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小鎮建設推動鎮域經濟轉型升級
湖南長沙縣
長沙縣立足根本,高瞻遠矚,搶占先機,從2013年開始,已經借鑒“安吉模式(發揮生態優勢和產業特色,建設中國美麗鄉村)”,按照縣域鄉鎮南北差異,分類指導,改變以往小城鎮建設資金投入“攤大餅、灑胡椒面”的方式,將小城鎮建設資金集中投放,先期推進縣域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近四年的特色小鎮建設工作中,我縣收獲了較多值得全國中小城市及鄉鎮借鑒的經驗及做法,其中金井鎮、開慧鎮、果園鎮的特色小鎮建設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存在較高推廣價值。
一、長沙縣關于特色小鎮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布局鎮域規劃
嚴格要求試點鎮按照“三個先行”(即:規劃先行、新區先行、路網先行)的特色小鎮建設思路,加強特色小鎮規劃編制工作,做到先規劃、后建設。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路網、后房屋的順序建設特色小鎮。建設中要嚴格執行規劃,按照規劃設計要求開展各項建設,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進一步完善村鎮道路網、給水排水網(污水支管網)、天燃氣管網、電力和通訊網建設,合理配備水、電、路、話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抓好公用設施、農貿市場、超市、商貿綜合體等配套設施建設。
(三)強化產業支撐,促進產城融合
積極引導特色小鎮立足資源、區位等優勢,選準、培育主導產業和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品,形成城鎮發展的經濟支撐體系,增強特色小鎮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我縣重點支持金井鎮打造茶文化,走與資源協調的新型產業化道路,形成新型生態產業體系;支持青山鋪鎮依托長沙經開區汨羅(弼時)產業園,加快發展生產生活配套服務業,著力打造成為長沙縣北部門戶特色小鎮;支持果園鎮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轉變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探索農民集中居住,走集約型、可持續開發道路;支持路口、高橋等北部農業鎮,加大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引進力度,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和提升農業附加值;支持開慧鎮挖掘楊開慧故居等紅色旅游資源,建設板倉小鎮。
(四)加強財政支持,拓寬資金渠道
從2013年開始設立特色小鎮創建示范點專項資金,每年主要支持1-3個特色小鎮建設,并視城鎮建設及財力情況,每年安排適當新增財政資金用于試點鄉鎮可持續發展。同時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金加大特色小鎮建設資金投資比重,搭建PPP綜合開發新平臺,進一步加大試點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資源配置力度,加速特色產業發展。近年來,連續有7個鄉鎮成功創建特色小城鎮:金井鎮以茶葉生產為特色,成功創建“茶鄉小鎮”;開慧鎮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有的紅色旅游資源,成功創建“紅色之旅、板倉小鎮”;原白沙鎮(現合并至開慧鎮)以水果產業為特色,成功創建“小水果之鄉”;春華鎮依托獨特的水系資源,成為風景怡人的“水鄉小鎮”;果園鎮創建“田漢故里,文化小鎮”;路口鎮創建“溫泉小鎮”,高橋鎮依托獨有的農科產業成為新興的“農科小鎮”。通過這7個鄉鎮的示范帶動作用,我縣特色小鎮創建工作鄉鎮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各鄉鎮開始深度挖掘其特色資源,思索鄉鎮定位,開創了小城鎮建設發展新局面。
圖1 長沙縣夜景
二、金井鎮特色小鎮建設案例
(一)金井鎮概況
金井鎮地處長沙縣東北部,與瀏陽、平江交界,位于“長株潭都市圈”第二圈層的北部發展軸。鎮域面積達210.8平方公里,為長沙縣第一大鎮。金井鎮山水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61.3%,水域面積1.2萬畝,擁有“十里湖面、百年古井、千年古寺、萬畝茶園”和長沙縣境內第一高峰龍華山等資源;“金茶、金米、金菜、金薯、金豬”5個“農”字號品牌和湘豐茶、金井茶等中國馳名商標遠近聞名。在近幾年的探索實踐中,金井鎮以茶為魂,做大做強“茶”產鏈條,茶葉種植、茶葉加工、茶園旅游等一、二、三產業均有突出成效。目前已形成茶業產業、鑄造及工程機械配套、有機農業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生態休閑旅游四大產業體系。金井“茶鄉小鎮”城鎮建設及旅游開發PPP項目入圍國家第二批典型案例,美麗鄉村示范片項目快速落地,金井以“四全”(全景、全時、全民、全業)為基礎的全域旅游發展趨勢逐步形成,中心鎮建設潛力巨大,空間無限,榮獲“全國重點鎮”、“國家級生態鎮”、“湖南省茶葉專業鄉鎮”、湖南省“兩型”農業發展示范鎮、長沙市“中心鎮”、長沙市“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秉承規劃先行理念,統籌城鄉一體發展
