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蓉小鎮,位于郫縣德源鎮。2015年初,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號召,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省委“三大發展戰略”和市委“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要求,郫縣利用大量閑置房源和區域周邊高校眾多、企業云集的自身優勢,以“創業天府”行動計劃為抓手,在德源鎮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搭建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支撐平臺,并將載體空間命名為“菁蓉小鎮”,其中“菁”取精華、純粹之意,“蓉”代表成都,“菁”“蓉”合并寓意草根創業,扎根抱團,打造創新創業的集聚區,培養創業者的創新能力和企業家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崇尚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
一、轉型蝶變、重獲生機,菁蓉小鎮建設成效顯著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入駐孵化器32家、聚集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8個,聚集各類基金22支,其中縣政府國有公司設立了1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2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10億元的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入駐創新創業項目1206個,已注冊公司650家,聚集創客11000余人,引進中科院院士1名、國家“千人計劃”高層次人才11名,創業氛圍日益濃厚、創新資源不斷聚集、創業生態日趨完善,昔日的“空心小鎮”迅速嬗變為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開放式的“創客天堂”, 重新煥發了蓬勃生機與創造活力。今年5月成功入選首批28個全國創新創業區域示范基地。
2015年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省委書記王東明,省委常委黃新初,市委書記唐良智,市政協主席唐川平,市政府副市長茍正禮,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杜平、副主任周民,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等領導先后調研菁蓉小鎮建設工作,給予高度肯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國各地黨政代表團,高??蒲性核?、企事業單位先后參觀考察菁蓉小鎮400余次。
二、開拓進取、勇于創新,菁蓉小鎮建設的創新點與著力點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加快創建以創新創業為引擎的菁蓉小鎮,是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區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特色城鎮化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的經濟能級和產業層次取決于要素吸納及承載能力,經濟、文化、生態的影響和輻射范圍取決于新型城鎮化模式和產業帶動力,更取決于創新點和著力點的科學選擇。
(一)打破特色小鎮建設的局限思維
建設特色小鎮要克服狹隘的地域觀,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首要著力點。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的格局下,鎮域經濟發展必然在資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受制于宏觀環境,但不可畫地為牢,要從全域、全省市的寬廣視角,分析菁蓉小鎮自身比較優勢,找準融入區域經濟體的切入點。要借助創新創業之勢,善于走跨區域合作之路,與周邊城鎮群、高新西區融合發展,既作主角又當配角,主動在區域中尋求功能和產業定位。產業輻射帶動是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和必然規律,高新西區、電子科大有相對產業優勢和科研資源,都具有擴散效應和溢出效應。承接外移產業則取決于承接地的準確定位和比較優勢。菁蓉小鎮新興產業和人力資源的集聚,是以創新創業競爭力和資源承載力為基礎。如果創新創業勢頭強、人居環境好,則人口、人才的吸納能力強,鎮域經濟發展隨之進入良性循環。
長三角發達地區的特色小鎮經濟水平遠遠高于內陸地區的一些城市,其發展關鍵在于資源、市場、勞動力等要素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具有吸引高端人才和吸引大企業落地的基礎設施條件、產業配套能力和營商環境。傳統區位的認識認為,地理區位、交通條件、資源稟賦是決定經濟要素流向的主要原因,但隨著現代立體交通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航空、高鐵、高速公路快速發展縮小了空間上的距離,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顛覆了傳統的物流和商業模式。沿海與內陸、一線二線城市與三線甚至四線城市甚至特色城鎮的差距,并不取決于行政層級和區位條件,而取決于現代物流支撐條件、產業配套能力、市場潛力和發育程度、生產要素集聚規模。為此,要從戰略謀劃上登高望遠,在理念上有科學發展、一步到位的遠見,堅決克服特色小鎮建設的思維局限,把鎮域經濟放在更大范圍、更高平臺上去定位、經營、競爭和合作,使之適應“雙創”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常態。
