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學校標準化與農村教育質量提升
蔣 培
摘要:面對當前農村微型學校發展過程中所遇到教學設施建設滯后、生源不斷減少、教師人才隊伍落后等問題,教育主管部門不能簡單地通過政策制度的規定來撤并與調整農村微型學校。而是應該結合各地農村社會實際,從政策制度、經費支持、學校管理、教師人才培養、教學模式變化等方面來逐步提高農村微型學校的教學質量與實現標準化教學。最后,通過農村微型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才能為農村教育質量提高助一臂之力,也是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村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關鍵詞:微型學校;標準化;教育質量
作者簡介:蔣培,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領域:農村與產業社會學。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鄉村振興首先要振興教育。鄉村教育是當前教育體系中較弱的一個環節,如何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成為當前全社會面臨的重要難題。十九大報告對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也做出相應說明。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梢?,黨和國家都把農村教育放在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把農村教育搞好,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地發展。在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農村教育面臨很多情況變化與不確定性。一方面,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農村地區大量生源進入城市學校導致農村地區的很多學校面臨著學生越來越少的局面。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提高農村教育水平,自本世紀初國家就出臺了一系列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來應對困境,卻出現了其他一些教育不公平問題等。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但卻有可能使得一些偏遠山區學生失去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很多學生因為上學距離增加難以入學等。深入分析來看,在這些問題與困境中,當前農村微型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問題是農村教育所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需要全社會都加以關注與重視。
一、農村地區教育政策的變化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微型學校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受到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地方經濟、地方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學界對微型學校的定義仍存在著爭論,但是相關定義一致認為學生數量少是微型學校的基本特征。在我國一般把學校中學生數量少于100人的學校稱為微型學校。也有學者對農村地區的教學點比較關注,把各類教學點納入微型學校的范疇。根據微型學校已有的研究情況以及我國農村教育的特點,筆者認為微型學校一般是指學生數量少于100人的學校(包括各類教學點),大部分位于農村地區,主要是為了滿足周邊農村地區學齡兒童就近上學的目的而設立的學?;蚪虒W點。微型學校在農村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微型學校仍然會大量存在,對于微型學校的發展需要改變過去一味尋求撤并或取消的應對方式,而是應該堅持正確對待、大力扶持、保障公平的理念與原則來不斷促進農村微型學校健康、有序地發展。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工作,形成了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人口流動現象。在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過程中,農村學校學生數量也大幅下降,各種微型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對此,國家曾出臺相應的教育政策制度來予以應對,對農村學校進行重新調整與布局。
表1 農村學校布局與調整政策梳理
時間 |
教育政策及主要內容 |
2001年 |
國務院出臺文件《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報送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的通知》。相關制度政策出臺,有助于對農村地區的各類學校布局進行重新規劃與調整。但是,在實際調整過程中,很多地區出現走偏、走錯的現象,導致很多偏遠地區學生上學距離增加、學生上學成本上升、農村輟學率上升等問題。
|
2004年 |
教育部、財政部出臺政策《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兩基”鞏固提高工作的意見》,該意見要求對于地處偏僻的教學點應予以保留,努力保持教育公平,為各類偏遠地區學生保留相應的教學點與學校。 |
2006年 |
教育部連續頒布《關于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保證低年級學生就近入學是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前提。 |
2009年 |
