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乳山市委 乳山市人民政府
乳山市地處山東半島黃金南海岸,位于青島、煙臺、威海三市中心,轄省級乳山經濟開發區和省級銀灘旅游度假區、14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66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5公里,共601個行政村,戶籍人口56.7萬。乳山市是新興濱海旅游城市,山青水綠、天藍海碧、氣候宜人,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生態環境資源彌足寶貴。多年來,乳山市始終堅持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就是生產力,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觀念,按照生態型花園式濱海旅游城市的發展定位,以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為目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進培育低碳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城市,推動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互促共贏,探索走出了一條濱海旅游城市的生態建設之路。先后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長壽之鄉、國家生態市,有12個鎮躋身“全國環境優美鎮”行列。
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產業基礎。依托良好的環境、資源、生態優勢,堅持集群化振興工業,品牌化突破農業,精品化提升旅游,產業化繁榮文化,示范化發展養生,統籌產業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新活力。
(一)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堅持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保障,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將農產品資源和品質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2013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12.07億元,同比增長10.08%;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幅,去年達到13378元,增長11%。一是突出特色化引領,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按照大宗農產品抓精品、特色農產品抓規模的思路,著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模式,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新調整種植業結構7.65萬畝,其中大姜5萬畝,蘋果1.62萬畝、葡萄800畝、藍莓1000畝、茶葉1696畝。目前,全市已形成了30萬畝花生、20萬畝蘋果、1.5萬畝茶葉、5萬畝大姜、1.1萬畝藍莓的特色種植業規模,初步培育出蘋果、花生、茶葉、藍莓、大姜、肉雞、牡蠣等7大特色產業鏈條。狠抓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廣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生產技術,擴大優質產品認證規模,全市綠色無公害種植基地發展到17.4萬畝,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認證達到57個,乳山大姜、牡蠣、茶葉、蘋果、花生、板栗、草莓、巴梨等先后通過國家地理標準認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嚴格監督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信息庫,對土地流轉供求信息進行登記備案,引導農戶進行農村土地流轉,推動了全市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截止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4.24萬畝,流轉農戶4.2萬戶,促進了農民向城市轉移。二是突出產業化發展,增強農業組織化程度。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產業龍頭在調整結構、擴大加工、安置農民、吸納就業上的帶動作用,采取招商引資引進龍頭、產業集聚培育龍頭、重點扶持壯大龍頭等途徑,先后開工建設了總投資4.5億美元的福喜農牧、7億元的中魯果蔬汁產業園、1億元的泉林食品、3.5億元的岳海水產等產業項目,促進了產業鏈條化延伸、規?;瘮U張。