近年來,金井鎮陸續完成了一系列規劃編制,先后完成了《金井鎮鎮域村鎮布局規劃》、《金井中心鎮區規劃》、《金井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金井全域旅游總體策劃》等,系統梳理鎮域資源、產業,準確把脈定航,同時完善鎮村規劃編制體系,實現了鎮域規劃全覆蓋、“多規合一”的有效管控。
2、多產融合,引領鎮域經濟轉型升級
一是茶產業引領帶動作用明顯。茶產業是金井鎮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產品遠銷中東、歐盟、烏茲別克斯坦、摩洛哥、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金井茶廠實現外貿自主經營零突破,2016年自營和間接出口總額1182萬美元;湘豐集團2016年外貿銷售額達669萬美元。二是現代農業發展壯大。湘豐茶博園一期項目中科院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所、三珍公司二期虎園等項目已建成,全省首家茶園帳篷酒店已正式開放。華而創公司引進的水肥一體化技術,使金井成為省內首家擁有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的鄉鎮。全鎮擁有天府公司、觀佳農莊、胖仔農牧等近 3000畝規模農場,獲有機及轉換認證的蔬菜、水稻基地近 5000畝,成功創建國家級標準蔬菜示范基地。三是工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金龍鑄造、湘豐茶機等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湘豐集團、星馳實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多功能酒店等高端品質服務業,促進新舊動力加快轉換。四是休閑旅游行業蓬勃發展。推動生態資源與茶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自行車賽道、停車坪等旅游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大力帶動“源之溪”生態農莊、家庭旅館、鄉間客棧等一批中小型品質農家樂建設。全鎮綜合承載功能進一步提升,朝著國家4A級景區目標努力邁進。
3、全域建設美麗鄉村,打造宜業宜居金井
按照“全面推進、打造亮點、一村一品”的要求,努力建設市級示范美麗鄉村,2014年以來,金井鎮結合鎮域資源稟賦,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成功打造了涵括湘豐、金龍、沙田三村的市級美麗鄉村與休閑觀光農業示范片。成立了環保合作社,聘請專職保潔員132名,加強日常監督指導,建立明確的獎懲制度。目前全鎮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各村、社區衛生室建設符合國家要求,實現六室分開,村醫取得合法執業資格,并承擔公共衛生職能。近三年,共投資7700萬元先后完成雙江、 脫甲、觀佳集鎮風貌改造,對建筑及景觀環境進行全面提質,形成不同風格的特色街區,全力構建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
4、機制體制創新,探索PPP綜合開發新模式
為進一步拓寬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促進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金井鎮采用PPP模式實施金井“茶鄉小鎮”城鎮建設及旅游開發項目,綜合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旅游基礎設施,以及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開發。此PPP項目總投資15億元,總體定位,分步實施。一期項目有集鎮污水主管、金脫河風光帶、老金井景區基礎設施、兩型產業園基礎設施等7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及石壁湖公園、金井文體活動中心、旅游專線公共設施3個公共服務和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工程建設總投資4.19億元,并入圍國家第二批PPP項目典型案例,在小城鎮綜合開發領域應用PPP模式發揮了示范作用。通過本項目的實施運作,將PPP模式推廣應用于金井“茶鄉小鎮”新城鎮建設,加大金井鎮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公共資源配置力度,加速金井以茶產業為特色的旅游經濟,實現旅游引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及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將金井打造成國家、省、市、縣新城鎮建設的示范鎮,同時,創新新城鎮建設投融資模式,形成新城鎮建設推廣PPP模式的“金井模式”。
圖2 金井茶園
三、開慧鎮特色小鎮建設案例
(一)開慧鎮概況
