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產業生態圈構建為導向
推動特色小鎮建設
江蘇句容市
句容市位于江蘇省西南部,緊鄰南京,是南京都市圈中重要的花園城市,接受南京經濟產業發展的輻射,是南京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鏈延伸的首選地區。全市總面積138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62.5萬人。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3.2億元,同比增長9.3%;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06萬元、1.89萬元。句容的特色主要表現在:
距都市不遠。我市區位優勢突出,交通十分便捷,已經形成“一刻鐘上高速,半小時到機場,40分鐘到港口,兩小時到滬杭”的立體交通網絡,成為長三角交通網絡中的一個重要“交點”城市。
句容處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交通區位十分優越。鐵路方面,滬寧、寧杭高鐵在句容分別設有寶華山站和句容西站,到上海、杭州只需不到兩小時。公路方面,共有2條國道、7條省道、3條高速穿境而過,從句容城區上高速只需要10分鐘時間,到南京南站只需40分鐘。水路方面,擁有3.5公里的長江深水岸線,緊挨南京龍潭港,又毗鄰滬寧鐵路,可以說是黃金水道中的“鉑金岸線”。此外,句容還靠近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從城區到機場只要35分鐘。
離生態很近。我市自然風光秀美,生態環境宜人,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稱,生態環境在蘇南一直名列前茅,如果單看生態環境,放在全國句容并不是最好的,但在長三角地區,像句容這樣交通區位良好且生態環境優越的城市,屈指可數,是南京周邊唯一的縣級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句容市旅游文化資源也較為豐富,融道教、佛教及革命現代史于一體。境內擁有茅山國家級5A風景區和寶華山國家級4A風景區以及赤山湖、二圣湖等湖泊濕地,生態環境十分宜人,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生態產業基礎良好,近年來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全市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達1.06萬畝,產品共計15個。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8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259個,“三品”生產基地面積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0%以上。
多年來,句容市秉持“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的理念,充分利用我市區位環境優勢,深入實施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寧鎮揚同城化先行區、鎮江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揚子江城市群等一批區域發展戰略,吸引優質要素集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發展后勁較為充足。特色小鎮創建開展以來,我市全力推進相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句容市特色小鎮建設開展的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協調推進相關工作
制定出臺《關于建立市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成立了以市長為召集人、分管副市長為副召集人、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小組。明確了各部門職責分工,其中,發改經信委承擔聯系會議辦公室日常工作,負責指導制造業、服務業類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文旅局負責指導旅游風情類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農委負責指導農業類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其它部門,如市委宣傳部、規劃局、財政局、國土資源局、科技局、統計局等根據部門職責承擔相應推進工作。
2.積極組織申報,創建培育省市級小鎮
積極參與江蘇省、鎮江市以省級相關部門組織的創建(培育)類特色小鎮申報工作。目前我市已入選的特色小鎮共8家。其中,省級創建類特色小鎮1家,為郭莊鎮的綠色新能源小鎮;鎮江市級創建類、培育類特色小鎮各1家,分別為茅山鎮的丁莊葡萄小鎮、開發區科技服務小鎮;省旅游局組織申報的培育類旅游風情特色小鎮2家,分別為茅山湖康養旅游風情小鎮、寶華山民俗文化風情小鎮;省農委組織申報的培育類農業特色小鎮4家,分別為丁莊葡萄小鎮、白兔鮮果小鎮、天王森林文化小鎮、后白草毯綠波小鎮。通過這些特色小鎮的創建培育,進一步提升了我市重點產業的發展質量。
3.明確推進計劃,按序開展相關工作
