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常熟實踐”
“世上湖山、天下常熟”。常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長江沿岸新興的港口工商城市。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以其悠久的人文歷史、秀麗的山川景色、豐饒的物產資源享譽江南,素有“魚米之鄉”美稱,是全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先后獲得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獎、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等榮譽,是全國同類城市中首家國家園林城市、綠化模范城市和國際花園城市,也是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市。
常熟市概況
風光秀麗,格局獨特。常熟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三角沿江開發帶,處于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南通等城市組成的沿江都市圈。境內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河流密布、水產豐富;氣候溫和、風調雨順。常熟市域總面積127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6.7萬,城市融山、水、城為一體,呈“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格局,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全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7處,素有“人文昌盛之邦,文物著于江南”之美譽。
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改革開放以來,常熟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抓住了發展鄉鎮企業、開放型經濟、民營經濟和城市化四次機遇,實現了“由農轉工”、“由內轉外”、“由單轉多”、“由鄉轉城”四次歷史性跨越,闖出了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碧溪之路”,“市場帶動產業、產業提升市場”的“富民之路”和民眾無阻礙自主創業、企業無障礙自主發展的民營經濟“騰飛之路”,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在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中位居“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并列第一名,榮獲《福布斯》雜志“2013年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第二名,成為江蘇省首批跨入“全面小康”的縣(市)之一。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80.3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8.58億元。
民生保障,協調發展。積極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2013年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0%。城鄉低保標準全面并軌,全市養老保險覆蓋率、社會養老保障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入率均達99%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6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691元。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繼古琴藝術、白茆山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1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獲得“全國群眾藝術示范基地”、“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
人文薈萃,歷史悠久。常熟有著3000年文明史、1700年建城史,歷史上因年年豐收而得名。常熟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遠有商周“讓國南來”的虞仲、春秋“孔門十哲”之一的言偃,近有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據史書記載,自唐至清,常熟出了8名狀元、9名宰相、485名進士。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常熟籍院士有李強、王淦昌、張光斗、張青蓮等24位。社會科學界的著名人士有宗白華、錢仲聯、戴逸、黃心川等。
常熟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常熟市始終堅持將生態作為未來發展的最大資源加以保護,使之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使生態文明成為常熟最顯著的環境特色。如今的常熟,盡情舒展著一幅天開畫境、人在畫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美麗畫卷。
一、從“碧溪之路”到“生態育市”:開發是發展,保護更是發展
(一)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常熟最大的財富
堅持把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常熟做足“生態山水”文章,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修復,構建青山秀水的自然生態體系。上世紀80年代,蘇南鄉鎮企業快速崛起,作為闖出“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碧溪之路”、成為“蘇南模式”重要代表的常熟,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實施了一項重大生態工程,對尚湖進行“退田還湖”。尚湖臨近常熟城區,水面面積約8平方公里,文革期間湖水被抽干建成農場,但在號稱歲歲豐收的常熟,尚湖農場卻年年歉收,并影響到周邊區域的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緊鄰的虞山蟲害多發,森林成片死亡。1984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退田還湖”,引長江水灌溉千頃湖床。