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全境總面積2732平方公里,自然分布為“五山一水四分田”,下轄27個鎮區,其中包括兩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戶籍人口118萬,常住人口140萬人。近年來,按照國家、省市工作要求,海城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雙創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深化改革創新,推進轉型升級,加強城鄉建設,強化保障機制,規范市場競爭,全面培育了經濟發展新動能,增添了經濟發展新活力。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816.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4338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08億元,城鎮化率達到68.2%。在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連續三年穩居第十位。在推進“雙創”工作過程中,主要抓了以下五個方面:
一、深化改革創新,釋放就業創業潛力。
2014年以來,我市先后被授予新型城鎮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試點、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等六個國家級改革試點,為釋放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圍繞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建立城鄉居民就業、進城農民社保、城鎮化用地、城鎮化資金、基層政權運轉“五個保障”的試點內容,為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提供了先行先試的政策機遇。目前新型城鎮化各項試點工作正在順利推進。
二是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圍繞入市民主決策機制、價格形成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監督服務機制等核心問題,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權同價進入市場,為推動大眾創業提供了項目建設用地要素支撐。去年12月8日我市首批入市2宗土地正式掛牌出讓,實現東北地區入市第一宗、北方第一掛,目前已經累計入市宗地3宗,近期將再有2宗地入市。
三是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試點。建立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通過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產權進行公開掛牌、規范流轉,優化了農村生產要素配置,為工商資本和農業大戶進軍農業提供了規模農業土地要素支撐。試點開始以來,累計完成土地確權45.2萬畝,流轉土地23.2萬畝,特別是成立了東北首家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完善了市鎮村三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體系,全面推進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公開掛牌競價規范流轉。
四是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融資試點。賦予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功能,通過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有序開展抵押貸款業務,有效盤活了農村資源、資產、資金,增加農業生產中長期和規?;洜I的資金投入,為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和現代農業提供了資金要素支撐。目前已開發金融產品13個,辦理農業抵押貸款1.12億元,實現涉農融資3億元,特別是創建了六臺、一池、一會一保工作模式,并在全國率先開啟了“農業生產預期收益+農業保險抵押貸款”等新模式。
五是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通過對農村集體資產進行確權,在管住農村集體公益性資產的基礎上,對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頭上,賦予了農民對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打破了土地等農村集體資產對農民的束縛,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推動了農民的重新就業和創業。試點開始以來,完成了9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股份經濟合作社,建立了涵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產、折股量化情況以及收益分配情況的股權監管平臺,同時還編制了試點村的村域規劃和生產規劃。