全市現有涉農企業270多家,其中威海市級龍頭企業30家、省級9家,發展標準化基地50萬畝,形成了以福喜公司為龍頭的肉雞產業鏈,以華隆食品、金果花生為龍頭的花生產業鏈,以吉利食品、銀金食品等企業為龍頭的大姜產業鏈,以好當家榮佳食品、乳東牡蠣為龍頭的牡蠣產業鏈,以好保健、安圖旺民長富為龍頭的藍莓產業鏈和以正華農林為龍頭的綠茶產業鏈,產業的規模效應逐步顯現。福喜公司主要建設種雞廠、孵化廠、屠宰廠、熟食加工廠、飼料廠、標準化養殖廠和污水處理廠,打造集肉雞孵化、養殖、屠宰、深加工、轉運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目前,已完成投資3億美元,建成投用了孵化廠、屠宰廠及配套的污水處理廠、動物蛋白廠、飼料廠、9處種雞廠、50處標準化養殖廠、熟食加工廠。年可生產父母代種雞72萬套,孵化種蛋7500萬枚,屠宰能力6000萬只,生產各類熟食8萬噸、飼料60萬噸。全部達產后,可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帶動就業5000余人。通過股份合作、能人領辦、民辦官助、企業聯合、嫁接互補等形式,共發展茶葉、蘋果、草莓等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725個,其中省級合作社6家,威海市級20家,輻射帶動農民超過4.7萬戶。青山果品專業合作社簽約社員達到2300多戶,輻射帶動乳山、海陽、牟平等市、縣的上萬戶果農,年增加社員收入3450萬元以上。三是突出品牌化拓展,擴大市場占有份額。發揮區域化管理的品牌優勢,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提高農業產出效益。規劃建設食品和生物科技產業園,經濟開發區海洋食品產業園成功入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18個特色產業園之一。目前乳山成為中糧集團、沃爾瑪、香港五豐行等國際知名貿易商的農產品供應基地,生產的濃縮果汁、花生制品、脫水蔬菜、優質水果等已進入香港、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搭建農產品交易平臺,每年舉辦2次農企農超對接洽談會議,深化與國內外大型超市和企業的合作,形成了產銷銜接、農企農超對接的市場流通體系。2013年,全市農產品出口國別近60個,出口額達到2.84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花生、大姜、蘋果等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擴大,乳山花生制品出口量居全國縣級第一位。引導涉農企業積極研發新產品,新上深加工項目,魯菱公司的“國投中魯”牌濃縮蘋果清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榮譽稱號,正洋食品公司大力發展海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研發的“海洋功能食品生物催化與即食食品質構控制技術利用項目”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組建了山東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金牌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投資新上了鮑魚飼料生產項目,生產的鮑魚飼料產品榮獲中國海珍品第一品牌榮譽稱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海珍品海洋生物飼料產業化生產基地。四是突出標準化帶動,打響安全高效生態品牌。乳山市從2007年起,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按照“管理無盲區、投入無違禁、產品無公害、出口無隱患、百姓無擔憂”的目標,堅持從源頭抓起,強化農業化學投入品監管,建立起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和問責機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成功爭創了國家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和全國綠色食品(花生)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合格率連續三年超過99.8%,初步形成了安全、優質、高效的農業品牌。開展了初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條碼追溯試點工作,全市已建成初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基地24個,在蘋果、茶葉、大姜、藍莓、草莓等特色產業中實現了產品的可追溯。實施了農資直供體系建設,建成了總投資1.6億元的三農物資配送中心,對全市500余家農資網點實施規范化管理,嚴厲打擊制假販假行為,有效杜絕了坑農害農和違規化學品制售等突出問題,形成了覆蓋市、鎮、村三級物資配送網絡,打造了集農資直供、農產品交易和物流運輸于一體的電子化交易平臺和化學品流通使用監管平臺。