開慧鎮位于長沙縣最北端,也是長沙市的北大門,地處長沙、平江、汨羅三縣(市)之交,京珠高速、黃興大道北延線、S319、金開線、高白線穿過境內。鎮域面積122平方公里,下轄10個村(社區)、335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4.2萬人。開慧鎮不僅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有厚重的歷史人文印記,是毛澤東親密愛人楊開慧和中國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同志的故鄉。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楊開慧紀念館、“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白沙村、湖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楊柳坡黨支部、千年古塔飄峰塔、千年古寺湘峰寺、百年古廟上華山廟及羅王古寨、慧潤國際露營基地、金湘園生態茶園、數十個小水果基地等人文自然景觀;陂L沙縣北部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旅游資源,現正籌備以楊開慧紀念館景區為基礎,將北部相關旅游資源整合、打包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 開慧鎮圍繞“生態美鎮、產業強鎮、文化興鎮、旅游立鎮”的發展戰略,緊盯“宜居宜業、美麗開慧,民富民安、幸福樂園”的發展藍圖,強化舉措,開拓創新,有效推動了開慧鎮特色小鎮建設工作。同時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后獲得了全國100個紅色旅游基地、“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衛生鎮”、“湖南省美麗鄉鎮”、“湖南省文明鎮”、“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鎮”等多項榮譽。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1、以“創特色”為支撐點,產業發展提質增速
立足本土資源優勢,緊抓特色小城鎮建設扶持政策,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開慧鎮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先后引進了以文化教育、企業培訓為主題的漢碩國際管理學院,以商貿物流為主題的實泰物流,以通用航空、空中服務為主題的華星通航項目,以特色種植為主題的鐵皮石斛種植基地、聯想金沃藍莓種植示范片、板倉彩色農業種植博覽園等現代農業項目。同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小水果產業,通過三年多的培育,鎮域內現有特色水果品種十余種、水果專業合作社50多家、小水果基地8000余畝,“小水果之鄉”的品牌逐漸打響。尤為關鍵的是,依托秀麗的山水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開慧鎮鄉村旅游產業異軍突起、迅猛發展,通過突出紅色教育、休閑觀光、賞花采果、農耕民俗、戶外體驗等主題,打造了板倉國際露營基地(獲評“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喻家洞民宿點、木魚神民俗文化園及葛家山村樂和大院等特色景點,吸引游客由“快旅”轉向“慢游”,推動旅游業發展由人數增長型向消費增長型轉變,走出了一條具有開慧特色的探索發展之路。
2、以“增品位”為著力點,生態建設爭先提標
開慧鎮秉承“要讓開慧鎮富起來,先讓開慧鎮美起來;要讓開慧美起來,先讓開慧綠起來”的綠色發展理念,努力建設“山、水、林、田、路”綜合生態共同體,持續打造美麗宜居家園。一是加強農村環境整治。鎮域范圍內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垃圾壓縮站,配備了集鎮灑水車、環衛車、城管車,實行全天候保潔;嚴守耕地保護、開發強度和生態保護紅線,嚴把項目準入關,集中整治工業、生活、畜禽養殖等污染源,嚴厲打擊違法采砂、違章亂建等行為;持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拆除養殖欄舍660戶、面積13.1萬㎡,推廣以綠狐尾藻生態濕地為關鍵技術的養殖廢水治理模式。率先在錫福村開展“零碳村”創建,探索可持續居住的零碳模式。二是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一片三線”美麗鄉村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投入4000余萬元積極引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6年成功舉辦了長沙縣第一個美麗鄉村現場會,成功打造了白沙村、錫福村、葛家山村、飄峰山村4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近幾年共成功創建了李家山社區塔山組、開慧村羅家一組、白沙村楊家咀組等近50個秀美示范組和環境治理示范組,形成“一村一品、一組一品”的良好格局,營造了組組有景觀、處處有花賞、路路有燈亮的優美環境。
3、以“促發展”為切入點,群眾文化蓬勃發展
