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活力小城鎮,打造魅力新龍田
福建福清市
2017年7月,住建部公示全國第二批276個特色小鎮名錄,福清市龍田鎮正式入選。龍田鎮立足“濱海新城”和“漁文化”的地域特色,抓住“海上福州”建設的契機,將重點打造集保持海洋產業和海島旅游齊頭并進的東南海產小鎮,建設具有濱海特色風貌的工貿旅游綜合型的小城市。
龍田鎮轄區面積109.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6.3公里,轄40個行政村、2個社區,常住人口14.4萬人,是福清五大古鎮之一、人口第一大鎮,曾榮膺全國“重點鄉鎮”、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全國生態鎮、全國全民健身先進鄉鎮、全國科普示范鄉鎮、全國水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評為省級商貿重鎮、省級十好文明鄉鎮、全省50強鄉鎮、省園林式鄉鎮、省衛生鄉鎮、省綠色鄉鎮、列入首批福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又有福州市“一流經濟強鎮”之稱。
龍田鎮區位和交通優勢明顯,地處龍高半島中部,與平潭隔海相望并臨近元洪碼頭,沿大真線向北18公里直達福清市區,沿濱海大通道40分鐘可直達福州城區,向南直達三山核電站、風電站,往西對接漁平高速更可直達平潭綜合實驗區及福州新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歷來是龍高半島的經濟、文化和商品集散中心。
一、龍田鎮特色小鎮發展優勢
(一)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
1、海產產業
龍田鎮產業形態鮮明,為東南地區海產第一鎮,海洋生物資源豐富,海洋魚類多達30多種,擁有海產養殖——加工——研發——銷售——人才培養的完整產業鏈,是全國水產品加工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花蛤繁育基地,海產灘涂養殖面積4.2萬畝。依托元洪國際食品園集聚優勢,海產品的加工、科研、銷售等綜合能力也在逐年穩步提升,海產品年加工量13萬噸,加工業產值遠高于其他行業。海產研發技術先進,蛤苗供給全國,章魚、白對蝦等加工業雄踞全省龍頭,品種達40多個,白對蝦占比超50%的全國市場,是沃爾瑪公司白對蝦專供基地。龍田鎮多家海產企業與阿里巴巴、食品商務網等平臺合作,水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歐盟及東南亞地區,從事水產業的人遍布全國各地,水產品中蟶、蛤全國價格系以龍田鎮報價為準。
2、現代農業
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設施農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逐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尊重農民意愿,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全鎮土地流轉面積2.2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6.51%。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全鎮水產品企業實現產值41.52億元。面積4400多畝的大湖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總投資3000萬元的樹下洋土地整理項目通過福州市竣工驗收。全鎮土地流轉面積2.2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6.51%。
3、工業經濟
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建設日趨成熟,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56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4.6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年產值79.59億元。堅持把工業放在產業發展首位,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發展產業優勢,繼續做大做強水產加工、精細化工、五金制品等工業主導產業,促進產業整合提升,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立足本地資源,大力推進項目建設,恒泰水產建成投產,中發汽配研發大樓完成建設,推進東旭電子、旭暉鋁業三期、龍翔水產工業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積極引進新企業,龍東皮革廠和港僑鞋業實施“騰籠換鳥”,引進阿勝食品和家具、建材等多家企業,僅2015年就增加產值近3億元。引領企業技改,龍威水產、鑫旺水產和華盛水產技改項目全面完成改造,龍固鋁業完成了產品升級換代,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效益顯著。深化品牌創建工作,新增“朝暉”1枚中國馳名商標,全鎮中國馳名商標達3枚、省著名商標11枚、省名牌產品11項。
4、商貿旅游業
龍田鎮是省級商貿重鎮,濱海宜居生活區已初具規模。四星級蘭天酒店、融鼎新都匯已投入運營,“新華都”、“金逸影院”和“肯德基”等知名品牌主力店進駐運營,商貿業態明顯提升。城鎮金融體系日益完善,全鎮共有11家商業銀行,并設有24個儲蓄網點。山利村入選全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和全省第二批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山利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實施。濱海旅游開發有序推進,東壁島濱海旅游度假區、黃官島景區游艇俱樂部、浮動游艇碼頭和木屋別墅群竣工,環島生態棧道、海上高爾夫以及溫泉酒店等項目正在建設,龍昇集團與香港潤兆集團聯合打造“印象·東壁”影視城項目正式簽約,邁出商貿旅游新步伐。
5、傳統產業
