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歷史經驗與脫貧增收的長效機制
袁曉勐
摘要:黨的十八大開創了脫貧攻堅的新局面,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礎。要繼續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做好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完善穩定增收長效機制,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走向共同富裕。
關鍵詞: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 長效機制
作者簡介:袁曉勐,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公共政策、新型城鎮化等。
當前,脫貧攻堅到了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如期打贏這場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也是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真抓實干,協同推進,努力構建起穩定脫貧增收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一、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巨力推動下,各地區黨委政府采取超常規舉措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年均減貧1300萬人以上,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到3046萬人,累計減少6853萬人,總數超過了英國或法國的全國人口;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3.1%,累計下降了7.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18年2月1日),15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已經和正在退出摘帽,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2017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377元,是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69.8%,比2012年提高了7.7個百分點,2013-2017年實現了年均實際增長10.4%,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高了2.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18年2月1日),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中央做出新的部署,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下一個階段,就是從農村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走向共同富裕,脫貧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標。
二、脫貧攻堅的歷史經驗
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巨大成就,艱苦的實踐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1.高度重視、合力攻堅
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體制機制,建立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責任體系。習近平總書記30多次親自調研,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拔寮墪洠ㄊ∈锌h鄉村)一起抓”,由省委書記省長起,層層簽立“脫貧攻堅”軍令狀,全力打好這場硬仗。全國共有近280萬名干部駐村幫扶,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研究解決脫貧問題;43萬名第一書記駐村任職,發揮“領頭雁”和“指揮員”作用,有效打通了精準脫貧“最后一公里”,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顯著提升??梢哉f,這在中國和全世界的減貧戰爭史上,參戰規模和投入的兵力都是空前絕后的。
2.精準扶貧,消除偏差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建立精準幫扶的工作體系。一改過去“大水漫灌”的辦法,提出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持之以恒以“繡花”功夫抓落實。通過貧困戶建檔立卡等措施,做到了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從而實現精準脫貧,有效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問題,落實了責任、政策、投入、動員、監督、考核等六大體系,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扶貧效率損失和政策失靈,讓群眾認可,能經得住時間檢驗。
3.整合資源,聚焦支持
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建立與攻堅戰要求相適應的投入體系,集中優勢兵力,保證扶貧項目、進度、資金、人力調配形成合力。2012年全國專項扶貧資金不到500億;2017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已突破1400億元,貧困縣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達2956億元(國家扶貧辦.2017年12月27日)。還有多渠道的金融支持,小額扶貧信貸3年累計放貸4300多億,惠及了1100多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再貸款已經放貸1600多億,支持幫助帶動脫貧的龍頭企業;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發行3500億以上金融債(國家扶貧辦. 2018年3月7日),專項支持易地扶貧搬遷。
4.因地制宜,多措并舉
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的政策供給,建立上下聯動、針對性強的政策體系。瞄準了靶心,號準“脈”,分類施策、綜合施策,對癥下藥。從易地扶貧搬遷破解“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到“以產業促就業”助力脫貧,再到實行大病救治、助殘解困等,“五個一批”全面推進,“含金量”前所未有。2017年以來,已完成340萬貧困人口搬遷任務,健康扶貧救治421萬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發展電商扶貧帶動274萬貧困戶,光伏產業扶貧惠及了80萬貧困戶,旅游扶貧覆蓋了2.3萬個貧困村(國家扶貧辦.2017年12月27日)。貧困地區二三產業加快發展,2017年農民家庭二三產業經營凈收入人均897元,增長20.4%,增速比一產經營凈收入高了17.2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18年2月1日),帶動作用明顯。
5.全社會參與、跨區域幫扶
堅持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建立有效的宣傳動員體系,舉全國全社會之力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中直機關定點幫扶,東部對口幫扶西部,攜手向貧困宣戰。企業也開展了“萬企幫萬村”行動,2.6萬家民營企業踴躍參與。貧困人口發揮主體作用,真抓實干,提升內生動力。社會各界廣泛行動,目前僅“中國社會扶貧網”注冊用戶已超過1000萬,發布幫扶需求200多萬條,對接成功超過120萬條(國家扶貧辦.2017年12月27日),為脫貧攻堅取得的突出成效打造了宣傳環境、集結了人民智慧。
三、脫貧增收的重點和難點
實現穩定脫貧增收,要精準地知道,貧困人口集中在哪些地方,是哪類人群,脫貧增收的難點在哪兒?