六是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堅持整合資源,盤活資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牽動,以社會資金為支撐,以上級專項資金和銀行資金為依托的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多元化投融資體制,為社會資本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提供先行先試的政策機遇,有力的推動了就業和創業。今年以來,已經成功發行兩期公司債,總計18億元。農發行城鎮化34億元貸款及8億元資本金貸款項目獲批,目前已到位資金11.6億元。PPN五年期短融20億元項目已到位。上交所非公開債券10億元項目已經完成發行。國家發改委企業債券10億元項目獲批,正在運作發行。牛莊古城和析木新城農發行20億元貸款項目已經組卷上報。同時,今年擬爭取上級政策資金10億元,目前到位5.13億元。特別是全力推進PPP融資模式,鞍山首單2.2億元城市基礎設施PPP項目已經完成招標,月底可實現開工。
二、推進轉型升級,做強就業創業平臺。
牢固樹立產城融合發展理念,在推進城鎮建設的同時,堅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一手抓當前、一手抓長遠,全力穩定經濟增長,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做強就業和創業產業支撐。
一是著力發展現代農業。近年來,按照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著力推進農業規?;?、設施化、標準化、產業化。在農業規?;?。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分散經營向規模集約經營轉變。在東北縣級市中率先建立了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全面啟動和實施了農村土地確權流轉,培育了馬風南果梨、孤山食用菌、望臺草莓和棚菜、耿莊大蒜、西四優質米等一批規模特色農業。在農業設施化上。圍繞東部果園子、中部菜籃子、西部米袋子的現代農業布局,充分利用各級專項資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社會資金,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目前全市設施農業面積達到55萬畝,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在農業標準化上。健全農業種植、養殖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培育農產品的品牌。目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品”覆蓋率達到85%,涌現出了中小三星金萬家綠色蔬菜、王石天鷹有機南果梨、耿莊紫皮大蒜等一批優質品牌農產品。2015年,海城榮獲“中國南果梨第一縣”榮譽稱號。在農業產業化上。近年來,累計培育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農事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00余家。發展各類農事企業259家,其中加工企業195家(規上加工企業125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25家,市級11家。2015年全市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54%。特別是在耿莊鎮規劃建設了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遼寧農科院海城分院正式落戶,沈陽農大海城校區今年可建成啟用,建成了全國最大的三星蔬菜種苗工廠和全國知名的種子加工中心。在全國縣級城市中率先建成了北京新發地海城農產品銷售廳,構筑多元化的農產品銷售體系。
二是著力發展新型工業。依托開發園區和龍頭企業,堅持存量穩增長,增量調結構,著力做強五大板塊,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2015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52億元,規上工業企業達到376家。在菱鎂滑石加工版塊上。近年來,著力打破鎂耐火一統天下的格局,在牌樓鎮規劃建設了占地20平方公里的遼寧海城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工業園,在禁上鎂耐火等初級加工項目的同時,重點發展鎂建材、鎂化工以及高端鎂耐材等菱鎂新材料產業。目前,北京利爾全產鏈轉移項目簽約落地,后英特種鎂砂項目建成試生產,全市菱鎂滑石深加工規上企業142家,2015年實現產值500億元。在鋼材深加工版塊上。圍繞毗鄰鞍鋼的優勢,堅持與鞍鋼錯位發展,加速現有鋼鐵企業轉型升級。近年來,在騰鰲開發區規劃建設了占地6平方公里的騰鰲鋼材深加工產業園,重點發展精特鋼、城市軌道鋼、高端型材。目前,年產100萬噸的紫竹城市軌道鋼項目建成試生產,全市規上鋼材深加工企業29家,2015年實現產值70億元。在能源裝備制造版塊上。積極承載鞍鋼的輻射和帶動,在海城開發區規劃建設了石油裝備制造產業園,目前瑞豐油田專用車項目建成試生產,中電華強大型焊接機器人研制與產業化項目簽約落地,油田大型設備改造和專機制造項目開工建設,全市規上裝備制造企業97家,2015年實現產值130億元。在精細化工版塊上。精細化工是我市新興的主導產業,規劃建設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騰鰲精細化工產業園,目前七彩化學氨氧化、華誠化工等6個項目開工建設,輝虹顏料等3個項目建成試生產,全市規上精細化工企業20家,2015年實現產值22億元。在紡織服裝箱包加工版塊上。依托西柳和南臺專業市場集群,推進紡織服裝箱包加工產業由小加工向大生產、代理加工向自主品牌生產轉變,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箱包加工產業。目前,宏基工業城和南臺富箱包工業園項目前期工程已經建成運營。2015年,全市規上紡織服裝箱包加工企業達到58家,紡織服裝箱包加工產業實現產值205億元。
