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安市委 南安市人民政府
南安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東接泉州中心市區,西靠廈門經濟特區,與臺灣隔海相望,是一座有175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郡,“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亦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新興現代城市。全市陸域面積2036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3個街道、1個開發區,戶籍人口154萬人,擁有南安籍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350多萬人,以及遍布全國各地的30多萬工商實業人士,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南安歷史源遠流長,曾一度是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內人文景觀薈萃,有見證中國古代海上交通史的金雞古港和九日山祈風石刻,有堪稱世界建筑史珍寶的皇宮式建筑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五里橋等79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安還是產業名城,已培育形成了石材陶瓷、水暖廚衛、鞋服輕紡、機械裝備和光電信息等一批特色鮮明、優勢凸顯的產業集群,擁有中國石材城、中國水暖城、中國糧食城等一系列“國字號”專業市場,是全球最大的石材生產交易中心、中國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水暖廚衛產業基地、國家級光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省級重點裝備制造業基地,先后榮獲“中國建材之鄉”和“中國龍眼之鄉”等稱號。近年來,南安市整體綜合實力持續爭先進位,2013年躋身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34位、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第23位、最具競爭力百強第31位、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第14位,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南安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著力抓好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綠色經濟的同時,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深入開展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通過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活社區功能,建設美麗鄉村,改善生態環境,不斷增強跨越發展新動力,走出了一條富有僑鄉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在各級相關部門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項創建任務全面完成,于2013年1月順利通過國家環保部創建國家級生態市考核驗收,成為福建省首個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的縣級市。
一、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
始終堅持走生態立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把創建國家生態市作為實施環?;菝窆こ痰闹匾d體,以改善人居環境為重點,以加快生態建設為核心,全面推進國家生態市建設。
1、加強領導,全民動員,切實增強生態建設認識
成立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及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直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一把手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的組織推進,并從成員單位抽調業務骨干組成專門工作班子,充實工作力量。各鄉鎮(街道)、市直有關單位也相應成立組織機構,認真落實各項工作任務,有力推進創建工作。領導小組還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及時研究部署創建工作目標任務,處理解決創建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檢查督促創建工作落實情況。同時,不斷加大創建國家生態市宣傳力度,將創建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基本要求及相關知識作為重點,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宣傳報道,使創建國家生態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參與、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
2、科學規劃,健全機制,全面落實生態建設責任
為提高創建國家生態市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我市先后編制《南安市“十一五”生態市建設規劃》、《南安市“十二五”生態市建設規劃》。其中,《南安市“十二五”生態市建設規劃》經2011年12月9日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由市人民政府下發實施。同時,配套出臺《南安市生態市建設行動方案》、《關于生態市建設行動方案的實施意見》、《關于開展國家生態縣(市)創建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創建工作具體要求,并將考核指標和重點項目分解落實到各級各相關部門。此外,每年均下達環保目標責任書,要求各級各部門嚴格落實環保工作“一崗雙責”,實行創建工作“一把手”負責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推進創建工作,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創建責任體系。