從集中分布區域上看,目前全國貧困人口3046萬,貧困發生率超過18%的縣還有110個,貧困發生率超過20%的村還有16000多個(國家扶貧辦. 2018年3月7日),其中,1000 多萬貧困人口集中在民族八省區(國家民委.2018年8月15日)?!叭齾^三州”(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區和四川涼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貧困人口發生率達14.6%(國家扶貧辦.2018年8月22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11.5個百分點,有的地方1/5左右人口達不到溫飽水平。這些地區是總書記指出的深度貧困地區,是目前我國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地區。它們大部分地處偏遠,交通閉塞、信息不靈、生態敏感、發展基礎薄弱,既面臨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還面臨著產業發展難、脫貧增收成本高的雙重壓力。
從重點人群看,“十三五”規劃易地扶貧搬遷1000萬人,截至目前,還有660萬人生活在不適宜居住地區,需要搬遷移民,相當于整個三峽移民人數的5倍。當年三峽移民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用了10多年的時間才完成,而現在僅剩下3年的時間,要做完三峽移民五倍的工作。而且還要保障所有搬遷貧困群眾搬得出,住的穩、能致富,實現安居與樂業并舉的任務十分艱巨,要集中力量重點攻堅解決。
從難點人群看,現剩余的3000萬貧困人口中,有一半人以上是因重病、殘疾致貧和返貧的,還有超過15%以上是65歲以上的老人,基本缺失了勞動能力,這些人口脫貧僅靠傳統的扶貧方式是很難實現的。他們不僅僅是缺乏勞動能力,增收致富的來源和途徑有限,而且,其中很多人因長期受疾病、殘疾和年邁的困擾,缺乏了擺脫增收的信心。
從特殊人群看,3000萬貧困人口中,還有少數人是通常被人們稱為“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人群。他們既不是疾病纏身、也沒有殘疾,大部分人還年富力強,就是不愿意勞動,躺在貧困人口賬簿上,等著送糧送錢送物、送政策??吹剿麄儾桓苫?,也能“滋潤”地生活,勤勞致富老百姓心里會不平衡。不僅對脫貧攻堅戰有影響,而且還嚴重影響了其他人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和動力。對這類特殊人群,需要用特殊的辦法激勵他們勞動脫貧、勞動致富。
可以看到,過去的幾年歷程,從精準扶貧走到脫貧攻堅,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最難的一部分,正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往后脫貧增收的難度越大、成本越高、見效也越慢。
要繼續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聚焦主戰場,加快從注重找準幫扶對象向更加注重精準幫扶穩定脫貧增收轉變,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實行差異化政策,精準發力拔窮根,切忌“一刀切”、喊口號和好高騖遠。要因地制宜,對深度貧困地區,給予特困性幫扶政策,對“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堅決搬遷移民;對有資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要找準資源,正確使用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增收。要因人施策,對有生產能力的幫助發展產業、解決就業,激發內生動力“造血”;對沒有自救能力的用制度加以救助,實施兜底“輸血”。在保障兜底措施設計上,要多做雪中送炭,不搞錦上添花,堵塞制度漏洞,防止出現“脫貧福利陷阱”,扭曲了扶貧本質、影響了社會正氣。
四、構筑脫貧增收的長效機制
脫貧增收已經跨入新歷程,必須繼續深化脫貧攻堅既有的實戰經驗和舉措,還要因地制宜,以更加創新的辦法、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實推進農村牧區群眾穩定增收奔小康。
脫貧和摘帽的初期,一些地方和群眾脫貧增收的基礎還比較薄,抗打擊能力比較弱,經不起風浪和折騰,一遇風吹草動,就很容易功敗垂成、再度返貧。所以,要加快從注重減貧進度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轉變,讓脫貧成效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對已經脫貧的貧困戶要繼續跟蹤觀察,做好后續幫扶,不能馬上完全松手,還要“扶上馬再送一程”,確保“不讓一個人掉隊”,同全國人民一道增收致富奔小康。
2.要強化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
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著力在產業振興上下功夫,解決脫貧之后農村牧區如何長遠發展。從過去的實戰經驗看,有些地方只關心當前脫貧,在抓增收產業項目上,直接給貧困戶發錢送物搞“轉移支付”,項目本身并沒有真正成為脫貧增收的長久穩定來源,實際上成了一種“急救”措施,出現不可持續發展的苗頭,導致“年年扶貧卻年年貧”。所以,必須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政治多方面要求,用市場的思維和邏輯構筑產業,這才是持續穩定增收的治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講“一個地方發展,關鍵在于找準路子、突出特色”。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種養習慣,按照市場需求、市場機制選擇項目,確定規模,搭建平臺,集中扶持。項目是否成功,關鍵是要通過市場的檢驗。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區往往也是生態環境保護比較自然、民俗文化保持比較傳統的地區,發展生態產業、休閑農業、綠色種養產業、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鄉村旅游產業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與鄉村振興統籌,找好結合點,編好麻花辮、打好組合拳,真正讓鄉村美起來、農牧民富起來。
