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強區“十大生態文明典型案例”海滄篇
廈門海滄位于海峽西岸、九龍江口北岸,與廈門本島隔海相望。1989年,獲批成立全國最早最大的國家級臺商投資區;2003年,成立海滄區,目前實行投資區、行政區、保稅港區“三區合一”的管理體制。轄區面積186.46平方公里,下轄2街1鎮,常住人口43萬。2013年,海滄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24.5億元,比增10.1%;工業產值1023億元,比增10.2%;財政總收入跨入福建省三個“百億縣(市、區)”行列;人均GDP、人均工業產值、人均財政收入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全省“八連冠”;人均GDP達2.2萬美元、超過臺灣地區平均水平;綜合實力躋身“中國百強區”第20名、排名“最具投資潛力百強區”第19位。2014年上半年,GDP、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平穩較快增長態勢。
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卓顯
近年來,海滄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市委“百姓富、生態美”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美麗廈門·活力海滄”的總體思路,以生態理念統領經濟社會建設,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城區、推進產業“綠色”結構調整、營造健康人居環境,取得顯著成績: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區預驗收,造林進度全省“四連冠”、綠化考評全市“六連冠”,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要求,近三年內未發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達97.5%。
(一)綠色城區,生態本底
始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為城區鋪綠,以公園、綠道等一批民生工為抓手,營造“山、水、灣、城”相印的生態格局,全面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讓百姓共享“綠色福利”。
1.綠化工作成效凸顯。綠化造林成為典范。完成1800公頃生態風景林建設、森林覆蓋率達46.5%、重要水源地森林覆蓋率89.6%,形成綠美相擁、城郊森林環抱、臨水相依、林路相連、山水輝映、各具特色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造林綠化進度連續4年全省第一、綠化考評連續6年全市第一,被省林業廳喻為“樣板中的樣板”。城市綠化總量持續提升。城市綠地率39.9%、綠化覆蓋率44.65%、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13平方米,喬木種植面積占城區綠地面積的63%、街道綠化覆蓋率32%、主要道路林木綠化率100%,基本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綠中、屋在園中、人在景中”,成為充滿綠色生機的海濱風景旅游城區。
2.美麗鄉村成為示范。鄉村環境持續提升。東孚鎮獲評“省級生態鎮”,山邊村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被推薦為全市唯一的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示范區。實現村村通硬化道路、村村通自來水、村村建衛生公廁等,飲用水衛生合格率、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清潔能源在農村生活用能占比達93%。城鄉環衛體系加快完善。率先全國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將城區正規化的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運體系延伸到農村,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7.99%,成為全國首批28個實現村鎮垃圾治理全覆蓋的縣區之一。
3.水利生態修復常態開展。水域綜合治理成效明顯。受保護區占國土面積比例27.04%,水文動力條件得到改善,溪流水體自然凈化能力不斷恢復,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實施規模達11公頃的海滄灣岸壁生態修復提升工程,海域海岸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提升。污水系統有效整合。建成達到城市一級B要求的污水處理廠和11座污水提升泵站、180公里市政污水管線,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81.2%。農村雨污水分流處理實現基本覆蓋,農村生活污水亂排放現象明顯改善,環境凈化效果顯著。
(二)綠色產業,科學發展
以“低碳經濟、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為引領,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逐步實現生產過程、產業結構的“綠色”調整,打造“又好又快”的發展模式。
