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驅動村鎮發展
賈敬敦 王峻
摘要:鄉村振興迫在眉睫,村鎮發展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驅動力,如何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村鎮健康發展十分關鍵。文章簡要分析我國村鎮發展的路徑與現狀,科學指出村鎮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重點闡述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村鎮健康發展的路徑方法,鮮明提出通過健全村鎮科技創新體系、夯實村鎮科技創新基礎、形成村鎮科技創新優勢等方面的系統部署,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關鍵詞: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村鎮發展;
作者簡介:賈敬敦,國家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
王峻,國家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處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強調要高度重視我國鄉村的建設與發展。當前城鎮化已經從快速發展階段轉入穩步發展階段,建設生態宜居村鎮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點,補足村鎮建設發展的“短板”成為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內容和緊迫任務。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偉大舉措,世界發達國家在相應的歷史時期均采取過類似措施。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新村運動,日本同期的農村地域振興計劃,法國和德國二戰后的鄉村建設進程,以及意大利等國家的鄉村工業化進程等,都是國家特定發展階段對農村地域的突破性發展,是國家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經之路。
我國村鎮發展科技創新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驅動力,關系到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解決近6億農村人口的民生問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到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明,突破國際綠色、生態與節能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的壁壘,創造具有我國不同地域特色和風貌的生態聚落和綠色村鎮;關系到引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鄉村人居環境綠色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歷史使命。
一、我國村鎮發展的路徑與現狀
從十八大報告強調城鄉一體化發展,到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村鎮發展成為國家戰略高地和政策疊加區。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了鄉村發展現代化、綠色化和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的主體性,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一)村鎮發展的基本情況
經過4O年改革開放,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率先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農村經濟長足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和小城鎮的迅猛發展,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道路。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建制鎮20883個,鄉10872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397.0萬公頃。
總體來看,村鎮建筑面積持續增加,截至2016年末,全國村鎮房屋竣工建筑面積10.6億平方米,實有房屋建筑面積383.0億平方米,其中住宅323.2億平方米,公共建筑24.0億平方米,生產性建筑35.8億平方米,分別占84.4%、6.3%、9.3%。村鎮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全國村鎮建設總投資15908億元,其中房屋建設投資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分別占總投資的74.7%、25.3%。在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投資中,道路橋梁、排水、供水、環境衛生投資分別占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總投資的42.8%、11.8%、10.8%和10.5%。
建制鎮建成區用水普及率83.86%,燃氣普及率49.52%,鄉建成區用水普及率71.90%,燃氣普及率22.00%。68.7%的行政村有集中供水,20%的行政村對生活污水進行了處理,65%的行政村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
(二)村鎮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村鎮規劃建設發展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①初步建立村鎮建設的法規基礎,農村規劃建設開始納入法制化軌道。②城鄉居民點統籌布局與發展,規劃調控和指導作用增強。③農村住房建設持續發展,村鎮居民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④小城鎮發展迅速,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⑤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建設有所加強,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⑥村莊整治成效顯著,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提高。
從農房建設到引導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到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物質環境建設始終是我國村鎮規劃和建設的重要內容。在經濟轉型升級和城鎮化推進的關鍵時期,我國推動農村土地制度變革,加強農業現代化。村鎮規劃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村鎮建設走向特色化、綠色化,建設主體趨于多元。
