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人民政府
2014年7月30日
近年來,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和蘇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昆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總目標和打造“三大名城”總定位,牢固樹立“改革、開放、創新、責任、擔當”理念,大力弘揚“敢于爭第一、勇于創唯一”的新昆山精神,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取得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階段性成果,初步形成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形態。
201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20.1億元,比上年增長9.7%;服務業增加值1202.1億元,增長15.1%;工業總產值8872.1億元,增長4.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3.5億元,增長10.6%,稅收占比為87.5%;固定資產投資842億元,增長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9.9億元,增長15.5%,進出口總額889.8億美元,增長2.8%;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特別是昆山人均GDP2.87萬美元,萬元GDP能耗0.4噸標煤,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進出口總額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名第八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全國唯一邁上200億元臺階的縣級市。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抓好環境保護工作,是昆山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高水平推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為此,昆山認真落實環保優先、生態優先方針,全力增創生態文明領先優勢,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聯合國人居獎等多項榮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山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生態新道路,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面完成5大類26項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重點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強化意識為先導,著力形成生態建設整體合力。一是確立生態環保導向。在昆山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5大類、28項、34個指標中,設置“生態環境”類4項、8個指標,占總分值的15%,使生態環境標準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各領域。出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意見及年度行動計劃,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改善,每年排出一批實事工程,在財力、物力、人力方面給予優先保障,確保項目有序推進。2013年市人代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一號議案以來,市人大經常性聽取建設情況匯報、組織代表執法檢查,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監督支持。二是營造全民參與氛圍。開展公共文明行動日、萬人徒步大會、自行車綠色騎行等活動,舉辦生態文明講壇,大力發展環保公益組織和志愿者隊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知識普及和宣傳推介,增強全社會“生態自覺”意識,倡導文明、節儉、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暢通各類新聞媒體以及政務微博、網絡論壇、民聲110等互動平臺,組織“對話環保”網友見面會、環保專題市民懇談會、環保“微電影”、環保模擬法庭、市民參與環保執法等活動,拓寬生態文明建設網絡問政和市民監督渠道,動員全體新老昆山人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裁判員、監督員和參與者。三是鞏固生態創建成效。以國家生態市、環保模范城市復核為契機,大力實施生態文明綠色細胞工程,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生態村、社區和生態學校,實現國家級生態鄉鎮全覆蓋。開展高水平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試點,花橋商務城核心區被住建部列為綠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區。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建設公交優先通道,累計投放新能源、清潔能源公交車670輛,占公交車總量中占比達46.9%;新增公共自行車1.7萬輛,平均每天借還車次數超過7.2萬人次,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24.2%。
二、以規劃引領為關鍵,著力優化生態功能空間布局。一是完善生態規劃體系。堅持生態優先、全市域規劃、片區統籌發展原則,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修編,從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鎮、新型社區、自然村落等五個層面加以推進,基本形成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區和空間布局。堅持水系、綠地、資源、環境等專項規劃“四規合一”,系統編制南部水鄉片區統籌規劃,綠色開敞空間、旅游度假區、循環經濟發展等生態專項規劃,促進生態規劃與片區規劃、產業規劃、土地規劃的銜接融合。二是控制土地開發強度。在全省率先完成重要生態功能區優化調整,嚴守重要水源、濕地、水體、林木等自然生態資源保護紅線。目前,全市生態功能區總面積達189.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20.4%,率先達到省定標準。以推進糧油、水產、果蔬、林木綠地“四個十萬畝”建設為抓手,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優化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根據環境容量決定土地用途和開發強度,科學劃分建設用地、生態用地和發展保留用地,對現有地塊按照“優先、重點、限制、禁止”四種類型論證開發,通過土地“留白”為未來留足發展空間。三是優化城鄉空間形態。堅持城鄉生態統籌規劃、一體建設,以老城區、老鎮區、老工業小區、老居住小區“四老”改造為重點,全面實施城市更新計劃,打造江南人文宜居名城。在“區鎮聯動、組團發展”格局調整中,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推動城鄉公共交通、環保、市政管網等設施統籌發展,構筑無縫對接、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著力優化城鄉空間格局。
三、以轉型升級為主線,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產業體系。一是持續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堅持人才引領和創新驅動,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開展土地利用專項行動,推動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服務產業品牌化發展。全市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9%、47%。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目前已達到41.2%。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種植和施肥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每年每畝減施氮肥、磷肥約5%、4%,有效降低了面源污染,實現農業降本增效和生態保護的雙贏。二是不斷增強園區生態功能。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特色,積極推進園區“大平臺經濟”發展和生態化改造,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環境集中治理,建成1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1個省級現代生態園區和1個省級現代服務業生態園區,提升園區經濟的綜合質量、整體效益和生態競爭力。