從尚湖的變遷中,常熟歷屆市委、市政府深刻領會敬畏自然、珍惜自然、保護自然的道理,從而在加快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尚湖、虞山等重要生態資源“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方針,為傳承城市綠色基因、彰顯山水城融為一體的城市特色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新世紀,常熟明確提出“親近自然”的理念,把“營造環境”作為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加快推進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體化建設,全市已建成投用生活污水處理廠17座,鋪設城鎮污水主管網670公里,工業污水處理率達100%,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7%,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2座;深入開展城鄉大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做好農村生活垃圾“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垃圾收運體系,農村規劃保留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率≥60%,實行規?;笄蒺B殖污染處理率100%,在農村河道清淤的基礎上啟動氮磷攔截工程,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城市之“肺”活力四射:常熟城市森林建設范圍不斷拓展,虞山國家森林公園得到全面保護,建立了虞山生態自動監控系統,林木生物多樣性得到全面提升,病蟲害生態防治工作繼續深化,寶巖生態園、昆承湖城市森林公園、南湖濕地公園、濱江森林公園等一大批城市森林相繼建成。城市之“腎”生機勃勃:常熟高度重視濕地在城市生態功能的重要作用,累計投入80億元,實施了尚湖、昆承湖生態修復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一個以濕地為主的120平方公里城市核心生態圈已基本形成。其中尚湖是常熟的生態之湖,水質主要指標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水平,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同時也是江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示范基地;五年投入10億元對常熟境內水域面積最大的昆承湖全面實施環境綜合整治,水質已從劣Ⅴ類恢復到Ⅲ類水,大批水生動植物恢復性增長,湖泊生態系統得到有效恢復,已吸引各類禽鳥超過三十多種,種群數量不斷增加;沙家浜、南湖等一大批生態濕地也正在加快建設,城市之腎的生態功能全面顯現,常熟已成為江蘇濕地保護最好、修復力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城市之“脈”暢通無阻:通過對以琴川河和七弦河為骨干的常熟城市河流實施暢流工程、污水截流、河道疏浚、引流循環以及生態駁岸等系統整治,城市之脈已經恢復往日的青春容顏,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詮釋城市歷史文脈,美化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其中琴川河保護工程、海洋涇引排工程等一大批城市和區域性水環境改善工程相繼建成,使常熟成為住建部城市水環境保護示范城市,常熟也因此而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常熟最大的民心工程
生態優先理念貫穿經濟發展始終。生態文明建設是自然載體和基礎,如果經濟建設單兵獨進,即使經濟總量實現翻番,也難以持續;即使居民收入實現培增,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在一切發展和建設中,常熟堅持“發展好經濟是政績,保護好生態更是政績”,堅守生態底線,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增長。在實踐中,常熟歷屆市委市政府不斷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堅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節能減排等指標和政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簡單地把經濟增長速度與干部的德能勤績廉劃等號,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硬任務、干部政績考核的硬指標,確立了“生態育市”的基本方略。從以實施尚湖“退田還湖”為代表的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為主,到大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綠色發展,再到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內容貫穿到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突出其戰略地位,一以貫之、持之不懈地加以推進,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從勞動密集、外源增長向創新驅動、內涵增長轉變,經濟結構從傳統產業為主向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十一五”以來,常熟主要經濟指標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每年約5%的幅度遞減;城鄉29個地表水功能區斷面達標率始終保持在100%,小橋流水、碧波蕩漾的江南魚米水鄉的生態美景重現常熟。常熟始終把城鄉大環境綜合整治作為改善城鄉面貌的重要舉措,2011年的“百日整治”行動全市就清理臟點死角12.82萬處,清除各類垃圾41.38萬噸,清理亂堆放12.14萬噸,清理疏浚整治河道1663條,土方289.7萬方,整理岸坡681公里,新建(修復)護岸40.8公里,河岸綠化99公里,清理沉船、雜船8279條,2013年編制了《常熟市農村環境整治規劃(2013-2017)》方案,力爭2017年前實現全覆蓋拉網式環境綜合整治試點目標。“數字化集鎮管理、環境衛生管理、違法建設管控、河道環境管理”等長效管理機制全面建立。充分放大常熟山、水、城融為一體的獨特格局的優勢,依托自然河湖水系與山水景觀,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城鄉造林建設項目,建成了尚湖濕地公園、南湖濕地公園、昆承湖、沙家浜等生態濕地,加快了常昆高速、錫太公路、蘇虞張公路等高等級公路沿線綠化,以及新世紀大道、東南大道、虞東公路、海虞北路延伸段城市景觀綠帶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綠化項目。城鄉綠化量質并舉,綠化工作成果顯著,森林覆蓋面積大幅上升,一大批生態廊道像綠色明珠鑲嵌在常熟城鄉大地,基本建立起彰顯特色、類型豐富的城鄉綠化空間體系,藍天白云、碧波蕩漾已成為常熟城市靚麗的名片。
二、從“生態紅線”到“鐵腕治污”:只有“硬制度”才能破解“硬約束”
常熟堅持從規劃著手,不斷健全生態保護制度體系,完善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監管體制,使常熟的山更清、水更碧、地更綠、天更藍,家園更美麗。
(一)生態紅線是常熟城市規劃的嶄新內涵
