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試點機遇 不辱改革使命
奮力開創新時代鄉村振興新局面
梅河口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是吉林省東、中、西“三大板塊”建設中,由中部向東部過渡的重要節點城市。全市幅員2174平方公里,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9個鄉鎮、5個街道、303個行政村,總人口62萬人,其中:農戶8.87萬戶,農業人口35.8萬人。2013年9月被吉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擴權強縣改革試點,賦予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權限。2016年10月被確定為國家第三批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先后獲得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市、全國十佳“美麗中國?最美城鎮”、國家級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城市等榮譽稱號??h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4年保持全省縣市第一位。
一、突出頂層設計,全力做好鄉村振興工作
十三五”初期,通過黨代會、市委全會和人大、政協“兩會”部署,把鄉村振興工作放在首位,確定了農村環境、產業發展、鄉鎮財源、脫貧攻堅、農村黨建,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五大任務”“三年攻堅”發展思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我市按照鄉村振興戰略
二、全面優化城鎮化發展空間布局
緊緊抓住新型城鎮化試點機遇,依據市情特點和鄉村振興需要,不斷優化城鎮發展空間布局,努力打造“一心、三星、兩帶”城鎮化發展格局,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一心”即城區,以中等城市為發展目標,努力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努力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市場、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強有力的支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變市民進程,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保證進城農民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目前,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1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城市整體形象及和諧宜居水平明顯提升。“三星”即山城鎮、海龍鎮、紅梅鎮三個衛星城鎮,結合區域實際分別發展商貿、農產品生產加工、能源等相關產業,為周邊地區發展提供市場條件,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提升吸納周邊地區農民進城的能力。“兩帶”即,沈吉鐵路和國道303線沿線,構造城鎮帶,通過招商引資、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通等方式努力打造促進鄉村振興的載體和平臺。相繼建設了五奎山禪修小鎮、康美休閑養生小鎮、杏嶺光伏小鎮,進化中醫藥小鎮,基本形成了以城(鎮)帶鄉,以工促農的發展格局。
三、整體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思維,轉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經營模式,把產業發展觸角延伸至林業、牧業、漁業,做到全面發展。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的第二、三產業。一是不斷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積極引導涉農龍頭企業向農村延伸產業鏈條,通過產業帶動,資產融合、技術融合、體制創新等方式,推動資本、技術、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有機融合,在農村各個領域進行優化配置。“十三五”以來,龍頭企業已發展到325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戶,省級龍頭企業8戶,市級龍頭企業50戶,初步形成了糧食加工、果仁加工、藥材深加工、畜牧產品加工等四大農產品加工業體系。2017年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81億元,是2015年的1.2倍。梅河口市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優質食用酒精生產地和中國最大的鵝肥肝生產地。世界最大的果仁(紅松子、山核桃)加工集散地,年加工量能力20萬噸左右,年創匯1億美元以上,成為梅河口最具特色的產業。被授予國家級出口果仁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松籽產業貿易和加工示范區。二是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規?;蜆藴驶?。“十三五”以來,通過企業自籌以及爭取國家資金新建農產品儲藏窯17座,組裝式冷庫22座,多功能烘干窯4個,有效地提升了農產品初加工對農業生產和精深加工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三是強化農產品品牌培育。制定出臺了《梅河口市關于加快主導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市財政每年對新評為省級、國家級名牌產品的企業給予一定支持和獎勵,充分調動了企業培育知名品牌的積極性。涌現出了以“梅河大米”、“開口松籽”、“梅河老窖”、“梅河啤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品牌。“梅河大米”和“吉林中興果仁”被評為中國名牌,“梅河”牌大米先后被授予“中國自主品牌”、“2017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帥貓”牌梅河大米、“富霞”牌梅河大米、“五塔”牌優級食用酒精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健全完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目前,全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4個、綠色食品28個、有機食品9個,分別比2015年增加2個、8個、5個,增幅分別為100%、40%、125%。四是積極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農家樂休閑觀光旅游農業36戶,培育休閑旅游農業示范點4個,評定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1個。初步形成了農業產業內部融合型、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型、農業休閑拓展融合型的發展格局。2017年,被列為吉林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市。