(二)繁榮發展旅游產業。深入實施“旅游興市”戰略,建設精品景區,豐富旅游產品,完善融資機制,拓展客源市場,規范行業管理,努力打造半島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目前,全市已建成銀灘、大乳山2個4A級景區和岠嵎山、多福山、福如東海、圣水宮、小湯溫泉、正華石佛山等6個3A級景區,擁有星級酒店7家,在建高星級酒店5家,綠色飯店2家,旅行社10家以及特色漁(農)家樂多處。一是堅持特色規劃,打造精品景區。始終堅持旅游開發規劃先行,高起點、高標準、大手筆實施產業發展規劃,推動由觀光旅游向度假休閑、健康養生游轉變,由門票經濟向綜合效益轉變。組織市內外專家對全市旅游產業規劃和各個景區規劃進行會診,按照在建景區抓提升、新建景區抓完善的原則,對全市重點旅游景區的規劃進行了調整完善,規劃設計了多條精品旅游線路,提高了產業發展水平。堅持“差異定位、互補發展”的原則,實施了南部休閑度假旅游區、中部時尚生活體驗旅游區和北部休閑體驗旅游區三大片區建設,南部以大乳山、福如東海、多福山三大景區為重點,實施了宮家島、塔島灣保護區以及大乳山民俗資源等項目的開發建設,形成濱海旅游聚集區;中部以岠嵎山景區、老膠東古玩字畫城為重點,初步形成了野外拓展訓練、商業綜合體和環城游憩帶等項目;北部依托馬石山、垛山等紅色文化和生態資源,整合周邊的膠東育兒所、抗戰兵工廠等紅色文化資源及水庫、森林等自然資源,開發建設了一批以紅色教育、民俗體驗、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為核心產品的民俗旅游項目,全市旅游業發展呈現南北互動、山海相連、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二是發揮資源優勢,加快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區域內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條件,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市場化模式,采取獨資開發、合資開發、合作開發、社會融資等多種方式,高標準實施了旅游景區開發,引進和開工了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福如東海文化園、多福山國際養生旅游度假區、岠嵎山風景區、圣水宮道教養生休閑度假區等一批規劃起點高、建設規模大、特色鮮明、迎合市場需求的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其中,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總投資30億元,占地56平方公里,以生態環境為依托,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以“母愛溫情、福地養生”為主線,著力建設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文化娛樂、養生康體、會議會展在內的綜合性大型濱海旅游度假景區,目前已完成投資17億元,建設完成并對外開放了母愛文化苑、荷合雙福、東方琉璃世界、東海人家、海天康樂園、歡樂風休閑綠地等景點,成功爭創了“國家級海洋公園”、“齊魯十大文化新地標”、“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福如東海文化園總投資20億元,總占地1600余畝,以“福文化”、“東渡文化”及“東夷文化”為主題而打造的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爭創了3A級旅游景區,項目被列入2013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建設項目,被確定為文化部中國美術創作研究基地——山東省基地。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8.3億元,完成了百花長廊、西入口廣場、景區管理處、石刻鎏金十二生肖大牌坊、福音大道、福音廣場、福罐雕塑、景觀墻、福海珍石和不老松、芙蓉河、福海廣場和兩端的停車場以及迎賓墻、五福牌坊、寧海廣場等建設。三是強化宣傳推介,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以打造“仁愛乳山”城市名片為著力點,積極融入對接山東省“好客山東”旅游品牌宣傳活動,堅持高起點規劃、市場化運作、產業化聯動、品牌化促銷,把城市作為品牌來推銷旅游,把旅游作為載體來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譽度,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業發展之路。