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努力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的實踐和啟示
長沙縣,三湘首善之區,地處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地帶,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全縣總面積1997平方公里,下轄24個鎮、街道,常住人口97.9萬。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緊緊圍繞“爭當排頭兵、領跑中西部、進軍前十強”這一戰略目標,在統籌城鄉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全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升級版,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協調發展。2013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6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86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97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8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50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8億元。在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排名中,成功挺進前十強,位列第8名。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縣”、“國家生態示范縣”、“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金獎”、湖南省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縣等一系列殊榮。
近年來,長沙縣按照科學發展要求,著力轉變發展方式,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始終秉持“幸福與經濟共同增長,鄉村與城市共同繁榮,生態宜居與發展建設共同推進”的“三個共同”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共享平等發展機遇的“三個共享”層次和水平,發展綠色產業,保護青山綠水,大力構建生態產業支撐體系、生態安全保障體系、綠色人居支持體系、生態文化支持體系和生態制度約束體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沙縣確立了在處理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關系上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南工北農”、功能分區;二是以百分之一的土地作支撐,換取百分之九十九土地寧靜。在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全省率先實現中心集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率先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全覆蓋、率先實現畜禽養殖總量控制、率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率先推廣節能型路燈建設、率先實施生態多樣性保護、率先推進農村散戶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率先實踐國家生態縣創建并順利通過驗收,奮力將全縣建設成生態文明的先行區、樣板區,探索出了一條兩型引領、綠色崛起、科學跨越的成功之路,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一、實施項目帶動,堅持產業強縣,走出了一條轉型升級之路。
長沙縣堅持以重大項目建設培育和集聚優勢資源,確立了“優勢產業率先發展、潛力產業加快發展、傳統產業規模發展”的產業發展原則,通過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做大做強、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有力地帶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全縣在建項目626個,項目總投資187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32個,1-5億元項目103個。
(一)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實施集約集聚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工業項目進園區”,按照“經營開發區、建設工業園,打造工業小區”的思路,有效地避免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局面,依靠園區的良好條件,重點發展優勢企業,打造區域內相互依存的產業“生態”群落,努力構建層次分明、銜接互補、分工協作的園區體系,逐步形成了以“一區八園”為基地的集約化生產、規?;洜I、集群化發展的現代工業發展格局。圍繞打造“工程機械之都”和“中國汽車產業集群新版塊”,著力培育千億企業、千億產業,吸引了一批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企業為龍頭的工程機械產業蓬勃發展,其產業產值占全省同行業的60%,產品占全國同行業市場總量的23%、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2%。引進上海大眾、廣汽菲亞特、廣汽三菱、北汽福田、陜西重卡等整車生產項目,住友輪胎、德國博世等多家世界知名零部件企業相繼落戶,成為全國最完整汽車車系制造區域之一。大眾汽車長沙工廠第一期投資約120.8億元,年產能為30萬臺整車,是湖南迄今為止引進的最大實業投資項目。
