,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
(二)開展宣傳教育獲得,層層發動。為營造濃厚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平果縣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公益廣告宣傳、社會活動宣傳、生態文化宣傳等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角度、有深度、高質量的宣傳報道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宣傳;深入鄉鎮,宣傳村莊整治、鄉村 “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工程建設的重大意義。通過層層發動、廣泛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提高全縣人民對生態環境保護覺悟和意識,使群眾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同時,全縣中、小學校還在“綠色教育”的育人上下功夫,積極開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加強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知識滲透教育,深入開展綠色學校創建活動。通過校園網絡、環保教育專欄、學科園地、黑板??碍h保教育宣傳牌等宣傳方式,為環境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平果縣第二中學、平果縣第二小學2所學校被評為自治區級“綠色學校”。
(三)切實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
1.編制《平果生態縣建設規劃》(2010-2020年)。根據《關于印發生態市、生態縣建設規劃編制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平果縣成立了生態縣建設規劃編制領導小組,密切配合編寫單位對平果縣的經濟狀況、生態環境、主要資源等影響建設生態平果的各項因素進行統一調查,并對平果縣人文、產業、經濟、資源等環境進行初步分析,委托廣西大學生態經濟與游憩管理研究中心編制了《平果生態縣建設規劃》(2010-2020年)文本,于2011年9月7日通過專家論證并頒布實施。
2.開展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調查評估與保護區劃分工作。根據國家環??偩滞嘘P部委開展《全國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要求,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開展全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的通知》精神,平果縣由環保、水利、國土資源、衛生、建設等部門組成調查評估領導小組,積極開展縣城和鄉鎮飲用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及評估工作。完成了縣城及鄉鎮飲用水源地基本情況的調查工作,并委托廣西大學生態經濟與游憩管理研究中心編制了《平果縣縣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和《平果縣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這些《報告》對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質和管理目標的可達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要求,為平果縣飲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學依據。
3.開展農村環境衛生、飲用水源安全綜合整治及城鄉風貌改造工程。積極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加快農村環境保護項目建設步伐,逐步解決農村飲水不衛生及用水不方便問題和村莊內養殖業污染問題,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態良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如實施完成的果化鎮槐前村槐前屯、獨山屯、太平三屯共用水源地,槐前村那賴屯環境保護建設等項目,解決了當地農民飲水安全問題;新安鎮新安村風貌改造美化工程的建設,被自治區旅游局評為“廣西農業旅游示范點”;成功打造新安鎮新安村“志遠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等。
4.統籌城鄉,打造生態宜居環境。開展以“拓城、通路、改舊、增綠、添景”為主要內容的城鎮建設,完善城鎮功能配套。一是堅持規劃先行。啟動了《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穩步推進城鄉建設布局優化建設。二是加快完善城鎮基礎設施。一批基礎設施項目順利竣工或穩步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即平果中環水業有限公司一、二期分別為日處理2萬噸污水工程已全部通過竣工環保驗收。生活垃圾焚燒場已投入運行。一批市政道路改造陸續完工。三是穩步推進創建廣西園林城市工作。截止2013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總面積666.50公頃,綠化覆蓋總面積779.74公頃,公共綠地面積106.16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6.27%,綠地率為31.0%,人均公共綠地達8.11平方米。四是加快推進綠色交通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發展高效低耗的新型客車和中高級客車,推廣農村客運經濟適用車型,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標的老舊車型。
5.抓好生態農業建設。一是實施綠色植保防控技術推廣。全縣主要在蔬菜、水果等種植基地實施病蟲害無害化處理,采用安裝殺蟲燈、性誘捕蟲器等措施,改善基地的生態環境。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少施化肥,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以及農業廢棄物造成的二次污染,有效的保護了平果縣農業生態環境。二是推廣應用農作物“三避”技術。采用果實套袋、農膜覆蓋等“三避”技術,實施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三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有機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以及氮、磷、鉀肥的合理施用,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降低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改善農作物生產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使農產品品質得到改善和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有限肥料資源的增產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全面遏制農業面源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四是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在馬頭鎮等11個鄉鎮組織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共涉及65個村43195個農戶,項目區秸稈還田率達到95%以上,田間地頭焚燒秸稈現象基本杜絕,耕地土壤理化性狀得到明顯改善,土壤結構進一步改良,有機質含量有所提高,平均每畝增產稻谷20公斤。
6.抓好石漠化綜合治理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工程的實施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礦山恢復,右江流域水土保持等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共完成治理巖溶面積292.59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113.75平方公里;實施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工程基本口糧田建設50494畝, 其中山塘整修20處,實施砌墻保土1200畝;補植補造林面積10005 畝;農民勞動技能培訓5794人次;修建畜舍20480平方米。