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通過邀請專家來研究乳山旅游,策劃乳山旅游形象廣告語,舉辦節慶活動展示乳山,開辟特色旅游線路介紹乳山,組織新聞專題報道宣傳乳山等一系列活動,加大旅游品牌宣傳推介力度,使乳山的旅游知名度得以迅速提升,促進了旅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自2010年開始,與山東衛視綜藝頻道合作,在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連續三年舉辦了“快樂向前沖”大型競技娛樂欄目,大乳山景區每年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綜合收入增長均超過30%。連續多年在《旅伴》《新航空》《旅游地理》等平面媒體,進行城市旅游整體形象和大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銀灘旅游度假區等重點旅游景區宣傳;連續多年選擇旅游促銷黃金季節,在央視一套、央視新聞頻道、山東衛視等主流媒體進行城市形象滾動宣傳,充分借助媒體覆蓋廣、受眾多的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宣傳乳山旅游城市品牌。結合旅游業宣傳推介,成功舉辦了6屆母愛文化節,成功組織承辦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磋商會議、衛生廳局長培訓班等多個高層次會議會展活動,較好地宣傳推介了乳山。四是提升融合層次,構筑大旅游發展格局。在文化融合上,充分保護、挖掘和發展具有乳山地域特色的母愛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資源,深入開展“十大母親”、“十大孝子”、“成人禮”等母愛、愛母主題活動,不斷豐富母愛乳山文化內涵,重點抓好馮德英國防教育基地、八路軍膠東兵工廠誕生地、新華制藥廠誕生地、濟南軍區總醫院誕生地等資源的開發,做好軍寨、煙墩等海防工事遺跡的保護工作,開發一批民俗文化主題景區,使文化廣泛滲透到景區建設和旅游發展的各個環節。在資源融合上,整合山、海、灣、灘、島、泉等資源優勢,開辟海上旅游線路,籌建海上旅游服務公司,推出“海上看乳山”精品旅游線路,豐富海上旅游產品,引導旅游企業和濱海景區開發帆船、帆板、潛水、趕海、拉網、捕撈及水上滑翔、海上垂釣、海上餐飲、海上會議等休閑旅游產品,抓好宮家島、小青島、南黃島等島嶼的開發建設,其中,利用宮家島列入國家首批無居民海島開發名錄的機遇,打造成具有海濱文化特色的高端海島度假產品,提升濱海旅游產品的體驗性和參與性。
(三)發展健康養生產業。順應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和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和房產基礎,以整合區域養生養老資源為抓手,以推動房地產轉型跨越為載體,以健康養生社區和各旅游景區為依托,大力發展以醫療康復、安全食品、高端養老、溫泉療養、運動健身、婦幼保健、健康產品等為主要內容的健康養生產業,帶動加工制造業和現代農業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優化升級,奮力建設全國健康養生產業先行區和社區養老產業示范區。主要探索了四種養生養老模式。一是專業機構養老。主要是利用銀灘已出售的閑置房屋,引導開發企業引進專業養生養老機構,采取整棟返租、統一改造,與專業酒店管理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和物業服務公司聯合經營,挖掘房產的二次利用價值,實現房地產企業的多元發展。目前,已引進了福星老年公寓、愛之源國際養老中心、北京太陽城等專業養生養老機構,總床位6000多張,平均入住率達到60%;達成了香港鑫明國際養生園、宏福老年公寓、上海華怡會所等3家健康養生機構合作協議,預計3年內專業養生養老機構將達到10家,總床位數可突破1萬張。福星老年公寓設立了康復中心、理療中心以及書畫室、健身房、電影院、生態餐廳、老年大學等綜合服務機構,按照五星級度假公寓標準設計,吸引了來自全國16個省區的400多名老人入住,入住率達到70%以上。利用廢棄賓館與北京太陽城養老中心合作建設了乳山市老年養護中心,完全采用無障礙設計,具有醫療救護、生活照料、精神贍養三大功能,屬于半自理康復型租住式老年養護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健康體檢、健康咨詢、保健知識講座等服務。二是社區養生養老。主要是引導在售、在建樓盤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對存量和在建小區改造融入養生養老元素,建設社區會所、醫療中心、配餐中心、護理機構等專業機構,完善無障礙路徑、多功能電梯、多點報警求救、防風雨連廊等設施,改建為以養生養老為特色的居住社區。目前,濟南航發維利亞、淄博頤和山水人家、濟南二建天海人和等5個小區已進行了改造,完善了醫療、養老、活動等設施服務功能;開工建設了麗城養生度假公寓、東方國際養生園等養生養老項目,計劃2年內全市專業養生養老社區達到10個以上,總床位突破2萬張,打造集養生、休閑、度假、療養為一體的高端復合型旅游地產。