1、劃分合理的生態功能區。為了保護自然和人文景觀,維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改善、恢復城鎮建設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增強生態環境承載力,實現市域生態功能的動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保障常熟市可持續發展。結合城市發展現狀和趨勢,《常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將常熟市域劃分為生態保育區、生態過渡區和生態建設區。在生態保育區內禁止進行有損生態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區內已有的建設用地應逐步遷出,并加強生態修復;強化綠化建設,優化綠化結構,增強生態自我平衡與修復能力,保障區域整體生態安全。生態過渡區的開發和占用應在市域生態環境承載力范圍內進行,嚴禁城鎮無序發展,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合理配置公共綠地,穩定區域生態功能,形成綠地資源局部集中、區域均衡的合理布局。
2、創新生態文明機制體制。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常熟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明確生態紅線面積比例不低于20%,并在江蘇省率先通過環保部專家論證,實施兩輪“生態文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常熟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改革舊有考核體系,加大對全市各鎮、開發區生態指標的考核力度,并將尚湖鎮作為生態保育區加大生態保護、現代農業發展等指標的考核權重。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和污染防治資金,2010至2012年,市本級財政共安排3.93億元用于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村莊環境整治、農村綠化項目的“以獎代補”;同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基本農田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水源地村和濕地村實施生態補償,真正做到“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恢復”。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進展督查制度、情況通報制度等,制定“生態文明村創建考核標準”、“村莊整治獎勵辦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動態管理,形成了常態化、規范化的工作機制。
(二)鐵腕治污是常熟生態保護不可逾越的屏障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常熟市委市政府踐行黨的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斷切實加強污染治理,打擊違法排污,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實際成效取信于民。
1、嚴厲打擊違法排污。堅持開展夜間雙休日執法檢查,不定期開展深夜突查,完善多層次、全天候的現場監察執法活動;繼續開展重點地區、重點流域、重點行業的專項和聯合執法行動,督促各排污企業提高治理水平,做到達標排放。2009年以來,全市累計關停并轉轉、印染、造紙等“六小一無”企業895家,行政處罰違法排污企業811家,罰款金額近4000萬元。督促重點企業實施提標改造、中水回用等工程建設,探索科技減排新途徑,在江蘇率先實現印染行業廢水排放總量IC卡管理。堅持從源頭上防治污染,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嚴禁引入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污染、高消耗項目,近年來勸停拒批總投資超過20億元的重污染項目100多個。
2、大力推進碧水工程。實施“河長制”,全面落實目標責任書,推進太湖、陽澄湖和望虞河的“兩湖一河”治理,全力推進以污染防治、水體暢通為主要內容的水環境綜合整治。為保護太湖“清水通道”,常熟實施望虞河和陽澄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計劃用三年時間,關停整改工業企業120家、接管26家,完成49家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新建、擴建生活污水處理廠3家、新增6.5萬噸/日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實施小區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工程60個,新建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707個;關停364個畜禽養殖場,對1046戶畜禽養殖場實施限期整治,新建池塘循環水養殖面積6500畝;疏浚清淤河道258條、323.5公里等;完成建設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等。共計2718個治理項目,預計投入達到20億元。
3、大力推進藍天工程。在順利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的基礎上,繼續實施污染減排“八大工程”,“十二五”計劃安排污染減排項目200多個,總投資將超過20億元,預計可實現削減化學需氧量11592.6噸,二氧化硫14900噸,氨氮1663.74噸,氮氧化物30610噸。印發《常熟市燃煤鍋(窯)爐大氣污染整治實施方案》,大力發展集中供熱系統,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推進脫硫脫硝工程建設,到2016年底淘汰1834臺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完成57臺10蒸噸以上燃煤鍋爐的治理;強化建筑工地施工管理,努力減輕揚塵污染,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減少尾氣排放。
三、從“服裝中心”到“研發基地”: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競爭力和環境支撐力“雙提升”
常熟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鄉鎮企業高度發達,紡織服裝、化工、冶金、造紙等傳統產業產值一度超過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50%,而且產業布局偏散,層次不高,資源利用效率較低,污染排放較多,粗放型、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受到資源環境、發展空間等限制越來越大。近年來,常熟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解決生態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動產業結構由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為主向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為主轉變,促進集約發展、綠色增長,實現了產業競爭力和環境支撐力的“雙提升”。
(一)以產業布局調整促進集約發展
