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貴州小城鎮發展歷程展望綠色小鎮美好未來
魯長亮 貴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王志豐 貴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摘要:小城鎮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管理單元,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貴州省小城鎮6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分析了小城鎮建設取得的成效和不足,總結貴州小城鎮建設中應該遵循的發展規律和工作方法,提出貴州應以綠色小鎮為特色的發展方向,并對貴州綠色小鎮的特點做了進一步歸納總結,為下一步貴州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提供了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貴州小城鎮;綠色小鎮;特色發展
一、發展歷程回顧
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小城鎮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小城鎮自發階段
解放后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貴州小城鎮雖有一定程度發展,但受經濟社會等大環境影響,總體上,仍處于無規劃的自我發展階段。貴州小城鎮自我發展的狀態,既是政治環境作用的必然結果,也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該階段小城鎮建設具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規模較小。小城鎮主要服務于周邊農民生產生活,受計劃經濟影響,鄉鎮企業發展較晚,第三產業不發達,小城鎮人口集聚不明顯,承載能力較弱。據1986年抽樣調查,集鎮街區常住人口平均約1000人,用地規模平均約0.1平方公里,均低于當時全國平均水平;二是布局分散。小城鎮缺乏總體規劃,加之規劃專業人才匱乏,項目選址隨意性較大,小城鎮建設以私人建房為主,街區布局零亂,大多數小城鎮還延續“一條路、兩張皮”的傳統建設模式;三是發展緩慢。以建制鎮為例,解放時全省建制鎮160個(含縣城79個),到1958年151個(含縣城78個),改革開放后,建制鎮略有增加,到1984年,增設建制鎮271個。以集鎮為例,解放時全省集鎮1600個,到1963年,增加到2100多個,到1976年又減少到1518個。
(二)小城鎮起步階段
1984年,貴州省縣城總體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規劃力量逐步向鄉鎮延伸,貴州小城鎮逐步從無序發展向有序發展轉變,從各自為陣向統籌推進轉變,從自發建設向規劃管控轉變?傮w上,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十二五”初期,是貴州小城鎮建設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費孝通提出了“小城鎮、大問題”的著名觀點,認為小城鎮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人口出路的一個大問題。貴州小城鎮建設起步階段:一是理順體制機制。1985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鄉鎮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縣區明確有1名副職分管鄉鎮建設工作。1990年,省政府印發《貴州省村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暫行辦法》,對村鎮建設的管理機構、職責以及規劃建設審批作出明確規定。2009年省人大通過《貴州省城鄉規劃條例》,對鄉鎮規劃編制、審批、修改、實施及監督等作了進一步明確,全省小城鎮建設進入依法管理的軌道。二是開展建設試點。1986年省政府啟動包括100個集鎮在內的3個100試點,并確定22個為省級建設試點集鎮。1995年省政府下發《關于實施雙百小城鎮建設試點的通知》,在全省選擇200個基礎條件較好的小城鎮進行試點。2002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重點扶持建設的100個重點小城鎮名單的通知》,重點扶持以縣城為主的100個小城鎮;三是加強組織領導。1994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決定》,1998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若干規定》,均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小城鎮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每年拿出300萬元作為以獎代補資金鼓勵小城鎮建設,且省級財政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僅2010年就下達小城鎮基礎設施補助資金近2000萬元。