麗城養生度假公寓留出公共配套用房3萬多平方米,新增了護理式公寓、康體中心、膳食中心等服務機構,與慈銘體檢集團等知名康體機構合作,為社區居民提供康體醫療服務,吸引了來自北京、沈陽3名知名退休老中醫常年坐診,根據業主體檢情況聘請專職營養師進行餐譜設計,為業主提供個性化的健康飲食。東方國際養生園引進日本、臺灣先進管理經驗,采取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相結合的模式,建設智能化的高科技物聯網養老平臺,發展老年公寓、老年醫學研究院、康復保健中心、老年大學、快樂百歲俱樂部、配餐中心、美食街等項目,打造國家級健康養老品牌。三是居家養生養老。主要是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大力發展公共養生養老服務設施,引進興建有償養生養老服務機構,讓業主居家享受各項養生養老服務。扶持以老年人為服務對象的家政服務業發展,培育起了3家規范化的家政公司,為老年人提供居家照料、上門送餐、取衣洗衣等服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推廣了家庭醫生公共服務,社區醫生免費上門提供血壓、血糖檢測,使老齡人群享受到了關懷備至的居家養老服務。不斷完善交通、綠地、路網和污水等公共基礎設施,銀灘每年的投入都在3億元左右,交通出行、商業購物、文體娛樂等配套功能日益完善,主要設施全部做到無障礙化通行;大力扶持老年社團發展,組建了太極拳、自行車、冬泳、象棋等愛好者團體,定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加大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老年人營造出健康、幸福、安逸的宜居環境。四是醫療機構康復養生。主要是完善醫療衛生體系,開發醫療康復項目,引進發展高端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專業化的康復養生服務。成功引進了萬通百合老年公寓項目,與上海長海、東方、華怡醫院等醫療機構達成了建設養生養老康復社區項目協議,目前正在探討與北京武警總醫院、齊魯醫院及慈銘體檢、美年大健康等知名康體機構合作,力爭引進建設一批中老年疾病??聘叨酸t療機構,為銀灘養生養老產業發展創造優越條件。加強了乳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慢性病??频娜藛T配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推廣了家庭醫生公共服務,社區醫生免費上門提供血壓、血糖檢測,使老齡人群享受到關懷備至的養老服務。萬通百合老年公寓引入先進養老理念,打造分時度假養老品牌,與乳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合作,建設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老公寓及中醫康復中心,新建高檔養老公寓,建設國際化養老產業園,打造北方康復養老示范基地。
二、堅持產業強市、工業帶動,打造綠色低碳環保產業體系。以建設藍色經濟區為抓手,發揮地處沿海開放前沿、經濟外向化程度較高的優勢,以高端、高質、高效為發展方向,深入實施產業強市、工業帶動戰略,用工業轉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計劃奮戰3—5年,培育壯大經濟開發區、濱海新區兩大產值千億級的產業園區,形成綠色食品、裝備制造、生物科技、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實現乳山產業結構大突破。
(一)突出高端高效,集中培育產業。今年在全市集中開展了“產業集群突破年”活動,把培育產業集群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立足優勢,分類指導,膨脹壯大,形成規?;?、鏈條化、集群化發展態勢。一是打造六大特色產業集群。綠色食品產業,發揮乳山安全農產品的金字招牌,鼓勵食品企業新上食品深加工項目,加大產業鏈培育力度,重點抓好以魯菱果汁、華隆食品、振華食品等為重點的農產品加工產業,以正洋食品、同仁食品、明海水產等為重點的海產品加工產業,以福喜農牧為骨干的肉雞加工產業,以宇祥果業、銀海物流、潤興農業等為重點的農產品倉儲物流產業,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打造國家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裝備制造產業,以龍頭骨干企業為帶動,堅持走高端產品研發路線,加強上下游合作,重點抓好以黃海汽配、伯特利汽車安全系統等為重點的汽車部件制造產業,以興誠機械、宏遠機床等為重點的機械裝備制造產業,以鑫山集團、金洲集團、金王集團、振興鑄鋼等為重點的金屬冶煉加工產業,以造船公司為重點的海洋裝備制造產業,以瑞源管材、環球塑業等為重點的礦山設備產業,以力久電機、天力電氣等為重點的電力設備產業,以昊安金科、全一重工等為重點的高鐵配件產業,打造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生物科技產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重點抓好以金牌生物科技、威福斯特等為重點的海洋生物產業,以韓威生物、富康生物科技、六和飼料等為重點的生物農業產業,以安康生物科技、東方中和生物科技等為重點的生物醫藥產業,以華隆生物科技、艾文生物科技等為重點的生物化學產業,以眾望新材料等為重點的生物材料產業,充分發揮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盡快形成較大的生物技術產業規模。