教育部出臺《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專門針對各地撤點并校等布局調整行為提出要進行城鄉統籌,要符合國家基本辦學要求,并要求考慮農民負擔和地區學齡人口的實際情況。 |
2010年 |
教育部頒布《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包括薄弱校改造問題、大班額問題、擇校問題、農民工隨遷子女問題以及留守兒童問題等。 |
2012年 |
國務院出臺《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暫?!鞭r村義務教育學校撤并,并且要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備案。 |
經過這十幾年時間的調整,農村學校尤其是小學學校與教學點數量有了大幅度的減少。根據教育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上世紀末期以來,農村小學學校與教學點數量一直是呈現下降趨勢。根據圖1顯示,1997年,全國農村學校數量超過51萬所,農村教學點超過18萬個;但是,到了2016年,農村學校數量降至10萬所,農村教學點降至8萬個。同時,農村在校生人數從1997年的9560千萬減少到2016年的2891千萬。雖然說農村學校與教學點數量在不斷減少,但是現有的農村微型學校以及教學點數量仍然保持在一個高位,需要各級政府與教育部門從各方面正確引導與加強管理,確保各類農村微型學校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教師人才隊伍建設、教學條件保障等工作全面做到位。同時,經過國家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政策的實施之后,基本上確立了“保障學生公平教育機會為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學校布局調整”的原則??梢?,保障教育公平是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的第一位任務,尤其是一些西部偏遠山區的農村微型學校需要保留下來為當地農村學齡兒童提供義務教育的機會。
圖1 農村學校與教學點數量變化顯示圖
在過去十幾年中,除了農村微型學校與教學點數量的不斷下降之外,各地區的農村學校與教學點分布也不均衡,尤其是一些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口大量外流,各類農村微型學校數量不斷增多。根據教育部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不同地區之間農村學校分布存在著差異。
圖2 2016年全國各地區農村學校與教學點數量分布圖
根據圖2數據顯示,當前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與教學點分布比較分散,東部地區比較集中。從各類農村微型學校以及教學點數量統計來分析,河南、廣西地區的數量最多,超過10000個;北京、天津、上海等發達省市的教學點數量很少。這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化率高的地區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基本完成,相對分散、小規模的農村學校數量較少;另一方面,已有研究顯示中西部地區農村學校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一些農村微型學校、教學點等對于保障周邊地區學齡兒童的教育機會有著積極作用。
綜合分析來看,當前全國各地農村仍存在著大量的微型學校、教學點等,這不僅是國家教育部門的農村學校布局政策經過幾十年調整后農村教育發展的要求,更是當前全國農村教育現狀與農村學校發展狀況所決定的。農村微型學校在農村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一是當前農村地區仍然有大量的學齡兒童需要就近上學保證公平的教育機會。農村地區居住格局比較分散,為了能夠給更多孩子有公平教育的機會,各類微型學??梢杂行У匚罩苓叺貐^的學生上學。二是微型學校立足于農村社會,更具有地方文化的特點。不同的農村區域在社會結構、社會關系、地方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農村微型學??梢院芎玫厝谌朕r村社會,通過更符合農村社會特點的教育方式來滿足農村學生的教育需求。三是農村微型學校是農村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無論從學校規模還是教學質量來看,農村學校都難以與城鎮學校保持一致,但從人才培養階段來說,農村學校是培養人才尤其是農村人才的起步階段與重要平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行鄉村振興戰略,其中最重要一個條件就是農村人才的培養,而這其中農村學校將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農村微型學校發展面臨的問題
農村微型學校對保障農村教育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農村微型學校在后續發展過程中面臨不少問題與困境?!拔⑿蛯W校不能得到政府的認可,從而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偏遠地區工作環境惡劣,有經驗的教師不愿意到這些學校任教;教育資源短缺如教學設備、教具、方法指南、輔導書等的匱乏,導致微信學校的教學質量下滑?!?span class="MsoEndnoteReference">[2]隨著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學齡兒童開始進入城鎮中小學校接受學校教育,導致農村學校的生源不斷減少。同時,各類微型學校的學校建設、教師人才隊伍培養、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都嚴重滯后,如不很好地應對這些問題,農村微型學校將會面臨教育質量下降、生源減少的惡性循環,終將難逃被撤并的局面。
(一)農村微型學校發展理念的缺陷,功利主義價值取向過強
