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制度供給 強化創新引領
“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浙江杭州市余杭區
特色小鎮是浙江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場,是立足資源稟賦、打造眾創空間的戰略選擇,是在新常態下探索和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動力”的重要載體。杭州市余杭區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發展理念,緊緊抓住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城東智造大走廊建設等重大機遇,重點推進9個省市級特色小鎮建設,成效顯著。截至目前,省市級特色小鎮累計完成投資180.16億元,落戶眾創空間40余家、金融機構逾720家,基金規模超過1600億元,入駐創業項目1000余個,集聚創業人才10000余名。特別是藝尚、夢棲、夢想三個省級特色小鎮差異發展、相輔相成、良性競爭,成為余杭東中西三大區域創業創新的“動力核”和“引爆點”,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凸顯,得到各級領導高度肯定和中央媒體聚焦關注。
一、該區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一)堅持特色和創新并重,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產業選擇決定小鎮的未來。余杭區始終圍繞產業發展新趨勢,彰顯個性特色,瞄準主攻方向,以新理念、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一是突出規劃引領,優化空間布局。2014年以來,余杭區圍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用時11個月精心編制了《余杭區發展戰略規劃(2015—2030年)》,明確以“三城三鎮”作為全區創新創業的主要載體,進一步優化錯位發展的空間布局。其中,未來科技城以科創為核心,以夢想小鎮為引擎,以“一校一企”(浙大和阿里巴巴)為依托,集聚形成以互聯網、金融服務為核心的新型產業體系,打造杭州西部副中心、城西科創大走廊核心區;良渚文化城以文創為核心,以夢棲小鎮為引擎,以“一校一村”(浙大和良渚文化村)為依托,主攻裝備制造業前端的工業設計產業,打造功能復合的杭州北部副中心和“新硬件時代”的創意高地;臨平創業城以眾創為核心,以藝尚小鎮為引擎,以“一校一網”(浙大和中國聯通)為依托,重點發展時尚服裝、研發設計等產業,打造杭州東部副中心和時尚產業、智能制造新高地。二是策劃專項行動,攻堅重點項目。按照“策劃規劃到計劃、戰略戰術到戰役”的路徑,區委區政府選取了事關全區改革發展穩定的16個重大專項,把特色小鎮建設列入其中并作為重中之重,實施書記區長雙組長、齊掛帥,統籌調度要素資源,實施重點攻堅。夢想小鎮發展勢頭迅猛,累計引進孵化平臺40家,集聚創業項目1035個,創業人才近9800名,成為省級示范特色小鎮。夢棲小鎮集聚創新設計產業項目303個,創新設計人才1163名,成功舉辦首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成為中國首個工業設計小鎮。藝尚小鎮累計引進國內外頂級設計師20名、新銳設計師約400名,成為中國服裝行業“十三五”創新示范基地。特色小鎮帶動效應已快速顯現,發展動能進一步釋放。
二、(二)堅持硬件和軟件并進,完善小鎮功能配套
特色小鎮的功能疊加不是機械的“功能相加”,關鍵是功能融合。余杭區堅持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完善創業就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軟硬件配套,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復合型的眾創空間,最大限度降低創新創業成本。一是打造功能完備的創業社區。圍繞導入優質人口、吸引創新創業人才,完善小鎮內部專業化功能定位,做優“小而精”的空間布局,促進生產生活功能的相對集聚、專業化分工以及緊湊型開發。加快軌道交通、快速路建設,同步匹配主次干路網系統,推動形成結構完善、層次分明、快速便捷的職住通勤網絡。完善“先生態、后生活、再生產”的各類公建配套,大力引進國際國內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鋪設“萬兆進區域、千兆進樓宇、百兆到桌面、WIFI全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統籌安排居住、商業、社交、休閑、文化功能區塊,為創業者量身打造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新型社區。二是打造“圈人留人”的創業環境。圍繞創新成果的轉化和轉移,建立各類孵化平臺、創新園區、產業平臺之間的協作機制,加快研發成果轉化,努力讓更多優質項目在區內落地成長。重點打好“555”牌:圍繞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產業培育三個階段,打造大孵化器——大加速器——產業化基地的完整鏈條,全面打通空間、配套、產業、政策、招商“5大體系”;在眾創空間建設上,加快“政府辦園為主變企業辦園為主、綜合園區變專業園區、房東收益變股東收益、稅源培育變創新主體培育、量的擴張變質的提升”“5個轉變”;在產業扶持政策上,實現“直接變間接、分配變競爭、無償變有償、事后變事前、低效變高效”“5個轉變”,為創業者提供更優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三是打造“店小二式”的創業服務。