1、加快優勢產業集群。加強對常熟市主導產業的規劃和總體部署,構建科學、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高效運行,有效調節和公平分配勞動價值,實現產業污染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生態最優化。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的要求,大力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對新批項目一律進區入園、現有企業根據產業鏈需求逐步向園區整合,同時通過城區、集鎮區工業“退二進三”等措施,徹底改變了原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分散布局,形成了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主要載體的產業發展格局,全市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比例達到90%以上,依托區位、交通、產業等優勢,規劃建設港區、服裝城、南部生態城三大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利用生態、文化等資源稟賦優勢,高起點、組團式開發生態休閑旅游區,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市保有農田面積80萬畝,在蘇州全區域保護和發展農業“四個百萬畝”的版圖中占據1/5;同時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并與村莊布局調整有機結合,建成了一批集中連片、基礎設施配套的高標準農田,土地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2%,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得到充分彰顯。
2、加大淘汰落后產能。以望虞河和陽澄湖水環境綜合整治、電鍍行業專項整治、貨架行業專項整治、昆承工業園實施整體搬遷、“六小一無”企業突出問題集中整治為重要抓手,加大對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規劃企業的治理整頓,對突破國家環保、節能等政策紅線的企業立即予以關停并轉,為新興產業集約集聚騰出發展空間。在嚴格貫徹落實《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依據我市發布的“三個千億級產業規劃”,細化實施意見,明確產業升級方向,引導企業裝備升級、產品升級和工藝升級,淘汰落后的裝備和工藝,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切實做到“淘汰一批、提升一批、集聚一批”。“十二五”前三年,全市共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905家,其中:電鍍30家、化工64家、印染81家,凈削減化學需氧量3454.21噸,氨氮590.31噸,二氧化硫4317.66噸,氮氧化物8788.71噸,完成進度分別達到了“十二五”總任務的72.8%、87.27%、74.93%和44.47%,在企業關停的同時,基本保持了全市經濟的平穩增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以產業層次提升促進綠色增長
1、以工業轉型為動力,培育新興產業。突出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的產業發展方向,壯大主導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2013年底,我市有規模以上新興產業企業數477家,占全市規上企業比例的32.7%。全市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分別達到56.2%和36.1%。重點依托路虎汽車、觀致汽車、豐田研發中心、中交盾構機等重大項目,著力構建完整的汽車產業鏈,推動裝備制造產業向大型工程機械、智能制造裝備等高端環節攀升,同時按照時尚、創意、品牌化的要求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爭取到2015年形成汽車、裝備制造、紡織服裝三大千億級產業,整體提升主導產業的集聚度和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為生態環境減壓減負。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成80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企業,實施187項節能技術改造,約占全市經濟總量三分之一的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初步形成了高檔造紙生態產業鏈、化工行業生態產業鏈等五條生態產業鏈,被列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試點。
2、以農業轉型為基礎,提升生態水平。以綜合利用為核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目前全市已建成211個無公害基地、64個綠色食品基地、3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生產面積占全市種養總面積的25%;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與焚燒工作,稻麥秸稈還田率達85%以上,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以畜禽養殖整治為突破,積極構建農業循環產業鏈,出臺《關于常熟市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專項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推廣標準化生產、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規范管理,控制和削減畜禽養殖排污總量,推廣清潔生產和生態養殖;科學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對現有畜禽養殖場(戶)污染進行專項治理,實現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減量化、無害化、生態化和資源化;培育了田娘農場、蔣巷村生態園等一批典型。以水生態修復為重點,全面發展生態水利。加快實施主要河道水質提標工程,全市26條市級及以上骨干河道、81條鎮級河道、500多條村級河道全部建立“河長制”管護制度;持續推進重點工程建設,海洋涇引排綜合整治工程建成投用,走馬塘常熟段工程主河道已全部完成并已投入試運行,福山水道南岸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加快實施暢流工程,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河道疏浚、保潔、拆壩建橋等全面推進,截止目前已完成36條城鄉河道的整治任務。
