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id="yrlzd"></tr>
    <output id="yrlzd"><button id="yrlzd"></button></output><tr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tr>
        1. <menuitem id="yrlzd"><acronym id="yrlzd"></acronym></menuitem><sup id="yrlzd"></sup>
          <sup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sup>
          <code id="yrlzd"></code><sup id="yrlzd"></sup>

          首頁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首頁 > 遷安市:
          注:本頁內容為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版權所有,任何網站或印刷品不得復制或鏡像,盜用必究!
           
           

          句容市:推進生態立市 實現綠色崛起

             


                      ——句容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句容市緊鄰江蘇省會南京,北瀕長江,東接鎮江,是南京的東南門戶,與南京主城區接壤線達166公里。市域面積1385平方公里,人口61.8萬,下轄9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茅山、寶華山、赤山湖3個風景區管委會。句容歷史悠久,西漢置縣(公元前128年),是江蘇省最早建縣的13個文明古縣之一,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吳、楚文化在這里交匯。句容境內山水秀美,文化古跡眾多,吳楚文化璀璨,擁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和“律宗第一名山”寶華山兩座名山,儒道佛文化源遠流長,融于一地,詮釋了句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內涵。句容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擁有2條國道、4條省道、4條高速穿境而過,正在建設的滬寧高速大卓道口,離城區只有6公里,滬寧、寧杭城際鐵路均設有站點,北部緊靠南京龍潭港,市區距離祿口國際機場也僅半小時車程。句容生態環境資源稟賦,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稱,處處真山真水,生態環境在蘇南一直名列前茅。茅山、寶華山分別被評為國家5A級、4A級風景區,九龍山有“江南九寨溝”的美譽,赤山湖、侖山湖、李塔湖等大小湖泊共有幾十個,被著名畫家陳逸飛稱為“中國最美鄉村”。句容“離生態很近、離都市不遠”,正成為滬寧、寧杭線上投資、休閑、置業的一方熱土,成為都市人的神往之地。

          以創新實干謀求跨越趕超,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緊緊圍繞蘇南現代化示范區的目標定位,全面把握句容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內在要求,尊重客觀規律、強化主觀努力,科學制定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三步走”目標。以“四大行動計劃”和“十項重點工作”為抓手,與時俱進抓機遇,全力以赴抓調度,細化任務、傳導壓力、明確責任,干成了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事,2013年村莊整理面積是前三年的總和,創歷史新高;干成了一批提信心、振士氣的事,寧杭高鐵句容西站投入運營,104國道句容段建成通車,寧句城際軌道交通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北部新城建設全面啟動;干成了一批壯實力、增后勁的事,華電一期并網發電、二期上報國家能源局,抽水蓄能電站獲國家發改委“路條”,華電江蘇總部、碧桂園華東總部、建華物流總部相繼落戶。

          以有效投入積聚發展后勁,跨越發展增添新動力。緊緊扭住“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經濟產出”發展“鏈條”,進一步強化項目帶動力,提升園區承載力,發展后勁顯著提升。大力實施招商選資。更加突出招商引資首位意識,不斷加大招商力度,2013年組織各類招商活動580場次,在談在手億元以上項目60個,其中50億元以上7個??偼顿Y超百億元的雨潤歡樂城、超40億元的南車項目、30億元的正陽汽配城及倉儲物流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先后簽約。持續強化項目建設。落實重大項目領導掛鉤制度,定期組織現場觀摩、會辦、督查活動,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智達電器、天工鈦合金等10個項目投產達效。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2億元,增長21.8%,其中工業投資117億元,增長22.3%。加快推進產業“三集”。出臺《加快推進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意見》和考核暫行辦法。列入鎮江考核的5個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5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8個現代農業園區均達到“五個明確”要求,規劃編制全面完成;全市十大重點制造業園區累計進駐企業96家,實現銷售收入64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銷售收入的61.2%。開發區完成石獅片區規劃編制,創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和全省首批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躋身全省開發區第一方陣。