農村微型學校發展理念仍然比較滯后,難以有效地促進各類微型學校的持續發展。從我國教育發展現狀來分析,教育政策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對農村教育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可以從近十幾年來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中反映出來。所以,教育政策制定者對農村微型學校發展的理念至關重要。然而,當前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在對待農村微型學校發展仍然存在認識不深刻、避重就輕等問題。在城市化過程中,由于人口流動對農村地區部分學校進行適度調整或重新布局,這符合農村社會發展的現實。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卻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教育發展觀念,而是從管理方便、資源整合、減少負擔等方面入手來進行調整,結果導致農村教育問題在短時間內不斷加重。
由于這種錯誤教育發展觀念的影響,當前農村微型學校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遭遇不小的阻力。一是農村微型學校被邊緣化。在相關政策與制度制定過程中,雖然政策制定者已經改變之前排斥微型學校的觀念,但是仍存在不夠重視微型學校發展的想法。制定的教育政策也沒有有效地向農村微型學校傾斜。二是教育管理者沒有認識到農村微型學校對農村發展的重要意義。農村微型學校的發展不僅是一個學?;蛘呓虒W點學生的培養,更是周邊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耙渣c帶面”的發展模式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引領意義。實現農村微型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對周邊農村社會有較大的輻射作用,不斷創造出新的發展動力與發展契機。
(二)農村微型學?;A設施建設不足,無法滿足正常教學需求
當前,農村地區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大量人口進入城市謀求生計,農村學校中學生數量不斷減少。按照以往的學校建設與發展制度要求,上級教育部門往往按照學校在校生人數給予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但由于大部分微型學校在校生數量不超過100人,甚至部分教學點學生數量只有個位數,相應的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就面臨著資金不足、建設滯后等困境。例如,按照學生數量來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經費,大部分微型學校都難以得到足夠的資金來進行校舍改建以及相應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絕大多數微型學校在硬件設施上都有相應的教學樓、運動場、廁所等,但是這些設施大多陳舊簡陋,缺乏維護,很多達不到國家標準。在日常教師教學輔助工具使用情況方面,在傳統的粉筆、黑板、實物教具等使用方面,農村微型學校與城區學校之間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在投影儀、多媒體、電腦設施等使用方面,相應的差距拉得較大,這也是農村教育教學質量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根據教育部2017年的教育數據統計,我們根據小學辦學條件情況做一個數據分析,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2017年不同區域小學學校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狀況
|
城區 |
鎮區 |
鄉村 |
教學及輔助用房(平方米) |
4051.127 |
2515.418 |
800.3609 |
行政辦公用房 |
744.282 |
407.503 |
119.3822 |
生活用房 |
1313.072 |
1330.713 |
453.636 |
其他用房 |
1220.559 |
460.9754 |
134.8351 |
運動場面積(平方米) |
5566.714 |
4433.74 |
1752.289 |
圖書(冊) |
27019.66 |
15090.71 |
3659.814 |
計算機(臺) |
156.9728 |
76.40988 |
20.42372 |
教室(間) |
33.79061 |
22.64703 |
9.010057 |
固定資產總值(萬元) |
1221.483 |
628.1619 |
171.5226 |
學校數量 |
28841 |
54821 |
186345 |
數據來源:教育部網站。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鄉村學校在基礎設施方面與城區、鎮區學校還有不少的差距。首先,從學校用房方面來分析,教學及輔助用房(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語音室、體育館)平均每個鄉村學校與城區學校有4倍之差,與鎮區學校有2倍之差。其次,從運動場面積來看,平均每個鄉村學校與城區學校有2倍多的差距,與鎮區學校有1倍多的差距。再次,從計算機數量上來比較,平均每個鄉村學校與城區學校將近有7倍之差,與鎮區學校將近有3倍之差。最后,從固定資產總值方面來看,平均每個鄉村學校與城區學校有6倍之差,與鎮區學校有將近3倍之差。
(三)農村學生數量進一步減少,微型學校數量增多且教學質量下降
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農村學生也隨之進入城市進行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農村學校學生數量的減少,影響農村學校整體的教育質量,進而造成更多的學生進入城市接受教育。當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生活,農村學校的受教育學生數量不斷下降。同時,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的影響,重視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家庭持有的觀念?!霸倏嘁膊荒芸嗔撕⒆拥慕逃?,是中國父母重視子女教育的直接表現。因此,在農村教育質量不斷下降的背景下,大量農村家庭就想方設法把子女送入城區學校接受教育,讓子女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大量的農村父母到城市中“陪讀”現象早已成為不少地區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正是這種教育觀念與教育方式的影響,導致農村學校的受教育學生數量進一步下降,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學生也來越少,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也越來越低。
