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生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章丘市是省會濟南下轄的縣級市,地處齊魯腹地,南依泰山,北臨黃河,西距濟南40公里,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人口101.8萬,轄20個鎮街。近年來,章丘市委、市政府堅持“生態立市、綠色興市”發展戰略,牢固樹立“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理念,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國家生態市、生態文明鄉村等活動為抓手,突出生態水系、園林綠化、城鄉建設、生態經濟等重點,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生態建設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到755.2億元、40.9億元,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生態小康示范市。
一、突出泉水特色,做靚“小泉城”城市品牌
章丘素有“小泉城”之稱,據統計,僅在章丘城區,有名稱記載的,如百脈泉、梅花泉、眼明泉、漱玉泉、墨泉等名泉,就有50多處,其中有6處被評為濟南市新七十二名泉。因章丘地勢南高北低,地質條件千變萬化,泉水出露地點不同,泉水形態各異,各具風采,其中百脈泉最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其著作中稱贊:“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參觀百脈泉后,欣然提筆譽為“天下奇觀”。泉水是章丘的靈魂。近年來,章丘把水生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突出泉水特色,圍繞泉水先保后觀再用,相繼實施水系景觀、綜合開發、生態修復、河道治理等工程,形成了水生態、水景觀、水經濟、水文化一體化發展格局,描繪出“泉涌、河暢、水凈、城靚”的美好圖景,用泉水打造城市最靚麗的名片。
1、嚴格保泉護泉,筑牢水生態基礎。泉水是大自然賜予章丘最寶貴的財富。為確保泉水常年噴涌,歷屆章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泉水保護工作,成立專門保泉班子,編制總體保護規劃,出臺保泉護泉辦法,實施了關井、回灌、綠化等系列保泉措施。一是地質保泉。2000年以來,開展煤炭企業和煤井重組整合,關閉涵養區內附近14處煤井,并對煤井突水點進行注漿封堵,減少泉水漏失量,年減少礦坑排用水量約1600萬立方米。二是關井保泉。2003年至今,關閉城區內自備水源井110眼和水廠2處,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700萬立方米。實行自來水統一供水,實現了泉域地下水的零開采。三是調水補泉。2003年以來,實施圣井水廠、垛莊水庫調水保泉工程,通過景觀河道自然滲透,年補水量達500萬立方米。用提水泵將泉水提至泉域上游進行回灌補源,日補源量達2.5-2.8萬立方米。四是節蓄保泉。對泉域內10個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在泉域上游山區修建了28座攔水壩,增加地下水補給量。五是綜合保泉。實施泉水涵養區生態保護工程,推進山區礦產資源整頓、破損山體治理和荒山造林綠化,累計關停整治石料廠57家、粘土礦32家,填埋廢棄礦井530處,完成荒山綠化10.7萬畝。在泉域內設置自動水位觀測站,加強對泉水流量及水位觀測,及時啟動預警預案。根據天氣情況,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增加降雨(雪)量。綜合以上措施,年減少地下水開采量4500萬方,年增加補源量3500萬方,確保了泉水常年噴涌。
2、突出觀泉親泉,打造靚點水景觀。圍繞做足水文章,發揮泉水最大效益,堅持“先觀后用、優水優用、有序開發、優勢整合”原則,在對泉池河道、文物古跡等綜合保護基礎上,實施水系景觀、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打造了集生態景觀、休閑觀光、涵養水源等為一體的綠色生態長廊,凸顯了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特色。一是特色水系景觀工程。實施眼明泉公園建設工程,打造占地450畝的大面積親水平臺,公園內虎踞、龍泉、凈明等群泉競涌為游客提供了親水性界面,實現了還泉于民。實施荷花公園改造工程,銜接百脈泉和眼明泉兩大泉群,使東、西麻灣水系連為一體。實施百脈泉公園改造提升工程,累計投資3.6億元,實施百脈泉公園擴建和公園廣場一體化工程,集中展現出小橋、流水、平臺、水榭在統一中求變化的古典韻味。百脈泉公園被聯合國國家交流合作與協調委員會授予“全球優秀生態旅游景區”稱號。建設清照詞園。該園區利用原有地形和自然泉水,以生態文化為主線,以李清照詩詞意境和南宋風土人情為依據,建有畫舫、假山、沿湖木棧道,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元素,構筑起以“風、花、雪、月”為主題的特色人文景觀,充分體現了泉水園林和清照詩詞的有機融合,詮釋章丘獨特的泉水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二是河道整治工程。實施繡源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該工程以明水湖、朱各務水庫為依托,打造郊野度假、游憩、休閑娛樂和生態涵養等功能區,總用地面積47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投資13億元,新增綠化面積600萬平方,成為縱貫城區南北的30里生態長廊。