二、突出重點,大力實施“六大生態工程”
圍繞生態市建設規劃,突出抓好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林業、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和生態保護等“六大生態工程”建設。2013年“六大工程”實際完成投資4.13億元,其中,政府及部門投入1.84億元,社會投入2.29億元,為順利推進生態立市建設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1、大力實施生態工業工程
堅持工業可循環的發展思路,加速推進傳統工業提質升級,加快培育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狠抓節能降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決實施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等措施,重點推進建陶業水煤氣脫硫和含酚廢水治理,以及提高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等工作。著力抓好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的典型示范和帶動,完成15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引導115家企業申報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并將清潔生產向全社會推廣使用。我市獲得“省循環經濟示范市”榮譽稱號,豪聯建材、閩發鋁業等10家企業被確定為“十二五”省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單位,協進建材成為泉州市節能示范企業。二是加強石材業污染整治和整合提升。一方面,加大石材產業污染整治力度,規范石材企業排污行為,全市經批準持證經營的1567家石材企業生產廢水全部循環回用,實現“零排放”。另一方面,規劃建筑飾面石材企業加工集中區11個、加工集中過渡區2個,總面積達8.38萬畝,為石材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平臺。在石粉、碎石處置利用上,加強石粉、碎石綜合利用項目的引進和扶持,給予優先供地。目前,全市共有石粉、碎石綜合利用企業135家,年綜合利用石粉和碎石可達210萬噸,石粉綜合利用率65%,碎石利用率90%以上,年產值達15.6億元。三是大力開展水暖產業配套生產環節—電鍍行業的污染治理工作。我市投資5.2億元建成水頭華源電鍍集控區,引進并使用國內最先進電鍍廢水“分質分流膜處理”技術。目前,集控區內電鍍廢水經技術處理后,回用水可達60%以上,每年可減排電鍍廢水量170萬噸,可回收鎳、銅、鉻、鋅等重金屬,回收價值達2000多萬元。四是重點抓好濱海石材產業園區、光伏信息產業園區等示范園區建設。按照循環經濟模式,嚴格要求入駐園區的企業落實土地集約利用和能源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綜合控制,開發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可再生循環和能夠安全處置的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實現清潔生產和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確保園區產業化、綠色化、生態化。
2、大力實施生態農業工程
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走上了一條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利用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和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一是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全市建成糧食、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畜牧、水產、花卉等8大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生態茶園面積達1.8萬畝,有機食品認證的茶葉企業總數達到17家,認證面積達4200畝。擁有泉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2家,專業農產品交易市場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49家,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數量65個,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1萬畝。二是扎實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茖W合理劃定畜禽養殖發展區、禁養區,并確保禁養區養殖場全部關閉;推進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設施規范化和規?;ㄔO,大中型養豬場建成生化、沼氣等綜合處理設施,其余養殖場均采用“豬—沼—果(農、林)”等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進行養殖,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三是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新建農村戶用沼氣6410戶,有效帶動建池農戶進行改廚、改廁、改圈。四是深入推廣農業“五新”技術。重點抓好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推廣,農藥、肥料施用強度呈現遞減態勢。
3、大力實施生態旅游業工程
緊緊圍繞“成功故里,海西新城”主線,立足于打造“名人南安”、“宗教南安”、“生態南安”、“創意南安”等生態旅游品牌,加快推進生態旅游資源整合,大力拓展旅游市場,生態文化旅游事業蓬勃發展。同時,先后投入3.7億元對武榮公園、蘭溪濕地公園、柳湖公園、南山公園、水頭五里橋濕地公園、鳳巢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樂峰印山生態旅游區、羅東峽谷旅游區、葉飛故里紅色生態旅游區、五臺樂山旅游區、羅山省級森林公園和天柱山旅游區等旅游景區周邊的自然景觀進行保護性開發和生態修復,全力確保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鄭成功文化史跡、九日山海絲景觀、蔡氏古民居建筑技藝、鳳山靈應雪峰宗教朝圣和天柱山香草度假等旅游精品,深受海內外游客青睞。九日山于2012年晉升國家5A級旅游景區。
