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注重差異化 實現鄉村強富美
——打造鄉村振興的齊河樣板
山東省齊河縣
今年以來,按照中央和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鄉村“五個振興”科學論斷的學習,全縣上下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總體安排部署,結合全縣實際,搶抓政策機遇,以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整合資源,集聚要素,突出特色,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發揮鄉鎮自身優勢,抓好產業布局,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努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河樣板”。
一、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保障,齊河縣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抓手,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路難行、排水堵、環境差等問題抓起,早謀劃、快行動、大投入,以點帶面,全域推進,農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一)規劃全域化,突出特色性。高標準編制了《齊河縣美麗鄉村綜合發展規劃》,對全縣美麗鄉村建設總體定位、空間布局和項目策劃等進行頂層設計。規劃建設過程中,注重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注重與兩區同建相結合。放大兩區同建優勢,新開、續建農村社區48個,涉及村莊228個,受益群眾10萬多人,所有社區均完成“五化八通八有”綜合配套,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雙提升”。二是注重與城鄉環衛一體化相結合。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投資1億元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建立起“村清掃、鄉鎮收集、縣運輸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使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狀況徹底改觀。三是注重與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相結合。發揮基層黨建工作優勢,大力推行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有力產業支撐。截至6月底,全縣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各類合作社316個,帶活經濟特色村70多個,村集體年均增收10萬元以上。
(二)建設標準化,突出規范性。堅持將標準化理念貫穿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以標準化引領全域發展。一是在建設內容上,做到有標可依。參照省、市標準要求,制定《齊河縣美麗鄉村建設規范》,明確了“兩通三化四清”重點任務,“兩通”即街巷硬化戶戶通、排水管網戶戶通;“三化”即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四清”即清舊宅、清垃圾、清渠塘、清亂堆亂放。二是在建設效果上,做到有標可循。制定了街巷硬化、排水建設、村莊綠化、坑塘治理等9項建設標準,確保施工規范。同時,在各鄉鎮(街道)先期重點打造1個標準化建設示范村,以點帶面,逐步鋪開,增強示范帶動效果。三是在建設質量上,做到有標可查。出臺了《齊河縣美麗鄉村驗收評定實施細則》以及街巷硬化、村莊美化等工作實施流程,全程把好工程啟動、建設、監管、驗收等關口,保證建設質量。
(三)政策精準化,突出普惠性。圍繞破解資金難題,堅持精準施策,多元投入,使美麗鄉村建設能夠帶動社會廣泛參與、群眾普遍受益。一是發動群眾籌一塊。引導各村通過集體出資、能人富戶資助、群眾自籌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讓更多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既增強了群眾愛村、護村意識,又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工作開展以來,廣大村民參與熱情高漲,仁里集鎮72個村僅用一周時間就自籌資金1350萬元。二是財政出資補一塊??h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億元,按“四統一”標準進行獎補。三是土地挖潛獎一塊。結合兩區同建,對搬遷村莊土地挖潛指標,按照每畝2萬元標準進行獎勵,專項用于美麗鄉村建設。
二、鄉村振興之齊河樣板
鄉村振興要找準發展的突破點和著力點,完善一套適合本地特色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自身的基礎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突出產品特色、生態特色、發展特色,“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子。