1.綠色產業結構逐步凸顯。臨港產業健康發展。海滄作為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區和總部所在的地位越發凸顯,2013年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市1/2、全省1/3,石材進口、鎢制品出口全國第一,廈門石油交易中心規模全國最大,2013年交易額近千億元;全球首個第四代自動化碼頭——遠海碼頭將于年內投產;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廈啟動建設,將成為口岸聯檢單證辦理的中樞系統和指揮中心、航運交易和航運服務企業集聚中心、企業總部經濟中心。新興產業穩步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形成“孵化器——中試基地——產業園區”梯次發展格局,研發并量產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國家一類新藥占全省比重80%以上,2013年完成產值超百億元,占全省1/4、廈門1/2。“智慧城區”建設持續推進,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七大智慧”初具雛型,信息消費和數字產業園規劃與招商同步推進,電子信息制造完成工業產值近50億元。住宅現代化產業園成為國家試點和省級重點項目,即將正式啟動建設,中建、中鐵等知名央企意向入駐。生態旅游蓬勃發展。出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構建復合循環型旅游體系。天竺山森林公園、青礁慈濟祖宮、日月谷溫泉度假村獲評國家4A級景區,游客人數持續高企。生態旅游產業提速發展,濱海海島旅游、生態觀光旅游、民俗節慶旅游和旅游紀念品開發產業鏈條初步形成。海峽論壇美食廟會、海滄市民節、汽車文化節等節慶、賽事活動蓬勃開展,商氣人氣不斷聚集。新型農業方興未艾。特色都市型農業初具規模,以田園風光、果園采摘、鄉風民俗等鄉村觀光旅游內容為重點發展農家樂,初步實現向生態、健康、綠色轉型,農產品特色基地魅力初顯。在廈門市島外4個區中率先全面禁養生豬,農業生產廣泛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0.7469,化肥施用強度(折純)239.1千克/公頃,均遠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2.綠色生產卓有成效。突出環境友好?;?、制藥等重污染企業、落后工藝的搬遷、改造工作穩步推進,美吉斯化藥合成工藝、世佳化工全面停產,金達威舊廠年內將停產,南部片區翔鷺石化等3家化工企業已列入搬遷計劃。建成投用工業廢氣脫硫、脫硝工程項目和污水管網建設項目,減排成效顯著,2013年化學需氧量(COD)1.57千克/萬元(GDP)、二氧化硫(SO2)2.07千克/萬元(GDP),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突出資源節約。70多家企業開展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56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查,20余個中水或再生水回用工程投入使用。全區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10.86m3/萬元,工業用水重復率95.9%,單位GDP能耗0.707噸標煤/萬元(全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99.6%,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突出新型能源。海滄垃圾電廠一期工程、東孚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工程年發電量近億千瓦時;騰龍樹脂沼氣綜合利用工程年消耗沼氣1000萬立方米以上;德彥紙業生物質燃料成型項目年產2萬噸生物質顆粒燃料;日月谷酒店地熱水替代生活熱水年利用量32萬立方米;工業廠房屋頂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正廣泛實施。
(三)綠色生活,生態人居
逐步樹立起了綠色增長的理念,生態環境保持良好水平,綠色居住、綠色出行、綠色消費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與共同感受。
1.綠色居住日臻完善。積極營造綠色宜居環境,逐步形成綠色建筑體系全覆蓋,建成10所環境友好型學校、5個市級環境友好型社區和一批綠色鄉鎮、綠色小區、綠色機關、綠色校園、綠色工廠、綠色軍營,實現生活區空地草木化、道路景觀化、小區園林化、公園敞開化,形成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共生的氛圍。依托兩山兩灣打造最宜居的生態新城,萬科、融信、泰禾等知名開發商搶灘海滄,未來海岸成為南中國最大濱海健康社區。立面改造、屋頂綠化、道路綠化提升等“點線面”整治取得實效,實現城市景觀現代與傳統共生、產業與生活交融。
2.綠色交通低碳出行。四通八達、客貨分流的路網體系初具雛型,公交、出租車,長短途運輸換乘體系基本建成,軌道交通即將啟動建設;海滄公共自行車系統全市率先鋪開,投用以來創造“零缺損”記錄,總辦卡數超2萬張、日均騎行人次全國最高;并成為成為機關人員短距離公務出行首選,綠道等慢行系統規劃建設已見成效,實現城區、景區、商業區有效串聯;“過街設施”、交通智能化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公交線路進一步調整優化,群眾出行便捷、低碳、環保。
二、各項工作措施扎實有力
(一)著力生態保護,完善資源環境開發體系
1.落實生態紅線制度。根據廈門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以“三規合一”為引領,著力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初步劃定了71平方公里生態紅線范圍,占全區面積38%。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的開發活動,逐步開展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水源保護、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類型生態功能區建設,依法保護天竺山、蔡尖尾山、海滄灣白鷺自然保護區、紅樹林示范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逐步探索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將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從48元/畝·年提高到60元/畝·年,并著手對現有2.85萬畝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實行封山育林,計劃試點將東孚轄區內剩余1萬畝商品林劃為市級生態公益林、同步納入生態公益林補償范圍,力爭用三年時間將我區50米等高線以上的山林全部化為生態公益林。
