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新作為 爭創新業績
全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
浙江省寧??h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寧??h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以“全市爭進位、全省創一流、全國樹品牌”為新坐標,按照中央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傮w要求,全力打造收入好、環境好、鄉風好、機制好、基礎好的美麗鄉村,加快寧海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的步伐,早日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目標要求。
一、寧?;厩闆r
寧海位于浙東中部沿海,瀕臨象山港和三門灣,海灣優勢明顯,古取海靜境寧之意,今賦“寧靜致遠、海納百川”之意。全縣行政區域面積1843平方公里,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分布,林地面積164.3萬畝,下轄14個鄉鎮、4個街道,363個行政村,8個農村社區,常住人口68.2萬,農村常住人口48.9萬人。是寧波市首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生態縣,榮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成功創建省文明縣城、省文化先進縣、省教育強縣、省科技強縣、省旅游經濟強縣。
寧海資源環境絕佳。生態環境良好,被列為首批“浙江省美麗縣城試點縣”,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積極培育壯大步道經濟,共建成國家登山健身步道500公里,被評為中國最佳戶外運動基地,中國運動休閑大會也永久落戶我縣。
寧海產業特色鮮明。形成了模具、文具、燈具、汽車配件、五金機械、電子電器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和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經濟、會展節慶等新興服務業蓬勃興起,擁有中國模具產業、文具產業、汽車橡膠部件產業、壓鑄產業和汽車零部件制造等五大“國字號”基地。
近年來,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縣“三農”工作保持良好態勢,主要表現為“四個增”:一是農業生產持續增效,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46.44億元,增長4.2%,實現了2012年以來最高增速,列全市第一;整合“一場三涂”,設立三門灣現代農業開發區,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縣。二是農民收入不斷增長,17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8410元,增速(8.3%)高于全市平均(8.0%),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2∶1,近五年年均增長8.7%。三是農村環境全面增優,在全市率先剿滅V類水,治水滿意度全市第一,獲得全省治水最高榮譽大禹鼎;獲評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四是治理水平有效增強,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民生實事工程人大代表票決制在全國交流、寫入省委全會報告,捧得全省首批平安金鼎,鄉村政治生態、社會生態不斷向好。
二、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2017年,我縣獲得省美麗鄉村示范縣榮譽稱號,并連續八年獲得省社會主義省新農村建設優秀單位稱號。近年來,寧海對鄉村建設始終給予大熱誠、大投入,致力于建設看得見的“城鄉美”、看不見的“內在美”、能感受到的“發展美”。
1.突出景觀化建設,全面展現形象魅力。圍繞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區的要求,重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深“除臟治亂”的文章。先后出臺城鄉環境衛生保潔一體化管理、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等一攬子制度,大力推行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二是做大“造綠添彩”的文章。2011年起在全市率先實施推進“大森林、大景區”建設,共投入了11.2億元資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以上。三是做美“連點成片”的文章。把精品村、精品線創建作為帶動全域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起,縣財政拿出1.5個億,用五年時間創建30個左右精品村,目前23個精品村建設已出形象。加強精品線打造,完成專項規劃編制,著力打造長262.6公里、包含117個行政村以及國家首條千里登山步道、交通部首條風景道等在內的“一環八線”精品線,突出“一線一主題、一點一特色”,將沿線的山水風光、產業園區、景區景點、特色村莊串珠成鏈、連線成片,美麗倍增效應逐步顯現。
2.突出特色化經營,全面增強發展活力。樹立經營村莊的理念,依托各村獨有的地域特色、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建設,實現強村富民。
一是推進產業強村。以推進農業結構性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構建三大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帶為基礎,培育打造萬畝基地10個、千畝基地20個,海水養殖面積22.3萬畝,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8個,先后打造了望海茶、“寧海白”枇杷、長街蟶子等十大類國家和省級主導名牌,成功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示范縣。針對涉農資金“碎片化”問題,大力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入選全省唯一的2016年中國改革年度十大案例,17年整合資金超過7億元,其中新農村建設達到3億元。農業組織發展成績喜人。龍頭帶動效應日益彰顯,全縣現有農業龍頭企業省級5家、市級22家,縣級44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19.3億,收購加工當地農產品47.1萬噸,帶動原料基地12.2萬畝。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發展壯大,建有規模農民專業合作社362家,家庭農場967家,帶動基地6.5萬畝。強力推進土地流轉,全縣流轉土地25.24萬畝,占耕地總面積74.52%;流轉林地38.21萬畝,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23.6%。二是推進旅游興村。發揮雙林、南嶺、梅山等10個鄉村旅游精品村引領示范作用,不斷打響“悠游雙林”“花漾南山”“幸福梅山”等系列鄉村旅游品牌。以特色化、精品化、有序化為導向,推動胡陳、前童、桑洲等5個鄉村旅游集聚區建設,近三年鄉村旅游人次年均增長23.8%。近三年,寧海民宿數量、床位數量均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現有248家民宿(農家樂)營業額年均增長30%,帶動農產品銷售額8億元。建成桑洲南與舍、南山居、前童上木堂、前童軼事等20余家特色民宿客棧,加速推進許家山帳篷酒店、胡陳糧倉主題酒店、心宿無塵、一市村在慢生活度假區等項目,成功打造益陸山莊、歸云山莊獼猴桃園、金港藍莓基地等15個休閑觀光園,完善提升歡樂佳田、東山桃園等特色蔬果采摘基地。依托當地名人、名居、民俗等人文資源,寧??h大力實施“一鎮一節”工程,形成了前童元宵節、寧海灣旅游文化節等18個特色農事節日,17年各大農事節慶共引客500多萬人次,以節促旅,以節興旅的效果不斷放大。三是推進文化塑村。加強對傳統文化、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與傳承,擁有中國傳統村落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平調耍牙、十里紅妝、泥金彩漆、前童元宵行會等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獲得中國古戲臺之鄉、婚嫁文化之鄉、茶文化之鄉和浙江省詩詞之鄉、戲曲之鄉等稱號。