一是公共文化陣地逐步健全。全民健身中心、板倉棋苑、網球場、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場所設施便捷、功能完善,全鎮居民基本形成了“10分鐘健身娛樂圈”、“在圖書室讀書看報,在文化廣場跳舞唱歌”的生活常態。同時,在鎮綜合文化站設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展覽室,通過本土企業長沙驕陽湘繡廠,將湘繡與開慧鎮本土文化相結合,對湘繡進行研發、生產及傳承,形成獨特的文化名片。二是文化品牌活動影響廣泛。成功推出“小鎮大愛,初戀板倉”的文化定位,并聘請湖南衛視主持人張丹丹為宣傳推廣大使,拍攝“初戀板倉”專題宣傳片,精心制作了板倉文化衫、文化帽、扇子、宣傳畫冊等宣傳品,成功舉辦走進最美鄉村、中國曲協送歡笑、金鷹明星下基層、國際吉他藝術節、世界創客大會論壇等文化活動,產生了良好宣傳效應,知名度和文化品牌影響力逐步增大。三是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全鎮居民積極參與傳承長沙山歌、民間武術等傳統藝術表演,高蹺、舞龍等民俗活動節慶禮儀活動,紙扎紙繪、湘繡等傳統手工技能比賽活動等,鎮內常態化開展廣場舞、太極劍、腰鼓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活動,基本保證了天天有活動、周周有培訓、月月有匯演、季季有賽事,形成了“群眾演、群眾看、群眾樂”的文化氛圍。
4、以“惠民生”為落腳點,設施服務不斷完善
開慧鎮全面統籌規劃和建設水、電、路、公共交通、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對全鎮27.1公里主要河道進行了生態修復提質;對骨干山塘進行了清淤擴容;高標準建設了板倉湖、斯洛特湖、大明湖等6個人工濕地;實現了集鎮范圍內自來水管網全覆蓋;建立了2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分別達800噸/天和500噸/天,有效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集中處理、達標排放;黃興大道北延線開慧連接線、京港澳高速開慧互通—飄峰山公路、開慧大道相繼建成通車,區間道路日趨完善,形成全鎮道路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開通了紅色旅游專線和城鄉公交,切實方便了老百姓日常出行和游客往來;率先在鄉村打造20公里的漫步騎行綠道系統,將散落在廣袤鄉野中的重要景點、村莊串聯起來,鎮財政專門定制的300輛旅游自行車已投入使用;游客接待中心、商貿綜合體、和通超市、道路景區標識標牌等生活及旅游配套設施不斷健全,力爭讓本地居民和來鎮游客行之順心、住之安心;高標準建立了2所公立性幼兒園,10所中小學全部進行了改擴建,硬件配備不斷升級,師資力量也不斷充實;板倉中心衛生院建成投入使用,探索實行了“門診免費”制度,村級衛生室全面升級,有效解決了老百姓就近就醫的問題;2所敬老院均成功創建湖南省三星級示范性敬老院,居住環境、配套服務和看護水平不斷提高。
圖3 開慧鎮白沙村
四、果園鎮特色小鎮建設案例
(一)果園鎮概況
果園鎮位于長沙縣中部,是著名戲劇家、《國歌》詞作者田漢的故鄉,全鎮面積69.8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4萬余人。近幾年來,果園鎮以“建設三型生態果園、打造田漢文化名鎮”為發展思路,以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項目為核心,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完善管理水平,打造生態、文化特色小鎮。獲得了“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湖南省衛生鎮”、“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長沙市美麗鄉村建設優秀單位、長沙市整潔行動優秀鄉鎮等多項榮譽,另外果園鎮潯龍河村成為“全國美麗宜居村莊”。
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規劃總面積14000多畝,通過村民集中居住促進公共服務集中推進,形成新型農村社區,推進農民就地城鎮化;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和混合運營,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文化、教育和鄉村地產開發等農業綜合產業,促進村民就地就業,進而形成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的新局面。項目按照“企業市場運作、政府推動和監督、基層組織全程參與、民本民生充分保障”的模式,堅持走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雙輪驅動”、民生保障與產業發展“雙輪驅動”的發展路徑,朝著“城鎮化的鄉村、鄉村式的城鎮”發展目標快速邁進。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1、以村民集中居住為抓手,推進就地城鎮化
2012年,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被納入湖南省國土廳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依據該政策,雙河村可通過騰退的農村建設用地,等面積置換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并明確將土地增減掛鉤置換用地土地收益全額返還,用于項目區內農民搬遷安置。根據這一試點,潯龍河項目統一規劃建設了村民集中居住區,村民以宅基地置換新房后,可搬進“有天、有地、有院子、有商鋪、有菜地”的聯排安置房。通過完善交通、電力、供水、燃氣、信息、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加強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商業網點、金融保險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村民實現了由“村民”向“居民”的轉變。同時,利用區位優勢,提高輻射帶動能力,開發小城鎮其他產業項目,吸引周邊村民、城市居民的集聚,形成占地2000余畝,具有一定綜合承載能力、生態宜居的衛星城鎮。