(二)大力發展服務經濟。長沙縣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像抓工業一樣抓現代服務業,并將此作為工業化后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著力點。精心編制了《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及時出臺了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若干優惠政策,科學布局了十大重點現代服務業平臺,高標準謀劃和建設了松雅湖、空港城、黃興市場群、安沙物流園等重大服務業功能區,重點支持現代商貿、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科技服務、創意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產業,挖掘本土特色優勢,努力把生態文明理念逐步融入到全縣人民的生產、生活之中。經過精心設計,打造了以工程機械、汽車為重點的工業文化品牌;以近現代革命先驅和歷史文化名人為重點的歷史文化品牌;以現代農莊、百里茶廊、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為重點的現代農業觀光品牌;以湘繡為重點的工藝美術品牌;以松雅湖主題文化園區、板倉小鎮、露營基地、恒廣歡樂世界、卡丁車會所為重點的都市休閑娛樂品牌。
(三)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長沙縣堅持以城市化理念建設農村、以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以北部農業鄉鎮為主體,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發展城郊型高效農業。創新現代農業生產的新模式,重點發展農業企業和現代農莊為主體、產業基地為平臺、農戶以土地入股為主要方式的“公司和農莊+基地+農業工人”的生產經營模式,以綠色、環保、生態為標準,發展集農業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體驗休閑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形成了“一鄉一品、兩大走廊、三條主軸、七大產業、百家農莊”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強化科技支撐,吸引隆平高科和中科院、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進駐,建設湖南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加快了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發展步伐。目前,長沙縣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0075.7畝,其中有22個蔬菜基地,面積12880.65畝;3個水稻基地,面積5520畝;1個油茶基地,面積1515畝;1個葡萄基地,面積160.05畝。全縣已有130個農產品獲得“三品”認證有效證書(無公害農產品54個,綠色農產品68個,有機農產品8個),有回龍湖和宇田兩基地的蔬菜、宇田糧食獲得有機食品轉換認證,“金井”、“湘豐”茶葉獲得中國馳名商標,“金井”“宇田”“田茂”等13家企業的產品進行了貼標上市,農產品“三品”認證數量和認證面積均居湖南首位。近年來,長沙縣先后被國家農業部列為雙季稻高產創建整縣整建制推進試點縣、長江上中游冬春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和國家標準菜園創建單位;并被評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與監管示范縣、全國重點產茶縣、首批國家標準茶園基地縣、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連續四年被評為湖南省糧食生產先進(標兵)縣,百里茶廊被列為湖南省五大、長沙市四大優勢產業帶之一,全縣花木基地占居湖南省的三分之一,為我國中南地區之最。
(四)著力實施招大引強戰略。長沙縣根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產業政策要求,主動瞄準世界500強企業、央企、民營企業100強、大型跨國公司,重點加大對投資額度高、投資密度大、科技含量高、生態良好的優質項目引進力度,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變分散引進為園區集中引進,變被動招商為主動謀劃包裝項目招商,變土地招商到產業招商和規劃招商,堅持實行嚴格的項目準入制度和嚴厲的監管處罰制度,嚴格落實環保“第一審批權”和“一票否決權”,凡是新引進、新申辦的工業企業,一律實行環境影響評估,對高能耗、高排放等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予以限批,近年來共對近百家新引進項目實施環保“一票否決”,提高了項目的準入門檻,真正從源頭上控制了新污染源的產生,真正實現了“綠色招商”。
此外,近年來長沙縣大力開展創新型縣區建設,把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兩型發展的重要支撐,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的轉變。在現有主導產業集聚的基礎上,按照創新驅動、重點突破、市場主導、引領發展的要求,重點培育了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文化創意、臨空型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了山河智能、中聯重科、眾興新材、三錦節能等一批在省內乃至全國領先的戰略性新型產業企業。著力打造智慧城市,大力推進信息化。大力推動以藍思科技、創新電子、紐曼科技和聯通數字閱讀基地等為龍頭的重大項目建設投產,全力支持電子商務產業進駐,電子信息產業有望成為長沙縣第三個千億產業集群。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強化信息技術在工業、農業、服務業和城市管理中的運用。
啟示:
這些年來,長沙縣始終堅持項目興縣、產業強縣,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結構優化增創發展新優勢,實現了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的思路,優化全縣產業空間開發格局,確定了“南工北農”的總體發展格局,實施分類考核和綠色政績考核,全縣確立了發展導向明確、要素配置均衡、空間集約集聚的發展格局,形成了“1%的土地支撐經濟發展,99%的土地守望綠色家園”的功能格局。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準確把握縣情,結合實際深入“兩型”發展戰略,堅持用兩型理念指導產業發展,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積極搶抓發展機遇,贏得主動,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征程中出奇制勝,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二、實施產城融合,堅持城鄉一體,走出了一條城鄉協調發展之路。
(一)全力實施“產城融合”。長沙縣堅持以產興城、以城育產,把重大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與新城鎮開發結合起來,以組團式發展優化城鎮布局,建設了一批產城互動、生態宜居、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將城市功能、政府公共服務植入工業園區,推進園區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促進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著力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重點打造了松雅湖、空港城、星沙產業基地三大示范區,松雅湖示范區項目規劃面積16.97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元,建成后湖面面積可達6000多畝,主要是按照“現代理念、人文情懷、世界眼光、國際水準”的要求,面向國際頂尖品牌尋求戰略合作伙伴,著力建設國內一流的城市生態湖泊,打造一個現代高端服務業的核心聚集區;空港城規劃面積達54.6平方公里,主要是按照“空港的城市、城市的空港”的理念,有效整合湖南機場管理集團、長沙臨空綜合保稅區、長沙縣空港城管委會及周邊鎮(街)區域,建設“知識型現代服務業生態城”,大力發展航空運輸保障業、航空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臨空先進制造業、航空物流業、電子信息商務等優勢產業,著力打造依托湖南、立足中部、面向世界的特色航空產業高地、國際門戶和智慧航空新城;星沙產業基地主要是按照“3個1/3” 的均衡開發理念,即1/3的地方發展工業,1/3的地方發展生產性服務業,1/3的地方建設基礎設施和商貿住宅,一次性建成產城融合體。在松雅湖、空港城及其他新開發版塊建設中,樹立“反規劃”和“不規劃”理念,合理劃定生態控制區和不開發區,尊重自然山水,合理制定生態控制區,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地貌和風土人情。在2011年第五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長沙縣成為中國城市化“產城融合”典范案例。
(二)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近年來,長沙縣把城鄉一體化作為新一輪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按照“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總體思路,堅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促進了全縣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按照資本集中下鄉、土地集中流轉、產業集中發展、農民集中居住、生態集中保護、公共服務集中推進的“六個集中”的要求,積極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和管理體制六個一體化建設,推動城市資本向農村聚集、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逐步實現了數字電視、污水處理、城鄉公交、自來水供應、垃圾清運、居民醫保并軌、居民養老保險、鄉村文化設施全覆蓋。開慧“板倉小鎮”、金井“茶鄉小鎮”、榔梨“水鄉古鎮”等一批特色示范鎮的建設,為城鄉一體化打造了亮點,為縣域經濟發展增強了活力。其中:開慧鎮“板倉小鎮”依托開慧烈士家鄉板倉的生態、人文資源,通過多元項目開發建設平臺,在城市遠郊建設一個與縣城和經開區互動的田園城市,打通了“農民進城(鎮)”和“市民下鄉”的通道,探索出了一條不依賴城市擴張而發展、可以復制和推廣的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新路子;金井鎮以打造“茶鄉小鎮”為主題,大力推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旅游區建設,建成了鄉村公共自行車系統,打造了20家示范性鄉村客棧,形成了功能完善的鄉村旅游載體。榔梨鎮突出“瀕臨和身居省會長沙城市區域”、“千年古鎮”、“豐富的自然水資源生態體系”三大要素,確立了“產業聚集新園區、生態宜居新城區”的發展目標,通過實施融城對接和嚴格按照城市化標準推進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老鎮區內中小企業“退二進三”、“騰籠換鳥”,進一步加快了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設進程。
(三)加快推進星沙新城建設。為全面提升城市的聚集輻射力、國際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著力將星沙新城建設成為“三湘門戶之城、山水宜居之城、活力創新之城”,長沙縣牢固樹立遠大的城市理想,自覺以國際化理念指導城市建設,以國際化標準推進城市建設。按照“人在綠中,房在園中,城在林中”的理念,開展城市綠化總體規劃和建設,精心打造綠地精品,形成了中有通程廣場、南有文化公園、電力綠化走廊,北有特立公園,西有生態公園“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綠化景觀,構建了以公園為重點、道路綠化為骨架、庭院綠化為補充的綠化格局。啟動了由英特爾公司技術支持的全國首個基于下一代網絡技術的“無線星沙”建設,新建了一所采用國際文憑組織(IBO)教學體系、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星沙國際雙語學校,探索實施了城市物業化、網格化、精細化、數字化、人性化管理,并在城市路牌標識上全部印上了中、英、韓三種文字。目前,“無線星沙”、“數字城管”已經全面投入運行。長沙縣于2009年成為全國唯一獲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城市管理與市容環境建設項目)的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縣級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成功申報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縣。2014年長沙縣積極推行彌補公交“最后一公里”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即在縣內主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內,建設1000個租賃服務店,投入自行車20000輛,城區實現公共自行車全覆蓋。