          以優質資源吸引高端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發揮“離生態很近、離都市不遠”的比較優勢,堅持在保護中科學開發、在開發中促進轉型,轉出綠色發展“新天地”。都市農業發展迅速。2013年新增高效農業6.42萬畝、設施農業3.84萬畝,創成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新注冊家庭農場80家、農村合作組織140家,“戴莊模式”得到省委高度肯定。創成鎮江首個蘇臺農民合作創業園。國家農業公園項目簽約落戶?,F代服務業加快繁榮。入選2013年度“中國城市旅游競爭力百強市”,茅山風景區5A級創建通過國家旅游局資源價值評定,赤山湖創建國家濕地公園通過終評、二圣湖入選省“十佳賞花勝地”。十大農業觀光園和十大精品酒店加快建設,推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開展農家樂星級評定。2013年接待游客數量、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20%和21%。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迅速,創成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0.3%,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自主創新成效明顯。實施“科技創新510”工程,科技創新經費增加到8000萬元,實現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三連冠”,創成“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市”。出臺《句容市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實施意見》,新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4名。東恒科技園創成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萍歼M步貢獻率超過58%,萬人有效授權發明專利6.5件。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效。實施污染減排工程,完成年度減排目標。2013年關閉化工企業4家,否決勸退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8個,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100%。狠抓飲用水源地綜合整治,句容監獄搬遷正式簽約,制定北山水庫水源地保護整治計劃,飲用水質達標率100%。積極開展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2.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48平方米。創成國家級生態村1家、省級生態村5家。

          以民生實事增進社會和諧,惠民利民形成新機制。強化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民意導向,多辦利民惠民的事,多辦群眾喝彩的事。2013年民生類財政支出28億元,占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超過70%。務實推進居民增收。認真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積極開展“百村萬戶”雙達標行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20元,分別增長9.1%和12%。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農民創業園建設,帶動千人創業、萬人就業,戴莊村成為鎮江唯一“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省首個農民創業示范基地。著力完善城鄉保障。全面完成歷史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參保率達96.47%,獲評江蘇省被征地農民保障工作示范市。高度重視困難家庭生活,城鄉低保標準統一提高至每月480元。擴大經濟適用房保障范圍,在鎮江率先實施經濟適用房貨幣化補貼政策。均衡發展社會事業。啟動蘇南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和新一輪城區教育布局調整,創成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碧桂園國際學校建成招生,華陽實驗小學即將投入使用。深入推進醫療衛生改革試點和醫藥價格綜合改革,民營仁義醫院開工建設,國家標準疾控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創成江蘇省健康促進示范市。群眾文體娛樂活動蓬勃開展,2013年共組織各類惠民演出60余場。土墩墓博物館建成開放。在江蘇省縣級市中率先推行城市公交刷卡半價。不斷加強社會管理。深入推進平安建設,技防建設達標率達100%。高度重視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在全國率先實施“企業職工工資備付金”制度,在江蘇省率先實施村(社區)“首席法律顧問”制度。全市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群眾滿意度、安全感顯著提升,獲評鎮江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市。

          近年來,句容堅持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經濟社會保持快速、穩健的發展勢頭,先后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江蘇省文明城市等20多個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201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86億元,增長12.6%;規模以上工業銷售1052億元,增長20.6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0億元,增長22%;全市各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361億元和273億元,創成省金融生態優秀縣。2008年建成省定全面小康社會,2009年以來連續四年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并連年進檔升位,2013年躍升至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區)第63位。

           

          突出規劃引領,統籌城鄉發展

           

          從句容實際來看,要全面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全面加速現代化進程,基礎在生態、支撐在生態、保障在生態。

          一方面,堅持頂層設計的理念,抓好生態規劃。規劃是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對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先導、主導、指導和統籌作用。為避免在未來的發展中,出現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問題,句容委托省環科院初步編制了《句容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并注重與市“十二五”規劃及各類專業規劃做好銜接,全面分析了句容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參照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考核指標,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生態安全、生態文化、生態產業、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制度等6個方面52項指標,形成了符合句容實際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為句容打造“長三角現代產業集聚區、寧鎮揚同城化先行區、富裕文明宜居區”提供了支撐。規劃以2013-2015年為重點規劃期,目標展望至2020年,力爭到2015年,基本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態、高效的經濟生態、文明的社會生態體系;到2020年,實現低碳經濟、循環經濟高度發達,形成較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資源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標。

