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與新型城鎮化
秦虹
2015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對特色小鎮建設作出重要批示:“從浙江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探索實踐看,抓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崩羁藦娍偫、張高麗副總理也先后做出批示,要求各地學習浙江經驗,重視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著眼供給側培育小鎮經濟,走出新型的小城鎮之路。在中央主要領導批示之后,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特色小鎮發展。特色小鎮是新時期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對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意義重大。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是農民落戶城鎮的新空間。2016年末,全國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為41.2%,比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低了16.2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首要任務是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居住證制度改革,主要解決農民落戶城鎮的問題。其次是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市民素質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軟實力”,是新型城鎮化成功的重要標志。農業轉移人口素質能否有效市民化,關系到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決定著城鎮的面貌和未來。再次是同城同待遇。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特色小鎮是城與鄉在空間上的結合點,是農民落腳城鎮的第一步,最有條件達到人口城鎮化、素質市民化和同城同待遇,實現就地城鎮化。
二、形成城鎮化有序發展的新格局。在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0%以后,按世界各國的經驗和規律,城鎮化的發展將從過去孤立的、相互競爭的城市發展模式向相互聯系的、協同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轉變。在空間,從分散的城鎮化向城市群發展的格局轉變。因此,可以預見,未來城市發展將由少數城市攤大餅式、首位度極高的發展格局轉變為矩陣式、網狀化的城市群(帶)發展的格局。而特色小鎮建設將是這些城市群(帶)的有機、基礎細胞,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成為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三、承載產業轉移和創新的新平臺。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的“鎮”,也不是產業園區、景區的“區”,一般布局在城鎮周邊、景區周邊、高鐵站周邊及交通軸沿線,適宜集聚產業和人口的地域。從生長空間的角度來看,高房價、空氣質量、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已經嚴重制約著大城市的發展,以致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外溢的趨勢。從生產力布局優化規律看,生產力配置一定要在功能的集聚與擴散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生產、生活、生態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外溢的人口和產業,需要新的空間來承接。從地理空間、政策支持、生態環境方面衡量,特色小鎮都可以很好地匹配。同時,特色小鎮根據區域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是聚集特色產業,融合文化、旅游、社區等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
四、投資消費結構升級領域的新熱點。從未來趨勢看,我國已經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從消費升級角度看,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由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由產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由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消費、由規;瘶藴驶M轉向個性化品質化消費、由忽視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的消費轉向更加生態、綠色、安全的消費已成為共識。居民消費的特點已經從模仿型排浪式的基本消費逐步轉變為個性化、多樣化的高品質消費,特別是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這些領域的消費需求快速增加,而且現在看挖掘的潛力非常大。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使供給能力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而特色小鎮正是突出特色而打造,彰顯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態特色,“一鎮一風格”,彰顯民俗文化傳承,滿足消費結構升級后的旅游、體驗、居住等需求,成為投資關注的新熱點。
五、擔當縮小城鄉差距的新橋梁。如何縮小城鄉差距,解決好“三農”問題,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也關系到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能否實現。因此,面對日益凸顯的城鄉差距擴大化,縮小城鄉差距已經成為了我國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方面。新時期我國發展特色小鎮,要求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民俗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鎮;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新型小鎮;要求形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通過特色小鎮建設可以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均衡配置,不斷提高小城鎮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形成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因此,發展特色小鎮,是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問題、建設美麗鄉村的助推器,是發展現代農業,引領農民致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縮小城鄉差距的新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