2.科學劃定主體功能區。統籌考慮產業現狀布局、城區功能完善、公共空間打造等因素,精心規劃、科學布局“產業空間、城區空間、公共空間”,將全區劃定為三類主體功能區:一是山灣相印,營造公共空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規劃城區發展布局,發揮海滄“雙山雙灣”生態本底優勢,在天竺山片區、蔡尖尾山片區、海滄灣東片區營造公共休閑空間,賦予生態保護、民眾休閑運動、文化提升的健康氛圍;二是產城共融,建設健康新城。根據產業現狀、科學統籌城區空間,以空間布局上的“產業集聚、產城相依”為抓手,著力建設馬鑾灣“大健康”產城相融區,尋求產城相融、產城互動之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產業和城區轉型升級三者并進;三是港城相依,提升港灣新城。對馬青路以南的港區、臨港片區、海滄灣城區三個區域,發揮海滄得天獨厚的天然深水良港優勢,通過打造現代化臨港產業、完善城區功能,實現以港興業、以業興城、港城互動。
3.完善生態監測體系。提前六年開展國務院批準實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2007年建成海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配備全市最先進的監測儀器,并針對海滄其時石化產業占較大比重的情況,專門配備石化特征污染物監測儀器。在此基礎上,2010年又建設了新陽、東孚二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實現轄區空氣監測全覆蓋、無盲區。2012年,海滄作為廈門市三個監測點位之一,在全國范圍內首批正式開展PM2.5監測。在基礎數據、儀器設備、點位設置等方面的前期建設工作,為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生態產業,構建轉型升級綠色之路
以“3+3+6”新產業體系為著眼點,推動產業結構由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向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構建轉型升級綠色之路。
1.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發展“美麗廈門•活力海滄”的新產業為目標,打造“航運物流中心、營運服務中心、旅游康體中心”等三大中心,“生物醫藥基地、信息消費基地、建筑產業化基地”等三大基地,港鐵物流和臨港產業、石油貿易產業、生物醫藥產業、信息消費和數字產業、建筑現代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六大千億產業集群。通過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港鐵物流和臨港產業集群、石油貿易產業集群和信息消費與數字產業集群等高產出、無污染的現代服務業,減少對生態資源的利用;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鏈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切實降低經濟能耗;通過培育低碳的建筑現代化產業等,全面發展大健康產業,打造“資源集約、生態友好”的綠色產業。
2.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探索都市休閑農業。以廈門西大門——東孚鎮為試點,充分整合日月谷溫泉、東孚商業街、東孚瑪瑙文化等資源,打造集郊外野趣、農耕農作、觀光休閑為一體的都市休閑農業,帶動區域內高、中檔旅游產業與農家樂、鄉村民俗旅游有機統合發展。規劃330畝為起步區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返聘農民為農場工人,有效增加村民就業機會和工資性收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4.8萬元。完善生態旅游產業配套,拓展延伸“農家樂”服務方式,吸引大量游客到東孚參觀,打造到東孚游山水、逛田園、泡溫泉、吃農菜、住農家,集郊外野趣、農耕家作、觀光休閑、健體養生為一體的特色旅游產業鏈??萍家I農業升級。與福建中醫藥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利用其藥材種源和種植技術優勢,已在天竺山建設珍稀藥用植物林下種植示范基地78畝,引種金花茶、鐵皮石斛等12種珍稀中草藥材,將通過實驗選育若干種適合我區的優良品種在天竺山林區推廣種植。加強農業科技建設,重點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建設對臺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合作交流基地。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農藥,防治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