4、大力實施生態林業工程
(1)出臺相應政策措施、加強生態林業種植保護。為順利實現森林覆蓋率46.92%以上,森林蓄積277.28萬立方米,使我市成為生態環境優美、林業產業發達、森林文化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強市,各級相關部門創新工作機制,強化責任意識。一是2013年8月出臺《南安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林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除了省級財政資金補助外,從2013年起三年內,配套相關資金,推動林業發展。二是推廣不煉山造林,推進林木采伐由皆伐向擇伐轉變,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從2013年起三年內,對主伐形式由皆伐改擇伐作業給予財政資金補助。同時,為防止樹種單一性,不提倡巨尾桉等桉樹類速生樹種上山造林。
(2)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強化重點區位生態保護。一是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因地制宜選擇生態補償模式,不斷完善政府對生態補償的調控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逐步加大補償力度,努力實現生態補償法制化、規范化。二是積極探索區域間生態補償方式,從體制、政策上為欠發達鄉鎮開發創造有利條件。加大生態脫貧的扶持力度,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三是通過收取森林資源補償費,適當提高用地成本,控制林地不合理消耗,引導科學合理節約利用林地。從2013年起,對使用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省級生態公益林、國家級生態公益林林地,根據省財政廳、林業廳規定每平方米分別按30元、60元、90元的標準收取森林資源補償費。
(3)統籌生態林業建設,促進林業產業協調發展。一是本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著力加快“四綠”工程建設,扎實推進林權制度改革。2013年,全市共造林綠化5.97萬畝,超額完成省、泉州市下達任務。其中,人工造林更新面積0.69萬畝,林分修復補植面積4.3萬畝,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等“四綠”工程造林0.98萬畝。二是強化林業執法監督,持續完善森林防火減災體系。既要造林又要防林防火,2013年共投入405.9萬元防火資金,完成1090畝防火林帶建設。三是多方倡導,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近三年來,南安市各鄉鎮(街道)累計投入義務植樹249萬工日,完成全民義務植樹807萬株。
(4)加快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生態林業經濟。政府通過出臺政策,提升傳統林產加工業,培育林業龍頭企業,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同時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林下經濟、森林生態旅游和森林文化產業等,拓展林業新興領域,致力于發展非木質利用產業。一是發展花卉產業。從2013年起三年內,每年扶持有辦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發展設施花卉建設。對設施栽培花卉的用水、用電按照一般農業用水、用電標準收費。二是發展林下經濟。加快發展林藥、林菌、林禽、林鳥、林菜、林蜂等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業、林下旅游業和林下產品倉儲及交易等,實現“以短養長、立體經營”。從2013年起三年內,每年扶持6家市級林下種植、養殖企業。三是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和森林文化產業。發揮森林景觀資源優勢,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發展森林生態旅游,規劃精品旅游線路,創建“森林人家”,培育森林休閑、養生、體驗等生態旅游區域品牌。從2013年起三年內,每年扶持2家森林人家示范點。
5、大力實施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程
全力抓好保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舉辦主題鮮明的環保宣傳咨詢等活動,并在晉江上游沿江14個鄉鎮(街道)和水頭下洪溪、大盈溪周邊設立大型環保公益廣告牌,在南安電視臺、《南安商報》開辟生態市創建專欄,還精心舉辦“畫家走基層,丹青繪南安”和“城市攝影大賽”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大力宣傳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環保知識普及,努力增強廣大群眾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文明意識。宣傳活動中,尤為注重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環保思想,重視環境保護,并涌現出一批高品位的“綠色學校”。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綠色學校”5所、泉州市級“綠色學校”55所、南安市級“綠色學校”74所,市教育局被福建省教育廳、環保廳評為“創建省級綠色學校優秀組織單位”。
6、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工程