?。ǘ┨厣℃偨ㄔO的三個著力點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主要標志,是提高資源集聚能力的捷徑。特色小鎮是成都市衛星城建設的嶄新板塊,必將帶來資本、人口、信息和技術等要素的聚集效應,吸引更多要素向城鎮集中,從而誘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促進菁蓉小鎮等特色城鎮經濟社會新發展?! ?span>
一是著力于科學規劃的引領作用??傮w規劃必須堅持由遠及近、由大到小,從滿足未來人口規模和服務功能出發編制長遠規劃,避免走彎路。城鎮規模要貫徹人本原則,以人的城市化為核心,空間布局、功能分區、人口密度、城市風貌、建筑標準,充分體現人文精神和宜居要求。規劃設計要堅持一步到位、分期建設原則,將一張藍圖繪到底?! ?span>
二是著力于構建科學合理的特色城鎮體系。特色小鎮是區域經濟的主要載體,小城鎮具有就近就地轉移農村人口的天然優勢,新型農村社區是保持農村風貌和農業發展需要的依托。要優化全域規劃,形成以衛星城為中心,以特色鎮為支撐,以農村新區為基礎的城鄉空間布局結構體系,引導創新產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在特色小鎮發展,引導社會資本興辦現代農莊、家庭農場,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三是著力于生態建設、人文發掘。城鎮化不能以自然生態的破壞、歷史人文的流失和鄉村形態的損毀為代價。要將生態資源作為選擇發展路徑的標尺,注重發掘鄉賢文化和川西院落林盤特色,避免千城一面,讓建筑特色傳遞地域文化,傳承歷史記憶。要創新推動“產、城、人、文”融合,要有水有人文,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高度融合,建設讓人愿意留下來創業和生活的特色小鎮。注重發掘文化功能,要把文化基因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培育創新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水域文化。適度嵌入旅游功能,力爭把特色小鎮打造3A級景區,突出“旅游+雙創”特色。注重夯實社區功能。建立“小鎮客廳”,提供公共服務APP,推進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完善醫療、教育和休閑設施,著力建設幸福美麗新村。
(三)對城鄉聯動發展的產業思考
建設特色小鎮,要堅持產城融合、協調發展,堅持“兩化”互動、城鄉聯動,才能加快促進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相互配合、協調同步、整體推進。城鎮發展要有產業為支撐,才能防止“空心化”,產業發展也要以城鎮為依托,才能防止“孤島化”。要統籌工業化和城鎮化,提高特色小鎮能級,增強對工業要素、創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促進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在空間布局上要產城一體。“產城一體”不是“產城一起”,產業生產功能和城鎮服務功能在空間上要合理布局、相互配套,產業園區、城鎮生活區和美麗新村相互融合,現代交通、生態景觀、公共配套共用共享。在產業發展上要“三產”融合。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共進,避免城鄉脫節的“片面城鎮化”,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鄉村旅游業,聚集人氣、培育商氣、繁榮城鎮,為產城融合、特色小鎮塑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三、積極探索、精心謀劃,雙創工作穩步推進
(一)明確發展定位。以創業創新助力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為主線,以促進傳統產能優化升級和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為突破,以成果與資本對接、人才與企業對接、科技與產業對接為路徑,以構建雙創發展新機制、營造雙創發展新格局、拓展雙創融資新渠道、塑造雙創發展新支撐、培育雙創發展新氛圍為任務,全面構筑創業創新生態,全力打造創業創新品牌,初步建設成為中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雙創示范基地,成為眾創空間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典范、雙創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典范和創業創新培育發展新經濟的典范,為成都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提供堅實支撐。
(二)抓好載體建設。實施完成了孵化樓宇風貌改造55萬平方米、街區綠化1萬平方米、引水入鎮1.5公里、道路改造3.2公里以及重要節點、光彩工程等環境氛圍的整體打造。優化辦公和配套設施,創業服務中心、創客食堂、多功能體育場館、五人制足球場、衛生醫療點、創業超市等設施已投入使用。打造“創客之家”,設立了菁蓉小鎮青工文化驛站,積極開展青春創客知行e課堂、青春導航創業沙龍、青春之旅聯誼活動,開通了菁蓉小鎮微信平臺。開通連接縣內19所高校的環線公交和3條到金沙公交站及地鐵站點的創業直通巴士。改造周邊生態環境,完成3公里清水河公園打造,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優越。
(三)完善扶持政策。制定《創業天府·郫縣行動計劃優惠政策》,近3年縣財政每年設立5000萬元創新創業發展資金,對入駐項目給予房租物管全額補貼,并在項目啟動、人才引進、園區運營、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獎勵??h財政設立2000萬元創業投資基金,引進小米投資等20多家創業投資機構,加強與18家駐縣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設立了1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2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10億元的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等3支基金,為創新創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扶持。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合作,落實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政策。將原富士康生活配套區1000畝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為創新創業配套產業用地,為項目就地產業化提供空間載體。