3.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建立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企業“小循環”,企業間“靜脈產業”與“動脈產業”相連接的“中循環”,以及包括產業體系、人文生態和社會消費的循環型社會雛形的“大循環”。翔鷺騰龍集團利用海滄良好的水、電、氣、汽、碼頭、污水處理等條件,通過物料、蒸汽、廢物處理的循環整合,實現與外部企業、公用事業單位的物料、能源、水資源等“大循環”;集團內部企業翔鷺化纖、翔鷺石化、騰龍特種樹脂等企業實現產品使用生態鏈與公用工程互通互用,形成互為輸入輸出的“中循環”模式;各企業也著力推進自身“內循環”,努力實現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翔鷺石化投入1050萬元增設中水回用系統,將具有PTA行業特性的污水回用于生產,既節約了水資源,又減少了污水排放量。華夏電力按照“清污分流,分別治理”的模式,逐年興建、改造了一系列廢水處理、回收工程,將廢水分級回收、綜合利用,實現污水資源化,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5.9%以上;投入7000多萬元建設年產60萬噸以上的粉煤灰綜合利用設備系統和年生產能力30萬立方米的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基地,基本消除了粉煤灰廢棄量、又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可在一定解決上解決轄區建材供應問題。
(三)開展節能減排,著力構筑清潔產業體系
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污染減排為抓手,強化“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三大措施,實施源頭控制、全過程管理,減少污染物排放。
1.加快推進結構減排。按照“退二進三”的原則,調整南部片區規劃,逐步淡出石化產業,轉型發展康體娛樂、旅游文化、商貿、總部經濟項目。監管服務部門結合日常環境監管,不定期下企業檢查,跟蹤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工作進度,督促企業按時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淘汰關停未能通過審核的企業。著力推動新陽工業區化工、制藥企業逐步退出,與世佳化工、金達威維生素簽訂易地搬遷協議。加快淘汰了一批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環境影響較大企業,降低污染排放負荷,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產生和排放。
2.全面推動工程減排。區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每年投入200萬元支持20余個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建設。推動華夏電力、明達玻璃、新陽熱電等排放大戶實施一批工業廢氣脫硫、脫硝工程,并加強項目管理、實現穩定減排,排放強度大幅下降,為全省、全市節能減排工作做出突出貢獻。華夏電力建成4套全球領先的海水脫硫系統,二氧化硫排放濃度下降為原來的4%以內,超過發達國家執行標準;建成SCR煙氣脫硝工程并不斷改進,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國際領先水平。新陽熱電完成二期3#鍋爐環保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均比原工藝下降50%以上,同時正著手推動一期1#、2#鍋爐的環保治理工作。
3.扎實深化管理減排。著力在轄區化工、制藥、涉重金屬、造紙等重點行業以及造船、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的多家重點企業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著眼于節能、降耗、減污、增效,通過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工藝革新的技術手段,堅持強制審核與自愿審核相結合,強化源頭削減和全過程控制;依靠科技進步,逐步加強在線監控體系建設和管理,省控以上污染源企業基本實現污染物排放實時在線監控,并與環保部門聯網,華夏電力實時監控結果還面向社會進行公示,通過多方共同締造加強監督,達到以深化管理促減排的目標。出臺《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區實施方案》,進行能源結構減排和技改,建設和推廣新能源。
(四)開展造林綠化,完善城區生態系統。
組織編制《海滄區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城市綠化總量持續提升,2013年全年累計完成植樹造林3093.8畝,占市政府下達任務的107.8%。
1.推動城區綠化。造林綠化進度全省“四連冠”。率先全省完成城市景觀風貌提升規劃,按照“大氣、大雅、大美”的要求,對全區主要道路及節點進行景觀提升和環境整治,近三年綠化總投資達4.7億元;建成市民公園、大屏山公園南入口、海滄灣公園等5個公園,并啟動大曦山公園、洪塘公園、海滄湖公園等5個公園建設;在海滄大橋、青礁互通、海滄樞紐互通等門戶節點大規模種植刺桐、木棉、三角梅,在提升城市景觀的同時努力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場所;通過種植攀援植物,增加攀附設施、設置種植槽等措施,在轄區主要路段及30余處具備條件的人行天橋、圍墻、燈桿、下穿通道等進行垂直綠化,進一步提高城市立體景觀。認真執行城市“綠線”管制制度,嚴格禁止綠地侵占現象。提高區級綠地養護定額標準,強化綠地管養,提升城區公共綠地養護管理精細化水平。
2.著力村鎮綠化。結合東孚小城鎮建設和“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試點活動,積極推進綠色村鎮創建工作,推動道路綠化、節點彩化、公園建設等工程。積極將寨后村、楊厝村、過坂村、貞庵村、溫厝社區等村居打造成為生態休閑旅游示范村,引導村民參與村莊環境整治提升,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建設小花圃、小菜地。建成詩山法制公園、古榕小公園等一批村莊公園,結合村莊風貌就地改造提升景觀建筑。
