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使命囑托 實施“六大工程”
奮力建設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
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郫都區戰旗村視察,殷切囑托郫都要在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郫都牢記習總書記指示,始終專注農村發展定力,著眼農耕文化傳承、生態本底保持等文化、區位優勢,堅持圍繞培育農村發展動能、強化農村發展人才支撐、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新農村基層治理等方面內容,持續實施“六大工程”,扎實推進農業“六次革命”和新農村建設。2017年,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4060元/年,高出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水平10628元,農民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一、產業提升工程,構建鄉村發展新體系
堅持走質量興農的路子,挖掘、聚合、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大力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影響力。
(一)構建城鄉發展星座網,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構建“6+21+34”城鄉發展星座網,同步建設6個鄉村振興特色示范鎮,21個田園綜合體,34個特色川西林盤聚落群,打造“特色鎮+川西林盤+農業園區”“特色鎮+川西林盤+景區”等發展模式。同步建設農業文化遺產示范、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都市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等5大功能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和空間布局。啟動33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實施“唐昌—安德”88平方公里核心示范片,增強鄉村振興示范帶動作用。
(二)深挖整合資源稟賦,農商文旅優質融合。實施郫都灌區輪作系統與川西林盤景觀保護,積極申報全國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連片發展10萬畝高端農業基地、8萬畝水稻功能區、3萬畝賞花觀葉基地,建成出口加工基地、港澳特供基地、集團專供基地。唐元韭黃、韭菜順利出口韓國、日本,實現四川省蔥香韭菜類生鮮蔬菜零出口的突破,云橋圓根蘿卜賣到北京盒馬生鮮超市,并與日本BFP株式會社簽約,成功出口日本。突出“中國農家樂發源地”引領效應,結合特色大田景觀,聚合川西民居、特色林盤、農事體驗、鄉村旅游,打造出“中國最美鄉村—青杠樹村”,“生態安龍”等一批特色村落,勾勒出區域鄉村旅游精品環線,繪就天藍水凈、產業興旺的美麗郫都鄉村。
(三)堅持實施品牌戰略,刷新“郫都造”產品顏值。以“天府水源地”農業公用品牌為引領,按照“名、優、特”+“專、精、深”理念,構建“農業公用品牌+區域公共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鏈式結構。與“豬八戒網”“天下星農”等知名品牌營銷公司合作,聚力發展“郫都灌區輪作系統與川西林盤景觀”農業文化遺產申遺品牌、“天府水源地”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農產品精深加工品牌以及安靖蜀繡、戰旗系列文創品牌等?!叭芬粯恕闭J證成果居全省前列,“郫縣豆瓣”連續3年躋身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品牌價值656.36億元,蟬聯四川省地理標志產品第一。
二、改革創新工程,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堅持把改革貫穿鄉村振興始終,不斷深化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創新,拓展農業雙創應用領域,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供給。
一是用好“雙創利劍”,打破“農業瓶頸”。依托全國雙創示范基地建設,與企業和院校共建1.2萬平米的成都現代農業雙創空間,建立“農業智庫+孵化+農業雙創中心+轉化平臺”于一體的“1314”農業雙創孵化新機制,探索出孵化鏈、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政策鏈“五鏈相融 ”農業雙創模式,實現孵化項目、資源、資本、人才等要素聚合。緊抓科技創新,與農業專家、農業科技人才完成科研合作項目42項、科技攻關項目13項,研發新品種82個,12個企業開展20項科技成果轉化合作。踐行“互聯網+農業”,搭建“人人耘”種養平臺,一端連城市高端消費群體,一端連綠色生態農場,以綠色高端農業和體驗農業推動農業經營模式創新,短短半年時間,注冊用戶達到3萬余人,營業收入破1000萬。引進“京東云創”等智慧農業平臺,利用大數據為消費者“畫像”,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精準化訂單生產,先鋒蘿卜干、即食豆瓣菜等一批特色產品紛紛登上了京東眾籌平臺,銷售迅速上百萬。發揮新技術對高端產業的支撐作用,“匯菇源”通過與四川省農科院等合作,采用技術融合的方式培育出川西平原特色的黃色金針菇、珍稀羊肚菌等優質菌種,供應海底撈等知名餐飲,實現黃色金針菇市場份額全國第一,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二是喚醒“沉睡要素”,激發“產業能級”。