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作為 扎實推進
打造安徽鄉村振興的天長樣板
安徽省天長市
天長市地處安徽省最東部,除一面與本省來安縣接壤外,其余三面被江蘇五縣(市、區)所環抱。全市國土面積1770平方公里,總人口63萬,下轄14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2個省級開發區、151個行政村(農村社區)、25個城市社區。天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一直穩居全省十強、中部百強,連續三年躋身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行列,民營經濟發展連續多年獲安徽省委、省政府表彰。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4億元,同比增長9.0%;財政收入45.9億元,增長1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66元,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8元,增長8.9%。天長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兩項國字號改革影響全國。醫改“天長模式”得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同志肯定,全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范工作現場會暨培訓班在天長舉辦。股改工作受到農業部肯定,兩次在全國會議上介紹了經驗,全國試點工作總結交流會在我市召開。近年來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等國家級榮譽20多項,民生工程組織實施工作連續多年保持全省先進。
近年來,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舉全市之力,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全方位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努力打造安徽鄉村振興的天長樣板。
一、實施三產融合發展行動,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使農民對集體資產由“看得見,摸得著,管不著”到“既監督,又當家,還分紅”。其中“十八步工作法”全國推廣,典型經驗受到省政府通報表揚。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確權成果應用,率先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資產股權抵押貸款,已發放“農權貸”2362萬元?;就瓿赊r村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發放各類權證12.2萬宗。設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農村集體產權全部進場公開交易,農村產權交易更加規范。穩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積極探索“三變”實現形式,發出全省首張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公司營業執照。獲批全國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縣市,全國僅12家。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為依托,加強市、鎮兩級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建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流轉率達59.8%。加快培育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全市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達10家;登記注冊家庭農場總數近1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851個,其中省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分別達16家、11家。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實施好省部級糧食高產創建示范片、千億斤糧食規劃田間工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一批農業項目,大幅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全市整建制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每個鎮都建有一個農業示范園區,重點打造圣豐農業科技園、光華生態農業園等40多個精品農業園區,實現精品園區串點成線。銅城鎮、冶山鎮2個現代農業示范區獲批滁州市級示范區,天長市中小學生現代農業研學基地獲批全國第一批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按照“增產、效益、綠色”的理念,精心組織實施糧食綠色模式攻關,認證農業“三品”數達171個。突出抓好優質高產良種推廣、科學播種(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控和機械化生產等技術應用,重點推廣糧食生產“三推、三節”技術,獲批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發揮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引導農戶開展小麥、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推進重大關鍵技術物化補貼,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小麥“一噴三防”、水稻工廠化育秧等物化補貼試點,大力推廣新型有機肥料、緩釋肥、綠色藥械、復合式農機使用。加大插秧機、糧食烘干、秸稈機械化還田與分級設備等薄弱環節作業補貼,在全市建設多家糧食烘干中心和農機化大院。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深化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應用,積極發展智能農業、感知農業、精準農業。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農業服務平臺,加強產銷銜接。
二、實施農村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堅持以人為本,以美麗鄉村和生態文明創建為抓手,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全域建設美麗鄉村。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由“以點為主”向“由點到面”戰略轉換,全力完成省級美麗鄉村整縣推進試點建設任務??茖W編制建設規劃,推進小城鎮生態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開展鎮政府駐地建成區環境整治。堅持從實際出發,分層分類打造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基本版”“標準版”和“升級版”,并全面推開自然村環境整治,努力實現凈化、潔化、綠化、亮化、美化標準全面達標。至2017年,已連續三年榮獲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稱號。成功創建全國文明鎮2個、省級文明鎮1個,省級衛生鎮4個、省級衛生村15個。銅城鎮連續兩年入選全國科學發展千強鎮;秦欄鎮連續三屆榮獲全國文明村鎮,楊村鎮光華村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新街鎮獲批國家衛生鎮;冶山玩具小鎮獲批全省首批特色小鎮。
全面推進生態建設。加大城鎮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加強污水治理,市區、市經濟開發區、15個鎮(街)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加大種養業特別是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力度,支持規?;笄蒺B殖場開展標準化改造與建設,依法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養殖專業戶??茖W施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有機肥,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全面推行“河長制”,在滁州市率先建立市鎮村三級河長體系,完成主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推進河湖水體達標治理,有效保障了河湖水質達標。全力推進藍天行動,秸稈禁燒連續四年“零火點”。 扎實開展國家和省級生態縣(市)、鎮、村和省級森林城鎮和森林村莊等各類生態示范創建,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目前已創建省級森林城鎮13個、森林村莊49個,建成滁州市現代林業示范區1個。