轉變以往“面對面、點對點”式的傳統服務,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服務項目和服務窗口“搬到線上”,積極探索“O2O”式(線上+線下)的服務流程,構建扁平高效、互聯互通的服務體系。重點引進財務、法務、知識產權、商標代理等中介服務機構,加速組成“服務超市”。鼓勵和引導各類創新創業活動,通過面向初創企業發放創新券、組織開展“創業先鋒營”大賽等形式,59store、蝌蚪音客等70多個優秀項目經遴選獲得落戶小鎮的“金鑰匙”。
三、(三)堅持人才和資本并聯,構筑創業生態系統
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人才創業也離不開資本支持。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余杭區緊緊圍繞人才、資本兩大關鍵要素,精心構筑了“人才+資本+科技”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一是人才引領、智慧驅動。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發展理念,出臺27條人才新政,囊括分類評價、安居保障、項目補助、身份編制、物理空間、融資服務等方方面面,努力為人才拆除“圍墻”,降低“門檻”,開辟“綠色通道”,讓各類人才“進得來、留得下、有尊嚴”。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2400余名,“國千”111名、“省千”145名,總量和增量繼續列全省各區縣(市)首位。特別是夢想小鎮開園一年來,已吸引創業人才四千多名,集聚了以“阿里系、浙大系、海歸系、浙商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形成了明顯的比較優勢。二是資本集聚、多元互動。注重發揮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的磁極效應,加快資本集聚,光大資管華東區域中心、草根投資、友乾網絡科技、PA基金等一批優質財富管理機構相繼落戶,集聚和管理資本逾1700億元。著力發揮科技銀行、風險投資等各類金融機構的作用,借力資本的紐帶作用,打造總規模達78.5億元的產業基金群,實現人才與資本的良性互動。根據企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特性,還設立了扶持創業類企業的天使夢想基金、引導成長型(創新型)企業的產業投資基金和助推企業融資上市的并購基金,有效撬動社會多元資本共同推進產業發展。三是政府主推、企業主體。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余杭區修訂了新一輪產業扶持政策,包括眾創空間政策、工業與科技統籌發展政策、開放型經濟政策、現代服務業政策等體系,進一步破除束縛創新的制度瓶頸。小鎮建設始終堅持市場化導向,利用市場力量來支持大眾創業,積極引進各類孵化服務機構,引導股權機構搭建孵化平臺,目前已有硅谷頂級孵化器500 Startups、阿里百川、浙大校友創業孵化器等40余個眾創空間成功落戶,并與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16個特色產業園建立產業承接關系。通過整合集聚大企業資源參與孵化器建設,積極引導培育企業家成為創業投資群體,把浙商的“借貸文化”轉變為“投資文化”,更好地運用成功人士的資金、資源和智慧,提高新創業者的成功機率。
四、(四)堅持保護和開發并舉,傳承歷史文化脈絡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根”和“魂”。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余杭區始終注重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大力倡導歷史文化與創新文化共生共融的“嵌入式開發”,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風貌基礎上,努力建設有江南特色和人文底蘊的美麗小鎮。夢想小鎮,所在的倉前是一個擁有880多年歷史的古街,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無”糧倉等文保單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余杭區通過“保留、連接、重生”三項開發策略,在保存歷史文脈的前提下,把“天下糧倉”變為“創業良倉”,把古舊街區變為“夢想大街”,通過拆除一批、修復一批、新建一批,大力實施整治提升工程,植入互聯網基因,引進創新要素,讓古老的江南小鎮迸發出創新創業的蓬勃活力。夢棲小鎮,位于“中華文明之光”——五千年良渚文化的發祥地,擁有以原創、首創、獨創為特征的設計基因,以科學家沈括為先驅的創意靈魂,以及詩意棲居的山水田園。小鎮堅持把“創新設計+文化創意”作為原動力,受到浙大和頂尖教授團隊的青睞,已引進中科院浙江數字研究院良渚創新技術孵化園、浙大創新夢工場、設計創客街區、浙大領銜的“圖像藝術與中華文明歷史經典”重大專項工程等深度合作項目,致力于打造“設計之都、文化硅谷”。藝尚小鎮,處于杭州臨平副城的核心區,歷來與蠶桑文明、絲綢文化有著深厚淵源,出產了約80%的杭派女裝。小鎮創建伊始,就從受眾最廣的生活必需品供給鏈入手,引進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等“強援”,與法國時尚學院、意大利華夏米蘭集團建立全面合作關系,聚集意大利VDS、加拿大JAC、張義超生活館等20余家頂級設計師平臺和一大批服裝總部企業,以杭州絲綢制造文明為基因,打造國際級時尚產業總部集群,力爭再現絲綢文脈的輝煌。