3.要善于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要從注重外部幫扶向更加注重外部幫扶與激發內生動力并重轉變,首先要扶志,如果不扶志,即使一時在外界幫助下脫貧,也可能會隨著后續幫扶乏力再度返貧,脫貧目標難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每個人心中都有“人窮志不窮”的勁頭兒,要激發貧困群眾自尊、自愛、自強意識和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由國家“要我脫貧”的被動轉變為“我要脫貧”的主動。這不單要靠政策和投入的激勵以及百萬扶貧干部的直接幫扶調動,更依靠長期留在農村牧區的返鄉青年、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和帶動。要適度加大對這些“帶頭大哥”在政策、資金和資源上的傾斜力度,培養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生力軍。
4.要著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代際傳遞是國際現象,一代貧困,如果不能有效根治,將導致下一代重復貧困。對此,必須鏟除根源——抓好教育。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區多是偏遠山村牧區,教學條件和教育質量相對落后,這里不僅僅需要上得起學,完成義務教育。還要爭取讓孩子們上好學、不厭學,也能像城里同齡人一樣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簡陋的教學條件和設備可以完善和更新換代。但,人往高處走,優秀教師很難長期留在貧困地區。借助互聯網的遠程教學模式就很值得借鑒和推廣了,由一位遠程優秀教師在網上講課,一位當地教師在課堂上助教解讀,與學生互動。這種模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受益,還培訓了當地鄉村教師,能從根本上提升教育資源水平。還要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扶貧,特別是對農牧區婦女、兒童和青少年,要從小、從日常生活中培養他們的健康觀念、改善個人衛生習慣和生產生活衛生環境,這也是從源頭切斷代際傳遞的一項重要措施。
5.要加快完善相關機制建設
脫貧增收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必須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大扶貧格局,加快完善各項保障和增收機制。要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體系,不能“一切免費”和“全程免費”,要善用“有償化”投入和利益聯結手段激發內生動力,提升管理運營,才能確保項目效益和持久發展,做好產業支撐和拉動。要創新生態補償機制,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拓寬脫貧增收渠道;要完善教育扶貧和社會保障機制,努力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扶貧沒有旁觀者,要加快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動員更大更多的力量助貧扶貧。退出獎勵機制和后續扶持機制也是保障穩定脫貧增收的關鍵,在一定時期內讓其繼續享受脫貧相關政策。要堅守“一張藍圖繪到底”保障機制,注重科學規劃、繪好藍圖,穩步推進,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一屆接著一屆干。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7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明顯減少 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加快增長,2018年2月1日
[2]劉永富.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7年12月27日
[3]侯雪靜、劉慧、胡浩.劉永富: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從“打贏”向“打好”轉變——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N].新華社2018年3月7日
[4]黃承偉.我國精準扶貧實踐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民主與科學.2018年第1期
[5]單士兵.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要協調推進[N],經濟日報,2018年3月29日14版
[6]李富根,魏博.上下同欲 聚力脫貧攻堅[J],今日中國,2017年08期
[7]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國發〔2016〕64號,2016年11月23日
[8]國家民委.2017年民族地區農村貧困監測情況,2018年8月15日
[9]胡光輝.談談如何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N].人民日報. 2017年01月23日 16 版
[10]劉永富.認真貫徹習近平扶貧思想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J].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