制定全市及各特色小鎮2017年推進計劃。其中,市級層面,建立特色小鎮統計、考核體系,按季督查通報特色小鎮推進情況。搭建交流平臺,組織特色小鎮與規劃設計單位、各類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開展合作。集成政策支持,結合省市出臺的政策,制定具體的財政、土地、金融、人才政策實施辦法。加強策劃宣傳,對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新思路、新理念、新舉措進行廣泛宣傳,提高特色小鎮的美譽度和認同感;小鎮層面,明確規劃設計、項目推進、招商引資、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計劃及完成時限,并落實相關保障措施。
二、句容市特色小鎮建設的主要做法及案例
特色小鎮,“特”在產業,其建設的核心在于優勢產業的培育,包括小鎮區域內產業規劃、發展定位、產業導入、產業運營服務等內容,同時兼顧“產、城、人、文”一體化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僅從產業的角度看,特色小鎮是以特色產業為引擎的泛產業聚集結構,其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全產業體系,而是聚焦某個優勢產業,確保這一產業在小鎮中的主導地位,圍繞其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激活小鎮經濟。
特色產業生態圈的形成是促進小鎮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即在某地域內已形成(或按規劃將要形成) 的以某主導產業為核心,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特征的地域產業多維網絡體系,體現了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和一種新的產業布局形式。具體而言,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形成產業鏈、配套鏈、服務鏈、延伸鏈的完善和有機融合。其中,產業鏈的完善指某產業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所涉及成員之間協同運作,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效率;配套鏈、服務鏈、延伸鏈的完善則是圍繞主導產業,實施“產業+文化+旅游+N”的提質擴容發展,構建相互導流、依托的產業組織生態系統,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區域內實現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技術共享,構筑“產業+”共同體。
我市在特色小鎮建設推進過程中,堅持以產業興鎮為核心構建產業生態圈,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郭莊鎮、茅山鎮的特色小鎮建設具有明顯的個性特征,現將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1.綠色新能源小鎮
綠色新能源小鎮是江蘇省首批創建類特色小鎮,主要實施方為協鑫集團,計劃總投資48.2億元。小鎮以綠色低碳與智慧智能為特色,通過物聯網與智能微網技術、高端智能制造與研發、分布式能源+儲能技術等新能源關聯產業,打造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建成后,小鎮清潔能源的供給率將不低于50%,其中可再生能源比例不低于25%,目前,小鎮已啟動向聯合國綠色人居署申報綠色智慧城市(小鎮)試點、示范項目。
(1)特色小鎮產業鏈的打造:突出產業選擇的戰略定力和聚合效應
特色小鎮所在地郭莊鎮位于我市西南部,與南京江寧區、溧水區接壤。境內交通發達,寧杭高速公路、243省道、寧溧路等多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寧杭高鐵句容西站設在郭莊,鎮區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12公里車程,交通優勢尤為突出。目前,郭莊鎮已初步形成光伏新能源產業體系,并逐步向高端化、信息化發展。
在產業招引初期,郭莊鎮堅決摒棄效益不高,可能造成污染的硅材料提純、鑄錠切片等上游工藝,大力發展效益高、污染極低的支架生產、組件封裝、太陽能系統應用等下游產業鏈。經過5年的努力,形成了以齊光玻璃、耀興玻璃等為代表薄膜光伏配套產品;以東昇光伏、中友光伏、華君光伏、容泰金屬科技等為代表的光伏電池組件及支架生產;以電科電氣、時瑞電子等為代表的光伏發電站配套產品;以東昇光伏、炎陽能源等為代表的光伏產品銷售、地面及分布式電站安裝。
綠色新能源小鎮在現有區域產業基礎上,將重點推進智慧云倉、光伏智能制造逆變器以及智能組件制造項目建設,實現光伏產業鏈縱向和橫向的延伸。其中,智慧云倉項目建設云倉、微倉、冷庫、電商孵化中心、電商體驗中心、分布式能源中心等設施,形成電子商務、智慧物流、綠色能源、供應鏈金融服務四大板塊,實現產業鏈縱向延伸;光伏智能制造逆變器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年產光伏逆變器5GW、箱逆變一體化設備3 GW的生產規模,實現產業鏈橫向延伸;智能組件制造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光伏組件、儲能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BMS)以及相應的聯合控制調度系統等在內的發電系統,實現產業鏈橫向延伸。
在綠色新能源特色小鎮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保持著產業選擇的戰略定力。雖然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光伏產業發展曾一度陷入“低谷”、進入“寒冬”。但是,我們將“低谷”和“寒冬”看作是光伏產業的一次洗牌機遇,即淘汰過剩產能、剔除落后產能,存活下來的只能是技術優、資本足的優質企業。通過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技術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產品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展,我市力爭將綠色新能源小鎮產業打造為江蘇省光伏產業的標桿,在全國乃至全球新能源產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2)配套鏈、服務鏈、延伸鏈的完善:以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為核心目標