二、以余杭區夢想小鎮為例
(一)夢想小鎮概況
2014年8月,在省市區謀篇布局特色小鎮、大力培育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夢想小鎮揚帆起航。夢想小鎮位于余杭區未來科技城(海創園)腹地,采用“有核心、無邊界”的空間布局,其中核心區規劃3平方公里。夢想小鎮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未來科技城(海創園)這一特定承載和基礎。未來科技城(海創園)重點建設區規劃39平方公里,是第三批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2011年被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列為全國四大未來科技城之一。起步以來,未來科技城始終堅持“人才引領、創新驅動”,呈現發展強勁勢頭。截至目前,累計引進海歸人才近2400余名,其中“國千”111名、“省千”145名,成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最為密集、增長最快的人才特區;信息經濟、健康醫療、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產業集群快速壯大,主要指標實現了超常規、超預期的增長。2016年,25平方公里重點建設區技工貿總收入和稅收分別達到2378.8億元和14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4.5%和42.3%,成為余杭區乃至杭州市的重要增長極。
依托未來科技城良好的人才和產業優勢,抓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機遇,夢想小鎮計劃通過三年努力,集聚互聯網創業者10000名,創業項目2000個,基金及投資機構300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000億元,成為眾創空間的新樣板、信息經濟的新增長點、特色小鎮的新范式、田園城市的升級版,致力打造世界級的互聯網創業高地。夢想小鎮內的互聯網村、天使村和創業集市三個先導區塊17萬方建筑于2015年3月建成投用;創業大街(倉前老街提升改造工程)4.3萬方建筑于2016年10月建成投用。
1.創新創業勢頭良好。夢想小鎮累計引進上海蘇河匯、北京36氪、深圳紫金港創客等知名孵化器以及500Startups、Plug&Play等2家美國硅谷平臺落戶;集聚創業項目1030余個、創業人才近9800名,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歸系、浙商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隊伍;有110余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融資總額達39.4億元。
2.金融機構快速集聚。浙商成長基金、物產基金、新昌投資、龍旗科技、草根投資、海邦基金、暾瀾基金等一大批金融項目相繼落戶,集聚金融機構720余家,管理資本1620億元,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金融業態。同時,遙望網絡、靈犀金融、仁潤科技等3家企業掛牌新三板。
3.創業氛圍日益濃厚。相繼舉辦中國(杭州)財富管理論壇、中國青年互聯網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品牌盛典、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等活動680余場、參與人數12萬人次,吸引了中央電視臺、德國電視一臺、西班牙國家電視臺、日本NHK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密集報道,小鎮的創業氛圍和品牌形象不斷提升。小鎮內部及周邊公共配套不斷完善,公交線路得到加密和延伸,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海創園航站樓正式啟用;眾多不同定位的特色創業餐廳完成裝修營業;創意茶館、創客健身館、銀行網點投入使用;YOU+公寓正式開業并深受創客歡迎。
4.帶動效應逐步顯現。一些孵化成功的項目已遷出夢想小鎮,進入附近的“加速器”進行產業化,周邊恒生科技園等近10個重資產的傳統民營孵化器正在向重服務的眾創空間轉型。在更大的范圍內,小鎮里涌現的創業項目和投資機構正在用互聯網思維滲透傳統產業、改造傳統企業,互聯網+農業、+商貿、+制造、+生活服務、+智能硬件等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
(二)夢想小鎮建設的主要做法
在夢想小鎮策劃和建設過程中,我們遵循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精神,秉承“產城融合、資智對接,有核無邊、輻射帶動,政府主推、市場主體,共生共榮、共享共治”理念,著力構建一個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現代科技交相輝映,辦公創業空間、職住生活配套空間、精神文化空間一應俱全的眾創空間,讓創業者們在這里追夢、造夢、圓夢。