啟示:
這些年來,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長沙縣始終堅持生態環境是最終競爭力的發展理念,始終咬定“全國爭先、中部領先、全省率先”的發展目標,以城育產優化空間結構,以產興城增強城市活力,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突出成效,走出了一條綠色低碳環保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根據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堅持用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指導城市建設、謀劃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優化城鎮布局與培育城市主題形態相結合、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與提升以城促鄉輻射帶動功能相結合,才能大膽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和發展模式,形成符合生態文明發展規律的城鎮化建設模式,最終打造新型城鎮化的先行樣板、生態文明的示范窗口、具有國際品位的創新產業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園。
三、實施節能減排,堅持科技支撐,走出了一條低碳循環發展之路。
(一)強力推進節能減排。近年來,長沙縣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能耗控制和污染治理,以經開區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為契機,積極發展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2013年全縣共辦理環境影響評價項目350家,同時執行率達100%,經開區實行ISO9000和ISO14000雙重認證管理,園區所有企業強制推行清潔生產,先后關閉和搬遷60多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對174家工業企業投資近7億元進行了節能技術改造,逐步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耗費低、環境污染少的新路子。
1、積極淘汰落后產能。2009年以來重點對水泥、造紙、冶煉、制革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進行了大規模清理整頓,共關閉水泥機械化立窯生產線14條,產能108.4萬噸,涉及企業7家;關閉造紙生產線11條,產能9.5萬噸,涉及企業7家;關閉冶煉企業1家,產能0.5萬噸;關閉制革企業2家,產能20萬標張。每年可節約標煤14.4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萬噸,減少COD排放2.55萬噸。同時進一步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降耗管理,選擇年綜合能耗在1000噸標煤以上的工業企業及部分大型賓館、酒店、商場等單位,列入長沙縣重點用能企業加以監管。積極推動綠色建筑評定和現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全面落實建筑節能計劃,目前全縣新建建筑節能設計率達100%、節能合格率100%、節能驗收合格率100%,實現了全縣建筑節能項目節能50%的目標。
2、扎實推進大氣污染治理。率先全省推進燃煤鍋爐改清潔能源行動,著力在工業鍋爐煤改氣、餐飲業油煙治理、汽車尾氣核測等方面下功夫,2013年完成26臺、62蒸噸鍋爐的煤改氣工作,督促388家餐飲業安裝了油煙凈化裝置,油煙治理率達74.6%,1289家餐飲單位完成煤改氣工作,改燒率達99.6%。規范渣土運輸公司管理,新成立7家渣土運輸公司,推進空坪隙地覆綠工作,各街道撒播草籽800余公斤,撒播面積約12萬平方米。特別是2013年對126410臺機動車進行了尾氣檢測,復檢合格率達94.5%,通過各項綜合措施的落實,縣城完全質量持續好轉,優良率常年保持在87%以上。
3、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倡導使用節水設備和器具,積極推廣節水、保水技術,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目前,節水器具普及率達100%,工業用水排放達標率100%,全縣先后有28家企業(單位)被評為縣級節水型企業(單位),長沙縣于2009年被評為“湖南省節水型城市”,獲批為全國第三批小農水重點縣(高校節水灌溉示范縣),全縣基本形成了以星沙污水處理凈化中心為主體,城北、城南污水處理廠為兩翼,鄉鎮和重點社區污水處理廠為網絡的全縣污水處理系統,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31萬噸,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以縣為單位、中心集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二)著力推廣清潔能源。通過政策引導,積極推廣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2008-2013年,長沙縣被納入國家發改委、農業部沼氣國債項目建設縣,投資5798.54萬元(其中中央補助1672萬元),在全縣新建沼氣池14236個,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4個,小型30個、聯戶109個,目前全縣累計建成沼氣池8萬個,全縣沼氣池入戶率達到50%,10萬戶沼氣池年產沼氣5000萬立方米,相當于節約標準煤8萬多噸,減排二氧化碳20多萬噸,相當于封山育林30多萬畝,年產優質有機肥90多萬噸,每年為農民節支增收1億元。大力提倡使用節能燈,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等節能設施,開展財政補貼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作,三年來,全縣累計銷售財政補貼節能燈26萬余支,每年可省電2562.3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12500噸及大量廢氣、粉塵。2013年榮獲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縣。