(一)沙張村生態農業旅游模式
沙張村位于胡官鎮,共有72戶,272人,黨員13名。近年來,村“兩委”一班人帶領群眾擰成一股繩,上下一心,苦干實干,沙張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初步建成了幸福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走出了一條一產與三產融合、農業與旅游結合的發展模式,沙張村率先實現了民富、村強、莊美。
1.注重抓好黨建,建強戰斗堡壘
黨的建設是各項工作的靈魂和紅線,該村堅持抓班子帶隊伍,以黨建強、人心齊,促事業旺。一是強班子、帶隊伍。堅持每半年召開一次組織生活會,班子內部更團結。嚴格落實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五的黨員活動日制度,黨員作用更明顯。二是建機制、構和諧。大力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大家的事大家議,應當公開的及時公開,群眾少猜疑,干部得清白。三是講文明、樹新風。高標準修建了文體廣場,配齊配全健身器材、音響、照明等設備,組建了秧歌隊、鑼鼓隊、廣場舞舞蹈隊,定期組織群眾開展文體活動。每年組織開展一次“好媳婦”、“好婆婆”評選活動,樹起了標桿。目前,沙張社區妯娌和睦,鄰里和諧,處處洋溢著全村群眾“一家親”的溫暖。
2.農業旅游融合,實現富民強村
沙張村黨支部把富民強村作為第一要務,扎實苦干。一是大力發展奶牛養殖園區。沙張村原有一個奶牛養殖場(合作社),近幾年由于市場行情影響,加之規模小、管理水平低,效益嚴重下滑。2013年,村黨支部抓住新村建設的機遇,對奶牛場提檔升級,高標準規劃建設了200畝的奶牛養殖場新址,并成功與蒙牛乳業達成了托管合作協議,奶牛存欄由300多頭,發展到1500多頭,2016年銷售鮮奶突破3000萬元,群眾分紅80多萬元。同時,安排20名群眾在養殖場就業。二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園區。2013年,發動群眾流轉土地500余畝,引進山東康惠循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000余萬元,建起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采取農超對接的銷售方式,產品直接銷往濟南大商場、超市。群眾每畝地租金收入1100元。三是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園區。2016年,村黨支部招商引資引進河北天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包括200畝老村址在內的600畝土地,一期投資2000萬元,建設集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采摘、垂釣、養殖為一體的休閑農業項目。四是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村黨支部堅持富民強村兩手抓,通過集體領辦創辦合作社、土地流轉、舊村址開發等方式,集體每年收入22萬元,解決了村集體辦事有心無力的問題,增強了村集體的號召力、凝聚力。
3.順應群眾需求,建設美麗新村
原先的沙張村房屋高矮不一,胡同進出不便。村黨支部抓住全市“兩區同建”的政策機遇,決心啟動新村建設。先后組織黨員干部、戶代表到縣內先期開展社區建設的洪州、華中、南北等社區參觀學習,讓群眾樹立信心。村黨支部班子把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政策作為社區建設的突破口,精心丈量老村址,規劃新社區,經過反復測算,算清了社區建設賬,每戶只拿不到6萬元就能住進160平方米的二層別墅樓,算活了群眾的心,激發了群眾早建設、快搬遷的熱情。社區建設期間,“兩委”班子成員和群眾代表全天候盯在工地,每筆資金讓群眾代表監督并及時公開,近1600萬元的建設費用群眾無一人提出異議。建設社區不容易,保持社區的靚麗整潔更是考驗。社區搬遷入住后,村黨支部及時成立社區物業管理辦公室,招聘5名保潔、水電維修人員,籌資20多萬元,硬化了600多米的中心大街,安裝了路燈,栽種了冬青、龍爪槐等綠化樹木,為群眾免費安裝了太陽能,每戶補貼300元錢安裝了有線電視,實現了凈化、亮化、美化、綠化、硬化,通電、通水、通有線電視、通寬帶、通下水管道“五化”“五通”。
(二)胡官屯村農業工業協同發展模式
胡官屯村位于胡官屯鎮,現有人口288戶,1210人,黨員68名,兩委干部8人,耕地面積3040畝。近年來,胡官屯村以黨建促發展,圍繞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以創建服務型黨組織為引領,不斷強化班子成員的為民服務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村班子隊伍團結一致,班子的凝聚力顯著提高。在工作過程中,以群眾滿不滿意、認不認可作為衡量工作的唯一標準,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擁護。村里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先后成立了合作社、農業產業園區和工業產業園區,形成了農業與工業聯動,兩產業園區協同發展的模式。
1.建設特色農業園區,加快規?;洜I步伐