3.開展綠道建設。2013年在全市率先啟動綠道建設,計劃三年內建成242公里,包含北部“山水綠廊”的過蕓溪沿線濱水綠道、天竺山綠道和南部“人居環境走廊”的海滄湖綠道、大屏山綠道、蔡尖尾山綠道南部綠道環線,2013年建成65公里,海滄湖環湖綠道成為全市第一條區級綠道,過蕓溪綠道和天竺山綠道建設累計完成39公里,南片區大屏山綠道、蔡尖尾山綠道完成方案設計。
4.推進“小四綠”工程。在做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大四綠”創建工作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綠色學校、綠色機關、綠色工廠、綠色小區”的小“四綠”創建工作。一是完成全區29所公辦學校和4所民辦學校的校園綠化景觀改造,提升教學環境。二是制定“綠色工廠”區級標準,按照每年完成5-10個“綠色工廠”改造的實施計劃,利用3-5年時間對全區具備條件的工廠進行景觀改造,打造一批環境優美的“綠色工廠”。三是按照“花園式單位”標準,對我區擁有獨立辦公場所、有綠地改造條件的機關事業單位實施“拆墻透綠”改造,打造“無圍墻的政府”,目前,絕大多數單位已完成辦公樓周邊綠地景觀改造工程。
(五)加強環境整治,建立城鄉一體管理體系
積極創新城鄉一體化環境管理機制,將城區正規化的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運體系延伸到農村,形成環衛作業與管理體系,不斷完善環衛一體化設施。
1.建立垃圾處理體系。建立“分類垃圾桶-清潔樓-處理場”的垃圾收集處理機制,在全市率先推行“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志愿行動,農村生活垃圾由各村環衛作業隊伍從村內各垃圾池、垃圾桶中收集到各村的轉運站或清潔樓;由海滄市政建設管理中心的專用轉運車輛轉運至東部垃圾處理場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日轉運量達300噸以上。建設西部垃圾處理基地,建成后將以垃圾焚燒發電為主無害化處理垃圾。
2.建立污水處理系統。加快污水處理廠和市政污水管網、泵站建設,在現有的海滄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建設海滄南部、新陽、東孚等一批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管網配套設施。積極實施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將其納入市政污水管網或建設污水處理工程進行就地處理。完成《海滄區村莊排污整治專項規劃》,推進新垵村、霞陽社區、山邊村等村莊生活污水截流納入污水管網。
3.開展水域綜合整治。加強兩二水庫、溪頭水庫上游生態系統保護和推進完善過蕓溪流域、馬鑾灣海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相關水域的生態修復、清淤、截污等工程。投入9051萬元開展過蕓溪流域整治,突出“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效益、水景觀”主題,進行水體生態景觀整治,建設生態型的護岸,并預留生態濕地,貫徹落實生態理念。
4.推動餐飲業環保整改。結合城區開發建成“水產批發市場”等一批商住分離的餐飲集中區,緩解餐飲業對居民住宅小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影響。嚴把餐飲業環保審批關,嚴格餐飲業準入條件,從源頭控制餐飲業油煙、噪聲等對居民的影響。對于環評審批時明確不能做餐飲業的樓盤令行禁止。推行餐飲業臨時排污許可證年審制度,督促餐飲業做好油煙凈化器和隔油沉淀池的清洗和維護,減輕餐飲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5.開展粉塵噪音防控。針對海滄建設工地多的特點,出臺《進一步做好砂土管理和土方車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規定,嚴格規范土方工程及建筑工地內的噪音、粉塵、排水、廢土等管理工作。實施噪聲污染防治工程,禁止商業活動使用高音喇叭;開展安靜居住小區創建工作,在小區內設置噪聲自動監控屏,加強住宅裝修噪聲、振動污染治理。
三、工作經驗和感悟
(一)領導重視是根本
1.切實加強組織。海滄生態文明創建取得的成效源自歷屆領導班子對生態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有力領導。為實現福建省“十二五”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專項規劃要求、推動創建國家級生態區,海滄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區長環保目標責任書的重要內容,成立由區領導掛帥、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作為成員的區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各鎮街、各部門也相應成立組織機構,形成了至上而下、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機制。將生態區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上重要位置,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議及各類專題會議經常研究環境保護和生態創建工作,區人大常委會研究出臺《關于批準〈海滄生態區建設規劃(2011—2020年)〉的決議》,區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經常深入一線檢查、指導產業轉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各項工作。特別是在綠化建設與城鄉環境整治提升方面,自2011年起連續四年堅持分管副區長周例會制度,每周一、四兩次利用晚上時間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綠化、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有力解決問題、推動工作。