四、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
一是強化產業集群集聚發展。實施產業振興發展“三年攻堅”計劃,強化產業集聚,促進規?;洜I。“十三五”以來,培育家庭農場110個,專業合作社450個。評定市級產業園區9個,評選認定市級產業園區4個。土地規模經營6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3.1%,有效地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二是努力穩定糧食生產。“十三五”以來,加大技術指導服務力度,積極引進增產增效新品種、新技術,在做優、做精、做大、做強上下功夫,重點向綠色、優質、高效發展。并舉全市之力,戰勝了低害冷害、干旱少雨、局部洪澇等自然災害,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穩定在15億斤階段性水平。三是加快園藝特色產業發展。圍繞《農業農村重點工作三年攻堅戰實施方案》制定了《梅河口市加快發展棚膜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實施方案》和《梅河口市推進食用菌產業及農(林、漁、雪)家樂發展扶持辦法》,通過財政資金引導和撬動,加快推進棚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發展,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全市棚膜經濟種植面積達到5500畝,比2015年增加3000畝,增幅120%;發展食用菌1400萬棒(袋),比2015年增加850萬袋,增幅155%,其中:木耳1000萬袋、香菇300萬袋、平菇100萬袋;人參種植面積15800畝,比2015年增加10800畝,增幅216%,其中:林下參10000畝左右,平地人參5800畝;五味子、蒼術、玉竹、細辛等中藥材10000畝左右,比2015年增加5000畝,面積翻一番。四是穩定發展現代畜牧業。抓住近年來玉米價格下調、飼料成本下降的有利時機,引導農民發展畜禽養殖業,突出發展生豬產業,加快發展牛羊產業,穩定發展家禽產業,促進糧食、秸稈和牧草資源過腹轉化增值。目前,全市畜禽發展總量達到435.6萬頭(只),比2015年同期增加43萬頭(只),增長10%,其中:生豬14萬頭、肉牛1.7萬頭、羊1.6萬只、家禽417.8萬只、鹿0.5萬只;肉、蛋、奶產量達到4萬噸,比2015年同期增長9%,增加0.36萬噸。五是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十三五”以來,累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00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提高肥料利用率3.3個百分點以上;推廣赤眼蜂防治玉米螟165萬畝,推廣農田統一滅鼠面積115萬畝;推廣水稻病蟲害航華作業面積31萬畝,節約25-30%的農藥使用量、節約90%的用水量;推廣水稻機插拋擺秧技術8.9萬畝;推廣稻田養殖技術面積2.3萬畝。新建水稻智能催芽溫室三個,提高水稻催芽育苗生產能力,帶動3萬畝水稻生產科學化,實現畝均節本增效50元左右。建設農業物聯網數據采集示范點4個、村級信息服務點120個。六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十三五”以來,通過落實農機補貼政策,全市農業耕、種、收和植保藥械配套齊全,農業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83.23%,比2015年提高7.5個百分點。圍繞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整合國土、農發、發改項目資金5.2億元,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35萬畝,總面積達到9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2%,為農業提質增效奠基了良好基礎,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落實“兩區”劃定面積135.34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面積52.18萬畝;玉米生產功能區面積77.94萬畝;大豆保護區面積5.22萬畝),為穩定全市糧食綜合產能、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打下堅實基礎。
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
制定出臺了《梅河口市新農村建設整市推進實施方案》和《梅河口市2016-2018年農業農村三年攻堅實施方案》兩個指導性文件,確定了打造“點”。兼顧“線”、整治“面”的農村環境建設總體工作思路。全市累計投資5.92億元,在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即簡單易行,又切實管用的新路子。一是突出抓好先進村建設。“十三五”以來,共建設美麗鄉村21個,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6個,增幅320%;完成先進村建設221個,完成總任務量的73%,比“十二五”期末增加34個,增幅18%。到2018年末全市所有行政村都將達到先進村標準。二是拓展環境整治覆蓋面。全面開展美麗庭院和干凈人家“星級戶”創建活動。“十三五”以來,共評選出“星級戶”4.7萬戶,占全市農村戶籍總數的52%,比“十二五”增加3.5萬戶,增幅292%。三是持續整治難點和關鍵。采取黨員干部帶頭搬遷、以獎代補激勵等方式方法,持續開展村屯內柴草垛革命,目前,全市農村柴草垛已經有80%遷出到了村屯外,到2018年末,全市各鄉鎮(街)村屯內的柴草垛將全部遷出到村屯外,集中統一堆放。四是建立環境衛生保潔長效機制。按照農村500人口配備1至2名保潔員的標準,全市共建立了327支1182人的鎮村兩級保潔隊伍。推行了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管理模式,建設高標準垃圾箱2000個,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574個,增幅369%。
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圍繞農民最急需的生活所需,加快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是加快“四好農村路”建設。圍繞道路通行、安全出行、綠化美化,全面提升農村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累計投資3.22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13公里,通屯率達到80%;打造農村公路精品線路24條,鄉級以上公路實現精品線路全覆蓋。二是整體提升鄉鎮鎮區形象。對鄉鎮鎮區環境衛生、公共秩序、鄉容鎮貌進行集中整治,全市19個鄉鎮鎮區全部達到統一鋪設路面、統一硬化溝渠、統一亮化美化、統一拆除違建等“十統一”標準,鄉鎮形象整體提升。三是高質量改造農村危房。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4473萬元,改造危舊房3419戶。2018年,按照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原則,委托吉林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對全市農村危房進行全面鑒定,在爭取國、省資金的基礎上,市財政拿出1000萬元,共計投入資金2387萬元,改造危舊房881戶。農村危房基本全部改造完畢,讓農村既見新房,又見新村。