圖3 不同區域小學在校生數量統計圖
從圖3中,我們可以發現,除去一些人口增長與統計口徑方面的因素,城區與鎮區小學的在校生人數基本上是穩中有增;而農村小學在校生人數在這二十年期間快速下降并且還有持續下降的趨勢。隨著農村生源不斷減少,各種微型學校的數量也將有所增加,學校建設和發展經費將會不斷減少,這將會對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四)農村教師人才流失嚴重,教師質量下降嚴重
從當前鄉村微型學校中教師人才引進、教師隊伍培養以及教師福利待遇方面的情況來看,仍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農村教育質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一是教學環境與教師待遇問題。由于很多農村地區地處偏遠山區,交通條件不便利,政府投入不足,造成很多農村教師生活在一些條件較差的環境中,生活條件艱苦難以留住一些優秀的教師。此外,在一些農村地區,相應的教師待遇也難以與城區教師相比較,更沒法吸引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長期在農村學校任教,每年都會有大量農村教師向城市進行流動。根據已有研究顯示,重慶、河北、河南、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地的教師工資為2000-3000元/月,有些地區的教師需要做兼職以補貼家用[3]。雖然教育部門已經實施“免費(公費)師范生”項目,每年都會有一些應屆大學畢業生進入農村學校任教,但是如果農村教師教學、生活環境沒有根本改善,教師待遇沒有穩步地提高,該項目也只能有一個好起點,難以留住優秀教師長久在農村學校任教。
二是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首先,農村微型學校的教師人員中代課教師比例較大。通過2017年教育部統計數據分析,我們發現農村地區的代課教師和兼任教師超過85000人次,鎮區人數不到53000人次,城區人數不到52000人次[4]。從各區域的所有教師人數上來分析,農村地區專任教師所占據的比例也最低,具體見圖4。而這些情況在農村微型學校則更加明顯。根據已有的研究顯示,在微型學校代課教師的比重超過20%,而在一般學校代課老師比例不超過5%[5]。其次,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微型學校中教師年齡偏高。根據已有研究發現,微型學校教師隊伍平均年齡超過46歲[6]。最后,微型學校中高學歷教師數量偏少。當前一半以上的微型學校教師學歷在高中(中專)及以下學歷。
圖4 不同區域小學各類型教職工比例分布圖
三是農村教師專業知識培訓流于形式,學校缺乏足夠重視。由于當前大部分農村教師相應的專業知識難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訴求,需要進行各類專業知識培訓來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能力。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培訓并沒有從農村教育的實際出發來進行針對性的教師培訓,而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與考核,簡單地設置一些相應的培訓項目,沒有起到有效培訓與提高農村教師專業素質的效果。
三、農村微型學校標準化的建議
面對當前農村微型學校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需要政府、社會、學校等多方面都積極參與農村微型學校改革與發展事業中去,不僅要完善頂層政策與制度的設計,更需要從現實問題入手來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法。把農村微型學校的發展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納入農村持續發展體系。
(一)制定農村微型學校發展專項教育政策與制度
建設和發展農村微型學校,頂層設計仍是關鍵。從當前全國教育政策與制度制定情況來看,仍然沒有針對性的農村微型學校發展政策制度,所以首先需要從制度上進行調整與改變。
第一,樹立正確的農村教育發展理念,創造一個公平的教育機制。教育理念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村教育水平的高低。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的教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這是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地方政府不正確的農村教育理念有著聯系。在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新時期,各級政府及教育管理者需要秉持正確的教育發展理念與責任意識來看待農村微型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問題,減少各類負面影響。
第二,制定各類專項政策與制度。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發布《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的意見》,要求“以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為主,兼顧東部部分困難地區;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兼顧其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等貧困地區。經過3-5年的努力,使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室、桌椅、圖書、實驗儀器、運動場等教學設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學校宿舍、床位、廁所、食堂(伙房)、飲水等生活設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雖然此類政策重點涉及了農村地區的一些薄弱學校,但是并沒有出臺農村微型學校的專項政策與制度,缺乏針對性與操作性。我們認為,需要根據農村微型學校特點專門制定一些農村微型學?;A設施建設、財政資金扶持、教師隊伍人才培養方面的專項制度,從微型學校的軟硬件建設和發展方面進行不斷強化。