改造升級傳統產業,2016年全鎮固定資產投資24.31億元,財政總收入1.26億元,稅收收入1.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萬元。實施“行動計劃”項目18項,累計完成投資1.42億元。目前已形成東壁產業區、龍田(省級)經濟開發區兩大產業區和樹下有省級標準農田、西華洋省級商品糧基地和大湖洋萬畝水產品加工示范區三大農業產業片。
(二)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
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繼續推進園林綠化工作,打造山清、水凈的美好家園。建有各類公園10多座,其中福廬山公園占地約500畝,廬江公園占地60畝。鎮區主干道沿線綠化整治、大真線龍田段綠化景觀提升改造、龍西路至大真線交叉口提升改造等“三邊三節點”整治項目扎實推進。強化環境監管和綜合治理,建有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完成了龍溪河流域綜合整治、25公里污水管網鋪設、千里水網暢通等一批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繼續加強衛生保潔工作,共投入700多萬元推行鎮區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進一步鞏固非法礦山專項整治成果,嚴厲打擊盜采濫挖等違法行為。加強污染源控制,畜禽養殖場拆除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鎮共拆除畜禽養殖場212家、面積34萬平方米,拆除后全部進行了垃圾清理和復耕。深化“美麗鄉村”建設,2016年共實施新農村建設8個村、37個項目,總投資3065萬元。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交通秩序、環境衛生、占道經營、亂搭亂建、戶外廣告等專項整治力度,促進城鎮環境更加整潔、優美、有序。
(三)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
龍田鎮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板凳龍、福清方言和燒瓦塔,有系列獨具地域特色的民宿活動和特色餐飲,東壁島保留體現閩人遠古“蛇”圖騰崇拜的“九使信仰”。
龍田鎮歷史遺存豐富,有兩座清代古厝、三座姓氏宗祠、“登龍門”石匾、三座古墓、兩口北宋古井。有兩座3000平方米的清代乾隆年間古厝,額枋巨大、雕花精美、灰塑逼真,共有房間108個,極具保護和開發價值。東壁島有187幢從清代至民國頗具有江南漁村風格的古民居,總體保存完好,具備開辟特色民宿、展覽館、民俗館的條件。
(四)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高標準設計,先后新改擴建10條總長度30多公里的鎮區道路,并全部做到雨污分流、纜線下地,同時配套完善路燈照明、景觀綠化、公交站點等市政公用設施。鎮區道路主框架基本確立,環鎮通道基本形成,鎮區道路功能、等級結構得到提升,布局更加合理。人均道路面積達28.58㎡,在全國鄉鎮中遙遙領先。鎮區內建有1座容量100萬立方米和3座容量達10萬立方米的水庫,分布有東張水庫高干渠14.2公里;建有一個日供水3萬噸的自來水廠和一座110千伏變電站;電視、網絡、通訊覆蓋率達100%。
教育、衛生事業全面發展。投資約2億多元,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取得實效,現有1所高級中學、1所完中、4所初級中學、2所中心小學、25所小學、18所幼兒園。百年老校福清三中獲評福建省一級達標學校,龍西中學為省三級達標校。福清市二醫院為二級乙等醫院,醫療條件良好。
(五)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
科學制定鎮總規、控規、專項規劃,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港城聯動發展為主題,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為突破口,推動城鎮轉型升級,初步形成環灣向海、工業向西、居住向東的發展布局。
科學設置小城鎮黨政和事業機構,進一步整合設立“七辦五中心一大隊”,優化人員編制和內設機構職能。建成面積180平方米的龍田鎮便民服務中心,采用“一站式”服務方式,實現了企業投資項目的一對一專業服務,同時對接“智慧福清”,實現網上審批。綜合執法力量,將城管、國土、村建等執法職責、內容相近的部門進行職能整合,同時購買服務,成立綜合執法大隊,有效壯大了執法力量,提高了執法成效。
充分發揮僑團組織的中介作用,創新華僑投資機制,吸引華僑閑散資金按市場化的運作投入項目建設。陸續完善“鎮、中心村、基層村”相互銜接的鎮城規劃體系,對接平潭,突出對臺和海洋特色;城鎮、村一體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形成與周邊的港頭、三山、高山等城鎮融合發展態勢。
二、龍田鎮特色小鎮今后發展思路
今后,龍田鎮將繼續發揮在福清中心城區及平潭綜合實驗區之間的地緣優勢和紐帶作用,做好產業、交通、市政設施等的銜接,進一步打造東南海產小鎮,打造一流濱海商貿旅游重鎮。
(一)加快完善城鎮管理體系
1、堅持規劃先行
主動對接全市“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繼續完善“鎮、中心村、基層村”相互銜接的鎮域規劃體系,深入開展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工作。加大規劃實施和管控的工作力度,保持規劃的連續性和嚴肅性,進一步提高城鎮建設與管理水平。堅持把二村、三村、上一村、下一村部分片區和濱海新城作為鎮區拓展的重要載體,強化項目招商,盡快啟動濱海新城一期項目建設。在《福清市龍田鎮總體規劃》(2010-2030)、《控制性詳細規劃:》、道路、豎向、給水、污水、雨水、電力、通信等七個專項規劃和2012年《東壁島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根據當前中央“一帶一路”戰略的全球性推廣,以及元洪國際食品園項目落地、福州濱海大通道即將通車等現實情況,結合創建國家級特色小鎮的要求,對原有規劃的范圍、功能分區,發展定位進行了適度調整,制定了《福建省福清市龍田鎮特色小鎮規劃》,和分期開發建設計劃,確定了保持工業為支柱、同步大力發展水產業養殖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思路。
2、加快建設產業片區
根據現有產業基礎、產業優勢以及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結合重要交通廊道和產業空間廊道,今后的龍田鎮,將傾力打造東壁島產業區、龍田省級經濟開發區兩大產業區和樹下洋省級標準農田、西華洋省級商品糧基地、大湖洋萬畝水產品加工示范區等三大產業片區。