起步階段,小城鎮數量從逐步增加到基本平穩。1984年全省建制鎮287個,1990年395個,2007年691個鎮(另758個鄉),截至2011年底建制鎮發展到694個(加上751個鄉,共有小城鎮1445個)。起步階段,小城鎮基礎設施從無到有。特別是道路建設,僅2010年全省建制鎮新增道路面積2825平方米,同時,縣鄉公路、供水供電已基本覆蓋,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已向小城鎮延伸。雖然貴州小城鎮建設起步有力,推進有序,但發展動力不足,建設品質不高,集聚效應不強,規范管理不夠。
(三)小城鎮加速階段
2012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召開第一屆全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每年召開一次,一次一個主題,這是貴州歷史上,第一次采取全省大會的形式單獨就小城鎮建設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從推進山地新型城鎮化來看,2010年,貴州小城鎮城鎮人口占全省城鎮總人口的33.8%,而全省城鎮化率僅30%,且全國小城鎮城鎮人口數量占城鎮總人口的45.6%,這說明貴州省城鎮化率的差距,主要在于小城鎮貢獻的城鎮化率明顯不足。貴州小城鎮在加快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戰略下,因時而動步入加速發展軌道。加速發展階段的貴州小城鎮最大的特點在于方向明確,提出立足山地實際,以100個示范小城鎮為引領,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建設以山水風光、民族風情、地方風物為特色的綠色小鎮。
貴州綠色小鎮建設:一是內涵豐富。綠色小鎮厚植于山水風光,取之于道法自然,綠色小鎮厚植于民族風情,得之于文化自信,綠色小鎮厚植于地方風物,源之于以人為本。綠色小鎮既體現了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又體現了保護傳承與經濟發展的辯證思想;二是特色鮮明。特在空間形態,強調不攤大餅,只蒸小籠,不求大,不求洋;特在產業業態,強調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特在文化生態,強調保護文化元素、突出建筑風貌、彰顯民族風格,自然與人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三是注重頂層設計。突出規劃引領,制定了小城鎮產業、風貌、交通、供水、供電等系列規劃。突出項目建設,建立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的“8+X”項目庫,并制定項目標準。突出長效機制,采取承辦制方式,確定每年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并形成制度性安排。四是突出改革發力。出臺了《關于加快100個示范小城鎮改革發展的十條意見》等系列改革舉措,從機構編制、擴權強鎮、金融支持、綜合配套、人才培養、考核機制以及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綠色小鎮擴權、放權、松綁、開綠燈,為小鎮企業減費、退稅、讓利、強服務,為城鄉居民就業、就學、就醫、謀福利。按照持之以恒、善作善成的工作要求,貴州小城鎮人口集聚功能顯著提升、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鎮域經濟實力顯著提高、綠色發展意識顯著增強,一批具有山水風光、民族風情、地方風物的白酒小鎮、茶海小鎮、紅色小鎮、屯堡小鎮、體育小鎮、苗鄉小鎮等綠色小鎮正脫穎而出。
二、發展經驗啟示
解放以來,貴州小城鎮建設經歷過“大起大落”、曾經還“停滯徘徊”、也有過“高歌猛進”。近六十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小城鎮建設要尊重發展規律,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經濟規律,尊重社會規律。違背規律的激進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脫離規律的盲目建設只會帶來南轅北轍的結果。
(一)從發展階段看,要堅持以點帶面,防止一哄而上