節能環保產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瞄準產業發展前端,重點抓好以匯清科技為重點的環保設備產業,以泰山石膏板、德鑫建材等為重點的綠色建筑材料產業,以禾成科技、昌盛大力等為重點的環保產品產業,以魯源科技為重點的節能裝備產業,以頂點科技為重點的節能照明產業,加快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和產業化,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新材料產業,圍繞打造具備一定自主創新能力、規模較大、產業配套齊全的產業體系,重點抓好以昊安金科、雙連制動、須之晟陶瓷等為重點的特種耐磨材料產業,以遠大可建、龍之源防火裝飾板為重點的新型建材產業,以聚砜新材料、安之源防水材料等為重點的高分子材料產業,以佰德信新材料、海潤新材料、駿翔新材料等為重點的先進功能材料產業,爭取在體系建設、產業規模、技術進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能源產業,依托山東半島新能源產業園載體平臺優勢,重點抓好以澳華新能源、大廣能源科技等為重點的太陽能及裝備產業,以威能阿莫動力電池等為重點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以華能風電、遠景風機等為重點的風能裝備產業,以碧云天能源科技、康普來蒸汽等為重點的生物質能源及裝備產業,以綠草地鎂基儲能電池等為重點的高效電池產業,逐步降低經濟增長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減少經濟增長的能源成本和環境成本,推動經濟可持續快速增長。二是調整完善經濟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分類指導,明確經濟主體功能區劃,在設有濱海新區、經濟開發區、城區和新能源產業園、新興產業園、城區工業園、紡織染整工業園、食品和生物科技產業園等“三區八園”的基礎上,新調整規劃了新材料產業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節能環保產業園、葡萄酒產業園,加快完善產業發展規劃,確定好各區域的產業定位、功能定位,突出特色化、錯位化,避免同質化、模式化,促進政策資源、生產要素和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形成思路清晰、特色鮮明、有序推進、統籌協調的經濟發展布局。三是著力推進企業轉型發展。充分發揮企業在產業培育和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引導企業轉變思想觀念和發展理念,發揮現有資產、先進技術、市場資源等優勢,引進市外企業參與資產重組、資本運作或市場合作,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今年上半年,同仁食品、黃海汽配、力久電機、韓孚生化、鑫山冶金、明海水產等20多家企業在與外合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實施了年度投資20.2億元的20項重點技改項目,帶動全市77家企業完成技改支出45.7億元,技改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3%。其中,黃海汽配與煙臺石鋼公司合作新上海洋機械、屹博機械項目,生產海洋機械零部件,走集團化發展路子;力久電機搶抓北京制造業企業外遷機遇,整體并購北京畢捷電機,不僅投資新上技改擴大規模,而且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參與國家電機節能技術目錄編制,8月份有望在“新三板”掛牌;同仁食品與廣西百洋集團合作,投資1.5億元擴大產業規模,爭取捆綁上市;鑫山集團與青島日吉公司合作,為日本重工企業生產配套鑄件,實現由生鐵生產向鑄造的轉型;造船公司與遼寧渤船重工合作,由對方整體收購探索新上海洋工程項目;正洋食品與紅塔創投公司進行股權合作,由對方注入資金,加快上市步伐;明海水產與日本公司合作,共同研發即食海洋食品,進一步推動企業上檔升級、膨脹壯大。