繡江河是章丘的“母親河”,由百脈泉、墨泉、梅花泉等泉水匯集而成,向北流入小清河。繡江河灌溉面積40萬畝,滋潤了章丘大蔥、明水香稻、白蓮藕等特色農產品。通過對繡江河的生態修復,以泉為魂、水為脈、綠為廊,打造防洪順暢、水量豐沛、環境優美的現代河流水系,再現了“母親河”往昔風貌。目前,繡江河上游段10.3公里完成修復治理,重現了繡江河“水暢、河清、岸綠”的亮麗景觀。三是流域生態修復工程。以濟南市創建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為契機,對白云湖、漯河、小清河等流域實施以清淤、護坡、攔水、綠化、造景和截污為內容的環境綜合整治。其中,白云湖是濟南市唯一的天然濕地,面積3萬多畝。但在白云湖周邊一直存在廢舊塑料分揀、粉碎、造粒等違法違規生產活動,嚴重影響了湖水水質和周邊環境。2011年,我市集中力量開展取締違法違規廢舊塑料生產經營專項活動,取締廢舊塑料經營業戶2881家,清理廢舊塑料42.6萬噸,一舉摘除了白云湖周邊存在30多年的“生態毒瘤”。在此基礎上,編制白云湖生態濕地建設規劃,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改造提升湖區排水體系,完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實施白云湖入湖水質凈化提升工程,使入湖水質從地表水環境質量四類標準提升到三類標準。同時,根據地勢特點修建景點,將整個濕地工程打造成六大濕地觀賞體驗景區,實現水體凈化、生態景觀的和諧統一,2012年白云湖景區被評為國家級濕地公園。2013年,白云湖綜合治理列入小清河三大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工程,目前,各項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等工程正扎實推進。
3、注重泉水綜合開發利用,打造泉水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泉水資源優勢,注重綜合開發利用,深入挖掘龍山文化、清照文化等內涵,做好一水多用文章,探索泉水與旅游、產業、文化融合發展,打造泉水特色產業。一是發展名泉特色游。以泉水旅游為主題,整合旅游資源,完善配套設施,提升服務功能,把泉水旅游、文化旅游和自然生態旅游結合在一起,把泉水景觀、自然景觀與龍山文化、漢文化、清照文化等融為一體,擦亮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泉水為特色的旅游產業,提升了章丘的城市品位和特色魅力。通過名泉游帶動民俗游、文化游、名人故居游和自然景觀游,朱家峪、三王峪、七星臺、錦屏山等旅游景點也生意紅火,拉動了餐飲、娛樂、休閑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近五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4500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90億元。二是培育泉水延伸產業。承辦濟南市首屆泉水節閉幕式,連續兩年舉辦國際泉水冬泳節,依托展會、節慶等活動展示泉水獨特魅力。2010年,引進“百脈泉”礦泉水項目,憑借“百脈泉”的影響迅速占領了濟南市場。圍繞優質泉水優勢,大力引進食品飲料企業,可口可樂、娃哈哈、銀鷺等食品巨頭落戶章丘,匯集臺灣、章丘兩地特產、特色的臺灣美食城等項目簽約落地,以泉為媒,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二、突出綠色生態,展現園林城市的獨特魅力
綠色是城市的生命,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章丘市突出綠色主題,堅持高起點、高水平、高效能推進城市生態建設,修訂完成新一輪城市綠地系統總體規劃,按照“圈層式、放射狀、點、心、片、環、網、帶相互交融”的綠化理念,確定了“一核、兩區、三帶”的總體建設布局(一核:指主城區;兩區:指南部生態保護區和北部森林防護區;三帶:指環城景觀帶、水系保護帶和路域綠化帶),努力建設現代化、園林式生態城市。2013年,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初的26.5%增加至34%,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25%,綠地率達38.5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6.64平方米,基本形成了道路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鄉綠化格局。
一是實施大環境綠化工程。近年來,章丘市以濟南市創建全國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為契機,科學規劃南部經濟林、北部農田防護林和中部農田水系林建設,編制了城中山綠化等49項控制性詳規,全方位、多層次推進大環境綠化工作,著力構建布局合理、樹種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大綠化體系。積極爭取每年3000萬元扶持資金,財政每年列支專項資金2000萬元,全面實施荒山綠化、農田林網、退耕還果、城市園林綠化、道路及節點綠化和農村綠化等工程。爭取專項扶持資金1.2億元,與山東省林業廳共同建設章丘現代林業示范區。截至目前,封山育林總面積達到112.4平方公里,建設老東山、小東山、洼山等五座城中山森林公園,綠化面積達240萬平方米,錦屏山、七星臺創建為省級森林公園,三王峪、蓮花山、危山、九頂山被評為濟南市級森林公園,胡山森林公園正在積極爭創國家級森林公園。同時,嚴厲打擊非法采礦行為,加大山區生態補償力度。先后實施章萊路、經十東路沿線及東嶺山、胡山周邊等山體植被恢復工程,2014年又啟動了“破損山體治理工程”,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完成重要交通干線、重點區域山體治理。將實現森林生態系統的培育和保護,構筑起良好的“生態屏障”。