成立光伏行業協會。由光伏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成立了句容市郭莊鎮空港新區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進一步整合企業資源,促進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的各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光伏產業鏈相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形成覆蓋太陽能電池材料及輔助材料,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太陽能光伏應用產品及工程等各環節的產業鏈,推動行業做大做強。
建設高新技術研發平臺。成立公共研發平臺——江蘇東恒空港高新技術產業園,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高新技術項目孵化和和產業化作為業務的發展重點。加強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先后建立了“南京大學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河海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技術研發支撐。
建設特色小鎮會客廳。綠色新能源特色小鎮會客廳占地面積約4.5畝,主要承擔規劃展示、參觀接待等功能。通過LED大屏等多媒體設備展示包括能源簡史、各種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產及存儲技術以及推動信息、材料技術的創新和部分能源互聯網應用實例等新能源領域的創新和發展情況,展示小鎮光伏產業特色。同時,結合Wi-Fi、云、移動互聯網等信息化通信技術,打造一個集現代化與信息化為一體的先進會客廳。
推進商貿業發展。周邊著力布局商貿服務業,注重時尚品味的提升,突出小鎮生活的便利性。小鎮總投10億元的空港奧特萊斯購物中心項目一期2015年下半年開業,已有90余家店鋪營業,近百家國內外知名品牌入駐。小鎮已多次成功舉辦奧萊購物節、中國房車文化節暨首屆長三角(國際)房車露營博覽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展,大大提升了東郊奧萊及郭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奧特萊斯二期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小鎮生活便利性。
2.丁莊葡萄小鎮
丁莊葡萄小鎮是鎮江市級創建類特色小鎮,正在積極申報省級特色小鎮。小鎮位于句容市茅山鎮丁莊村。丁莊以葡萄種植為特色產業,制定了江蘇省第一個葡萄地方標準、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特色村稱號、獲得江蘇省葡萄行業第一個名牌產品(繼生牌),因此有“江蘇葡萄看句容,句容葡萄看丁莊”的說法。丁莊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銷售渠道,開通了葡萄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并與順豐冷鏈簽訂葡萄快遞合作協議。
(1)特色小鎮產業鏈的打造: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特色
小鎮以葡萄產業為核心,著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方面,立足主導產業,加快推進丁莊葡萄生產種植體系提檔升級。以丁莊村萬畝葡萄園為核心,成立丁莊萬畝葡萄合作聯社,引進葡萄種植新技術、新品種,并統一推廣使用“丁莊”品牌和包裝;另一方面,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推動葡萄籽油、葡萄酵素等衍生品的生產線建設。圍繞葡萄汁、葡萄化妝品、葡萄保鮮冷鏈等農產品產業鏈開展重點招商、重點扶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三是依托電商產業園,加大東部干線農旅經濟帶結構調整力度,引導周邊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和全域旅游相關產業。春城旅游電商產業園總投資3000萬元,核心區200畝,輻射區800畝,帶動區3000畝。園區主要以九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采用物聯網+互聯網模式,打造農業新品種展示、農業新技術示范,物聯網傳感與控制、互聯網銷售、電子商務創業孵化等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示范園基地,逐步帶動創業群眾進行互聯網創業,全面拓展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市場。
(3)配套鏈、服務鏈、延伸鏈的完善:促進產業間深度融合