三是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把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作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專業市場、文化旅游、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打造了海城經濟發展的新支撐。在專業市場方面。近年來,圍繞沈大高速公路,依托西柳和南臺兩大市場,規劃建設了專業市場集聚區,大力發展專業市場,先后建成了西柳服裝、南臺箱包、遼南農機等一批專業市場,2015年西柳市場交易額530億元,南臺市場交易額實現65億元。特別是今年,在專業市場建設上,確立了“一個政策牽動、兩個并重發展、三個結合支撐”的工作思路,全面推進省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試點進程,總投資110億元的海城義烏小商品城一期預計9月28日開業運營,配套的海關監管區和物流園建設正在加速推進,紫竹集團外貿進出口綜合服務代理公司完成注冊,深圳雨辰電子商務產業園10月1日前開園運行。在文化旅游方面。建成了國家3A級自然風景保護區白云山、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九龍川、三岔河濕地等景區。依托海城特有的溫泉資源,建成了綠中海、天籟谷等溫泉旅游娛樂項目。建成了宗駿開元名都和碧桂園鳳凰兩個五星級酒店。特別是總投資200億元、總占地6.12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佳通集團騰鰲溫泉健康產業城項目成功落戶,今年人工湖、歐洲風情小鎮、養生養老會所等大項目將全面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年旅游客源可達500萬人次以上,年營業額可實現50億元以上。同時,我們正在規劃建設牛莊古城,目前牛莊古城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編制完成,今年將完成1200戶棚改任務,騰出凈地60萬平方米,我們將利用農發行貸款和3P融資等模式,全面啟動牛莊古城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將把牛莊打造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房地產業方面。結合新城新鎮建設,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建成了碧桂園、雙龍新村、芭東海城、燕陽花溪地、左岸城邦、紫苑華庭、御景尚品等一大批高品質的居民小區。近年來,累計新開工房地產面積68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409萬平方米,銷售420萬平方米。特別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去庫存要求,海城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方面回購安置。未來動遷安置全部采取貨幣化,政府不再建設回遷樓。另一方面是促銷政策。舉辦夏季房交會,出臺了2+2購房優惠政策,房交會5天時間累計銷售商品房1353套,12.48萬平。再一方面棚改牽動,今年計劃實施2099戶棚戶區改造,全部采取貨幣化安置,目前正在加速推進。
三、加強城鄉建設,完善就業創業基礎。
圍繞“濱河商貿城市”的定位,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以中心城區建設為龍頭,以騰鰲新城、析木新城和牛莊新鎮建設為支撐,加速推進城鄉建設步伐。近年來,我市每年投入10億元以上,大規模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和環境建設,改善城鄉環境,樹立了城市建設的嶄新形象。
一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新建改造城鄉道路950公里,橋梁56座,通港產業大道、騰海大道、通海大道建成通車。高標準完成了通海大道和鞍山路環境改造。特別是中心城區建設上,連續五年實施城市改造“四個十”工程,新建改造城市主次干路和街巷路110條,安裝路燈1200盞,改造老舊小區80個。今年,海城市被確定為全省小康電示范縣,“十三五”期間省供電公司將投資25億元對城鄉電網進行全面改造升級。
二是大力推進公益設施建設。開工建設了海城中心醫院改擴建、澄州書院暨圖書館、海城市博物館、海城開發區奧體中心等城市公共設施,建成了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城市集中供熱中心、澄州湖、興海廣場等一批公益設施,完善了城市功能。特別是為了根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2010年以來,我市大規模實施了城市棚戶區改造,累計改造棚戶區項目106個5.5萬戶,建設回遷樓425萬平,總投資105億元。目前已經建成進戶回遷樓共70片3.4萬戶,建筑面積為260萬平,總投資61億元。正在建設的回遷樓共31片1.9萬戶,建筑面積為145.8萬平,總投資38.6億元。近幾年通過棚戶區改造,不僅根本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同時還根本改善了城市環境和形象,提升了城市價值。