          另一方面,堅持以城市化為發展主動力,大力推進與南京的同城同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句容與南京的同城化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同城同建戰略深入人心。隨著一系列重大交通設施的建設,如122省道快速化改造、104國道句容段年底竣工、滬寧高速大卓道口開工建設、寧杭高鐵郭莊站正式開通,句容與南京的時空距離在不斷縮小,句容迎來了與南京的“同城時代”。在此基礎上,句容打破“縣城思維”,按照南京副城的標準推動城市空間擴容、布局優化、功能提升,句容生態宜居的城市品質更加突出。在規劃建設上,堅持從與南京“同城同建”出發,高標準制訂城市發展規劃。“十一五”以來,累計新建42條城市道路,城市框架由原來的15平方公里擴大到了45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基本成型,滿足了未來5-10年的發展需要。2010年,句容與碧桂園集團牽手合作,在與湯山接壤的黃梅建設一個總投資超400億元、總面積1100多萬平方米的大型綜合社區?,F在,正在以碧桂園大型綜合社區和黃梅新村為核心,加快黃梅片區建設,推動黃梅片區與主城區融為一體,屆時城區框架將進一步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句容城區也將與南京的湯山新城融為一體。在功能配套上,既圍繞市中央商務區、碧桂園鳳凰城、世茂等中心商業區,發展集購物、娛樂、休閑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又將房家壩和黃金湖公園等區塊規劃打造成以文化、景觀為核心,集旅游、休閑、體驗、特色步行街、客棧等為一體的新型商貿綜合體。目前,句容已涌現出世茂花園、香江麗景等一大批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區,全市已建和待建的12層以上高層建筑達到100多幢,其中19層以上51幢,未來三年將涌現出一批高層建筑群。市文化藝術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等大型城市功能性設施投入使用。在品位提升上,格外重視城市的設計,把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作財富積累的過程,努力做到多留遺產少留遺憾,把城市建設精品留給后人當財富。句容摒棄“縣城思維”,以南京副城的標準拓展空間、優化布局、提升功能。堅持“求特不求大、現代不喧囂”,從產業布局、景觀設計、綜合配套、文化傳承等多個方面進行塑造,初步實現了“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品質提升。同時,高標準完成了1673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提前一年完成江蘇省委、省政府下達的整治任務,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堅持生態立市,實現綠色崛起

           

          句容把生態環境作為發展最為寶貴的財富和實現跨越趕超的最大潛力,以國家生態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為抓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做到保護與開發并重。“保護”是指在城市建設中始終遵循“三先三后”的原則,即:先確定非建設用地,再確立建設用地;先明確“綠線”,再確立“紅紫藍”三線;先管治生態空間,后建設項目。“開發”是指做好兩篇文章,即:做好“水文章”,整河道、造湖景、營造親水環境,展現“山繞城、城抱水、綠水青山滿城郭”的山水城市形態;做好“綠文章”,顯綠色、增綠量、提升園林設計水平,逐步呈現沿路、濱河、環城三條生態軸線,讓句容成為抬頭見綠的“森林城市”。

          生態是句容最寶貴的發展財富,沒有了生態句容的競爭力將大打折扣。對此,句容大力倡導“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的理念。一方面,抓生態資源的科學開發。堅持在保護中科學開發、在開發中更好保護,通過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休閑旅游,把生態資源具體化、產品化,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資源變成產品、做出品牌。這幾年我市鄉村旅游、休閑旅游發展如火如荼,呈現出發展得人氣、農民留財氣的“雙贏”局面。另一方面,抓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有“軟”開發,更要有“硬”保護。近年來,句容以“壯士斷腕”的精神,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持續開展采石宕口、磚瓦窯、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整治行動,連續7年開展了全市化工、重金屬及重污染企業專項整治,關?;の廴酒髽I43家、采石宕口182個。嚴格執行環保準入、環境影響評價及“三同時”制度,近兩年否決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10個,勸退不符合產業政策項目54個,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100%。2013年,一批健康養老產業、總部經濟項目相繼落戶,如康緣中華養生園、碧桂園華東總部等,正是看中了句容的生態環境?,F在,句容“離生態很近、離都市不遠”的生態品牌正逐步打響。

          (一)優化生態空間,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不斷強化生態功能區劃的實施和管理,促進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根據主體功能區劃要求,科學優化生態空間格局。積極推進句容河風光帶二期項目建設,實施二圣路東昌南路交叉口236畝生態廣場建設工程。在生態修復工程方面,實施赤山湖湖濱帶景觀工程,做好赤山湖退漁還湖大堤加固及清淤整治工程、赤山湖白水蕩退漁還濕景觀構建工程,對北山水庫水源地廢棄宕口進行治理修復,開展句容市永勝采石廠粉塵排放治理,切實做好北山水庫生態林修復,積極創建生態旅游示范區。