全方位改善人居環境。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大力吸引社會投資,持續推進污水處理、環衛保潔、城鄉供水、治安技防、公共交通、公共服務等“六個城鄉一體化”。實施農村公路暢通工程,實現市鎮道路升級,通村道路提標,村內道路循環,正在創建全省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示范縣;加快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和垃圾集中轉運設施建設,實現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質增效工程,城鄉集中供水率達90%以上;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95%以上的行政村光纖到戶,有線電視全面數字化。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完成自然村2萬常住農戶衛生廁所改造。加強“空心村”服務管理和改造,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群體安全住房保障機制。
三、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繁榮興盛農村文化
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統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積極培育當代價值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市廣電臺、《今日天長》等市內主流媒體建設,規范各類網站管理,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為推進鄉村振興鼓舞人心集聚力量。以“踐行核心價值觀、打造好人天長”品牌活動為統攬,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持續開展公德失范、見利忘義等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構建崇德向善的社會價值取向。廣泛開展好人評選活動,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形成講正氣、知榮辱、樂奉獻、敢擔當的良好風尚。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
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以基層鎮村(社區)為重點,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投入3500萬元,在15個鎮(街)新建了高標準綜合文化站,其中國家一級文化站10個。投入1200多萬元,為187個村(社區)各建成一個農家書屋,近100個村建有集健身、活動、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村級文體廣場。投資近1400萬元,超前完成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7萬多戶農民看上了有線電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傳播能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智能化,以各鎮(街)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為基礎,正在構建資源共享的地方數字圖書館電子資源共享平臺。
提高全民文明素質。深入挖掘天長傳統文化、地域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實施“幸福千秋”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打造“千秋大舞臺、千秋大講堂”文化品牌,擴大天長紅色文化、孝文化品牌效應,努力培育一批省內外馳名商標。通過政府購買重要公共文化產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公益性文化,組織市文化館、揚劇團、市鎮文藝團體創作編排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小戲、小品、歌舞等文藝節目,支持文化志愿者以送書、送畫、送對聯等形式,為基層群眾送上豐富的文化大餐。采取三資結合模式,即國家財政補貼、政府投入和企業出資,實現了一村(社區)一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
開展移風易俗行動。以文明創建為抓手,開展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創評活動,倡導勤勞節儉,培育鄉村文明新風,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占比達到村鎮總數的60%以上。發揮農村黨員干部示范作用,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四、實施社區治理提效行動,夯實農村工作基礎
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創新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機制,促進鄉村和諧穩定。
基層管理網格化。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加強城鄉黨組織結對共建,機關與基層互動更加密切。實施“人才興村”計劃,有序抓好村(社區)“兩委”換屆,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規范選派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管理。及時上調村干部報酬,村正副職年報酬分別達3.98萬元和3.18萬元。推行村干部“預任制”,有效解決村干部后繼無人的困局。建立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動態增長機制,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按小村達6萬元,中等村達8萬元,大村達10萬元,且按照各自對應標準每年上調5%。建立“2+19+135”三級網格,即2個試點鎮綜治維穩服務中心、19個村級群眾工作站、135個村黨小組,組建以鎮村干部、黨小組成員、村民組長為主的“網格長”隊伍,打通基層服務管理神經末梢。
村民自治制度化。穩步開展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建設,積極探索建立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協商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機制,努力實現農村社區“德治、法治、自治和共治”全面落地。市級層面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對村民權利義務、村民組織、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10個方面作了原則性規定。完善村“兩委”議事規則,建立健全村務聯席會、村“兩委”工作例會、“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等村級民主決策制度,以及村務監督委員會、黨務村務公開、村民理事會、村干部“小微權力清單”等村級民主監督制度。
為民服務便利化。推行“村干下樓”工程,統一到為民服務中心一樓大廳集中辦公,試點鎮村級為民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開展全程代理服務,每年為民辦事超千件。建立“一村一警一法律顧問”制度,19個村均配備1名綜治專干、1名民政專干、1名法律顧問,安排1名民警駐村,加強農村治安管理,對弱勢群體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務。全面推進行政審批服務“最后一公里”改革,將便民服務搬到群眾家門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全市15個鎮(街)全部建成標準化為民服務中心,建筑面積達到300-400平方米,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民政殘聯、計劃生育、勞動保障、規劃建設、國土房產、法律援助等鎮(街)行政許可和審批服務事項,已全部進入服務中心。全市117個村、55個社區全部建成為民服務代理點,為群眾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民政救助、計生服務等便民服務事項。