城市、鄉鎮、村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要素的配置,從大環境看,生產要素的配置往往按自身的規律流動,不以個人意志、不以局部調整、不以某一政策的改變而改變。人才、資金、權利等生產要素是決定小城鎮發展的關鍵,而人才數量與人口數量、資金需求與資金供給、權利分配與事權分配在城鄉體系的倒金字塔關系,又決定了小城鎮發展的階段,以及應采取的發展策略。一是人才數量與人口數量的倒金字塔。毋庸置疑,越是西部鄉鎮,單位人口基數的人才數量越;越是發達城市,單位人口基數的人才數量越大。越是鄉鎮,越需要人才支撐,但事實上,只有當城市對人才相對飽和的時候,人才才可能向鄉鎮溢出。如同紅酒杯金字塔,只有上層酒杯裝滿后,酒才能向下層溢出。當前,小城鎮建設急需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特別是規劃、金融等專業人才,如果不從改善小城鎮人才發展條件和生活環境著手,單從政府強制性指令的方式改變人才流動是不可持續的,也不能從根本上破解小城鎮發展的困局。二是資金需求與資金供給的倒金字塔?傮w上看,資金是講求效益的,投資回報率越高、風險越低的地方,資金供給量越大,而小城鎮外部交通條件亟待改善,招商引資吸引力相對較弱,融資門檻相對較高,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同時,小城鎮受制于基礎設施短板明顯、產業資源挖掘不夠等影響,需要大量財政投入和市場資本。一定程度上,政府強制性指令可以加大財政資金對小城鎮的供給量,但很難引導市場資本的全面進入,只能優先發展區位優勢好、資源稟賦好、發展潛力好,能帶來較高投資回報率的小城鎮。因此,全面開花的小城鎮推進模式既不現實,也不允許。三是權利分配與事權分配的倒金字塔。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這根針就是基層,就是鄉鎮。從項目選址到開工建設,從規劃布局到建設管理,從安全生產到計劃生育,事事在鄉鎮,責任也在鄉鎮。但是,現行的塔式級別化行政體制下,權利資源向上一級行政單元集聚,小城鎮位于最低端,很難積聚資源,特別是鄉財縣管的財稅組織架構,決定了小城鎮沒有財權,加之,若干的部門分支機構,若干的審批處罰權限不在小城鎮,而若干的“一票否決”事項像套在小城鎮頭頂上的緊箍咒,責權不對等,事權財權倒置,制約了小城鎮發展,讓小城鎮缺少了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城鎮如同戴著枷鎖的舞者。實踐證明,貴州小城鎮建設不論是起步發展階段,還是加速發展階段,都選擇了以點帶面、示范試點的發展路徑,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當前,人才、資金、權利等生產要素還沒有全面進入小城鎮,小城鎮建設要堅持以點帶面的發展路徑。
(二) 從產業發展看,要發揮生態優勢,防止好高騖遠。
產業是小城鎮發展的核心,產業興則鎮興,產業衰則鎮衰。主導產業的選擇必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從近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立足自身資源優勢,找準主導產業的小城鎮都得到了長遠發展,比如以白酒為主導的仁懷市茅臺鎮、以辣椒為主導的播州區蝦子鎮等,反之則逐步衰落。結合貴州的生態優勢,圍繞文化特色,貴州小城鎮要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培育小城鎮主導產業。一方面,發展生態農業為主導產業,主要基于以下六點:一是小城鎮是農產品的主要集散地、加工地,小城鎮與生態農業相互借力,相得益彰;二是到2020年,貴州80%的鄉鎮將連接高速通道,物流條件的改善,縮短了黔貨出山的時空距離;三是貴州電商平臺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產品代理模式,減少了中間代理環節,加快了品牌營銷,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四是隨著城鄉生活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食品安全,選擇綠色食品,小城鎮生態農業潛力巨大;五是貴州繁多的生物資源,復雜的地質環境,賦予了特色農產品明顯的地域性,形成了一批范圍相對較小、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區域布局;六是貴州大量需要脫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生態農業產業化、規;l展提供了勞動力紅利。實踐證明,生態農業的產業細分,為小城鎮產業發展提供了若干生動樣本,比如以薏仁米為主導的興仁縣屯腳鎮、以太子參為主導的施秉縣牛大場鎮、以茶葉為主導的湄潭縣永興鎮等小城鎮正逐步影響全國的同類產品市場。一方面,發展文化旅游業為主導產業,主要基于以下三點。一是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貴州小城鎮分布于青山綠水之間,有著最適宜人類居住的自然環境,經度看,位于大海洋和大沙漠之間;緯度看,位于北緯24至29度;海拔高度看,平均1110米;溫度看,平均攝氏15.3度;相對濕度看,平均75度;負氧離子濃度看,位于1000至16000之間,這些為小城鎮休閑度假創造了條件。二是全域旅游的發展環境!都~約時報》推薦并公布的2016年世界52個全球旅游目的地,中國僅有貴州和杭州上榜,且自2010年中國城市開始入選以來,貴州是唯一整省推薦地,同時,據旅游資源普查,貴州90%以上的旅游資源積聚在小城鎮,有的景區即鎮區,有的景區緊靠鎮區,小城鎮有條件成為游客的集散地、消費地。三是豐富多彩的文化環境。貴州擁有豐富的山水文化、耕讀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等,小城鎮是這些文化的重要載體,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也為小城鎮注入了發展的靈魂,尤其是以少數民族風情為特色的小城鎮正點綴于貴州青山秀水之間。實踐證明,通過長期的文化保護和挖掘,以及基礎設施的不斷提升,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的小城鎮正煥發生機和活力,如紅色文化的習水縣土城鎮、山水秀麗的貞豐縣者相鎮、吉他文化的正安縣安場鎮、苗鄉風情的雷山縣西江鎮、侗寨風情的黎平縣肇興鎮、屯堡文化的西秀區舊州鎮、冰雪運動的水城縣玉舍鎮等。