          (二)著眼強基固本,構建生態宜居體系。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推動太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強化長江水污染防治,加強入江排污口的治理和監管。加大城市內河的整治力度,實施高陽河治理工程、老句容河疏浚釋污工程、玉清河上段改造工程、北山水庫清淤工程等。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扎實開展引河沿線23家企業專項整治,推進二水廠自來水深度處理工程、北山水庫至二水廠渾水管道工程、應急水廠工程建設。繼續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做好老舊小區改造??焖偻七M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成2萬噸/日黃梅污水處理廠,完成南部新城污水總管、提升泵站,建成邊城監獄至污水廠9.5公里管網及泵站。實施藍天工程,改善空氣質量。完善機動車尾氣污染監管機制,加強機動車環檢管理。加強工業煙粉塵污染防治。強化施工揚塵監管。加強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完善秸稈禁燒工作長效機制。加強餐飲油煙污染防治。加快治理重點礦業開采區、重點水土流失區等生態脆弱區,推動區域生態整治與修復。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研究實施企業環境污染責任險等措施,推進治理項目建設。加快市環境應急中心建設,健全完善環境風險管理和應急救援體系,提高環境安全突發事件處置和應對能力。強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完善城鎮綠地系統建設,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城市黑臭河道整治。積極開展省級園林城市創建,通過工程建綠、拆違植綠、拆墻透綠、見縫插綠,全面提升綠化品質,著力營造“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村創建。

          (三)強化宣傳引導,打造特色文化體系。堅持面向廣大基層,組織開展以提高人的素質和全社會文明程度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活動,強化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環境的信息公開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建立社會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機制,擴大和保護社會公眾享有的生態環境權益,使公眾成為句容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引導和規范民間環保組織的發展,使其成為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三、圍繞綠色發展,打造生態經濟

           

          句容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加速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重點加快構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實現經濟總量和發展質態的雙重跨越。

          (一)聚焦轉型升級,在打造產業特色上取得突破。牢牢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后工業化”視角優化產業發展路徑,加快產業調特、調高、調輕、調綠。打通農業全產業鏈。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抓手,圍繞有機稻米、茶葉、應時鮮果等優勢產業,通過規?;季?、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園區化運作,引導推動產業鏈前后延伸,打造“從田頭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形成科技與農業的利益鏈接機制,鼓勵更多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田野上、把技術送到農民家,打通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增強句容農產品的品牌競爭力,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推進產業合理布局。按照產業“三集”發展要求,完成各類園區規劃編制與評審工作,力爭實現園區投資30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20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和億元以上現代農業項目全覆蓋,努力打造3個產值超50億元的專業園區,綠色建材、路面新材料產業園創成省級產業基地。開發區完成西部工業園基礎建設,創成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下蜀臨港工業區以千億銷售為目標,主動對接“龍潭國際海港新城”,以綠色建材、裝備制造、電力電源等產業為主導,做大規??偭?,做強產業集群,躋身鎮江“工業三強鎮”,打造全市工業化主陣地和第一增長極。放大現代服務業特色優勢。順應“慢旅游”發展趨勢,強化資源整合開發,著力構建以“泛旅游”為特色,現代休閑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服務業發展體系。大力發展“六園經濟”,打造南京乃至長三角的“花園、茶園、菜園、果園、樂園、家園”。強化精品意識,豐富巖藤、花博園、茶博園等十大農業園區內涵,啟動二圣湖國家農業公園一期、“綠美人”垂直農場摩天塔建設,大手筆規劃建設“百花園”。推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穩步開展綠道沿線國土整治,使句容處處是景,媲美歐洲鄉村風光。啟動九龍山規劃開發,積極打造“生態綠谷”,選擇潘沖、李塔等有條件的村落,建設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村。推進重點景區創建,確保茅山國家5A級景區授牌、赤山湖創成國家濕地公園。推動房地產業與養生、休閑相結合,大力發展休閑度假社區、高品質養老地產,打造長三角都市人群的“第二居所”和南京市民的“新家園”。加快省級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可一文化藝術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注重發展物流產業,打造現代服務業新亮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機制,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超過1.9%。加快創新載體建設,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交付使用,新創建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機制,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鼓勵科技企業上市融資,促進資本向科技型企業集聚。深入實施“福地英才”計劃,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高端智力成果服務句容發展,力爭引進國家“千人計劃”人才5名。

          (二)聚焦項目建設,在增強發展后勁上取得突破。提高招商專業水平。堅持用前瞻性思維、開放性眼光和戰略性定位謀劃招商工作,突出抓好科學區域布局、系統產業規劃、專業招商力量“三大環節”,努力引進一批有集成優勢、有核心技術、有市場前景的好項目。強化意向項目跟蹤落實,對重大項目,全力以赴抓跟進、抓服務,確保意向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快啟動、在手項目不流失。落實項目推進責任。實施重點產業項目攻堅計劃,強化項目掛鉤聯系和聯合會辦制度,嚴格“四定”措施,形成項目“責任鏈”,確保一批項目建成投產;對百億級重大項目,堅持強化“四個一”聯系責任制,做到無縫對接、全程服務、全力推進。培扶壯大實體經濟。堅持一手抓大企業大集團培育、一手抓中小企業扶持,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特色鮮明、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認真落實培植規模企業發展壯大的相關政策,研究制定促進小微企業加快發展的幫扶措施,加快形成一批“小而優”、“小而特”、“小而強”的行業“單打冠軍”。力爭定報企業達到600家,年銷售超億元企業達到50家、其中銷售超50億元企業2家。