(1)加快城鄉環?;A設施建設。一是生活污水處理體系持續完善。建成市區污水處理廠,率先在全省建有鄉鎮污水處理廠。目前,覆蓋全市城鄉的生活污水處理體系已基本建成。其中西翼、南翼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北翼、東翼污水處理廠將于2014年9月份投入試運行。同時,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處理鄉鎮生活污水,全市已累計完成1113個聚乙烯一體化戶用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安裝,康美鎮蘭田村等6個人工濕地、九都鎮新民村等4個生物氧化塘和碼頭鎮坑內村等2條氧化溝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是城鄉垃圾收集處理處置體系實現全覆蓋。建成市區垃圾焚燒發電廠并投入運行,日焚燒處理量600噸,配套建設35個垃圾收集中轉站,垃圾處理全面實現“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56%。
(2)加強飲用水源保護。一是嚴格執行流域限批政策。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嚴禁引進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的項目,特別是晉江上游禁止發展化工、造紙等重污染行業。二是編制完成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區劃。目前已完成3個縣級以上和8個建制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區劃編制,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59個點位標志牌的設置工作。三是重點實施沿海三鎮供水工程,有效解決官橋、水頭、石井等沿海經濟重鎮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沿海三鎮供水工程引水線路總長47.329公里,穿越4個鄉鎮28個村(居),總投資3.68億元。2013年,一期工程已完工并驗收投產,累計完成投資2.67億元,供水規模17.2萬噸/日。四是逐步開展飲水工程建設,有效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問題。截止2014年6月,我市共有18個鄉鎮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1.19億元,解決22.6萬余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五是加強流域性污染綜合整治。開展山美水庫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金雞橋閘北渠飲用水源保護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和南高干渠截污工程建設等水源保護區整治工作,加強水環境污染突出問題整治,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3)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強造紙、陶瓷等行業性污染整治,強化環境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主要工業污染源達標率達100%。一是關閉淘汰17家落后產能的造紙企業,完成18家造紙企業生產廢水深度治理,生產廢水全部達標排放。二是開展陶瓷企業污染整治工作。大力推廣煤氣站脫硫方法,全面落實陶瓷企業污染整治,48家陶瓷企業全部配套建設污水混凝沉淀池、酚水處理設施和脫硫除塵設施或改用清潔能源天然氣。截止2014年6月份,全力推進陶瓷行業LNG替代計劃,58家陶瓷企業完成LNG替代、管道鋪設、用氣合同簽訂,并淘汰關閉8家陶瓷企業。三是建成市環境自動監測監控中心,包括視頻圖像監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控三大模塊。全市已有51家企業安裝160個“全球眼”視頻監控點,19家國家、省、泉州市級和5家南安市級重點監控企業全部實現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
(4)強化水土資源保護工作。本著“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除害興利”的原則,結合我市實際,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流失地為重點,對山水田林路進行統一布局,并采取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的方式,扎實推進水土資源保護工作。一是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三年來,我市共實施1座中型筍塔、13座小一型、81座小二型等9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總投資2.97億元。二是中小河流治理。開展了東溪梅山段、壽溪水頭段、西溪侖蒼段、西溪英都段、詩溪詩山段、羅溪羅東段等6條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總投資1.6億元,治理河道總長27.7公里,新建堤防16.9公里。三是重大防洪工程。實施晉江防洪工程南安段建設,沿線涉及東溪、西溪8個堤段,堤線總長34.28公里,計劃投資5.55億元,現試驗段已開工建設。試驗段為南安城區三期防洪工程堤段左岸,總投資9455萬元,新建堤防4.24公里、排澇閘2座。四是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規律,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以及大、中、微量元素肥平衡施用,實現“科學、經濟、環保”施肥,不斷改良土壤,培肥地力。2011年-2013年全市累計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13萬畝,其中水稻120萬畝、花生21萬畝、甘薯32萬畝、馬鈴薯10萬畝、柑橘10萬畝、茶葉6萬畝、蔬菜14萬畝,配方施用面積106萬畝,配方肥施用數量3.61萬噸。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較好地控制肥料投入量、調整肥料養分元素間的比例更趨合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流失6498噸,降低了環境污染,對發展低碳農業具有顯著的作用。三年來,我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39萬畝,總投資5314萬元,其中治理小流域11條,水保林2.08萬畝、封禁補植13.48萬畝、坡耕地0.83萬畝、崩崗75處。通過以上綜合治理,消除了水庫安全隱患,有效恢復河道灌排功能,顯著提升城鄉排澇能力,農業生產力和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