五、實施農民增收幫扶行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在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惠農補貼資金持續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基礎上,從三個方面推動農民持續增收。
增加經營性收入。大力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開展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法人、種植大戶等專業技能培訓。永豐鎮大地聯合社為7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團購統銷等社會化服務,服務面積達3000畝;倮倮米業和禾碩米業采取“企業+經營主體+農戶”模式,開展農業訂單式生產規模超3萬畝,帶動訂單農戶畝均增收200元。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有效解決農民“賤賣”市民“貴買”的問題,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中促進農民增收。全市已建成1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
增加財產性收入。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拿出3000萬元,設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項基金,支持有條件的村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糧食倉儲等設施,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鼓勵各村對閑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校舍、廠房、倉庫、生產設備設施等集體財產,通過依法改造,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存量,取得經營收入。目前,全市村集體經濟已實現“村村超五萬、百村達十萬”目標,預計2018年底4個村年收入達100萬元,80%的村年收入達10萬元。2017年,全市村級經營性收益達2055萬元,有13個村向成員分紅,分紅總額239萬元,最高年人均分紅110元。探索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鼓勵農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變成股東獲得收益分紅。永豐鎮三元村以基礎設施使用權入股,39戶農民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聯合“淮土地”家庭農場成立圣豐藍莓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農民每年畝均分紅達900元。
增加工資性收入。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全市15個鎮(街)全部建有工業園區,全市個體私營企業總數達1.27萬家,全省縣級第一。穩步發展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注重在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四個培訓”上下功夫,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全市在勞動年齡段內的農民工約24萬人,其中在外地的農村轉移勞動力8萬多人,就近就地轉移就業14萬多人。2017年農民工資性收入超9500元,占農民收入總量的60以上,居主導地位。加快建設一批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及種養大戶為基礎的聯合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就近務工增收。永豐現代農業示范區吸納200多名農民就業,年增加工資性收入400多萬元。
六、實施民生福祉保障行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完善大保障體系。加強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建設,整合職業介紹和人才交流服務的公共資源,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大力開發社區服務、公共服務、養老服務、家政服務、助殘服務等公益性崗位,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就業水平不斷提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內。全力解決好企業拖欠工資問題,全面推行建筑領域農民工工資銀行代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保持全覆蓋,低保、五保、城鄉醫療救助、特困人員供養及生活無著人員救助、殘疾人生活和護理補貼實現應保盡保,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525元和320元。新建35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城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鞏固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在滁州率先免費為貧困戶購買種養業和家庭財產、意外傷害保險;創新精準扶貧“惠農貸”,發放貸款5000萬元。
構建大民生格局。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政府承諾每年為民辦十件重點實事。實施33項民生工程,投入資金9.2億元,其中市財政配套3億元,民生工程考核連續10年獲滁州市一等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讓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推動城鄉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榮獲全國文化先進市。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改擴建16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獲批4家全國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1家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進大健康管理,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62.1%。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成功承辦五屆安徽省茉莉花全民健身展示大賽,成功舉辦七屆天長市體育文化旅游節、首屆“開秧門”農俗文化節,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健全大穩定機制。深化平安天長建設,開展“迎接十九大,忠誠保平安”主題活動,建成平安城市視頻監控二期,啟動全省唯一一家縣級道路交通“兩化”試點,實現“一村一警”常態化,大通鎮便西村、新街鎮李坡村獲批全國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區(村)第一期試點單位,社會治安秩序持續向好,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明顯提升,連續20年榮獲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市。啟動“七五”普法,成立接邊地區聯合調解委員會,跨省接邊聯調組織實現全覆蓋,獲批全國法治縣創建先進單位。推進陽光信訪、責任信訪和法治信訪,完善鎮為主的信訪工作機制,加快信訪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推進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獲批安徽省質量強市。加強應急隊伍建設,高標準組建民兵應急連,在銅城鎮建成滁州市第一家鄉鎮專職消防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新征程期待我們新的作為。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定力,持續發力,奮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