八、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精準發力、靶向施策,以大投入、大整改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大提升,累計投入近20億元,著力解決生態環保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圍繞大氣污染防治。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程,選取試點為農戶免費安裝秸稈顆粒炭化爐,采用秸桿換顆粒的辦法讓農戶免費獲得取暖燃料,實現農村秸稈集中收集、集中處理,減少和遏制秸桿焚燒污染。2018年,計劃投資1.65億元實施秸稈固化燃料項目,在3萬戶農戶中推廣秸稈顆粒炊事取暖技術。目前,已經選定4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村,發放秸稈顆粒炭化爐225臺,正在分區域建設5個秸稈綜合利用加工廠。二是圍繞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實“河長制”,明確市鄉村三級河長,市級河長毎半月巡河一次,鄉村級河長每周巡河一次。目前,已啟動4次大規模河道整治集中會戰,清理垃圾4萬多立方米,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規劃在人口3萬人以上的鄉鎮建設污水處理廠或分散式處理站,全面恢復農村水生態環境。目前,山城鎮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年底前開工建設;2020年底前,完成海龍鎮和紅梅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并投入運行。三是圍繞土壤污染防治。制定下發了《梅河口市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實施方案》,按照屬地管理、聯合整治的原則,通過推進禁養區養殖戶搬遷、有機肥企業集中收集、村屯建設堆肥場等措施,初步實現畜禽糞污減量化、無害化、生態化、資源化處理。
九、培育鄉村文明新風
一是營造濃厚的向上向善氛圍,讓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生活。充分利用電視、網絡、農村廣播等媒體廣泛宣傳好人好事;以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為陣地,建立標準化宣傳長廊、文化墻和文化板報,重點展示核心價值觀、道德模范等內容。在鄉道、廣場等公共場所設公益廣告牌,讓24字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等主題內容,常態地展現在群眾面前,在農村實現“潤物無聲”的精神文明建設效果。二是挖掘群眾身邊的榜樣人物,讓傳統美德舉目可見觸手可及。以發動群眾評選身邊榜樣人物作為工作抓手,取得了較好效果。組織開展了梅城好人、好婆婆孝媳婦、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等17個類別的“踐行核心價值觀?爭當文明先鋒”系列評選活動。涌現了孫善英、高明翠等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的先進典型120余人,我們還通過讓評選出來的榜樣人物走進村部“百姓講堂”現身說法,弘揚傳統美德。三是發揮村民自治作用,讓移風易俗成為鄉村文明生活新常態。在文明村鎮創建中,注重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并通過村干部帶頭、先進先行、典型示范推動移風易俗,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現象,崇尚勤儉節約、科學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為。
十、強化組織保障,推動鄉村振興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三農”,當好“一線總指揮”。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市級負總責、鎮村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形成市鄉村三級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局面。切實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做好當的農村工作機構設置,加大人員配置力度,充分發揮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二是加強“三農”工作隊伍。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訓、配備、使用,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充實加強鄉鎮工作力量,強化激勵引導,夯實基礎保障,形成鄉鎮工作人員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機制。三是注重協同配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切實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的決策部署上來,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同配合。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宣傳,形成良好輿論氛圍,振奮基層干部群眾精神,進一步凝聚全社會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合力。四是強化人才保障,凝聚社會力量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按“市場需求什么就學什么、市場缺什么就補什么”的原則,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三年行動。堅持精準施教、分層培訓,探索個性化的培訓服務,積極建立以定位、定向、定點為主要內容的鄉村“三定”式培訓機制。培育壯大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工、大學生等回鄉創業就業。加快培育扶持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到2020年,計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00人、農村實用人才5000人。五是匯聚社會力量。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支持企業家、新聯會骨干、黨政干部、醫生教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支持返鄉下鄉人員發展規模種養業、特色農業、林下經濟等,加快農村資源開發利用。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