2、以土地混合運營為主線,推動農業現代化
在推進村民集中居住的同時,潯龍河項目對土地實施集中流轉和混合運營:在項目區域內,不改變使用性質的2000多畝耕地和8000多畝林地采用流轉的方式由公司統一經營;1000多畝集體建設用地用于基礎設施、公共實施配套建設和村集體經營;3500畝國有出讓用地由企業招拍掛后進行產業開發。潯龍河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充分挖掘靠近長株潭城市群的區位優勢,以及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選取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文化、教育、互聯網地產等農村綜合產業,按照“一產為基、二產引導、三產為主、一二三產協調聯動”的思路和互聯網思維,對產業體系、產品模式、市場營運模式進行了科學的設計。通過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就地就業和創業機會。目前,僅建成的優質稻種植和花木種植基地就已吸納100余名本地村民就業,人均工資收入3.2萬元。項目建成后,本村及鄰村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完全可以實現就地就業和創業。
3、以全面改善民生為核心,增強村民幸福感
潯龍河項目通過讓村民充分參與和分享,確保了民生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不但通過民主建設、文化建設、組織建設等社會結構治理改革,充分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更從土地改革“三權分置”進行深層次設計,著手將農民手中所掌握的土地資源資產化,從而實現農民的物權價值。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按照耕地每畝每年600斤谷,林地150斤谷,坡地、水塘及其他閑置用地200斤谷的標準,按照當年國家糧食收購價以現金的形式發放租金,實現了“寸寸土地長稻谷”。村民人均共計可獲得流轉收入1350斤谷,按目前市場價可折算為2092元。以永久性宅基地使用權置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益: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推動村民實行集中居住。舊房拆除后,每戶村民可獲得58萬元左右的補償,并可用宅基地永久使用權置換集中居住區新房。新房僅需支付成本價,1-3人戶按210㎡建筑面積的基準分配,每增加1人則增加70㎡。新房具有土地使用權證和房屋所有權證,可用作抵押貸款,從而把“呆資產”變成了“活資本”,解決了農民融資難的問題;以集體土地收益權保障農民長效增收:雙河村被確定為湖南省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市交易同價同權的試點,在項目區規劃300畝集體經營建設用地,由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商場、民營學校、加油站、停車場等可經營項目的運營,獲得的股份收益由村民按土 地合作社中的股份比例進行分紅,實現村民長效增收。項目建成后,村民將能享受到“城鄉一體的生活方式、城鄉一體的權益保障和城鄉一體的文化生活”。
4、以產業發展為動力,實現滾動發展
結合本地交通區位和特色資源,在項目區內布局了生態、高效、村民可參與的產業項目,打造極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生活空間、消費空間、眾創空間,培育項目強大的內生動力。組建了產業發展團隊,全面負責項目區內的產業建設、運營和管理。整合產業資源,先后與北京電影學院、湖南金鷹卡通頻道、湖南經視等構建發展聯盟?茖W分析本地資源和市場需求,潯龍河項目形成了“四心”“五軸”的產業布局和六大品牌體系:Startpark親子公園,是以青少年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國防素質教育為主題的親子教育基地項目;原筑湘澗是以展現世界不同建筑風格、文化的鄉村地產樣板區;農創工場是以農民集中居住區、云田谷及牧歌山形成“吃、住、玩”等產品為主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和麥咭啟蒙島鄉村兒童游樂園、鄉村798創意工廠;水墨瀟湘是以影視文化為特色,打造的集文化、旅游、影視拍攝、體驗于一體的影視主題樂園;百藝山源是以引入藝術院校、培訓機構形成的影視、藝術教育培訓基地;本草龍丘是以互聯網技術和思維,引入全國的名醫資源,建設養生、頤養園區,為消費者提供健康、養生、養老全系統服務。
圖4 潯龍河生態藝術小鎮
附件:金井鎮、開慧鎮、果園鎮宣傳推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