3、以服務業轉型為重點,服務生態建設。堅持把服務業轉型升級作為加快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保障,通過深化“江南商都、人居天堂、旅游勝地”的發展定位以突破服務業發展的瓶頸結構,大力推進商貿流通中心、休閑度假基地、地區性商務服務中心、服務外包基地,構建區域性現代服務業高地,近年來,服務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6%以上,服務業占比穩居蘇州縣市首位。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活力,善于利用外部資源,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共同提升,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協同發展,全力構建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打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常熟現擁有2家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中國常熟服裝城和常熟國家大學科技園,擁有5家蘇州市級服務業集聚區。常熟國家大學科技園榮獲蘇州國家高科技服務產業基地核心區稱號,并繼續蟬聯中國服務外包十強園區。著力打造商貿流通中心,努力構建以港區物流和商城物流為核心,以企業物流園區為節點的多層次現代物流體系。以常熟國際物流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港區物流,促進國際貿易,推動工業發展。2013年,常熟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202萬噸,集裝箱吞吐量36.6萬標箱,3A級以上現代物流企業達到16家。以提高商品交易效率為目標,大力發展商城物流,確保專業市場繁榮發展,服裝城年市場成交額1150.8億元。大力發展商貿新型業態,引進萬達廣場等國內外著名品牌,推進連鎖、加盟等業態發展。全市電子商務網店超過3萬家,網購金額超過20億元,支付寶成交金額在全國縣市中排名第三;中服電子商務產業園被列為國家級電子商務試點,波司登電商年銷售超5億元,僅“雙十一”一天就高達1.1億元。
四、從“千年古城”到“生態新城:“綠色基因”植入城鄉一體發展全過程
常熟堅持把古城山水城相依相融的“綠色基因”植入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積極探索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土地集約、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城市發展格局,一片城市新面貌領“秀”江南。
(一)構建生態宜居的城市空間
1、構建合理的城鎮空間結構。啟動城鄉一體化布局,編制了《常熟市市域空間利用規劃》,將全市市域1276平方公里納入城市總體規劃范圍,著力打破城鄉規劃分割的發展格局,加快構筑城鄉聯動發展、整體推進的空間發展布局,使生態建設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不但沒有被忽視,反而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鄉建設從小城鎮、分散式向組團式、一體化轉變,初步形成了“一城四片區”的城市總體框架。一城即主城區,四片區包括:支董片區、海虞片區、辛莊片區、以及沿江片區。同時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先導,積極統籌城鄉交通、市政公用、水利、電力、電信、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營造城鄉生態景觀。
2、統籌合理的城鄉發展布局。明確“優先發展區域、重點完善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生態保護區域”的總體要求,把握區域開發建設的進度和節奏,合理確定空間開發的適宜性及其管治力度。優先發展區域包括主城區、四大片區核心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實行嚴格的建設用地增量控制制度,區內建設應優先利用現有建設用地、閑置地和廢棄地,不斷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圍繞自主創新大力提升產業結構層次,提高各種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注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逐步緩解生態環境壓力。重點對星羅棋布的1萬多個自然村莊進行梳理,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進行整治、歸并,形成了現代社區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態自然型、古村保護型五種形態,全市農民集中居住率達到60.2%,通過適度集中,進一步優化了城鄉空間布局,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益,并為農村生活污染集中治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創造了良好條件。進一步明確城市各區域功能定位,持續推進虞山尚湖、昆承湖、南湖以及沙家浜等120平方公里區域的核心生態圈建設,并把虞山尚湖所在的城區西部定位為生態休閑區,把昆承湖所在的城區南部定位為生態型社區,尤其是南部生態城將作為今后一段時期城市建設的重點,努力把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發展高端服務業等結合起來,在彰顯常熟山水城一體的空間景觀的同時,不斷完善現代城市功能。
(二)倡導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
常熟堅持把綠色低碳作為核心,通過強化宣傳導向、加強政府引導和開展推廣行動等手段,增強全民生態意識,形成保護生態共識,使綠色低碳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行動。
1、以綠色低碳為核心,形成生態共識。廣泛開展生態保護志愿者服務活動,常熟市“愛水護河”志愿服務行動入選中央文明辦全國百個志愿服務重點項目,成為美麗常熟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堅持以“節能低碳,綠色發展”主題,加大節能宣傳的力度,著力營造濃厚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輿論宣傳,以節能宣傳周、節能低碳行動計劃、“能效之星”創建和“萬企升級”行動計劃等為載體,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鼓勁造勢。落實低碳行動。積極發展綠色交通,全市70%的公交車輛達到國Ⅲ標準,投運408輛LNG天然氣公交;投用1萬輛公共自行車,累計發放借車卡12萬多張,市民日均借還車輛7萬次;加快規劃覆蓋城市主要區域的步行道系統,低碳出行逐漸成為市民的新生活方式。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全市天然氣用戶超過4萬戶;推進太陽能路燈改造,建設常熟理工學院太陽能屋頂等一批示范工程;加大節水力度,成功創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
2、以城鄉共建為抓手,增強生態理念。全面推動生態文明鎮(村)、低碳社區、綠色學校家庭創建等一系列綠色創建活動,全市10個鎮全部通過“環境優美鎮”更名“國家生態鎮”的檢查,獲得“國家生態鎮”稱號,《生態文明鎮建設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實現了生態文明鎮建設規劃全覆蓋,各鎮生態文明建設進展順利;加快創建低碳社區,在江蘇省率先制定出臺低碳社區評定和管理暫行辦法,并于2013年初首批命名兩家“低碳社區”。目前,全市已有2個國家級生態村獲得正式命名,建成171家省級生態村,22個市級生態文明村、7個市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54所綠色學校、235個綠色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