(四)加快項目引進。鼓勵大中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或管理運營創客空間、創客咖啡、創業大學、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載體。支持和鼓勵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運營機構開展項目引進、孵化、投資等事宜,政府主要負責知名機構、平臺型項目的招商服務和平臺搭建工作,形成“政府搭臺、市場唱戲”運作格局。積極與電子科大、西南交大、四川大學等高校深度對接,已與13所高校簽訂校地共建大學生創業園區合作協議。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創客服務專員隊伍,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著力引進國家級、省級知名孵化器、重點實驗室和優質創新創業項目和團隊。截至目前,已引進光谷咖啡、浪潮集團創新孵化中心等25個孵化器、創業項目926個。
(五)打造新興產業。圍繞建設全省大數據產業基地,縣委、縣政府領導帶隊到國家信息中心、貴陽大數據中心、北京中關村等地實地考察和開展投資促進活動。推動大數據產業聚集發展,引進了國信優易公司大數據創新創業(成都)基地、四川信產天虎云商眾創聯邦和春舞枝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業孵化等大數據項目,加快推進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創新創業(成都)基地建設,已有近20家企業入駐大數據創新創業(成都)基地,涉及大數據+教育、大數據+安全、大數據+培訓等領域的企業團隊人員約300人。大數據創新創業(成都)基地自主研發的“三大平臺”(大數據交易平臺、大數據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政務一體化平臺)已在7月中旬正式發布應用。大數據創新創業(成都)基地研發“雙創指數”和“新經濟指數”得到克強總理的肯定,并于6月24日成功首發。推動無人機產業聚集發展,加快推進菁蓉無人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無人機”基地已現雛形。5月31日國內第一家無人機監管和服務示范區——西南無人機飛行服務中心投入試運行,飛行服務中心部署了國內最為先進的無人機監管服務系統,同時為無人機操作者提供情報發布、氣象服務等必要的飛行服務。目前,正積極推動無人機適航(檢測)中心、凱斯智能研究院的的落地運營。推動生物醫療、VR/AR技術產業、新材料、新能源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的培育,目前,正在加快促進亞創百康、視覺奇跡、中國西部虛擬現實產業園、西南交大材料學院項目和V影奇跡、西部動漫等一批優質項目加快聚集運營。推動一批新興科技產業向新經濟產業園區集聚。阿爾剛雷自主研發的年產2000萬套、年銷售額8億元的絕緣連電插座生產基地已在新經濟產業園落地,中國西部虛擬現實產業園、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創新創業(成都)基地上千畝的大數據產業園區正在積極推進。
(六)優化工作機制。完善“市場+政府”雙輪驅動機制,強化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的主體作用。建立項目篩選、退出機制,嚴格實行項目入駐準入和動態退出。健全投融資機制,引導以風投基金、金融資金為主的社會資本支持參與創新創業。完善校地合作機制,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在產業項目、技術人才、園區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完善人才引進管理機制,努力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長江學者,組建專家團、導師團,強化對人才技術的孵化集聚。完善政務服務機制,推行“保姆式”服務、“一站式”辦結,對重點項目實行專人聯系、跟蹤服務。
(七)狠抓宣傳推介。成功舉辦了“創業天府 菁蓉匯·郫縣”專場活動、中美創客走進菁蓉小鎮、全國第二屆《創業英雄匯》海選活動、2015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周暨成都全球華人創業大賽、2016年創業天府·菁蓉創享會暨成都菁蓉小鎮創新創業專家導師國際交流峰會、成都市“創業天府
菁蓉匯·電子商務專場”活動、第一屆中國VR&AR國際峰會(2016 成都)等多場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創新創業活動,搭建起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溝通、交流、合作的平臺,擴大了菁蓉小鎮的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參加首屆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北京主會場主題展示活動,與中科院國家技術轉化中心、政商匯等40余家知名機構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中央一臺《新聞聯播》用近1分鐘時間報道成都“菁蓉小鎮”?!度嗣袢請蟆?、《四川日報》等媒體先后對郫縣創新創業工作宣傳報道50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