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思路務實措施推進
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
河北遷安市
遷安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總人口77.3萬,轄19個鎮鄉、1個城區辦事處,505個行政村,43個社區居委會。近年來,該市堅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作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的重要支撐,明確了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特色節點城市和宜居宜業現代化生態城市的發展定位,著力在“區域融入、城鄉一體、中心城區品質提升”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互動,互促共進的格局。截至2016年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7%。
自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以來,該市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存在問題和改革難題,扎實推動各項試點工作有效落實;組織編制了《遷安市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方案》及《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通過了專家評審,同時,結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了《遷安市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試點任務和責任單位。
(一)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扎實推進四級城鎮發展體系建設,遷安市中心城區已經實現了控規全覆蓋,結合海綿城市和文明城市創建,優化城市設施配置,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重點打造“城市洼地”。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已完工11項,在建179項;加快沙河驛、野雞坨、建昌營三大城鎮組團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功能,推動人口、產業、資源等要素向鎮區集中,目前,沙河驛城鎮組團已安置農民2300多人,有效實現了農村人口的就地城鎮化。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實施了馬蘭社區、彭店子社區等29個項目,加速人口集聚。推進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和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及清運一體化項目已完成項目征地,環評等待省環保廳批復;按照四級發展體系,梯次配置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通過完善的交通、文化、體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東西區第三通道西延、萬太線跨灤河新建大橋等工程正在穩步推進;加快推進智慧醫療建設,全員人口信息庫、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電子病歷數據庫已基本形成,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初具規模,診療信息實現共享互通。加快推進居民健康卡的普及應用,實現信息存儲查詢、預約掛號、婦幼保健等關聯識別功能,已發放62.2萬張,除職工醫保外基本實現人手一卡的目標。優化學校布局,實現了普通高中和職教學校全部集中到城區。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教育基礎設施,唐山燕山鋼鐵有限公司與遷安市政府合作建設的第七實驗小學、弘毅學校擴建等工程2017年暑假投入使用。同時,完善并落實農民工子女入學無障礙政策,真正實現了“同城同權利、同城同待遇”。強化三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累計投資了800多萬元,打造1個市級、20個鄉鎮級和8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下移,搭建城鄉互聯互通平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以“四美五改”要求為統領,高標準完成了省級重點片區和片區外25個省級重點村的建設任務,11個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
(二)實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該市嚴格執行上級關于戶籍改革政策,全面調整放開戶口遷移條件,開辟城鎮轉移人口辦理落戶綠色通道,鼓勵更多符合條件的農民落戶城鎮,并設立了社區公共地址。累計辦理具有合法穩定住所落戶1183人、放寬投靠類落戶1081人、人才落戶76人,其中從農村遷城鎮450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1%;組織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累計新增城鎮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847人;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健全包括農業轉移人口在內的全民共享的社會保障體系,單位和個人依法按比例繳納社會保險費。目前,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2%。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以“企業創新、大眾創業”為抓手,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和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創業幫扶力度,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遷安市就業服務局與遷安電視臺合作開辦《創業者》系列節目,為創業者提供高質量的宣傳平臺,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379萬元。
(三)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
積極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目前,遷安市市轄區內19個鄉鎮505個行政村0.5萬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23萬宗宅基地外業調查工作已全部完成, 302個村完成成果公示,數據入庫15.4萬宗。進一步完善《關于農村居民買賣住房轉移宅基地使用權有關問題的意見》,認真做好農村村民購買住房轉移宅基地使用權審批工作,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將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村和縣城建設涉及的農村廢棄建設用地,按照村莊規劃需要復墾為農用地的,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管理。目前,遷安市“五小”企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380.142畝已完成省國土廳廳立項。
(四)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
緊緊圍繞“三城同創”,統籌抓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經濟,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結合新型城鎮化、全域旅游等試點工作,推進“多規合一”,加強規劃管控。目前,遷安市的“多規合一”規劃編制正在履行采購程序;根據國務院、省、市關于推進縣城建設等文件要求,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縣城建設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縣城建設攻堅全面鋪開;扎實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和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復審工作,集中開展市容環境和交通秩序等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提升市民綜合素質。
(五)實行多元化可持續投融資