二是實施道路網絡綠化。道路是城市的經絡,也是綠化的載體。章丘市按照“修一路,綠一線,成一景”的要求,實現道路與綠化同步延伸。全方位實施新建道路綠化。以“三縱六橫”主干道路為框架,對經十東路、濟青路、西環路、章丘大道、潘王路、繡江路等道路進行高標準綠化;以環湖路、雙泉路等城區道路,潘王路、普雪路等主干道路綠化提升為重點,以市、鎮骨干道路為主體,新建高標準綠色通道200公里。2014年,投資4700余萬元實施了全長48公里省、濟南市重點工程濟青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建設,構建綠色長廊。多層次提升老城區道路綠化。對沿街單位實施拆墻透綠、規劃造綠、見縫插綠、騰園讓綠和新建補綠,90%以上的老城區道路完成綠化提升,拆遷各類建筑180萬平方米,新增綠地100萬平方米。高標準建設道路節點綠化。按照半徑不小于100米的標準,在框架道路節點全部建設綠地,先后實施中心花園、學苑綠地、圣井節點、章丘大道節點等綠化,在城區黃金地段和居民區辟建118處街頭綠地和小游園,在各主干道路節點建設綠地100多處,成為綠色長廊的點睛之筆。
三是深入開展城鎮綠化工程。以人為本,以綠為美。近年來,章丘市不斷加大城鎮村居的綠化力度,先后實施環城景觀帶建設、城區各類公園、公共綠地和防護綠地的綠化提升工程。大力開展圍村林、村鎮綠化、景觀節點建設,見縫插針造綠美化,千方百計植綠增綠,增加了綠化覆蓋率和綠化空間,提升綠化質量,實現了城鎮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截至目前,章丘市以“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美麗鄉村建設”等活動為載體,完成庭院綠化百余處、小區綠化15處,建成省級花園式單位6家、小區2家,濟南市級花園式單位28家、小區8家、綠化先進單位29家,章丘市級花園式單位57家、小區3家、綠化先進單位20家,“園林單位”和“園林小區”比例分別達到62%和86.7%;建成省級綠化示范鎮1個,綠化示范村36個;濟南市綠化示范鎮1個,濟南市綠化示范村22個;濟南市森林村居4個。章丘市朱家峪村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并于2014年被推薦為全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
三、突出城鄉一體,建設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
近年來,章丘市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山水園林生態城市和濟南市域次中心城市,完善市域總體規劃,統籌城鄉發展,優化人居環境,使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良性互動、和諧共進。
一是科學編制城鄉建設規劃。章丘市把生態文明作為城鄉規劃建設的重要內容,組織編制土地利用、市域鎮村體系和城市總體等規劃,完成中心商貿區、繡源河片區等12項重點片區控規,在山東省率先實現鎮駐地控規、新型社區規劃全覆蓋。以各類規劃為引領,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按照“一主、一副、四組團、多社區”的總體布局,即“一主”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一副”以刁鎮市域次中心為支撐;“四組團”以文祖、曹范、垛莊組成的南部城鎮組團,普集、官莊組成的東部城鎮組團,繡惠、相公莊、寧家埠、白云湖組成的中部城鎮組團,高官寨、黃河組成的北部城鎮組團為紐帶;“多社區”即到2015年,全市建設新型社區85個以上,以新型農村社區為基礎的市域空間規劃體系,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規劃公共服務、綠化美化、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等設施和服務,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凸顯城市山水園林特色,建設成為一座集功能對接、融合發展、宜業宜居為一體的濟南東部新城。
二是做大做強中心城區。以“一河兩城”為發展框架,推進城區“西進、北延、中部提升”,重點實施“四大片區”開發戰略。“一河”即以貫穿章丘南北的繡源河為發展中軸線,添綠造景,綜合開發,打造集旅游景觀、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繡源河生態景觀長廊。“兩城”即“東城、西城”,西城--繡源河以西對接省會濟南,依托圣井新城和繡源河片區,打造“產業集聚、人流集中、物流順暢”的章丘西城、濟南東部新城。目前,繡源河片區正集中建設47平方公里高端商貿、文化旅游為主業態的現代化濱河新城,打造面向省會、輻射周邊的休閑之都。東城--繡源河以東加快老城區設施配套,建設“層次分明、功能完善、渾然一體”的魅力東城。目前老城區正實施三大重點片區開發,城北片區重點實施了繡江河生態修復開發,打造12平方公里田園秀美、泉河匯集的城市發展帶;中心商貿區凸顯泉水文化,突出高端商業集聚,投資50億建設唐人中心,憑借緊鄰百脈泉公園的區位優勢和旅游文化資源,精心打造標志性商貿綜合體;雙山大街沿線片區注重城市品位提升,著力打造25平方公里的“章丘金廊”,總投資65億元的閩臺中天城市綜合體即將開工建設。