(二)突出增量拉動,重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重點做好“借圈、借牌、借才”三篇文章,主動融入中韓經濟合作圈、環渤海海洋經濟圈、膠東半島藍色經濟圈和青島都市城市圈,借助國家生態市的環境牌、農產品質量安全牌和中國長壽之鄉三張牌,真正把環境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充分利用內外兩方面人才資源優勢引薦項目,為乳山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擴大開放、用活外力,關鍵在抓招商上項目。一是轉變招商思路。建立更加有利于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政策機制,做到“四集中五優先”,即:領導精力、時間安排、資源要素、優秀人才向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集中,干部提拔使用優先考慮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成效突出的單位,人員配備優先照顧招商引資任務較重的單位,資金經費優先保障外出招商次數多、效果好的單位,評先選優優先選擇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付出較多的單位,外出考察學習優先安排有招商任務的單位,確保包鎮領導、鎮區和產業招商部門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外出招商,特別是安排20名市級班子成員分包15個鎮、5個重點區域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與鎮區一起參與項目談判、建設、服務的全過程,并與鎮區捆綁考核、同步獎懲。二是轉變招商理念。堅持以效益優先,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以項目投資規模、環保能耗、帶動作用、產業聚集程度、稅收貢獻等挑商選資,重點引進投資規模大,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關聯度“一大兩低三高”的項目,明確各類項目投資強度和形象進度,提高用地準入標準,投資額低于5000萬元或用地面積低于15畝的新建工業項目原則上不再單獨供地,除有特殊要求的項目外工業企業不得建設單層廠房,鼓勵建設3層以上的多層標準廠房,濱海新區、經濟開發區新建工業項目平均投資強度不得低于280萬元/畝,達產后畝均產值和稅收不得低于400萬元、20萬元,其他園區新建工業項目平均投資強度不得低于220萬元/畝,達產后畝均產值和稅收不得低于280萬元、15萬元,促進土地集中集約利用,推動項目集中集聚發展。三是轉變招商方式。以集群招商、委托招商、企業招商等為重點,通過遠大可建科技等核心項目,引進一批上下游產業配套項目,將委托招商重心由能人招商向園區代理招商轉移,借鑒利用清誠集團的招商模式,通過政府出臺政策,變政府招商為企業招商、變政府投入為企業投入,讓企業負責園區的規劃、建設、招商和運營,實現政府與企業互利共贏。四是強化考核獎懲激勵。調整完善項目考核機制,改變招商任務分配和考核機制,實行重點產業招商部門和非重點產業招商部門差異化考核辦法,將招商引資與項目建設分開考核,提高項目建設在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中的賦分比重,并實行一票否決制,調動各級各部門招商積極性,對年內沒有符合要求項目的單位班子成員不得提拔重用,對第三季度沒有簽約項目的鎮區主要負責人原則上實行半脫產招商,每月在外招商時間不少于15天,對年底前還是沒有新引進項目的要主動辭職,真正用招商來評價工作,用項目來衡量政績,形成“人人抓招商、人人為招商負責”的發展氛圍。今年上半年,累計外出招商1500多人次,共引進投資22億元的威能阿莫儲能電池、投資10億元的青島立邦達海洋科技等3000萬元以上項目62個,其中制造業項目38個,占61.3%,投資過億元項目30個,占48.4%,過5億元項目5個,占8.1%;新開工建設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41個,其中制造業項目29個,占70.7%,投資過億元項目22個,占53.7%。
(三)突出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引導全市企業在加大技改投入、不斷膨脹發展的同時,注重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重視速度與效益、規模與質量同步推進,按照企業、產業、園區三個層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耗能、污染行業為重點,努力建設循環經濟型企業和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促進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副產品和廢物交換利用,促進資源“榨干吃凈”。目前,全市80%以上的企業建立起“循環經濟產業鏈”,培育起了染紡服裝、精細化工等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主要形成了“三種模式”。一是鏈條型循環利用模式,就是對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產生的廢料進行循環利用,前一環節生產的廢料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后一環節的原料,高效能利用所有資源,形成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的循環發展模式。