          (三)聚焦新型城鎮化,在優化城鄉發展格局上取得突破。努力建設更加精美、更富內涵、更具特色的現代化新句容。圍繞“精致、精細、精美”建設宜居城市。秉持“不以規模拼大小、而以品質論高低”的城市發展理念,堅持規劃引領、片區發展、組團開發,推動城市改造擴容和有機更新,著力構建主城區、南部新城、北部新城、開發區“一主三組團”的發展格局。建成華陽北路延伸段、葛洪路北延段,形成現代交通廊道、綠色生態廊道的有機串聯。加快完善區域交通,滬寧高速北互通及城區連接線主體完工,266省道滬寧高速至312國道段、東西部干線開工建設,力爭122省道快速化全線貫通、城市綜合體主體完工、寧句城際軌道開工。以“景城”理念建設城市,以“景點”要求設計細節,加強重點區域、關鍵節點的整改提升,重點抓好城市主干道的綠化、亮化、美化工作,建設句容河風光帶二期工程。深化省級園林城市創建和城市綜合環境整治,努力建設秀美宜居的園林城市,力爭創成省優秀管理城市。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元素,注重對建筑形態、風格色彩、文化韻味和城市天際線的引導。穩步實施老城區部分片區改造。圍繞“做強、做優、做靚”建設魅力城鎮。以“三新”建設升級達標活動為抓手,重點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生態優良、社會和諧的魅力城鎮。加快寶華、天王、茅山風景區等一批重點中心鎮和特色鎮建設,支持后白、茅山等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旅游小鎮,力爭創成1-2個全國新型城鎮化示范鎮。加快村莊拆遷整理,引導農民有序向城鎮集中,高標準建設城鎮新型居民社區,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一體化,努力實現“人”的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圍繞“優美、純美、秀美”建設美麗鄉村。句容要美,農村必須要美。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村莊、留守的村落、記憶中的故園。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行動,重點選擇一批中心村、歷史文化村,尊重自然美、側重現代美、注重個性美,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打造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秀美村莊。落實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擴面提標,加快完善覆蓋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優化鄉村人居環境。

          (四)聚焦民生福祉,在增進社會和諧穩定上取得突破。堅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導向,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的思路,扎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構建合理高效的居民增收機制。高度重視創業就業工作,加快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就業結構優化,有效增加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就業。鼓勵有勞動技能的人更好就業,幫助有勞動能力的人充分就業,支持有才能的人更多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確保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萬個。扎實推進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和“百村萬戶”雙達標行動,確保收入指標增速與發展增速同步,實現經濟薄弱村75%脫貧目標。構建完善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做好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即征即保”常態化工作,落實征地補償動態調整機制,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大力推進“金保工程”,完成“五險合一”。完善城鄉低保標準增長機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完善醫療、住房和臨時救助制度,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網絡。積極開展蘇南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創建,不斷優化城鄉教育布局,抓好城鄉中小學、幼兒園建設,爭創省學前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示范區、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示范區和省社區教育示范區。加快衛生布局調整,啟動市人民醫院擇址新建。開展醫保異地結算業務,更好滿足群眾健康醫療需求。探索養老服務新路子,統籌發展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力爭明年每千名老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數達34張。完善城鄉客運網絡,確保農村居民集中居住點公交覆蓋率90%以上。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治理格局。深入推進平安建設,確?;鶎悠桨矂摻ǜ采w率達100%。完善大調解機制,妥善做好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爭調處率達100%。落實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強化各類應急

          ?
          免费网站一级毛片,天天日屄二天天干,免费在线观看大片人成,强奸美女网站av

          <tr id="yrlzd"></tr>
            <output id="yrlzd"><button id="yrlzd"></button></output><tr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tr>
                1. <menuitem id="yrlzd"><acronym id="yrlzd"></acronym></menuitem><sup id="yrlzd"></sup>
                  <sup id="yrlzd"><track id="yrlzd"></track></sup>
                  <code id="yrlzd"></code><sup id="yrlzd"></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