三是做優做靚特色鎮村。堅持將小城鎮作為統籌城鄉的戰略節點,分層推進小城鎮建設。自2013年起,章丘市每年財政列支1億元,設立新型城鎮化發展專項資金,實施小城鎮建設三年行動。先后組織11個建制鎮實施“城鎮建設行動”,完成小城鎮建設投資56.6億元,刁鎮、相公莊鎮先后成為山東省省級示范鎮。普集、官莊、繡惠等章丘市級重點鎮加快駐地建設提升,辛寨、黃河等一般鎮側重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城鎮公共服務、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功能顯著增強。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的原則,靈活采用“一村一社區”、“多村一社區”的模式,以服務半徑2公里為標準,合理布局和有序推進新型社區建設和城中村改造,累計建成48個新型社區,886棟公寓樓,共3.6萬戶、426萬平方米,近10萬農民群眾實現居住社區化、生活城市化,各項指標均居全省前列,被評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全省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市”、被新華社譽為“農村社區改造的章丘樣板”。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4年章丘市整合1.6億元資金全力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新型農村社區、歷史文化名村、特色產業村、生態自然村、旅游村為重點,打造基礎設施便利、產業特色明顯、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安定和諧的鄉村環境。章丘市按照“三清、四改、四通、五化”要求,深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開展鎮街駐地創衛、農村污水整治、違章建筑清理等十項重點整治行動,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明確鎮村責任,全面改善鎮村面貌,確保農村環境干凈清潔長效化。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對20個鎮街飲用水源地進行保護,規?;笄蒺B殖場廢棄物和污水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
四是完善城鄉基礎設施。近年來,章丘市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與生態人居建設,提升城市環境承載能力。投資近30億元,實施了文博中心、新客運站、桃花山公園、公共衛生中心、南外環一期工程等城市重點工程,完成城區高溫循環水供熱、圣井水源地擴容、220千伏繡江變電站、綠化工程、第二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基礎配套工程,新增供熱面積302萬平方米、供氣管網125公里、供電能力50萬千瓦,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7%,城區實現雨污分流,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注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向鎮村延伸,完善水電氣暖、垃圾收集點、污水處理站等基礎設施,同步配套學校、衛生室、幼兒園、文體娛樂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實施鎮街天然氣長輸管道、圣井水源地擴容等一批基礎配套工程。實施了農村污水治理項目,建成31座鎮村污水處理站,形成了日處理農村生活污水7400余噸的能力,并配套建設78公里農村污水管網,實現了鎮街駐地污水處理全覆蓋。推動農村廁所改造,通過建設節水型高壓水沖式廁所、引導糞尿分集式生態衛生廁所,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了95.3%。實施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續建和滲濾液處理工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投資7100萬元,建立數字化環衛管理平臺,建設6個鄉鎮垃圾中轉站,在山東省率先構建起了集“村收集、鎮運輸、市處理”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體系,908個行政村實現了城鄉環境衛生工作的全方位覆蓋、無縫隙對接、一體化管理?;拘纬闪瞬季趾侠?、功能優化、環境優美的城鄉人居環境。
四、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經濟生態化是發展趨勢。章丘曾是聞名全國的“鐵匠之鄉”,煤炭、建材、鑄造等傳統產業占比高,對環境影響大。按照“經濟生態化、生態資源化、資源經濟化”生態發展定位,打造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3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4:60.2:30.4,萬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連續5年全市萬元GDP能耗下降3.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2%。
1、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針對工業自然、自發弊端,對全市工業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優化,推動產業發展由無序布局向功能有序布局轉變,努力形成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新格局。一是按照“經濟基地化、基地產業化、產業集群化”的要求,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形成以主城區為核心、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區四園”為支撐的產業總體布局。