一是探索海綿城市建設PPP模式。建立了由國家專項資金、本級財政投入、社會投入、PPP模式構成的多元投融資機制,在積極爭取國家獎補資金的同時,設立了全國首支海綿城市建設引導基金,募集社會資本12億元。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得到住建部肯定。在城市供熱、供氣、弱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按照PPP模式,通過特許經營引入了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聘請了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作為政府的PPP項目咨詢顧問,成立遷安市華控環境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海綿城市PPP項目的建設實施。二是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投融資機制。利用本級財政資金作為資本金,組建助農鄉村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聘任職業經理人進行管理運作,重點圍繞12個專項行動,構建“借得來、用得好、還得上”的美麗鄉村建設投融資機制。在農戶庭院改造中,實行農戶出資與上級投資“二八”分攤,調動農戶積極性。三是開展國有投融資平臺公司整合。按照‘政企分開、法人治理、市場化運作’的思路,整合由各部門分散管理的國有投融資平臺,成立了遷安市國有控股有限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規范化運作,提升國有資本投融資水平、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遷安市財政安排2億元,與天津銀行合作設立10億元的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入社會資本,設立了2.7億元的新興產業創投基金,充分調動金融部門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四是建立平臺支撐機制。打造創客廣場,建設了13.6萬平方米的創客廣場。制定鼓勵政策,引進模式成熟、要素資源共享的國內知名創新創業平臺運營團隊,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目前,京津冀鋼鐵聯盟創新研究院、北京云眾創客投資管理公司等已經入駐創客廣場。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各類業態企業總部來遷,中溶科技公司、雨詩桐公司總部等已經落戶。
(六)探索產城融合新模式
近年來,遷安市累計投資170多億元建成高新區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北方鋼鐵物流產業聚集區、灤河文化產業區等四大省級園區,集聚了全市90%的規上企業和80%的經濟總量;灤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順利蓄水,形成14平方公里大湖美景,開啟了山水融城、產城教融合的綠色發展新篇章。一是工業經濟向質量效益型加速轉變。圓滿完成鋼鐵去產能年度任務,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75.4億元,增長20.6%。與京津冀鋼鐵聯盟合作,建設了遷安鋼鐵研究院,首批7個項目獲北京市科技資金支持1650萬元。正大制管公司350萬噸焊管二期等項目順利推進,全市精品鋼材比重達到30.5%。中溶科技30萬噸無水乙醇等項目加快建設,焦化產業向精細化工加速邁進。二是城市經濟向服務創新型加速轉變。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5.8%,躋身全國創新創業百強縣第29位。艾馳生物科技等13個新興產業項目相繼開工,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被確定為京津冀醫藥健康特色產業基地。以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為契機,加快中唐?天元谷文化旅游綜合體建設步伐,打造面向京津旅游目的的城市、區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凹綎|及圖”商標成功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實現我市歷史性突破。三是農業經濟向內涵提升型加速轉變。依托“一橫三縱”四條綠道,實施亞灤灣農業公園等35個現代農業項目,唐山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2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76.2%。
(七)創新行政管理制度
圍繞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一是推進審批制度改革。按照應進必進原則,推進“兩集中、兩到位”,全面推進政務服務中心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建設,統一制定政務服務標準,建立了規范高效的審批運行機制。制定出臺了《遷安市人民政府關于重點項目容缺審批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行政審批局組建工作,預計7月底可以掛牌運行。二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對農牧、水務等5個部門內部行政執法職責歸并整合,實現了一支隊伍執法,避免多層執法、重復執法。完成了城市管理職責調整和機構綜合設置,實現了住房城鄉建設領域行政處罰權集中行使的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工作。結合馬蘭莊鎮經濟發達鎮改革試點工作,按照執法重心下移、執法事項屬地化管理的原則,設立城市管理綜合執法中隊,明確機構設置和權責事項。三是加快村改居步伐。對已完成城中村改造的村莊,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務、便于自治、群眾自愿”的原則,設立了民強、石巖莊等城市社區13個,實現了由村民向居民的轉變。四是推行大部門體制改革。將住房城鄉建設局、規劃局、房產經營服務中心的管理和服務職責整合,組建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將衛生局和計生局職能整合,組建衛計局;工商局和食藥監局職能整合,組建市場監督管理局;整合農業局、農機局、畜牧中心、農經中心的職責,組建農牧局,大部門制的實施,有效改變了政府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提高了政府運作效率。五是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制定了《進一步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推進醫藥控費、理順醫療服務價格等7項重點改革任務,啟動分級診療試點工作。六是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將城鎮居民醫保與新農合整合,在遷安市人社局下設遷安市醫療保障管理中心,將原有的2項保險職能、機構、人員全部合并,實現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均等化、全覆蓋。
(八)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開展“藍天、碧水、凈土”行動,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結合省、市文件精神,印發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1+17+1”政策體系,全面部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嚴格獎懲措施,建筑施工揚塵、燃煤鍋爐治理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完成鋼鐵、焦化等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工程126個,2016年全市優良天數同比增加51天。完成燃煤鍋爐改造120臺,推廣潔凈型爐具2.2萬套。出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啟動畜禽養殖專項治污行動,灤河、西沙河斷面水質穩定達標。以“四環、三沿、兩山”綠化為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造林規模,新增營林、造林面積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8%。全面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把礦山治理工作納入鎮鄉年度考核,作為企業辦理采礦證、采礦權延續審批的重要審核內容。高標準收取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扎實開展工程修復、地貌修復和生態修復,累計凈增耕地1070.102畝,完成地貌修復2690畝,生態修復2115畝。
(九)完善城鎮住房體系
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優化用地供應,合理開發商品房項目,同時,加大政府住房保障力度,積極推進城市棚戶區改造和廉租住房保障項目建設,吉蘭莊西李鋪農民集中住房二期項目計劃今年12月底竣工回遷,闞莊上東苑配建公租房項目于今年5月集中對新增的155戶城鎮中、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進行了實物配租安置。實施保障性住房動態管理,及時足額發放保障性住房補貼。大力化解房地產庫存,2016年以來,累計銷售商品房面積70萬平方米,辦理商品房預售面積31.3萬平方米,目前,商品房庫存面積83.6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庫存63.5萬平方米,商業用房庫存15.7萬平方米,去庫存周期處于合理區間,呈穩定向好態勢。
下一步,該市將堅持把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調整市域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來抓,進一步深化改革,銳意進取,全面提升城市等級、容貌環境、承載能力、管理水平。一是加快推進四級城鎮體系落實。充分利用全國重點鎮相關配套政策,探索社會資本投資城鎮組團建設的模式和路徑,優先推進三大城鎮組團建設;加快村莊優化整合,重點推進一級社區建設,適度發展二級社區,實現農村新型社區梯次發展、人口加速聚集;二是制定落實配套政策。積極探索研究,在轉移人口落戶、用地保障、資金扶持、稅費支持、權益保障、區劃整合等方面出臺具體配套政策,同時加強部門間政策協同配合,推動新型城鎮化相關政策和改革舉措有效落地;三是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推進新型城鎮化實際出發,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體制機制、農業現代化體制機制、城市“多規合一”機制以及城市社會治理體系等方面積極開展改革探索。四是進一步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實施各類PPP融資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經營,深化現有城建類投融資平臺公司轉型,逐步破解城市建設資金制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