3.突出制度化管理,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把加強基層黨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根基來抓,推進固本強基、夯實基層基礎。一是守好農村陣地。在全市率先選派118名優秀后備干部到薄弱村、精品村、重點村全脫產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二是管好小微權力。通過科學確權、規范用權、嚴格控權,創新建立村級權力清單36條,基本實現村級組織和村干部行使權力全覆蓋。三是樹好文明鄉風。連續5年全域開展移風易俗倡新風活動,在全縣每個村創新建設“聊天長廊”,納入文化禮堂“六廊”格局,讓“好鄉親”自己講“好故事”,被評為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三貼近”優秀百例。發動全縣上下廣泛開展美麗庭院、美麗廠房等八大美麗創建活動,切實強化“創建有我”“美麗有我”的主人翁意識,讓群眾主動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四是辦好民生實事。在全省率先推行縣鄉民生實事工程人大代表票決制,并在全國縣鄉人大工作上作交流發言?!包h群同心圓”入選全國百佳志愿服務項目。打造“百姓事馬上辦”服務品牌,群眾滿意率達到98%。扎實推進“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著力打造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
三、全力爭創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
2018年,我們將按照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標準要求,以五個文明協同并進的現代化美麗鄉村為目標,打造五好美麗鄉村,推動寧海在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中持續走在全省前列,全力爭創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
1、突出產業強村,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著力帶來好收入。一是產業融合方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打好主導特色產業品牌。推進產業融合轉型,大力培育農村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做好農旅融合,同步推進全域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貫徹落實“百村千宿萬景”工程,立足村莊資源稟賦,凸顯村莊個性優勢,積極推動“八個有”標配建設。二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以造血為主、輸造結合的原則,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量增長、質量提高、實力增強。鞏固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成果,在財政普惠的基礎上,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作為鄉鎮一級黨委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抓實抓細、抓牢抓好。
2、突出生態美村,全面提升村莊整治新水平,著力打造好環境。一是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建立完善城鄉一體的環境保潔機制和環境衛生執法體系,以“四無一機制”為重點,全域推進農村環境鞏固提升。扎實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做到源頭減量、智能分類、清潔利用、高效轉化,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和資源有效利用。二是美麗鄉村分類創建工作。編制美麗鄉村建設技術指導手冊,圍繞農房式樣、道路改造、庭院整治、標識標牌等內容,為創建村提供技術參考。持續推進“一環八線”精品線和精品村建設,鼓勵鄉鎮(街道)謀劃好精品線支線建設,做好精品線+鄉村旅游、精品線+農業產業、精品線+鄉風文明、精品線+基層黨建等文章,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3、突出文化潤村,統籌推進精神文明新發展,著力培育好鄉風。一是弘揚傳統文化。挖掘鄉村民俗文化,豐富美麗鄉村文化內涵,精細建設多功能的農村文化禮堂,點線兼顧筑好“精神家園”。加強對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與傳承,保護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風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讓新農村與古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輝,形成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村落。二是傳遞正能量。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挖掘弘揚好家訓、好家規、好家風,深化移風易俗專項行動,培育文明新風,革除陳規陋習,大力開展文明家庭、美麗庭院、好鄰里、好青年等創建評比,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三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月月有活動、年年有匯演”要求,加大城鄉交流互動,不斷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大力推進農村“種文化”活動,吸引更多農民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
4、突出依法治村,切實加強農村社會新治理,著力建設好機制。一是完善治理體系。堅持自治、法治、德治同步推進,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壯大農村法治共建力量,發揮村“第一書記”、農村工作指導員作用,引導“鄉賢”參與農村社會治理,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二是創新治理方式。學習借鑒村事大家議(村民說事)、紅黑專項記、唱村歌、拍全村福等有效載體,設立鄉賢理事會(促進會、參事會)、和諧促進會等群團組織。進一步理清細化村“三委”職責,全面落實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把“小微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加快鄉鎮(街道)“四個平臺”建設,擴大村級便民服務中心代辦的公共服務,構建覆蓋全縣鄉村的網格化管理體系。選優配強農村基層干部,以提升能力為重點,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理論和實務培訓。
5.突出黨建帶村,不斷落實基層黨建新要求,著力夯實好基礎。一是落實責任。嚴格落實黨委抓農村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堅持“書記抓、抓書記”,深化落實黨建清單報表、重點項目領辦、專項述職評議等制度,堅持開展鄉鎮(街道)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二是建好隊伍。選好用好管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啟動新一輪村級后備干部“千人計劃”,完善村級后備干部培養機制,建設一支老中青結合、年齡梯度合理的村干部隊伍。三是加強考核。探索實行任職激勵金、克難攻堅獎等制度,建立起與村干部出勤紀律、工作業績、工作能力、群眾評價等掛鉤的薪酬發放體系,激發村“兩委”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