7.創建右江森林河谷特色生態長廊。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部署,用6年時間(2010年至2015年)把右江河谷打造成為具有百色特色的生態長廊??h委、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平果縣創建右江森林河谷領導小組,加快推進右江森林河谷的創建工作。目前累計完成綠化面積96784.4畝,其中完成山上造林4200畝,完成城鎮綠化662.9畝,完成村屯綠化701.8畝,完成通道綠化28公里,折合面積968.2畝,完成河岸綠化4.6公里,折合面積402畝。完成封山育林90058.5畝。累計投入資金4088.42萬元。
二、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構建生態體系
(一)突出區域特色,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平果縣按照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將全縣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重點發展區、限制發展區和重點保護區,努力推進“兩園七品牌”建設(“兩園”:平果工業園、平果大學園;“七品牌”:工業品牌、城市品牌、特色農業品牌、旅游品牌、體育品牌、民族文化品牌、教育品牌),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縣形成以鋁產業為主導,門業、糖業、生物科技、新能源、新建材等多產業齊頭并進的工業發展新格局。平果工業園區優化發展了門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節能環保型產業集群,打造現代化生態園區,推進了工業發展園區化、集約化。同時,加快推進1.5萬畝第二工業園區建設,努力打造可承載1000億元的新興生態型綜合工業園區,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平果大學園區2006年開始創建,規劃面積1萬畝,目前已經引進北京師范大學平果附屬學校等5所學校,廣西工程職業學院、廣西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平果校區、廣西培賢國際學院已建成招生,在校大學生1.2萬人,正在引進的有廣西醫科大學平果校區、老年健康大學等2所。挖掘和整合地方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加大紅軍巖·通天河、三層崗·鄧小平足跡“紅色之旅”;布鏡湖、蘆仙湖“綠色之旅”;鴛鴦灘漂流“激情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創建“馬(頭)—四(塘)—坡(造)現代農業生態休閑觀光長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
(二)突出資源節約和合理配置,構建生態環境體系。充分利用土地、礦產和水資源,提升自然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比如,中鋁廣西分公司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理念,采用“邊采礦邊復墾”的方式,加強礦山復墾“還地于民”,通過“工程復墾”和“生物復墾”,礦區采空地實現了復墾造地和生態重建。自1991年礦山開工建設至2014年7月,平果鋁土礦礦山累計完成土地復墾503.7447公頃,累計實施還地120.1409公頃(其中耕地87.8827公頃)。鞏固達洪江、賴江河等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確保飲水安全;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綠滿平果”造林綠化;認真實施石漠綜合治理工程,切實改善石山區生態環境,全縣完成封山育林12萬畝,目前平果縣石漠化面積98.15萬畝,比2005年石漠化監測調查125.05萬畝減少了26.9萬畝,石漠化面積下降28.3%,石山區6.8萬畝耕地得到了保護改良,每年減少3萬多畝林木砍伐,全縣森林覆蓋率由90年代初的22.8%提高到現在的53.5%。
(三)突出人文素質培育,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大力實施生態文化教育,加強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倡導節約資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們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護環境、循環利用、減量排放和厲行節約的行為規范;倡導綠色文化,深入開展青年環保志愿者行動和綠色家園、綠色企業、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加大生態文化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增強生態觀念,初步形成了個人自覺、家庭參與、社會共謀良好生態環境的文化氛圍。
(四)突出人居環境改善,構建生態社會體系。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成縣生活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提高了縣城生活污水處理效率;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垃圾“村收鎮運縣處理”項目,建成200噸/日處理生活垃圾的焚燒廠、8個城區垃圾轉運站、8個鄉鎮垃圾轉運站和各村屯收集站(點),進一步完善縣城區和鄉鎮、村屯垃圾處理設施轉運系統。大力加強環境衛生建設,完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設施,建立安全的人居環境;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努力打造顯山露水“精品宜居城市”,建立城鄉人居環境優美、城鎮分布合理、基礎設施完善、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生態城鎮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漸縮小城鄉差距,消除城鄉“二元化”結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同時,全面深入開展“美麗平果·清潔鄉村”活動,組織全縣人民齊動手,人人參與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活動,共同創建天藍、地綠、水凈潔美鄉村。
(五)突出生態文明長效管理機制,構建生態建設支撐體系。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中長期目標、階段性目標,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和管理創新方式方法,形成決策科學、責任到位、措施有效、監管有力的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績效考評內容,加強日常監測和督查,積極構筑長期有效的生態建設支撐體系。
三、以現代服務業助推全縣經濟轉型升級發展
隨著縣域經濟飛速發展,平果縣加快培育壯大服務業新型業態和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呈現持續健康發展態勢,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20億元、21.34億元,23.12億元,增長4.1%、3.9%和10.3%。同時,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刺激經濟增長,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經濟再掀熱潮。堅持“借紅推綠”,全力把生態旅游業打造成為助推經濟發展強大新引擎,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緊緊圍繞“食、住、行、游、購、娛”服務,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改造旅游風景區,目前全縣共有星級酒店7家,紅軍巖·通天河景區成為國家4A級景區;三層崗·鄧小平足跡之旅、鴛鴦灘漂流、蘆仙湖等景區加快改造升級;坡造荷花觀光園、四塘葡萄基地、果化火龍果長廊、新安“壯鄉系列農家樂”等一批鄉村旅游項目發展紅紅火火,長壽之旅水果游、紅色體驗游、生態養生游、運動體育游、壯族民俗風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深受游客青睞,旅客接待量和旅游綜合收入大幅度提高。打造節慶旅游,成功舉辦三屆端午旅游節,并榮獲第六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最佳環境友好獎”。觀音山風景區、布鏡湖風景區、壯傣文化風情園、北師大兒童科技園等旅游項目加快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