堅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激發資源要素活力,集成推進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金融等18項國家省市改革試點,率先盤活農村閑置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和農村房屋“三類資源”。2015年戰旗村將面積為13.447的原村辦復合肥廠等閑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每畝52.5萬元的價格出讓給四川邁高旅游公司建設川西旅游綜合體,成功敲響四川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第一槌”,接著該宗地通過抵押獲得成都農商銀行貸款授信1500萬元,貸款410萬元,實現農村資源與金融形成良性互動,徹底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目前全區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入市交易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38宗畝485畝,通過各類農村產權抵押貸款3.2億元,提交修法建議18條,形成青杠樹村“整理入市+田園綜合體”,白云村“宅改入市+都市農業”,水源保護地“調整入市+生態保護”等一批改革示范項目。
三是壯大“集體經濟”,促進“精準增收”。堅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培育新的市場主體,推動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壯大,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全面推廣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各類經營主體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種方式抱團發展,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同時,開創“精準增收”模式,精準分析全區農戶年收入情況,制定精準增收方案,明確增收途徑、增收舉措、增收目標,建立工作臺賬,將增收工作落實到每戶,落實到每個人。全區培育村資產管理公司56家,股份合作社16家,建成以戰旗村、青杠樹村等為代表的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區集體經濟收入達3億元。2018年1-6月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7%。
三、人才開發工程,強化鄉村人才新支撐
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創新人才引進培育機制,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著力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一是“筑巢引鳳”廣納四海賢能。先后出臺《創業天府·郫縣行動計劃優惠政策》《郫都人才新政十條》等政策,精準制定人才引進補貼、住房、醫療等多方面政策,解決來郫創業“后顧之憂”。打造郫都“人才之家”,建成聯系人才、收集解決問題的前沿平臺,為人才營造自然舒適的創業置業環境。嚴格兌現人才資助獎勵相關政策,近3年累計兌現各類人才政策資金2706萬元。在全國率先成立區級知識產權局,啟動知識產權專利、商標、版權領域的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和公共服務“三合一”改革,切實保護郫都人才合法權益。
二是“人才智庫”打造振興尖兵。聚焦“成電系、華為系、海歸系、蓉漂系”四大重點人群,精準引進帶項目、帶技術、帶資金的高層次領軍人才,累計引進諾貝爾獎得主、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專家等高層次人才47人,集聚人才總量已達5.5萬人次,聚集創客超過2.1萬人次。成立“四川戰旗鄉村振興研究院”,與省社科院、省農科院等高校合作建成專家大院、院士工作站、人才工作站等23個,設立雙創人才工作站暨專家服務基地,搭建人才交流、資源整合以及成果對接平臺,組建起100余名專家人才(含2名院士)的專家庫,200余名企業技術人才的人才庫,形成省、市、區、站、本土專家等五級專家信息服務網絡,突破專家服務與需求脫節、服務渠道不暢通、技術作用難發揮的問題,實現農業人才和技術支撐全覆蓋。
三是“四新聯培”育強本土人才。圍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業職業經理人、新鄉賢、新村民等“四新人才”,通過區、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培訓。成立全省首家“鄉村振興學院”,在每個村(社區)開辦鄉村振興講習所和農民夜校。常態化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實踐技能操作等培訓教育,累計培養本土專家、農業科技人才570名、農業職業經理人543人。建立青年人才交流學習的平臺“青促會”,現吸引了31名優秀青年參與,成為引導郫都廣大青年人才“建功立業”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浸潤工程,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弘揚古蜀農耕文明、傳承天府文化,堅定農村文化自信。
一是保護利用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望叢、揚雄、川菜等郫都特有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傳統文化,每年舉辦望叢賽歌會、“望叢祭祖”等文化活動,先后實施楊雄墓、梁家大院、文廟等古跡修復工程,建成川菜、蜀繡等博物館,保護郫縣豆瓣、蜀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蜀繡技藝帶進北京海淀小學課堂,不斷厚植文化自信。