龍田省級經濟開發區用地面積約6平方公里,將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規模、擴大水產品加工、輕工制造產業的規模和效益,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和研發產業的入駐。東壁產業區主要由東壁島濱海旅游度假區和東壁島圍墾海域共同構成,用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該區以濱海休閑旅游、花蛤養殖業為主要產業,適當引導游艇業、水產品加工、物流業的發展。
3、強化城鎮規范管理
科學推進城鎮管理聯合執法,集中開展交通秩序、戶外廣告、違章搭建、占道經營、渣土車“滴灑漏”等專項整治行動。繼續加強環衛監督管理,廣泛開展環境衛生意識宣傳,引導民眾逐步養成定時、定點放置生活垃圾的良好習慣,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不斷提升鎮區保潔水平,美化、綠化、亮化城鄉環境。
(二)繼續保持鮮明的產業特色
1、大力助推工業發展
優化產業布局,構筑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先導,以項目帶動為抓手,以省級龍田經濟開發區為依托,繼續推進水產品加工、精細化工、五金制品三大產業集群發展,不斷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做大做強“全國水產品加工示范基地”,打造百億工業園區。深入開展親情招商、回歸工程,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實現新飛躍。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和工業拓延區規劃建設,完善相關功能配套,促進工業發展上新的層次。
2、穩步壯大現代農業
千方百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進一步鞏固提升大湖洋農業基地生產規模,抓好樹下洋對外招商工作,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進一步引導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培育福清市級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全力推進大湖洋流域河道治理等一批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立足海洋魚類資源優勢,依托龍田水產品加工園區,重點發展水產品深加工。繼續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3、繼續鞏固發展商貿業
加快推動融鼎新都匯等商貿綜合體建設,抓好限下商貿業的升級轉化工作,積極謀劃新的商貿項目,不斷提升商貿業態。
深入貫徹建設“海上福州”的部署要求,積極利用濱海旅游資源優勢,著力推動東壁島濱海旅游度假區開發,打造環福清灣(東壁島)旅游度假區,以旅游業作為創建國家級特色小鎮的重要抓手,以明年5月開始試營業為重要節點,科學安排目前亟待展開的工作和各具體項目推進時序,確保項目從試營業開始,務必“一炮打響”,樹立良好自身形象和口碑,并以此推動后續項目不斷跟進,形成良性發展態勢。
一是立即啟動一批項目。全面展開項目招商工作,采取多樣化的合作形式,力爭年內動工、明年3月底之前基本完工,五月份投入試營業。加快啟動溫泉酒店和會議中心內外裝修地下一層暫辟為停車場,架空層劃出一定面積建游客中心,溫泉游樂場應與酒店同時動工;沙灘浴場、歡樂水世界、臨海水晶教堂、游艇碼頭、福光燈塔、 濱海浪漫棧道等項目一并打包啟動;九使山文化公園包括九使公廟、福音寺等子項目同時啟動;黃官島游艇會所先當成一個獨特的景區,屆時每天定時往返接送游客,海濱、山利碼頭同時營運;立即啟動山利村民宿項目,內容物包含民宿、漁家樂(農家樂)、茶室、咖啡館、酒吧、各類特產商店、漁村民俗文化展示館等;山利村沙灘浴場、海泥養生美容館、漁人碼頭項目捆綁同步推進。
二是爭取2018年再啟動一批項目。依托項目試營業形成的良好氛圍,積極尋求項目合作伙伴,爭取2018年啟動一批項目,主要包括溫泉度假酒店、福地皇冠假日大酒店、九號公館企業會所、金湯福泉、聚福灣打造工程、游艇碼頭、海底餐廳、山利村漁港美食街、山利村幸福綠道等,2019年主體基本完工。
三是儲備2019年啟動項目。根據上述項目推進情況,適時推出項目招商,主要是聚福灣五福島、山利主題度假酒店、厝場休閑漁村景觀改造、厝場生態公園、以及規劃中的東營村地塊游客中心、生態停車場、觀光小火車、游艇游輪碼頭等,爭取2019年正式啟動。
四是以合作社方式推進項目。擬在東壁島建立“村社內置金融合作社”,把分散在島民手上的房屋、土地等資源資產以股份、“存款”等形式置入村社內置金融合作社,盤活現有存量資源,充分調動島民建設東壁島濱海旅游度假區的積極性,避免產生惡性競爭,共同創造并維持良性發展的局面。
(三)積極營造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
1、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鞏固“國家級生態鄉鎮”創建成果,全力開展新農村建設,推進二村、西坑、后林、友誼、玉瑤、坂頭、積庫和茶腰8個村建設,掀起建設高潮,實現農村面貌大的改觀。堅持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力度。堅持以通道綠化、城鎮綠化、村莊綠化為重點,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抓好福廬山公園建設以及鎮村周邊、公路沿線、沿河兩岸綠化美化,不斷提升“綠色城鎮”建設水平,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2、深化環境綜合整治
突出做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一步加大畜禽養殖場整治力度,對擬保留的11場養殖場限期進行標準化改造,逾期未達標的予以強制拆除,確保完成省市下達的工作任務。繼續做好“兩違”、“青山掛白”等專項整治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兩違”行為。
3、切實抓好節能減排
全面落實節能減排政策措施,大力打造綠色經濟升級版。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發展循環型農業,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