(三)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長沙縣堅持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和核心增長極來打造,每年由縣財政安排3000多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使全縣經濟增長逐步實現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轉變。連續8年獲評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2013年成功創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縣。目前,全縣共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42家,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2家,其中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遠大空調、中聯重科、泰格林紙5家企業技術中心被評為國家級技術中心,磐吉奧公司實驗室被評為國家級實驗室。2013年,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348億元,占全縣GDP總額的37.8%。
啟示:
這些年來,長沙縣始終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大力開展創新型縣區建設,強化企業主體地位,著力推進技術創新,大力推廣先進節能產品和技術,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管理創新的轉變,全面提升了縣域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質量和水平。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始終堅持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兩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兩型發展中不斷搶占科技制高點,積極推進經濟社會低碳循環發展,才能進一步形成科學發展新優勢,實現縣域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實施機制創新,堅持重點突破,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之路。
(一)創新生態資金融資方式。扎實深入開展環保工作,資金需求量大,單純依靠財政的投入,必將杯水車薪,難以為繼。為了破解環保工作融資難的問題,長沙縣將城鄉一體化資金,環保、農業、工信、水務、林業等單位的項目資金以及生豬大縣獎勵資金、財政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實行項目計劃統一下達,資金統一調度,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構建了一個強大的資金支撐體系。近年來,長沙縣積極探索“用未來的錢、辦現在的事、解決過去延續的環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財政預算與市場融資、村民出資與政府“以獎代投”的投入機制,解決環境建設項目資金問題。2008年,組建了環境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將年度財政預算、上級支持資金注入公司,統一管理,專項使用,創新資本運營模式,實行“多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2011年引進北京桑德國際有限公司,打捆建設運營全縣18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有效解決了鄉鎮中心集鎮污水處理的技術難題及資金瓶頸。整合村民出資、政府補貼、公司融資、銀行貸款、上級支持等資金,合理安排環保項目,有序推進生態建設。近三年,實行連片整治的村達66個,占全縣村級組織的28.9%,縣級投入連片整治資金達1.77億元。三年來,每年用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均占GDP比重的3.8%。為了快速推進全縣農村散戶生活污水處置全覆蓋工程,從2013年起計劃三年融資3億元,對151個村實行連片治理,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數。
(二)創新垃圾處理運營模式。2008年,長沙縣成立全國首個農村環保合作社,實踐探討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2010年在“戶分類、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的垃圾處理基礎上,探索了“戶分類減量、村主導消化、鎮監管支持、縣以獎代投”的新模式。目前,全縣“鎮有合作社、村有分揀點、組有保潔員、戶有垃圾桶”。在全縣農村推行“不可利用的植物作燃料、畜禽可以消化的作飼料、可堆漚降解的作肥料、廢棄的工業品保潔員上門取”。平均每個鄉鎮生活垃圾的填埋減量近80%??h級財政按每200戶配備一名村級保潔員,年預算人平基礎工資2.4萬元,由這支隊伍履行“公共區間衛生員、生態環保監督員、資源垃圾回收員、一年四季宣傳員”的職能,既實現了保潔常態化,又拓展了農村富余勞動力途徑,走出了一條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的低碳環保、循環經濟之路。