恒邦化工公司主要以生產磷酸一銨、磷酸二銨和復合肥為主,黃金為附屬產品,生產過程中采用被黃金冶煉企業利用后的尾料作為主原料,提取用于化肥生產的重要原料——硫酸,同時將尾料中存留的黃金等有價元素進行提取回收,所產生的廢渣用于生產水泥等制品,再利用硫酸作為溶液,與磷礦石加工生產出磷肥和復合肥,所產生的磷石膏等廢渣用于生產建材產品,引進建成了泰山石膏板項目,主要利用工業廢料磷石膏生產建筑裝飾用輕質建材,年可綜合利用磷石膏40萬噸,節省廢渣堆存占地90畝,生產紙面石膏板4000萬平方米。今年又與中國建材集團合作新上金盾新材料項目,新上輕鋼龍骨生產線,采用國內先進的底層冷彎薄壁輕鋼系統工藝,生產高檔輕鋼龍骨產品。特別是生產中的廢水、廢氣也得到有效利用,廢水經過過濾澄清,實行封閉式循環利用,煙氣、尾氣處理后作為添加劑重新用于生產,廢氣通過吸收處理生成氟硅酸鈉,作為化工生產的助溶劑和防腐劑,整個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廢料實現了循環利用。二是綜合利用模式,就是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生產新型產品,并由此衍生發展多種副業,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今年引進的海大生物產業園依托中國海洋大學的科研技術優勢,致力于海洋生物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充分利用本地區豐富的海藻、蝦蟹殼、貝類資源為原料,生產飼料添加劑、生物包膜劑、魚蛋白、殼聚糖、綠藻糖肽等多種海洋生物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化妝品等多個領域,特別是對乳山市沿海清理收集的滸苔進行深加工,變廢為寶。項目投產后,將實現地區海洋生物資源高值化利用、深加工處理產業化,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利稅3000萬元。三是增效節能利用模式,就是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等進行回收處理,變成可再利用的能源,繼續用于生產,不僅實現了“零排放”,解決了污染問題,而且節約了能源,降低了成本。近年來,乳山轉變觀念、變廢為寶,積極引導資源型企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項目,最大限度地推進節能減排。園城非金屬工業園運用專利技術從尾礦中提取絹云母新材料,生產高彈性、高耐磨聚氨酯輪胎。產品全部出口,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金洲集團多年來積壓尾礦300多萬噸,占地500多畝,通過改造技術流程,采用先進工藝綜合回收尾礦中的金、銀等貴金屬,再用礦砂生產加氣磚和蒸壓磚,年可消化尾礦20余萬噸,節省排渣、堆存、管理費用200多萬元,增加利潤800多萬元。為了促進紡織服裝產業集約發展,在城區西部規劃建設了紡織染整工業園,一期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配套了廢水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吸引26家紡織染整企業聚集發展,形成了化工助劑、紡織、染整、服裝加工循環產業鏈條,建成了以紡織服裝為主體的循環經濟園區。
(四)突出創新驅動,提升產業發展內在動力。在產學研合作上,設立了創新合作扶持基金,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助保貸、科技貸、創業貸等業務,實行“企業預先申報、政府預先審核、資金預先撥付”的新模式,推動科技扶持資金由“后置式獎勵”向“前置式撥付”轉變,推動產學研合作由企業合作向行業合作轉變,與中國海洋大學、四川大學合作成立了海洋技術研究院,主要開展水產業領域的產學研合作,與南京大學合作從事硅膠行業科研創新,與湖南大學合作從事機械制造行業研發,今年共與南京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引入專家評審機制,首批篩選了14家重點產學研項目給予扶持,上半年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40個,申報了2家省級、6家威海市級創新平臺和3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1.33%、增長1個百分點。在科技孵化器建設上,特別是狠抓產業孵化培育,加大政府主導型、院校聯建型、企業主體型、特色產業型等各類孵化器建設扶持力度,啟動了6家科技孵化器建設,開工建設了濱海新區智創科技企業孵化器、青島科大孵化中心、城西科技孵化中心、東方歸谷科技產業園、金谷園電商孵化器等5家產業孵化器,其中,濱海新區智創科技企業孵化器與上海華東理工、上海汽車集團、北大青鳥集團、威寶綠藻公司等14家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年內將引進涉及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