(四)全面提升配套服務水平
1、繼續完善配套設施
堅持交通先行,全力推進濱海大通道、長福高速龍田段建設;跟蹤落實龍錦路延伸段手續報批工作,力爭盡快動建;繼續抓好龍西路一期工程掃尾工作,適時啟動龍西路二期拓寬改造工程,不斷完善道路網絡。堅持以我鎮入列“全市鎮村供水一體化試點”為契機,加快自來水普及工作,保障群眾的飲水安全。繼續推進鎮區龍溪河河道截污管道和河道清淤工程,加快龍田污水處理廠設備安裝等掃尾工程建設。持續改善衛生醫療條件,繼續完善市二醫院、龍田衛生院設施配套,加強村級衛生所規范化建設。
2、推進社會治理創新
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攻堅年”活動,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抓好“打非治違”、“道路交通安全三年提升”、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等專項行動,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深化“平安龍田”建設,依法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實施“平安龍田”安防電子監控系統工程,切實提高平安“三率”。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依法規范信訪行為和秩序。健全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和社會管理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3、堅持打造“陽光政府”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切實提高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公眾的參與度和監督力度,將政府決策和政策執行過程置于社會監督之下,把社會評價作為政府政績的主要評判標準。樹立服務行政理念,政務公開理念,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建設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構建公開透明的政務信息共享機制,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以政務公開增強政府公信力,帶動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樹立多元共治理念,通過適當放權,與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共同進行社會治理,努力與社會各界共同打造“陽光政府”。
(五)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
1、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從政府管文化轉向政府辦文化,健全完善相應的文化體制機制,做到管理上的有法可依,同時要健全正確輿論導線的體制機制,建立一系列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高效機制,健全網絡輿論的引導,構建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圍。
2、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以福清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繼續抓好鎮文化站、農家書屋和農村文化綜合服務場所等配套設施建設,深化公益性文化活動和全民健身運動,不斷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緊緊圍繞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部署,深入推進“講文明、樹新風”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升鎮文明程度和市民綜合素質。
3、堅持保護利用并重
對文化遺產和傳統鄉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礎條件較好、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和社區系統研究、理清傳統村落發展脈絡,深入認識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特色,實現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堅持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并重。既不能單純強調保護,也不能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搞過度的商業性開發。應發揮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將傳統村落及文化保護與傳承列入財政預算,確保財政有效投入的前提下,探索多元化籌資機制,鼓勵企業家、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建立集權、責、利于一體的管理和經營模式。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民生保障改善等有機結合起來,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做到傳統村落保護修復和開發利用有機統一,充分發揮其歷史、研究、教育、審美、觀賞等價值和作用,進一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保護地域歷史文脈、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彰顯地域文化魅力。
未來的龍田,將形成環灣向海、工業向西、居住向東的發展格局、朝著“實力龍田”、“繁榮龍田”、“美麗龍田”、“幸福龍田”、“活力龍田”的方向大踏步邁進,成為龍高半島乃至東海沿海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