明水城區以中心商貿區、雙山大街沿線等片區為依托,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截止2013年底,累計引進區域總部20多家。同時,積極推動園區轉型升級,2012年10月,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園區產業聚集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已啟動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創建,并于2013年順利通過山東省初審。二是按照產業高效集聚原則,科學引導同類產業集中布局,積極推進“園中園”建設。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為目標,以產業高效集聚為原則,積極謀劃建設先進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藥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努力建設物質高效循環利用、環境和人居相融共生的生態園區。三是堅持綠色低碳導向,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留足綠色低碳發展空間。關停并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對城區、化工、水泥、制藥等企業搬遷改造,先后關停小煤窯、小鑄鍛、小磚瓦廠、小耐火材料廠900多家。2013年,制定《關于加快淘汰落后產品生產能力及組織實施電機能效提升(2013-2015年)實施方案》,完成3×30噸轉爐及2條水泥立窯生產線淘汰,并逐步對高耗能機電設備進行淘汰。同時,我市還將對鍛鑄造企業進行改造提升,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對全市700多家鑄鍛企業、1000余臺各式窯爐進行綜合治理,全面淘汰落后生產設備和工藝,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2、打造現代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發展由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實現經濟增長由粗放式發展向質量型發展轉變。一是培育壯大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生態工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市財政每年列支100萬元創新驅動基金,用于科技獎勵和扶持,通過科技創新、嫁接重組、資本運作等途徑,優化配置資源,改造生產工藝和技術,實現升級裂變。如章丘電機廠與海爾集團合作,打造海爾電機供應全球的生產基地,實現了裂變增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材料和新能源應用、先進制造等主導產業,積極發展生物制藥等先導產業,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新的增長極。目前,全市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濟南市級以上企業技術、工程技術中心84家。二是積極發展以健康安全為主的生態農業。實施農業標準化提升工程,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殺蟲、有機質提升等工程。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投入品管理,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并在全國縣級率先發布產品質量標識,符合質量管理要求的農產品統一使用該標識。目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達到112.5萬畝。以品牌農業為引領,利用章丘大蔥、章丘鮑芹等品牌影響力,大力發展有機綠色農業,擴大有機、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規模,積極打造全國知名的有機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三是大力發展以創意經濟為主的現代服務業。積極對接融入省會濟南,優先發展金融、物流、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吸引配置優質資源提高產出率。積極引進普洛斯物流、越海物流等企業,全市各類銀行類金融機構達到17家,規劃建設金融集聚區、金融超市,打造服務省會城市群的金融后臺服務中心,推進山東電子商務產業園、銀江智谷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水平。