1.堅持“三生融合”,打造四宜兼具的田園城市。夢想小鎮內的古街有880多年歷史,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無糧倉等文保單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生態環境良好,自然景觀質樸,但多年來陷于保護和開發的“兩難”境地。特色小鎮和眾創空間的提出,為古街提供了除純旅游開發、工業化帶動或房地產驅動之外的另一條城鎮化路徑,即以信息化為動力,以人的城市化為根本的新型城鎮化之路。為此,我們緊緊圍繞人的需求,確立了“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態、再生活、后生產,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開發理念。在開發中充分保護自然生態和歷史遺存,對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挖掘,對存量空間按照互聯網辦公要求進行改造提升,從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功能的有機疊加、共生共融,讓創業者進則坐擁城市配套、創業無憂,出則盡享田園氣息、回歸自然,造就一方“在出世和入世之間自由徜徉”的理想家園,成為田園城市的新典范。
2.堅持“項目組合”,構筑三位一體的創業閉環。鎖定人才和資本兩大關鍵要素,加快集聚創業服務機構,做好項目組合文章,構筑“人才+資本+孵化”的創業閉環。一是推動資智聯動發展。注重發揮創業人才和創業項目的磁極效應,加快集聚創業資本,同時借力資本的紐帶作用,帶動人才項目落戶,從而推動資智的良性互動,實現“化學反應”。二是大力培育孵化平臺。積極引進各類孵化服務機構,引導股權機構搭建孵化平臺,為企業提供專業化、市場化、多樣化的新型孵化服務。目前已引進極客創業營等40個各具特色的“種子倉”,基本涵蓋了辦公、融資、社交、培訓、市場推廣、技術研發、戰略輔導等各環節的孵化培育服務。三是強化政府引導作用。在省市區扶持下,利用好5000萬元天使夢想基金、1億元天使引導基金、2億元創業引導基金、2億元創業貸風險池、20億元信息產業基金,通過政府基金運作強化資智對接,并有效撬動社會資本。目前,天使夢想基金已為178家初創企業注入資金。
3.堅持“資源聚合”,營造充滿激情的創業生態。充分借力浙大、阿里資源,搭建平臺整合人才、項目、資本、孵化器、中介機構等各類要素,使其成為創業生態中的陽光雨露。一是打造形態完備的創業社區。兼顧創業者工作、生活、商務需求,統籌布局各功能區塊,引進各類配套項目,為創業者量身打造宜居宜業、高效便捷的創業創新生態圈。重點搭建社交平臺,通過創業咖啡、論壇沙龍、YOU+公寓等形式,著力引導創業者從分割隔離的辦公樓走向極速分享的大社區,促進信息交流和思維碰撞。二是開發公共技術平臺。引進科技文獻查詢系統和世界專利信息服務平臺,集中購買服務器和基礎軟件,向阿里購買云服務,面向創客免費開放。與浙江大學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浙大實驗室和技術平臺全面開放,重點合作共建健康醫療公共技術平臺。三是整合利用市場資源。積極引進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商標代理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組成“服務超市”,同時面向初創企業發放創新券,支持企業購買中介服務。
4.堅持“管放結合”,打造最為寬松的營商環境。圍繞初創企業特點和需求,轉變管理方式,加強服務供給,推動簡政放權,打造最為寬松的營商環境。一是降低創業成本。統一實施室內裝修,配備辦公家具,配強網絡基礎設施,達到“萬兆進區域、千兆進樓宇、百兆到桌面、WIFI全覆蓋”標準,實現拎包辦公要求。同時減免初創企業的場租、物業、能耗、寬帶等費用,最大限度降低創業成本。二是提升服務效能。轉變以往“面對面、一對一”式的傳統服務,將服務項目和服務窗口“搬到線上”,開發“O2O”云服務平臺,政府當“店小二”,著力提升服務效能和用戶體驗。三是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對互聯網創業項目放開住所要求、放寬冠名限制、推行“五證合一”,開通企業核名自助查詢終端,對需要省市審批的實行“就地受理、網絡審核、就地發照”,從而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門檻。
5.堅持“點面和合”,構筑全程接力的產業鏈條。按照“有核無邊、輻射帶動”的思路,以夢想小鎮為“點”,以周邊區域為“面”,積極打通夢想小鎮與周邊區域之間在“空間、配套、產業、政策、招商”方面的隔膜,構筑起“全景式”展現的“孵化—加速—產業化”接力式產業鏈條和企業“遷徙圖”。對于夢想小鎮孵化出來的項目,積極推介到周邊科技園和存量空間中去加速和產業化,小鎮空出來的空間繼續不斷引入新項目孵化,形成滾動開發的產業良性發展路徑,F周邊15個產業園正在申報小鎮拓展區,期望在小鎮的品牌和政策支撐下向新型孵化器和加速器轉型,手游村、電商村、健康產業村、物聯網村已經初步成型。如“遙望網絡”是夢想小鎮第一個孵化成功的項目,孵化成功后搬入未來科技城內的綠岸科技園進行產業化,目前遙望中國手游基地一期1.8萬方已經投入使用,30余家手游合作伙伴已經入駐,初步形成了手游產業集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