第三,加強各級教育部門的管理,有效地落實農村微型學校的專項制度。各類專項政策與制度的建設是保障農村微型學校發展的關鍵,而加強相應的管理與實施工作則是重中之重。在已有的農村學校管理體制上,需要充分結合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的特點,有效地執行各項農村微型學校的專項發展政策與制度。同時,在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與管理體系來切實地執行相應的政策與制度,減少制度執行過程中所存在著執行不力、形式化現象明顯等問題。
(二)實施“農村微型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
農村微型學校標準化建設是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的關鍵內容。從當前農村微型學校的標準化建設情況來看,相應的準備工作仍然不夠充分,需要加快步伐來落實整體工程的開展與實施。
第一,實現農村微型學?;A設施與管理體系的標準化建設。各項硬件設施的建設是保障農村微型學校正常、持續地存在下去的首要條件,因此,保障農村微型學?;A設施標準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首先,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需要改變原有以生源數量為主的經費支持模式,需要建立農村微型學校正常教學、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以及完善的經費支持體系,具體規定校舍的數量、質量要求等。對學校內部各類危房進行及時改造或重建,實現“一校一策”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其次,在各類教學設施方面,需要達到“配備標準”。根據正常教學要求配備完備的農村基礎教育所需的教學用具與遠程教育播放設備,保證農村微型學校教育質量的達標。再次,加強農村微型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從日常教學抓起,實行規范化的管理。加強日常監督工作,各教育部門管理人員應多重視微型學校的監督與管理,建立完善的日??己藱C制。
第二,實現農村微型學校人才引進的標準化建設。人才引進是實現農村微型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關鍵步驟。在國家“免費(公費)師范生”項目支持下,需要多向各類農村微型學?;蚪虒W點傾斜,保證農村微型學校的師資力量。同時,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日常管理中,也需要制定各類專項的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微型學校人才引進政策與引進機制。通過各項獎勵機制、優惠工作政策、職稱評定機制等方面的引導,吸引各類優秀人才進入農村微型學校進行任教。此外,在標準化的農村教育人才引進機制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擴大各類農村支教活動的范圍與影響力。利用相應的農村支教活動來讓更多有志于農村教育工作的大學生、青年教師等了解農村微型學校的教育現狀與教育需求,拓寬后續農村教師人才隊伍的培養與引進渠道。
第三,實現農村微型學校教師培養的標準化建設。加強農村微型學校的教師隊伍是農村教育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首先需要各教育部門制定農村微型學校教師培養方案,解決教師編制不足、年齡老化、學歷不高等問題。其次,需要建立長效的農村微型學校教師培養機制。提高農村教師整體隊伍的教學質量是實現農村微型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為農村學校教師提供有效的、針對性的教育培訓機會,不僅可以提高農村教師的自身教學水平,同時也是留住農村教師人才的重要方式。再次,農村教師需要多參加教師進修與學習的機會。地方教育部門應為農村教師提供各類進修、學習的機會,不斷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的學歷水平與知識儲備,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微型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開展農村微型學校多元化教學模式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各項現代網絡技術日新月異,農村微型學校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項遠程教育模式來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的水平。同時,利用各類農村微型學校的現有資源來實現學校間的資源整合,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模式,有力地提供微型學校的整體實力。
第一,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遠程教育模式。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制定了《農村中小學現代化遠程教育工程實施規劃方案》,并根據各地經濟、教育發展狀況給予經費支持來發展農村學校。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覆蓋了全國36萬所學校,現在基本確立了教學光盤播放點、衛星教學收視點和計算機教室三種模式。但是,在農村微型學校發展中,相應的遠程教育模式還沒有充分地發展起來,還有很多農村微型學校沒有相應的基礎設備以及完善的教學模式。有待后續相應的政策制度進一步地推廣與落實,把更多農村微型學校的遠程教育納入發展規劃中,同時,也需要切實地利用起各種網絡技術等,提高農村微型學校的教學質量。