(三)從規劃布局看,要突出山地特色,防止貪大求洋。
受復雜地質地貌條件影響,貴州小城鎮多依山而建、順水而筑,或因路而起,或因礦而生。長期以來,省級層面對小城鎮規劃尤為重視,一是注重依法管理。先后發布了《貴州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辦法》、《貴州省村鎮規劃審批工作規則》、《貴州省城鄉規劃條例》、《貴州省<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等系列文件,進一步規范全省小城鎮規劃編制、審批及實施、監督等工作。二是注重技術管理。先后制訂了《以集鎮建設為重點調整和完善村鎮規劃工作的要求》、《貴州省村鎮規劃標準》(DBJ22-01-93號)、《貴州省村鎮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進一步確定小城鎮規劃的各項技術標準。三是注重質量管理。對各個發展階段選取的試點或示范小城鎮規劃作了提升要求,如1991年住建部與省政府就全國村鎮建設試點茅臺鎮的規劃召開專家論證會,2013年時任省長陳敏爾召開茅臺鎮示范小城鎮總體規劃專題會議,進一步提升茅臺鎮規劃水平。此外,近年來還針對100個示范小城鎮編制了涵蓋交通、產業、風貌、供電、供水等專項系列規劃。
盡管在小城鎮規劃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從規劃成果看,仍存在規劃空而不實、大而無用等問題,一是照搬城市規劃。有的小城鎮規劃以大為美、以洋為美,缺失自我特色,照搬城市規劃,甚至在城市規劃中才常見的“幾橫幾縱”、“幾核幾帶”等,也成為小城鎮規劃的流行語,特別是盲目追求道路截彎取直以及大尺度道路,減弱了小鎮親和力;盲目追求城市規劃的功能分區,破壞了小鎮機理;盲目追求城市景觀模式,要了盆景丟了風景。肩并肩、排對排式的規劃布局,火柴盒、打火機式的城市建筑,導致小鎮原有特色缺失,小城鎮成了城市的翻版。二是部門規劃繁雜。小城鎮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統籌性很強的工作,除了國家法定規劃外,有的小城鎮為了爭取部門資金支持,還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旅游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體育設施規劃等,甚至有些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鎮,規劃就有7、8個,但管用的不多。規劃各自為陣,甚至相互打架,不僅沒有起到規劃引領的作用,反而成了制約小鎮發展的障礙。三是規劃不接地氣。每個小城鎮都有獨一無二的空間結構、文化習俗等,都有區別于其他小城鎮的標志與符號。然而,一方面,很多小城鎮為了規劃而規劃,規劃成了形式需要,規劃成了檔案資料;另一方面,很多規劃單位不深入調查研究,閉門造車、復制拷貝,甚至張冠李戴;還有現行的小城鎮規劃標準已不適應小城鎮建設發展,比如旅游型的小鎮還在執行工業用地的比例標準,城鎮規劃人口的計算還在套用機械增長公式等,規劃既不能做到精準預測,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做不到超前引導。四是就鎮論鎮規劃。早在20世紀80年代,省級層面就提出了不能就鎮論鎮作規劃。但是,有的小城鎮仍沒有擺脫這個通病,城鄉脫節,鎮村分離,就城論城,就鎮論鎮,就村論村,各抱一攤,各行其事,缺乏區域整體發展的理念。比如鎮區緊鄰2、3公里的兩個小城鎮,規劃的教育、醫療、農貿市場、垃圾轉運系統等基礎設施就是兩套,甚至都將自身定位為縣域副中心城鎮進行規劃建設。再如有的小城鎮特色農產品種植規模很大,且有一定市場競爭力,但小城鎮規劃沒有考慮農產品集散地、加工地等因素,鎮村不能共生互補。
(四) 從建設時序看,要堅持多元投入,防止照搬照套
當前,有觀點認為小城鎮建設要堅持市場運作、企業主體,不搞“大包大攬”。其實不然,“大包大攬”也要看政府“包攬”了什么;“市場運作”也要看小城鎮處于什么發展階段。東部省份多數小城鎮已經走過了補基礎設施短板的階段,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開始溢流到小城鎮,發展自然“水到渠成”,政府做的更多是“錦上添花”的事。但是,從貴州近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小城鎮建設更多的是在補短板,補基礎設施的短板,補公共服務的短板,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明顯不飽和。因此,小城鎮建設要尊重發展規律,東西部省份小城鎮發展有差異,省內不同地區小城鎮發展也有差異,盲目搞一刀切,人云亦云,照搬照套,不符合小城鎮發展實際?茖W推進小城鎮建設,首先,要準確判斷小城鎮的發展階段。當前,貴州小城鎮處于補短板、做試點,蓄動能、加速跑的發展階段。