村鎮建設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圍繞村鎮動態監測、規劃建設、土地利用、村鎮住宅、鄉村建材、節能環保、防災減災、信息服務等重點專業領域和研究方向,已初步建立了村鎮建設標準系統,在土地、規劃建設、產業優化、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批村鎮發展和功能提升重要成果:在村鎮區域發展模式識別評價、土地利用規劃智能化方法、空心村識別與整治、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的土地配置與調控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為我國鄉村生態宜居規劃理論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村鎮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當前鄉村振興推進過程正面臨村鎮建設發展如下核心問題:一是我國廣大村鎮的建設目前尚未擺脫無序發展的狀態,村鎮規劃建設理論的發展長期落后于村鎮建設的速度,尚未形成自身完整的基礎理論體系,雖然在建設內容、建設主體等不同角度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但仍然缺乏鄉村產業形態的識別方法、歷史文化特色傳承和三產融合的規劃設計方法;二是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機械套用城市模式,大多未考慮村鎮生活方式、資源環境的差異性,建設成本高,沒有形成系統規范的建設、運行及管理體系,建成后運營問題突出等一系列問題;三是我國地域遼闊,生活習慣差別較大,缺乏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系統治理技術;四是當前我國大多數中西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沒有經濟財力解決基礎設施投入、運營及維護,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是一個量大、面廣、持續投入的過程,必須要有信息化、高科技的建設方式。
總體上,我國當前村鎮建設規劃、鄉村住宅建設、鄉村復合污染整治三個領域急需集中破解一批具體問題。
1.村鎮建設發缺乏前科學合理的規劃引導
我國村鎮建設發展缺乏前瞻性、綜合性、適用性的規劃引導,造成了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低、農村風貌保護傳承不足、基礎設施投入效益低下、公共服務設施不到位、經濟發展動力缺失等問題。我國村鎮規劃建設方法論與支撐技術總體落后于村鎮建設的速度,截至2016年末,仍有5.8%的建制鎮和19.7%的鄉未編制總體規劃,38.5%的行政村未編制村莊規劃。村鎮規劃普遍存在編制水平低的現象,缺少專項規劃的支撐,對村鎮建設的指導作用不明顯。許多村鎮規模小而且分散,普遍存在村莊功能單一雷同、互補性差等現象。由于缺乏前瞻性、綜合性、適用性的規劃引導,造成了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低、農村風貌保護傳承不足、基礎設施投入效益低下、公共服務設施不到位、經濟發展動力缺失等問題。
2.鄉村住宅建設跟風攀比建房現象突出
我國鄉村住宅建設跟風攀比建房現象突出,缺少因地制宜的技術指導,住宅質量、安全和使用壽命埋下了諸多的隱患,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社區住宅建設的健康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村住宅建設的總量和資金的投入量保持著平穩的增長態勢,村鎮人均住宅面積逐年增加。自1985年至今,村鎮住宅建設量和資金的投入保持增長態勢,據統計至2016年末,村鎮竣工房屋建筑面積達10.6億㎡,村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3.75㎡,農村住房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當前的農村住宅建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農村建房普遍存在盲目跟風攀比建房現象,造成土地和金錢浪費;建筑選址缺乏與環境、地形地貌的結合;建造缺少因地制宜的技術指導,建造技術水平低;農村建材市場管理混亂,建筑用材質量差等;建筑功能、產業化以及災害抵御、品質提升、能效提高、歷史傳承等方面短板顯著。這些問題給農村住宅質量、安全和使用壽命埋下了諸多的隱患,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社區住宅建設的健康發展。
3.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
我國鄉村復合污染隨著生活方法改變與產業快速發展成為村鎮的新型環境問題,區域范圍內生態功能失調解決緩慢,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模式與管理標準缺失制約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目前農村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村鎮居民、小企業的生產生活對村鎮區域已經產生較大環境影響,同時又面臨來自城市、城鄉結合部的環境壓力,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脅,制約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的健康。一是局部生態平衡遭破壞,進而在整體區域范圍內造成生態功能失調,生態調節作用減小,各類自然災害頻發;二是污染現象嚴重,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農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生活垃圾數量增多且露天堆放,沒有進行有效處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嚴重;三是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氣污染物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對空氣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四是技術落后的鄉鎮企業缺少防治污染的措施,城市向農村轉嫁的污染問題嚴峻,極大地影響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村鎮健康發展
我國目前還缺乏村鎮建設科技支撐體系和創新模式,需要國家組織技術攻關,激發村鎮科技創新能力,解決村鎮建設迅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技術挑戰,需要系統地加強村鎮建設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研發推廣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生態宜居關鍵技術與產品,進而支撐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鄉建設模式科學轉型。
1. 村鎮建設需要規劃體系創新引導
我國在恢復村鎮規劃和建設管理的二十年實踐中,村鎮建設理論的發展長期滯后于村鎮建設的速度,具體表現為:系統性研究偏少,理論性提煉不足,多學科交叉有待加強,對于解決本土現實問題的前瞻性和規律性探索尚為缺乏。針對中國特色宜居村鎮的建構,國內顯然還缺乏形成規律與普適性的基礎理論體系作支撐,缺乏分類指導,規劃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弱,缺乏導致村鎮規劃建設相對技術體系滯后。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村鎮規劃理論與管理體系:一方面,村鎮規劃的主體內容、規劃體系構成、主要技術內容并沒有完全的界定;另一方面。村鎮建設工作的傳統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成為村鎮規劃建設的阻礙。我國目前僅有一部標準,用以指導村鎮規劃建設。該標準不能應對全國村鎮地域性的差異,在實踐中失去了指導意義,降低了規劃的可行性。
村鎮建設急需規劃體系創新引導,在系統摸清我國村鎮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剖析村鎮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差異性,探索空間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劃融合的具體思路,統籌考慮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配置,形成突出特色、兼顧城鄉發展,節約土地、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的村鎮規劃體系。避免盲目搬用和機械套用城市和小城鎮的規劃方法,為實現村鎮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基礎支撐。
2. 村鎮產業興旺需要科技支撐引領