推進鄉村旅游的載體建設。提升小鎮旅游接待承載力,目前,小鎮已建成丁莊葡萄大觀園、中國石磨豆腐村、茶香文化之旅示范點——江蘇茶博園,省工業旅游點——東方紫酒廠、茅寶葛園,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點——怡景灣度假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園區——句容市九龍山莊等。由東方紫酒業投資建設的五星級酒店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后將極大提升小鎮旅游接待能力和檔次。
實施業態創新行動。以丁莊葡萄、紫酒、葛根、豆腐等農產品為核心,進一步突破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精心包裝設計,讓產品變禮品,農戶變商戶,實現農產品的就地增值、農民的快速致富;深入推進紫酒博物館、葛園二期、清境農場、葡萄酵素、葡萄BOX、葡萄冷鏈、創意葡萄、葡萄公園、葡萄世界、葡萄嘉年華、葡萄文化廣場、葡萄公社、葡萄水景一條街、植物工廠等生態農業新業態,壯大小鎮經濟主體實力。
實施旅游產品開發及品牌推廣行動。統籌實施“春城有禮”區域品牌,統籌做好小鎮“豆腐節”、“桑果紫酒節”和“葡萄節”三大龍頭節慶活動,同時推出“牡丹節”“海棠節”等全年十大節慶活動,利用微信、微博、智能APP等新技術、新手段,實施網絡營銷。
實施鄉村文化開發行動。突出農耕文化的保留和發掘,規劃恢復破崗瀆古運河水系,深入挖掘破崗瀆歷史文化。突出回歸鄉村情懷的主題活動,設計鄉村農事參與和鄉村民俗體驗等活動,讓游客感受鄉村、回味鄉愁、尋找兒時記憶;突出民俗文化和民間工藝的傳承,挖掘丁莊葡萄、葛根文化、何莊馬燈舞、舞獅、長城花船、剪紙等傳統文化和工藝,融入全鎮各處鄉村旅游項目,實現旅游項目建設和互動活動的有機結合,對民俗文化和工藝進行創新開發。
三、下一步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
1.產業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強”
產業選擇決定小鎮未來,必須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小鎮產業主攻方向,構筑產業創新高地。能否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鎮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我市還將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特色小鎮方面有所布局,著力招引一批優質項目,占領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如開發區擬打造的華夏機器人智造小鎮,集機器人研發設計、孵化放大、生產制造、系統集成、終端應用、展示展覽、文化宣傳等功能于一體的機器人產業特色小鎮。重點推進江蘇維力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機器人項目,利用已創成的省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平臺政策優勢,積極招引機器人相關項目。另外,邊城鎮可借助新創成的交通新材料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平臺,謀劃新材料產業類特色小鎮,加快推進“一園三基地”建設。
2.功能疊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功能疊加不是機械的“功能相加”,關鍵是功能的融合。處處聳立的廠房及樓宇,或者產業園、風景區、文化館的組合都不能體現特色小鎮的功能內涵。應深挖、延伸、融合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和社區功能,要讓與小鎮產業發展相關的高端人才愿意留下來創業和生活。具體而言,每個小鎮要認真挖掘文化內涵,創立文化標識,并將文化基因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形成“人無我有”的區域特色文化。同時,夯實社區、旅游功能,提供公共服務APP,推進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完善醫療、教育和休閑設施,實現公共服務不出小鎮。
3.建設形態不能“大而廣”,力求“精而美”
進一步做好小鎮整體規劃和形象設計,實現小鎮集約集成發展。規劃面積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建設面積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要一鎮一風格,多維展示小鎮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態特色。如丁莊葡萄小鎮可將葡萄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打造高端、生態、精致、特色的休閑度假民宿產品。同時,啟動十大莊園提升工程,鼓勵和引導茶博園、豆腐村、葛園等十大現代農業莊園提檔升級,拓展農耕體驗、休閑觀光、教育文化等多功能的農業發展模式和旅游消費形態。
4.制度供給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積極申報省級特色小鎮創建標準,從而獲得更多政策支持。根據江蘇省相關文件,省級特色小鎮原則上都列為省級綜合改革試驗區,鼓勵各特色小鎮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在各項改革中先行先試。對“零用地”技術改造等國家鼓勵類企業投資項目試行“不再審批”;開展以“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取代項目能評、環評工作機制試點;對如期完成年度規劃目標任務的,省里按實際使用指標的50%給予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及新增計劃配套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