完全靠市場運作、企業推進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往往被縣級以上行政單元截留,像東部省份搞的基金小鎮、夢想小鎮等,動輒海歸博士、百億投資,對貴州的小城鎮而言,還是比較“奢侈”的想法。留不住人才、引不進企業、融不了資金,是貴州小城鎮面臨的普遍問題,對此,貴州的小城鎮建設就應該走出自己的“貴州路徑”,堅持以政府主導為主,多元投入,共同發力。其次,要分清政府“包攬”什么。政府就是要主導小鎮的發展方向,主導小鎮的基礎設施,主導小鎮的公共服務能力。貴州每年省級財政專項補助3.5億元,用于100個示范小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帶動市州級和區縣級政府投入300多個億。如西秀區舊州鎮,近年政府投入上億元,連續4年用于舊州鎮高速公路交通聯絡線、內部路網、醫院、學校、農貿市場、污水處理設施、河道治理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隨著人居環境的改善,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越來越多的外地客商到舊州投資興業,由此可見,在政府“包攬”下,補了欠賬、補齊短板的舊州才換來了人氣、商氣、財氣。再次,要清楚政府先“包攬”什么。與東部省份小城鎮相比,貴州小城鎮建設短板太多、欠賬太多,如何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社會投入,帶動小鎮發展,就要清楚小鎮發展的“支點”,從貴州近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這個“支點”就是交通,凡是在每一輪交通格局大調整中,優先處于交通樞紐位置的,一般發展都很快,反之以前繁榮的陸水驛站,一旦被交通邊緣化后,很可能門可羅雀。特別是近年來,貴州加大交通基礎施投入,到2020年將有80%以上的小城鎮實現與高高等級公路互聯互通,誰搶占了交通的先機,誰就搶占了發展的先機。比如在貴州高速公路跨越發展時期,播州區鴨溪鎮、開陽縣龍崗鎮等抓住機遇,率先突圍;在貴州高速鐵路興起之時,玉屏縣大龍鎮、貴定縣昌明鎮等恰逢其時,異軍突起。
三、發展特色展望
貴州省2013年提出了打造綠色小鎮,點亮多彩貴州的小城鎮發展戰略。綠色小鎮,關鍵在綠色。綠色是貴州小城鎮發展的底色,也是貴州小城鎮發展的特色。綠色小鎮就是要遵循“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發展協調統一起來,融入文化、歷史、自然、人文等因素,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共生共融。
1.建設以山水風光為特色的綠色小鎮。貴州的小城鎮要么有山,要么有水,要么山水兼具,開門見山、推窗望水、山水相依、山環水抱。打造綠色小鎮,讓水在鎮中,鎮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綠中,是踐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動實踐。一是順應自然。在空間布局上,順應山形水勢,遇山就上,遇水就讓,遵循多蒸“小籠”、多串“珍珠”、不攤“大餅”的山地特色,堅持不求洋、不求大、不求高的山地特色,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打通交通通道,把山水、田園、村莊、小鎮串聯起來,實現山、水、林、田、路、村有機融合,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山地小鎮。如西秀區舊州鎮、習水縣土城鎮,沿公路或水系順勢帶狀布局;如仁懷市茅臺鎮、雷山縣西江鎮,沿緩坡或壩子依勢連片布局;如貴定縣昌明鎮、盤州市柏果鎮沿礦區或站場借勢點狀布局。二是保護自然。近年來,隨著小城鎮加速發展,保護環境、留住生態成為貴州小城鎮建設的重點,特別是小城鎮污水和垃圾治理方面,社會越來越關注,群眾越來越期待。污水和垃圾治理始終堅持從便民、為民、利民的角度出發,突出系統性治理,協調村、鎮、城各個層級,統籌規劃、建設、運營各個環節;突出長效性治理,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防止運動式治理,確保水常青、地常凈;突出市場化治理,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加快設施建設,加快系統運轉,徹底改變過去“垃圾靠水沖,污水靠蒸發”的尷尬局面。三是利用自然。綠色小鎮是貴州守住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的生動實踐,貴州的綠色小鎮不僅要保住綠水青山,還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方面綠色小鎮與農業園區結合,依托山水生態優勢,大力發展農貿加工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建設優勢農產品綠色小鎮,讓生活在小鎮的居民就近就業、安居樂業;一方面,綠色小鎮與旅游景區結合,把山水引到城鎮里面來,把城鎮融合到山水之間去,提升綠色小鎮綜合服務能力,讓來到小鎮的外地游客心向神往、流連忘返。