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累計培育127家循環經濟試點企業、583家高新技術企業、663家清潔生產審核企業、620家ISO14000認證企業。三是努力促進資源集約利用。按照“控制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要求,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降低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強度,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管控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碳足跡等節能新機制,突出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積極推進區鎮聯動發展,促進資源整合、功能共享、優勢互補、產業集聚、合作共贏。內、外資畝均投資強度由2007年的327.4萬元、50.2萬美元提高到2013年的470萬元、68萬美元,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產出由2007年的1.24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3.13億元。
四、以綜合治理為抓手,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水平。一是大力實施專項整治。突出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建筑揚塵防治,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加快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改造進程,在全省率先實施高污染排放機動車區域限行,出租車全部實行油改氣,到2015年淘汰90%以上黃標車,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按照空氣質量指數AQI測算)達到75%。突出重點河湖和水源地保護,建立河長和河流斷面長工作機制,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城市、區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為97.5%、92%、98.39%。創新實施河道生態擋墻建設,農田節水控污技術在全國保持領先。構建“江湖并舉、雙源供水”格局,在全國率先實施飲用水深度處理。突出沿湖、沿河、沿路和產業集中區周圍的生態綠廊建設,加大城鄉綠化建設力度,每年新增綠化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5%。二是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嚴把環保準入關,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燃煤電廠實施煤改氣,對全部污水處理廠實施尾水生態處理。嚴控農業面源污染,拆除河湖圍網養殖,實施循環水池塘養殖15160畝。積極開展“萬噸千企”等節能行動,著力對化工、電鍍、噴涂、印染等行業進行整治,關停并轉污染嚴重、排放超標企業148家,勸退污染項目89個。2013年昆山地區生產總值占蘇州的22.4%,四大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到蘇州的十分之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至小于0.4噸標煤;每度電工業總產值58.9元,是蘇州市平均水平的1.7倍;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為7.43立方米/萬元,工業用水重復率達82.7%。榮獲“全國減排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三是大力建設美麗鎮村。自2007年起,全面推行“戶集中、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建成23個工業固廢處理廠、2個生活污泥焚燒廠、1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22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實現“一個龍頭喝水,一個爐子垃圾焚燒,一張網供應清潔能源”。深入開展城市環境“六大整治”行動和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序推進保留村莊規劃建設和古村落保護,全面完成905個自然村莊環境整治工作,不斷提升“美麗鎮村”建設水平。以生態修復和環境再造為重點,整合串聯歷史地段、風景名勝、濱水地區等各類生態空間景觀資源,保持江南水鄉、魚米之鄉和田園風光原貌。
五、以機制創新為突破,著力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一是健全綠色考評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責任制及領導干部實績考核體系。在區鎮績效考核中,生態建設考核權重由原來的11%提升到15%。突出對區鎮的綠色GDP考核,創新設立“綠色發展獎”。簽訂年度市長環保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書,強化責任追究,確保各項環保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嚴格落實區域規劃及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行政監察制度,執行環保部門“一票否決權”。每年評選十佳綠色發展企業,樹立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等方面先進典型。積極推進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探索建立綠色信貸、企業環境行為誠信制度,有效發揮社會公共監督作用。二是健全投入激勵機制。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獎懲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融資和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三年來,全社會生態環境建設投入超23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0%。新增財力的10%用于生態文明建設。按照“雙向補償”原則,出臺相關環境資源區域補償方案,建立健全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形成“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補償”的利益導向,2013年用于生態補償資金達1.41億元。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許可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完善污水處理“按質論價”機制,確保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穩定達標。三是健全執法監管機制。以行政執法、應急、排污費征收、環境信訪調處為重點,打造環境監察、監測、應急、環評、固廢、宣教、核輻射、科研8支環保隊伍。完成環保業務平臺與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對接融合,所有辦件做到網上查詢、申報、辦理、監督四個100%。率先將“智慧環保”納入環境管理,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動態執法監管。建立環境質量聯合預警機制,實現資源共享、聯防聯控。建立17個水質自動監測站、12個大氣自動監測站、1050套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形成覆蓋全市域的環保“智能天網”。創新建立環保警務室、環保法庭,形成環保執法聯動機制,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對違法排污企業,“只有紅牌沒有黃牌”,堅決杜絕影響生態環境的現象發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下一步,昆山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和蘇州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意見和建設規劃,時刻保持發展為民、生態為民的使命感和爭創一流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責任意識,以更加扎實的舉措推進各項工作,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全力打響“生態昆山”品牌,打造昆山發展的升級版,使昆山成為經濟發達與生態宜居協調融合、都市風貌與田園風光相映生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宜居家園,努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