3、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建設清潔生產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和資源循環型社會為重點,堅持企業、園區、社會多層面互動,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全市萬元GDP能耗每年下降3.7%以上。園區方面,依托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按照產業相近、產品連接、優勢互補的原則,合理安置項目,統一供水供氣,治污設施共享,打造煤炭、化工、建材三個循環經濟重點產業,建設了主項目區、化工產業園、空港產業園3個循環經濟園區。如化工產業園內各企業原材料、能源棄物基本實現了循環利用,圣泉集團糠醇生產使用化工園內日月化工公司的氫氣;呋喃樹脂生產使用明水大化集團的尿素;固化劑生產使用日月化工的甲醇等原料,形成了園區企業互相支撐、共同發展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企業方面,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積極創建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埠村煤礦發展煤的深度轉化,改變產品結構,向“煤炭-電力-建材”延伸產業鏈,形成了以煤炭產業為基礎,煤、電、材聯動發展的循環經濟鏈網體系新格局。目前,全市50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70余家單位開展了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12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累計消耗工業廢渣133.24萬噸。
五、強化組織領導,筑牢生態建設保障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實踐中,章丘努力完善組織保障、執法監督、督查考評、群眾共建等機制,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綜合保障體系,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注、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
1、強化組織投入保障。成立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鎮街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組織領導,并將生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嚴格規劃實施和落實,維護規劃嚴肅性。針對各類工程覆蓋面廣、資金需求大的實際,以財政投入為主渠道,加快建設各類投融資平臺,積極探索運用市場手段解決工程資金問題,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的穩定增長機制。2013年,全市用于水生態建設的資金達10億元。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爭取到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白云湖水質凈化、退耕還果、高速綠色通道等配套資金,近三年累計爭取上級資金4億元。此外,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擴大資金渠道來源。
2、加強執法監督。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堅持依法行政,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一是嚴把項目門檻。成立建設項目審批委員會,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環境評價、“一票否決”等制度,提高招商選資和項目建設質量,嚴把項目環保準入關。2009年以來,共審批新擴改建項目305個,因環境因素拒批建設項目59個,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三同時”執行率達到100%。二是完善屬地日常監管和部門動態巡查機制。組建環境監察大隊,成立鎮街聯片環保所,實現20個鎮街環境管理全覆蓋。一旦接到環保信訪和舉報,實施環保110聯動,深入排查、及時跟進查處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督促整改污染隱患和薄弱環節。三是加強重點監控。對排放企業全部安裝在線監控設備,對重點企業實行24小時監控,累計安裝河流斷面、廢氣無組織、重點區域等在線監控設備37套,加快了環境安全防控的數字化建設步伐。
3、完善督查考核。一是完善考評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考核辦法、獎懲制度,并將考核結果與干部調整晉升、評優創先等掛鉤,作為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的重要依據。二是建立問責制度,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及市委、市政府兩個督查室,采取專項督查、暗訪等形式,定期調度和檢查,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單位和個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4、強化社會共建。利用世界環境日、節水日等環保節日,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活動,普及生態文明知識,組織各類環保公益活動,引導鎮村推進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等工作。積極倡導綠色生活理念,將綠色理念貫穿在生產、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覺減少污染,養成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生活習慣,把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變成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