三是狠抓生態環境建設。近年來,我們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并重,把握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向,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生態環境建設中,深入實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大工程,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在青山工程上。近年來,累計完成礦山復墾1.3萬畝,退耕還林3萬畝,造植樹造林10.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84%。析木新城成為省青山工程示范區。特別是投資2000萬元雙龍山植物園項目全面啟動,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在碧水工程上。近年來,實施了海城河綜合整治工程,新建了城市、牛莊、感王、騰鰲四座污水處理廠,特別是今年海城被確定為全國農村污水治理示范縣,“十三五”期間,我們將利用農發行20億元貸款對城鄉污水進行全面徹底整治,今年重點實施“1、2、3”工程,即推進西柳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完成騰鰲和城市兩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開工建設南臺、牌樓、八里三座污水處理廠,全面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在藍天工程上。實施了東部礦區企業粉塵污染專項整治,累計整改關停企業204家。開展了城區文明祭祀,實現城市“禁燒”。特別是今年以來,實施了城市10噸以下燃煤鍋爐取締和城鄉環保違規建設項目清理整頓,目前相關工作正在加速推進中。在凈土工程上。近年來,完成規?;B殖場污染治理改造59家,實施農村垃圾分級處理,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由2010年的68%提高到80%。特別是啟動了崔莊濕地公園建設,生態環境改善取得新進步。
四、強化保障機制,掃清就業創業障礙。
堅持創新思維,強化保障,主動作為,優化服務,著力破解發展要素瓶頸,掃清就業創業障礙。
一是強化用地保障。近年來,海城每年建設用地需求量在3到4平方公里左右,每年省里給海城的建設用地指標大約在1平方公里左右,為此,我們堅持對上爭取一批、拆遷征收一批、增減掛鉤一批、盤活閑置一批、入市試點一批的“五個一批”措施,全力破解土體指標瓶頸,有效保障了就業創業項目用地需求。近年來,累計為幫助企業解決建設用地指標8.37平方公里。其中,在推進村屯征收上,堅持尊重群眾動遷意愿的基礎上,依法征收和補償,去年以來,累計征收村屯社區21個,動遷居民18600戶,騰出建設用地5個平方公里左右。在盤活閑置低效用地上,堅持依法收回、征收土地使用稅倒逼土地盤活、招商引資騰龍換鳥等措施,加速低效閑置土地盤活,去年以來,累計盤活閑置低效用地3.5平方公里左右。在推進土地增加掛鉤上,去年以來,累計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11個,解決產業和城市建設用地2.17平方公里。
二是豐富融資模式。重點抓了三個方面:一方面推進銀企對接。近年來,累計為企業貸款250億元。特別是今年,召開了海城市金融座談會暨銀企對接會,會上簽訂了助保貸、農業風險資金池等11個融資合作協議,總規模達到12.18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緊張問題。再一方面推進企業上市。全力推進符合創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目前精華新材和七彩化學已經在新三板掛牌,9家企業在上股交掛牌,年末前力爭再有3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10家企業在上股交掛牌。再一方面投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積極拓寬貸款范圍,提高貸款額度,同時把小額擔保貸款辦理與創業培訓有機結合,在推選項目、開業指導、貸款辦理等環節上提供全方位服務,讓更多的創業者實現了創業夢想。近年來,累計投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7697萬元。
三是加速手續辦理。建立了公共行政服務中心,開通了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網上審批,實施了城鄉建設項目一次性告知、一會制審批、一口式受理、一時點啟動、一費制收費等“五個一”工程,落實了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實行了網上審批和部門內部并聯審批,全面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特別是在遼寧省率先實施了“三證合一”實施商事制度改革,方便了百姓投資創業。自商事制度改革以來,新注冊企業數量達到25128家。
四是實行稅費優惠。近年來,我們全面落實國家小微企業稅費優惠政策,升級完善了納稅申報系統,設置了小微企業電子統計臺賬,建立了小微企業匯算清繳退稅監控臺賬,開辟了退稅綠色通道,特別是設立了“小微企業優惠政策落實咨詢服務崗”,實行“首問責任制”,為百姓創業提供辦稅便利。
五是提供政策扶持。圍繞全市重點產業發展,按照突出重點、精準發力的原則,先后制定出臺了《海城市促進經濟穩增長、轉型升級扶持政策》及其《補充規定》等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 進一步改善了企業發展環境,增強了企業發展活力,推進了企業自主創新,破解了企業發展難題,增加了百姓就業機會,有效帶動了就業和創業工作
六是優化服務環境。成立了營商環境領導小組和營商環境監督辦公室,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和監督巡查制度,解決了一批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保護了投資者權益。自優化營商環境辦公室成立以來,我市共接到各類訴求6件,目前已處理完成5件,正在推進1件,訴求答復率和滿意率均達到100%,確保了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特別是配合鞍山市營商環境監督處,成功辦理了“牛莊鎮政府涉嫌指定商戶制作牌匾并收取相關費用問題”和“海城開發區東柳集中供熱項目工程建設受阻問題”。