培植特色農業園區。自2008年以來,胡官屯村先后與金魯班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眾融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延臣家庭農場、萬里紅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綠荷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匯豐櫻桃苗木培育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流轉合同,流轉土地1900余畝。目前,胡官屯村已形成了以有機糧食種植、綠化苗木、大蒜種植、生態園采摘為主的集觀賞與銷售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加快土地規?;洜I步伐。胡官屯村2017年8月份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群眾130戶,土地1068畝。合作社依托眾旺為農服務中心、九豐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進行托管服務,每畝地有950元的固定收益和分紅收益,極大的解放了勞動力,推動了土地規?;洜I的步伐。
2.加大環境治理,擴大工業園區規模
借助美麗鄉村建設機遇,村里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400余萬元,共硬化路面2.2萬平方米,修砌排水溝渠3600米,種植各類綠化苗木2000余株,粉刷墻面17000平方米,安裝維修路燈60余盞,完成旱廁改造110戶,有效改善了村莊面貌,為各種產業項目的引進打下了良好基礎。先后引進了雅居樂家俱有限公司,環宏木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余元,安置勞動力60余名,另外戶外帳篷、服裝加工、數控機床等幾個項目陸續簽約。預計2018年該村入駐企業可達10家左右,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200余名,人均年收入可增加15000元左右。
3.扎實開展民生工作,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為實現發展的村民共享,胡官屯村扎實開展各項民生工作。村民的合作醫療、治安保險、玉米、小麥保險、黃河水費等費用均由村集體承擔,2015年起16-59歲的村民每人300元的養老保險也由村集體承擔,每年村集體為村民承擔各種費用達50余萬元。真正為群眾辦了實事、辦了好事,群眾滿意度大大提高。同時,該村高度重視對貧困戶的幫扶,2017年,該村共有貧困戶3戶5人,在鎮上幫扶的基礎上,該村依托淺水藕種植基地分紅,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另外采取村集體收入兜底等形式加大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貧困戶現已全部實現脫貧。
(三)美東產業園規?;洜I模式
齊河美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宣章屯鎮,成立于2009年?,F有蔬菜瓜果種植面積4000余畝,集育苗、種植、加工、冷藏、冷鏈物流和銷售“六位一體”,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年銷售收入1.8億元,解決了5000多人家門口就業,帶動了5200余畝蔬菜種植發展,促進了方圓十公里范圍內11000余畝蔬菜瓜果的提檔升級。
1.發展設施農業,進行科學化種植
利用土地流轉政策,整合資源,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子。目前,美東公司有聯棟溫室和高低溫蔬果大棚800余座,運用土栽、盆栽、無土栽培、溫室栽培等形式及物聯網等現代科技種植方法,按照國家綠色和無公害種植標準,種植根菜、白菜、葉菜、蔥蒜、茄果、瓜、豆、薯芋、水生菜、菌類菜等十大類90多個品種,年產各種蔬菜瓜果2.4萬噸。從蔬菜育苗、蔬菜種植、冷藏加工、配送銷售等環節形成了完整產業鏈,現代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一是育苗核心區。公司現已建成年育苗能力8000萬株的育苗基地,可供給5萬畝土地對種苗的需求。二是蔬菜種植區。公司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育苗、統一種植、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加工、統一配送”的“七統一”標準化管理,有15種蔬菜產品獲得無公害和綠色食品認證,實現了“綠色、安全、營養、健康”的目標。三是冷鏈物流區。公司擁有蔬果加工車間10000平方米,2000噸果蔬儲存冷庫一座,冷鏈配送車輛40臺。蔬菜瓜果經過分揀、凈選、包裝和倉儲,通過冷鏈車輛配送至齊河、德州、濟南及京津等地的居民社區的直營店50多個。
2.土地大規模流轉,農民收入大大增加
為使農民對流轉土地有一個從不認識到逐步認識的過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農民從土地流轉中獲益,與公司結成利益共同體。逐漸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吸納蔬菜種植合作社社員及周邊農戶3000余戶,解決了5000多人家門口就業,帶動了5200余畝蔬菜種植發展,促進了方圓十公里范圍內11000余畝蔬菜瓜果的提檔升級。目前,美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流轉農民土地4500余畝,其中,宣章屯鎮姚莊、王莊、后屯等村莊4000余畝,實現了蔬菜生產的大田化、規?;?、標準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