二是培育良好社會風氣。大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著力于提升新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在全區范圍建設文化禮堂、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農家書屋,實施鄉村民風廊、文化廊、文化院壩打造工程。開展“我為郫都增光添彩”、“曬家風家訓家教”、道德講堂等活動年均達600余場次。建立健全道德評議機制,開展“身邊好人”評選、“十百千”新鄉賢評選和“一十百”示范村建設等系列活動,實施“破‘簡單粗暴’陋習,樹民主開放之風”等“十破十樹”行動,組建村民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等群眾組織,持續推進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褒揚鄉村新風。戰旗村、農科村、筒春村被評為“全國文明鄉村”,1人被提名全國道德模范、14人入選“中國好人”榜。
三是大力發展群眾文化事業。持續投入8億元資金推進文化惠民工程,三年內先后建成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和綠地公園“三館一園”,165個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全覆蓋。實施全民藝術素養提升和“送文化下鄉”行動,推廣戰旗村“高校+支部+農戶”送文化進村入戶模式,每年 “鵑城之春”全民藝術活動月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活動200余場次,以文化繁榮助推鄉村振興,打造“成都影視硅谷”等文化創意產業,郫都的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和文化消費指數位于四川前列。
五、生態保護工程,打造和諧共生新格局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一是守住生態紅線。堅決扛實全市飲用水源保護重大政治責任,嚴格落實三級“河長制”,全面完成水源保護地929戶2955人生態搬遷任務。全面落實“治水十條”等七個十條,實施增花添彩、亮水治水、拆墻透綠“三大行動”,累計完成1.2萬畝大地景觀打造。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制定《郫都區產業準入目錄》,集中關閉拆除“三無企業”2300余戶。全面推進百村整治,進行農村“廁所革命”,全區農村區域面源污染得到整治,良好生態本底得到保持,“蜀國鵑都”“郫都竹里”等一批苗圃花市、林盤林園成為成都市民周末休閑、賞景旅游的好去處,“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成為現實。
二是建設全域景區。全面推進增花添彩、亮水治水、拆墻透綠“三大行動”,推廣建設350畝“社區公園”,加快500公里綠道建設,精心打造“田園綜合體+綠道+特色林盤”景觀帶,構建城鄉慢行系統。按照“一村一風格、一片區一特色”思路,集中打造6個特色小鎮、180個特色聚落,三道堰旅游小鎮、團結文創小鎮、安靖蜀繡小鎮等應運而生、快速壯大、蓬勃發展。
三是倡導生態理念,追求綠色生活。堅持“經濟為富民、環境為護民”理念,制定出臺“五個轉型二十條”,開展“綠色七進”活動,積極倡樹綠色生活理念。出臺“五個不”(不砍一棵樹、不采一粒砂、不填一座塘、不斷一條渠、不損一棟古建)管理辦法,大力推廣綠卡積分、公益綠卡等制度,引導居民綠色出行、低碳生活,養成綠色生活方式。
六、基層基礎工程,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堅持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強化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一是打牢組織基礎。推行以強有力黨組織引領產業富民、改革興村、服務便民、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一強五引領”黨建工作模式,筑牢基層戰斗堡壘。實施村(社區)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在20個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建立黨組織并納入村(社區)黨組織管理,持續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10個,處置不合格黨員38個。依托“大數據+黨建”,建起“智慧黨建”云平臺,開辦“微黨?!薄稗r民夜?!?, 完善黨員線上線下培訓機制,村(社區)流動黨員得到有效教育管理。
二是強化作用發揮。把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作為發展“主心骨”,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弘揚推廣黨員“三問三亮”,開展“萬名黨員雙報到”,全區2.5萬余名黨員到社區“亮身份、亮承諾、亮實績”,作出公開承諾、接受公開評諾。建立鄉村振興“三固化、四包干”工作制度,引導全區干部重心下移,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逐級解決群眾困難,群眾滿意率明顯提升?;顒娱_展以來,全區累計入戶走訪群眾5.9萬多人次、研究辦結問題1164個,辦理實事173件,群眾滿意率明顯提升。
三是創新農村治理。推行黨委領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現代治理模式,積極構建黨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享體系。深化“三社聯動”,以公益創投、公服資金、社區基金“撬動”社會公益資源,積極培育社區自治組織,探索出社會組織、社區志愿服務與社區良好互動機制。健全治安聯防、安全聯控制度機制,深化專職網格員管理,推進區、街道、社區(村)、網格聯動貫通;大力推進“雪亮工程”,實行社區民警實崗制,推行“社區民警”+“輔警、網格員、綜治隊員”+“樓棟長、單元長、平安志愿者”專群協作聯動,全區鄉村一片祥和,沒有發生任何大型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