2.建設以民族風情為特色的綠色小鎮。文化是小城鎮的靈魂,特色是小城鎮的名片。貴州綠色小鎮文化豐富,更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為綠色小鎮積淀了多彩的人文資源。既有各具特色的侗族風雨橋、苗族吊腳樓;又有魅力獨顯的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物質的歷史遺存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相融并存,形成了綠色小鎮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一方面注重固態文化保護和傳承。突出傳統建筑的保護,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街道、古建筑,采取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原貌,對不同年代的傳統民居,采取保留外部原貌、完善內部功能的方式推進民居保護,做到既保護了民居,又方便了群眾。突出傳統建筑的傳承,深入挖掘和提煉地方文化元素,并應用到當地建筑上,形成自己的建筑風格,彰顯綠色小鎮的可識別性,實現民族風情與建筑特色的“天人合一”。如西秀區舊州鎮保護和傳承屯堡建筑,把石頭工藝發揮到極至,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石板建筑錯落有致、層層墊墊。播州區楓香鎮還原黔北民居風格,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墻,更是將黔北綠色小鎮建筑元素挖掘提煉得淋漓盡致。一方面注重活態文化保護和傳承。活的文化遺存,更能讓人記得住鄉愁,更能讓人體味到價值和意義。貴州綠色小鎮要保護的不只是文化的“形”,還有文化的“魂”。突出文化的多樣性,把文化傳承和文化發展結合起來,重點保護和繼承了一批民族歌曲、地方戲劇、傳統服飾、特色小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小城鎮為載體,建立了貴州的文化資源庫,集中展示了貴州文化的多姿多彩,讓小城鎮成為文化和歷史的“活化石”。如平壩區天龍鎮的屯堡地戲,由原始儺戲發展而來,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表現形式,成為了小城鎮鮮活的文化名片。三都縣都江鎮的水書摩崖,將神秘而獨特的水書文化展示共享,在小城鎮形成了手抄、口傳的水書習俗。
3.建設以地方風物為特色的綠色小鎮。貴州物產豐富,國酒茅臺、民族醫藥、茶葉等土特名產和玉屏簫笛、安順蠟染、思州石硯等手工藝品馳名中外,為綠色小鎮生產特色商品、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夯實了基礎,形成了貴州綠色小鎮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形態。一方面傳承工匠精神,提升內涵。受制于人口、市場、地理等因素的影響,貴州小城鎮很難培育出高產值、大體量的工業產業。貴州綠色小鎮另辟蹊徑,走精品化、聚集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從量的追捧轉變為質的追求,將標準化、規;墓I加工模式,轉變為個性化、柔性化的定制生產模式。從生態農業、小商品制造業出發,將傳統的綠色、有機、手工的傳統生產方式聚集、保護起來,通過注入“工匠精神”的內涵,為小城鎮特色和風物打造品牌,提升品質。如雷山縣西江鎮的銀飾、六枝特區巖腳鎮的手工面條、鎮寧縣黃果樹鎮的蠟染等。一方面創新運營模式,促進發展。近年來,國內出現了一股“IP”熱,貴州綠色小鎮就將這種“IP”模式運用到城鎮產業經營中。通過“內容+平臺”的模式,以文化、生態、特產為依托,做強內涵、做大品牌,夯實內容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搭建產業發展平臺。比如圍繞紅色文化而發展旅游產業的習水縣土城鎮、甕安縣猴場鎮,圍繞自然生態優勢發展生態農業的黔西縣素樸鎮、水城縣米籮鎮等。抓住小城鎮的核心內涵和核心競爭力,再發展配套產業,不斷拓展小城鎮產業外延,在工業內涵的基礎上做旅游,在農業內涵的基礎上做商貿,充分展示貴州綠色小鎮的特色風物,并助推特色產業做精做強。
四、結語
歷經60多年建設,貴州小城鎮,特別是100個示范小城鎮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改革創新、基礎建設、產業培育、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貴州小城鎮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貴州小城鎮建設,必須以“山水風光、民族風情、地方風物”為特色,打造綠色小鎮。按照“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采取“以點帶面、典型示范”的方法,突出生態優勢、突出山地特色,積極發動全社會力量,多元投入、重點建設,推動貴州小城鎮有序、高效、特色化發展。小城鎮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小城鎮建設永遠沒有完成時,下一步,貴州小城鎮要結合中央特色小鎮的發展要求,圍繞貴州脫貧攻堅的工作大局,更好更快的建設發展,在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