(5)著力保護礦山生態環境。一是突出抓好非煤礦山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查處無證非法開采、破壞礦山地質環境等違法違規行為,對位于禁采區、不符合礦產資源規劃、不符合產業政策、不符合環保要求和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礦山,堅決予以關閉取締。二是突出抓好“青山掛白”治理工作。近年來,共完成南同公路梅花嶺隧道等12處“青山掛白”點治理工程。今年來開始重點著手治理南石高速公路兩旁的“青山掛白”點治理工程,治理效果顯著。三是突出抓好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制定并實施《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嚴格按時序進度推進礦山綠化治理工作,將礦山開采對生態景觀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近年來,共完成美林福嶺龍峰山等8處廢棄礦區綠化治理工作。今年以來,南安市創新工作思路,首次將生態保護技術應用于崩崗礦山治理,并把榕橋礦區作為生態袋技術治理水頭流失的試點,采用生態袋技術治理水土流失。
三、突破難點,全力推進生態型“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總體工作目標,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扶持力度,強化典型示范,梯度推進、滾動發展,有序推進,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穩步提升,有力地助推了生態建市。
1、多方位構建“美麗鄉村”,筑牢發展基礎。鄉村之美,美在“山清、水秀、地干凈”的好形象,美在富足。南安市將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性工作,以“七個好”(村莊規劃好、建筑風貌好、環境衛生好、配套設施好、綠化美化好、自然生態好、管理機制好)為目標,全面開展家園清潔行動、綠化美化建設和農村生態建設。一是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使靠近城鎮污水收集系統的村莊污水處理率達60%以上,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85%以上。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通過加強農業污染治理,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推動鄉村企業到鄉村工業功能區集聚,推行“循環、減降、再利用”等綠色技術,優化鄉村工業產業結構。三是推進農業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發展南安市八大特色農業產業亮點基地。推進區域功能性農業發展,培育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加快形成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等,實現農民收入、村財收入以及生活保障的富足。四是針對我市存在沿海、中部、山區三個不同發展層次的現狀,提出因地制宜、因村而異的發展規劃。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則,將“美麗鄉村”建設按照環境整治型、保留改造型、聚集發展型、集中新建型、古村保護型等5種類型進行建設。
2、打造現代宜居社區,提升居民幸福指數。隨著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推進,有前瞻意識的社區主動對照與“美麗鄉村”的差距,掀起一場綜合環境整治行動。一是在對原有規劃進行修編的基礎上,社區集中整治舊房、裸房、修葺破損墻壁,清除影響社區面貌的臨時搭蓋,清理房前屋后雜物、水溝,還及時硬化修整道路,添置安裝更多的垃圾桶。二是通過將臨時搭蓋和雜物堆放處改造成綠化地,新增綠化面積。持續深化“家園清潔行動”,保持常態化的保潔機制,建設環境整治和便民利民項目以及文化長廊等文化設施,切切實實建成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現代宜居社區。三是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就業、養老、醫療、救助、權益保障體系,促進社區居民幸福指數明顯提升。四是創新社區管理模式,逐步推行“網格化”管理,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區居民組織,有序引導社區居民合理表達利益訴求,積極開展平安創建活動,維護社區和諧穩定。五是加強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全面推進"168"工作機制和“五三”工作法,加強社區組織隊伍建設,深化社區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全面推廣“世紀之村”平臺等。
3、創建生態鄉鎮、生態村,加快建設進程。全市共有23個鄉鎮(街道)成立創建領導小組,制定生態鄉鎮建設規劃,并按照國家級生態鄉鎮5個基本條件、15項創建指標要求開展生態建設,特別是重點推進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主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已有21個鄉鎮(街道)順利通過環保部復核驗收,7個鄉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命名,其余待命名。成功創建23個省級生態鄉鎮(街道)、11個省級生態村、338個泉州市級生態村,并全部獲得命名。
4、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轉型升級。按照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要求,制定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以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線,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工作舉措,創新工作機制,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一是制定實施《南安市建設“美麗鄉村”環境衛生檢查考評辦法》,探索形成八類“美麗鄉村”創建類型,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