(三)創新生態補償機制。2010年,長沙縣首創縣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修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運行體系,通過從土地出讓收入中劃撥資金、加大財政投入、接受社會捐助、爭取上級支持等多種渠道,籌資設立了生態補償專項資金,重點對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水源涵養區和生態濕地保護、生態移民工程建設、農村環保合作社運行、重點污染企業退出等進行了補償。規定全縣除公益設施建設外的所有土地出讓,每畝新增3萬元用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開局之年計征收生態補償基金5400萬元,開展了生態移民工程,組織生態脆弱、交通不便地區的居民移民集中居住,建立生態恢復區,生態扶貧移民范圍涉及北山、福臨、開慧、白沙、金井、雙江、高橋7個鄉鎮,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進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2013年白沙鎮桃源村生態扶貧移民試點全面完成,將在縣域內全面開展。實施了水源保護工程,探索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機制,試行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實行生態補償,縣域內瀏陽河、撈刀河兩大干流,全長67公里的河床內灘涂甩畝4000畝,實行全面退耕,還林還草。2012年以來全縣四家水廠原水水質維持在Ⅱ類或III類標準。為進一步深化生態補償機制,從2014年開始將生態補償基金提取標準由3萬元/畝提高至6萬元/畝,并將配套出臺系列政策。
(四)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模式。長沙縣始終將發展綠色經濟作為主抓手,積極探索資源集約節約和持續利用的途徑,建立完善資源開發保護的長效機制,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堅持用盡量少的土地資源,創造盡量大的效益,然后用產生的效益反哺農業農村,保護山水資源。以縣域北部鎮村為重點,依托自然村落,在保證老百姓自愿、自主、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合理引導村民集中居住,注重維護農村歷史文脈、田園風光等文化遺產和自然稟賦,突出鄉村風情和地方特色,最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用地集約、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嚴把項目用地預審關,從土地審批前制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執行新的禁止、限制供地目錄,優先產業政策鼓勵發展的項目。禁止向違背國家產業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產出效率低的項目供地,禁止供應別墅類房地產、各類培訓中心用地;積極探索了以“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多層廠房”為核心的節約集約用地模式,鼓勵發展以中部智谷為代表的工業地產;建立耕地保護基金,開展了農用地分類保護和耕地有償保護試點,完善耕地整理復耕制度,開展了農用地與非農用地統籌綜合整理,探索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的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項目進入園區的準入標準,單個項目每平方公里投資強度不低于20億元,產出不低于40億元,建筑面積不低于80萬㎡;目前,園區每平方公里GDP達到36億元,每平方公里稅收達2億元,全縣300多家重點企業(總用地面積不到20平方公里)產生90%以上的工業產值和稅收收入,形成了“用1%的土地支撐經濟發展,99%的土地保護生態環境”的局面。
(五)創新鄉村治理模式。近年來,長沙縣著力實施“三個管住” (即通過管住村干部來管住農村社會穩定、管住績效考核來管住農村科學發展、管住污染源來管住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現代新型農村,鄉鎮、村兩級工作堅持經濟建設與鄉村治理并重,著力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使農村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全縣農村正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闊步邁進。
2013年長沙縣啟動“樂和鄉村”建設項目,此項目是長沙縣引進公益組織北京地球村“樂和”理念,在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村民主體、社會參與”原則基礎上,由北京地球村提供核心技術支持和社工服務,在全縣實施的鄉村建設綜合試驗項目,其實質是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五位一體”綜合改革探索。該項目通過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探索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機制,構建以“樂和治理、樂和生計、樂和禮義、樂和人居、樂和養生”為目標的美麗鄉村,從而實現“創新鄉村公共服務,完善鄉村社會治理,推動鄉村文化復興,發展鄉村公共經濟,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鄉村建設目標。“樂和鄉村”作為一個生態文明落地模式,是創新社會管理的一次大膽嘗試。長沙縣自2013年正式啟動“樂和鄉村”建設以來,在5個試點村播下一顆顆創新鄉村建設的種子,2014年試點村規模擴大至25個村(社區),通過扎實有效的推進,必將長沙縣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的生態文明鄉村和村級治理示范縣。
啟示:
這些年來,長沙縣既堅持前瞻性的發展探索,又從實際出發制定發展戰略和舉措,以開闊的全球視野和創造性的思維,為未來發展走向尋找新的發展法則。從“三個共同”、“生態立縣”的發展理念,到“領跑中西部”、“進軍全國十強”的發展目標;從“縣域經濟‘兩型’”發展的戰略思維,到“零碳縣創建”、“兩型生活方式構建”、等戰略舉措,從“在全省實現‘八個率先’” 到“在全國率先建立縣級‘兩型’建設指標體系”,無不高揚著綠色崛起的主旋律,體現了“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不懈地走改革探索、超前謀劃之路,先行先試、大膽突破、勇于創新,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最大的品牌和優勢,在關鍵領域率先突破,為縣域經濟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不斷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洼地效應”,真正打造生態文明的示范區、樣板區。
五、實施示范創建,堅持全民參與,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一)廣泛開展生態創建工作。近幾年長沙縣陸續開展了十大綠色系列創建、兩型示范項目和示范單位創建、循環經濟示范縣、生態環境示范村莊建設工程、構建兩型生活方式、“零碳縣”等一系列生態創建活動,通過親身感受創建活動所帶來的好處,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觸動群眾的靈魂,點燃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變“要我建”為“我要建”,充分發揮了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產生了生態建設的巨大推動力。
開展了以“共建和諧·潤綠長沙”為主題的十大綠色系列創建活動,涌現了一大批綠色學校、綠色機關、綠色社區、綠色酒店、綠色商店、綠色農家樂等綠色單位;開展了“兩型鄉鎮、兩型村莊、兩型社區、兩型學校、兩型企業、兩型機關”等6項兩型示范單位創建活動,累計創建縣級兩型單位90個,成功申報省級兩型示范項目和示范單位14個,創建數量居全省第一,9個示范企業的兩型經驗在全省推廣,連續四年獲評了“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全縣范圍內逐步形成關聯產業鏈,實現了企業間廢棄物、副產品、能量相互交換,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2013年成功獲批省級循環經濟試點示范縣;大力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目前,全縣已有19個鄉鎮(街道)獲得省級生態鄉鎮(街道)命名,國家生態鄉鎮創建比例達到89.47%,建成市級生態村173個,省級生態村19個,國家級生態村3個;啟動了“每鄉一個示范村、每村一個示范組、每組十家示范戶”的生態環境示范村莊建設工程,該項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自主美化家園的熱情,據初步統計,近年來群眾自主美化家園籌資達6.68億元(其中自主亮化村莊投資474.7萬元,自主硬化道路5537萬元,自主美化庭院投資達5.78億,自主凈化水域投資2977.05萬元);積極探索根治霧霾和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徑,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和溫室效應日益嚴重的趨勢,啟動全國首個“零碳縣”創建工作,通過在全縣灘涂地、拋荒地等耕地之外的地方推廣種植速生、豐產、捕碳效率高的陸生和水生草本植物,逐步建成封存標準碳產品的種植基地、加工基地和倉儲基地,探索建立碳排放權模擬交易系統,最終向全國乃至全球進行碳交易推廣,最終實現“零碳區域”的目標。
(二)全面激活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環境建設既是一項民生工程,又是一種教化活動,長沙縣堅持“縣級主導、鎮級主責、村級主管、居民主體”,通過全方位、多載體、持續不斷的宣傳,“美化生態環境、建設幸福家園”成為基層干部工作的主旋律,老百姓茶前飯后的熱門話題。
在電視臺、報社設立環保專欄,教育戰線和婦聯組織制定“三年生態環保行動計劃”,實行生態環保知識“上課堂、進家庭”,開展“環保六個一”、“愛衛月”和“廢舊物品制作環保作品競賽”等主題活動,構建了一個以學生、婦女為基礎的推進體系;大力開展“小手牽大手、生態環保行”活動,全縣中小學生人手一本環保教材,城鄉家庭每戶一份環保資料,村、組、家庭衛生評比常態化。全縣自編自演生態環保專題節目28個,巡回演出112場,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激活了廣大人民群眾自主美化家園意識,涌現了社會人士捐資100萬元建設社區花園,上千家單位和個人捐獻花木美化縣城,小學生擔任整潔行動監督員,老年人自愿擔任義務環保員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事跡。生態文明建設在長沙縣已演繹成為一種創先爭優的文化現象,廣大人民群眾“比環保、比優美、比整潔”已蔚然成風,為實現生態文明奠定了群眾基礎。
啟示:
這些年來,長沙縣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堅定執行綠色拉動、可持續拉動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示范創建的典型帶動作用,引導全面投身生態環保事業,更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投身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有奔頭、有甜頭”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識,“生態是民生,生態是資源,生態是品牌,生態是財富”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全縣上下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的文明發展之路。長沙縣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發展為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動員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為實現生態文明奠定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凝聚人民群眾共建生態宜居美麗家園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始終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