2.切實落實資金保障。加大財政保障力度是滿足民生需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區持續加大財政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力度,確保廣大群眾關注的生態環境熱點、難點問題件件落到實處,城鄉環境明顯改善。投入9000多萬元開展過蕓溪流域綜合整治,目前已基本完成;投入6000多萬元在全區范圍內清退生豬養殖;高標準建成大曦山公園、天竺山森林公園、海滄灣公園等一批公園;投入8億元實施海滄灣清淤工程;區財政設立每年200萬元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支持20余個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建設。
(二)機制建設是保障
1.建立決策責任機制。成立由區領導掛帥、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作為成員的區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協調各部門各司其職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通過議案、提案對環保工作積極建言獻策并實施監督;加強環境宣傳教育,設立公眾舉報電話、每月接待日等,讓市民的生態文明建設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保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黨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監督、環保部門統一監管、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一崗雙責”的工作決策管理和責任機制。
2.創新資金投入機制。充分運用財政貼息、投資補助、收取污染物處理費、前期經費安排等手段,鼓勵多種經濟成分進入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區、街鎮兩級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并予以保證;環保部門和財政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鼓勵企業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設施建設中;逐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化投入。
3.完善執法監督機制。一是提高環保準入門檻。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為依據實行限批制度,嚴格履行環保審批權和一票否決權。二是加強重點企業監管。開展重金屬污染企業專項整治,逐步實現重金屬污染排放實時監控、動態管理,確保一類污染物車間排放口(設施處理口)達標;嚴查違法排污企業,采取定期不定期和夜查形式對重點企業進行監管,督促企業加大環保資金投入,持續改進污染治理設施;對危險廢物處理,堅持“出市從寬,入市從嚴”的原則。三是加強環境風險管理。組織全區近100家環境隱患較大的企業規范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強化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應急物資儲備,提升環境應急處置能力。環保部門結合各類專項整治行動,組織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分組分片對重點源單位進行環境安全檢查,確保環境安全。
(三)理念樹立是前提
1.統一思想認識。海滄充分認識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科學處理好五大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一是處理好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之間的關系。秉持著眼于總體,著眼于長遠,正確處理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爭取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及建設一起規劃、同步實施,共見成效,實現經濟與環保最優配置發展。二是處理好生產力布局與環境總量控制之間的關系。堅持生產力布局與環境總量控制相協調,厘清各類功能區的發展特點,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三是處理好嚴把源頭與強整綜治之間的關系。在防的環節上,秉持嚴把科學決策關、環保準入關、工程實施關、績效考核關,做到不欠新賬。在治的環節上,對癥下藥,對遭到破壞草地生態和被污染了的環境實施及時治理和逐漸恢復,做到多還舊賬,做到“增產減污”和“增產不增污”,實現健康發展。四是處理好著力于眼前與放眼于未來之間的關系。將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相結合,在實施近期目標中,著重解決好民眾最盼望、最切身、最急切的現實問題;在實施長遠規劃上,著重解決好量與質的關系,防止“吃子孫飯”,做到近期與遠景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五是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實現穩定的重要一環,切實解決民眾反應強烈的各類環境問題,維護民眾的環境利益,實現和諧發展。
2.規劃編制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