第二,探索微型學校區域協同發展模式。微型學校協同發展模式是應對農村微型學校資源不足、教育質量低下的重要解決方法。通過學校之間和不同學校的內部組織之間建立一種中介,將各個微型學校有效地聯系起來,自愿與其他學校結為發展共同體。不同的學校需要建立相應的協作機制,接受共同組織的統一領導與管理,從而完成組織規定的任務。在區域協同發展過程中,一般是教育質量最優的學校為主導,通過學校間資源的有效流動與合理安排,來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并減少各項經費支出,最終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四)促進社會力量與市場機制的進入
由于中國農村自然地理、社會結構、地方文化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性,政府的財政支持能力還是有限,而且很多農村教育問題并不是單一的政府主體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充分發動各種民間組織、社會力量以及引入一些市場機制來幫助農村微型學??朔щy與解決問題。一是引入教育公益組織開展助學活動。助學活動是指以捐錢捐物等方式幫助學生改善就學條件的行為或活動。例如,營養餐計劃的實施就與教育公益組織有著很大聯系。社會組織的加入,有助于農村微型學校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二是利用農村村委會或村民的力量來幫助學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大部分農村微型學校位于農村地區或村莊內部,與當地的農村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利用農村村民力量可以解決學校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例如,通過村民的投工投勞等方式來建設學校的基礎設施;通過村民的自愿義務活動,來減少學校日常管理方面的經費支出等。三是充分利用一些市場機制來盤活農村微型學校的各項資源。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條件下,利用一些有效的市場運行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農村學校的一些閑置房屋與場地,不僅可以盤活學校已有的各項資源,同時也可以為農村微型學校發展提供更多的經費支持,有助于提高學校的發展質量。
四、結 論
農村微型學校在農村教育中有著潛在的優勢,不僅能夠保障農村學生的受教育機會,有利于農村家庭感情的培養,還能夠立足于農村社會,傳承各類地方文化與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政策制度、教師隊伍培養、區域協同發展等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微型學校的教育模式不斷得到優化,實現農村教育機會公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農村微型學校的發展不是一件小事,它事關農村教育質量的高低和農村學生教育機會的均等,更是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步驟。面對當前農村微型學校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政府、學校、社會組織、公眾等主體都需要積極參與,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實現農村微型學校的健康、持續地發展。
新時期、新起點,黨的十九大對農村教育問題非常重視,把農村教育公平問題放在首位。對于未來幾十年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一方面,我們需要吸取過去農村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錯誤經驗與教訓,杜絕不符合農村社會實際情況的政策與制度的出臺和實施;另一方面,在農村教育尤其是各類農村微型學校發展過程中善于嘗試一些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利用各種新型科學技術手段、組織管理方式來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創造更多的教育公平的良好環境,讓農村廣大學生能夠享受更多的優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雷萬鵬,張雪艷:《論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分類發展政策》,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第6期。
[2]趙丹,范先佐:《國外農村小規模學校研究綜述》,外國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3]劉胡權:《底部攻堅——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振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3頁。
[4]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訪問網址: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 最后訪問時間:2018年8月19日。
[5]王路芳等:《農村小規模學校生存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基于全國20省區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調研》,教學導刊,2014年第3期。
[6]王路芳等:《農村小規模學校生存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基于全國20省區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調研》,教學導刊,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