五、規范市場競爭,優化就業創業環境。
近年來,海城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規范市場競爭當做首要工作來抓,尊重市場,尊重規律,注重公平,保護競爭,全面優化就業創業環境。
一是公平市場準入。依據國家產業投資目錄,制定了海城市項目建設投資目錄,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我市項目建設投資目錄的項目,實行無條件市場準入。特別是對城鄉建設項目,建立了市規委會一會制審批制度,由市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例會,對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選址、環保、信訪穩定等方面進行集體討論,公開審查,規范了項目建設行為,打造了公開、平等、競爭的城鄉建設市場。
二是規范市場競爭。重點抓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打造公平競爭平臺。在國有土地出讓上,建立了公開掛牌出讓制度,禁止個人和個人、企業和企業之間手拉手買賣土地,打造了土地要素公平提供機制。在國有資產和資源出售上,建立了公開拍賣制度,圍繞存量國有資產像辦公樓、廠房、政府承建回遷樓的門市車庫以及河砂等,全部實行面向社會,公開拍賣,最大限度的顯化了國有資產資源的市場價值。在政府投資工程建設上,嚴格實行公開招標,像這些年,市政府每年投資道路、橋梁、城市排水、公園、廣場、綠化以及公建包括回遷樓等工程,每年投入都在10億元以上,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為政府節約了大量支出。在政府購置上,實行公開采購,面向域內外市場,按照性價比公開擇優采購,在保證采購品質的同時,也節約了財政開支。通過建立一系列規范市場競爭的制度體系,最大限度的建立了公平的市場競爭規則,釋放了創業主體的投資熱情。另一方面解決壟斷經營問題。圍繞西柳市場物流運輸、海城河河砂開采等易發生壟斷經營領域,本著公平競爭的原則,狠抓壟斷經營的治理。在西柳市場物流運輸壟斷經營治理上,規劃建設了西柳市場物流園,取締了壟斷運輸行為,對符合條件的運輸企業一視同仁,對西柳市場運輸實行公開透明競爭,根本解決了西柳市場運費居高不下的問題,建立了統一公平規范的物流運輸市場,保障了西柳市場創業者權益。在整治河砂市場上,對海城河的河砂開采進行統一規劃,限制開采區段、開采量、開采時間,統一公開對社會進行公開招標,并對河砂開采行為進行嚴格監督,實現了規范開采,同時也顯化了資源的價值。同時在房地產市場規范發展上,全面實施了政府拆遷、凈地出售,明確規定海城市轄區內的國有土地出讓必須通過市政府土地儲備交易中心依法履行招拍掛程序,嚴禁企業間手拉手買賣土地,而且所有的房地產開發用地,全部由市國土局土地儲備中心負責統一組織實施拆遷,凈地公開掛牌出讓。應該說政府拆遷、凈地招拍掛,打破了房地產業發展的競爭壁壘,消除了投資創業者的畏懼心理,特別是打開了外地投資創業者進入海城投資興業的大門。
三是公平稅負收取。針對建筑開發企業收費較多,企業需要跑多個部門,而且人為跑冒滴漏造成市場競爭不公平等問題,我們重點圍繞建筑開發企業,將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14項政府行政性和經營性收費進行捆綁,實行“一費制”,在市公共行政服務中心設立公開收費窗口,對建筑開發企業實行預先一次性告知,企業繳費由窗口實行“一費制”收取,明確只要是在海城域內進行建筑開發的企業,都必須實行這個標準。這種收費模式,在極大方便企業繳費的同時,實現了建筑開發企業收費標準的公開、平等、透明,有效遏制了個別部門擅自提高標準、搭車收費、增加項目、隨意減免以及吃拿卡要等問題,打造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建立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并在政府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沒有列入目錄的一律不得收費,全面接受社會監督。特別是將全市罰沒項目重新進行細化量化,從原來的標準細化量化到現在的情節細化量化,實行定值收費、定量罰款,并建立了非稅收入項目庫,對非稅收入項目實行編碼管理,在《海城市非稅收入管理網站》向全社會進行公示,從而最大限度的縮小了罰沒自由裁量空間,讓執法更加規范,讓罰沒更加公平透明。
四是規范行政執法。堅持法不授權不可為。一方面明確執法權責。近年來,我們建立健全了行政執法級別管轄制度,細化了行政執法職權,嚴禁議事協調機構、非常設機構或者臨時機構行使行政執法權。嚴禁行政執法單位內設機構,下屬事業單位未經法律、法規授權擅自行使執法權。特別是積極推進綜合執法改革,整合了執法資源,下移了執法重心,減少了執法層次,消除了多頭執法和重復執法。另一方面實行執法備案。全面實施了企業執法檢查計劃管理,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涉及人身健康、公共安全、生產安全和財產安全的事項可以進行隨機檢查以外,其余到開發園區和企業執法檢查實行報批備案。再一方面嚴格執法程序。對企業實行行政處罰,堅持做到主體合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特別是嚴格實行了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制度,規范了行政處罰標準,減少了執法處罰的隨意性,保證了行政執法行為更加規范有序。
盡管海城在“雙創”工作上進行一些探索和嘗試,但是與先進地區比還有差距。下步,我們將繼續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牢固樹立“雙創”理念,堅持深化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健全體制體制,加強統籌協調,努力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業的生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