產業興旺是村鎮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農村產業發展總體上還處于要素驅動階段,實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農業農村創新驅動發展尚存在諸多問題。農村農業科技供給水平低,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質量效益不高,增收動力不足,農產品供求失衡。隨著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入推進,對農業科技要求越來越高、挑戰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農村產業興旺急需通過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更好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態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按照產業興旺發展的總體科技需求,一是亟待解決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為農村特色產業科技創新注入新活力,帶動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開發,推進特色產業提檔升級;二是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引導現代要素集聚和優化配置,激發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動力,提供有效的載體和平臺,探索農業與旅游、健康養老等多種深度融合方式,促進資源、生態、文化等多元價值和多重功能的挖掘,培育農村電商、農產品定制等“互聯網+”新業態;三是需通過科技創新促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生態環境技術、納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領域形成突破,支撐一批農業新業態形成,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3. 村鎮建設需要宜居生態技術創新支撐
現代村鎮建設正面臨著由“量”到“質”的深刻轉變,人們對村鎮總體環境的要求逐漸走向宜居、生態、小康標準。受制于經濟與科技水平,我國村鎮的建設實踐往往很難像歐美那樣以高投入和高技術來換取長期的高回報,尚未成熟的宜居、生態技術和產品體系以及工業化、規?;a的實際障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推廣前景。即便是已在部分村鎮得以應用和推廣的宜居、生態技術,也多局限于微觀層面的、某一專業領域的有限探索與被動實踐,屬于一種被動式、非普遍和散點式的生態化探索。圍繞村鎮宜居化,具有中國特色的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村鎮住宅應滿足當代“以人為本,天入合一”的需求,實現住宅建造工業化、居住環境生態化、住宅功能人性化、建筑結構耐久化、住宅設施現代化、造型風格本土化、室內裝修普及化、宅內氛圍親情化的目標,要改變在部分村鎮應用的微觀層面的、某一專業領域的有限探索與被動實踐的局限,形成適應村鎮經濟發展水平的成熟系統化技術體系以及相關產品裝備。
針對我國村鎮建設技術體系零散、適用性評價缺位的問題,圍繞宜居村鎮住宅建設,結合經濟、安全、健康、特色的現實需求,開展功能優化、結構體系升級、歷史建筑保護改造、建筑防災性能提升、鄉土生態化建材部品、低成本清潔能源供暖系統、裝配式農宅等方向的技術產品研發及集成應用,形成一整套村鎮住宅建設技術體系,提高我國村鎮住宅建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研發,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術,縮小終端用能設備與國際耗能水平的差距,強化科技隊伍的研發和服務能力,形成系統科技鏈,解決面向宜居營造的文化特色、高效低碳、優美舒適、創新設計、平臺建構等問題。
4. 村鎮生態環境治理急需適用技術與裝備創新
村鎮生態環境治理主要針對飲用水處理、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展開,當前我國村鎮水環境監測體系和預警應急體系不健全,水污染健康風險評估等技術體系不完善,難以形成水污染防治合力。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薄弱,供水普遍缺乏必要的水處理設施、消毒設施和水質檢測設備,即使有水處理設施的,多數還存在種種問題。農村生活污水由于其來源分散、配套處理工藝落后、環保資金匱乏,以及農村地區環保意識淡薄,幾乎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地表水體,造成水體環境的嚴重污染。目前村鎮污水處理法規、政策體系不完善,缺少政府支持、監督。對于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污水處理裝置的造價和運行費用很難被接受,需要國家財政資金的投入。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處置管理體系不適用于我國村鎮生活垃圾產生源點多量大,組分復雜,布局分散,不利收集的特點。同時,尚缺乏適用于村鎮生活垃圾的低成本、低能耗、小型化、可持續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及裝備。
針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和特點,重點強化村鎮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創新和集成,實現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和跨越,開發適用于村鎮生產生活模式的技術產品裝備,從根本上提升我國村鎮環境綜合整治的技術創新和科技工程支撐能力。面對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轉變的污染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科技短板顯著,我國應形成自主產權的村鎮飲用水處理與輸配、污水處理與循環回用、智能運行監控等關鍵技術、裝備及功能材料,并突破鄉村廁所物質、能量系統、污染物處理、污水回用的閉路循環關鍵核心技術,產出村鎮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小型化裝備。
5. 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服務
當前鄉村文化建設主要受到思想觀念、基礎設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影響,缺少合理的規劃及有效的指導,重視物質文明而相對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活動場所有限,制約了鄉村文化建設的創新和突破,導致鄉村文化建設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萍紕撔率青l村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面對我國鄉村文化傳承中存在內容狹隘、傳承方式缺乏探索性等問題,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需求非常緊迫。
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創新有以下幾大核心任務:一是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傳承傳統鄉村文化與培育農村新文化相結合,培育精神價值文化;二是鄉村風貌文化建設需要科技創新引導,鄉村風貌建設要立足現有村莊風貌特色,按照生態和諧、藝術美感、文化傳承的總要求,創建生態宜居家園,創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創意鄉村風格,以此形成獨具特色的村莊風貌;三是通過科技創新支撐創新產業形態的文化形成,實現傳統農業產業及其生產方式的保存及傳承,發展鄉村文化元素為特征的文化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功能向新產業資源的轉型,為鄉村文化傳承拓寬新的載體,推動鄉村文化資源向鄉村文化經濟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6. 鄉村的有效治理需要科技創新保障
在傳統鄉土中國時期和城鄉二元結構時期,鄉村的治理由鄉村自我承擔,服務內容簡單,服務水平較低,鄉村治理體系變革的促動力不足。鄉村有效治理創新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系統工程,不是一個靜態的措施、政策體系或穩態的要素集,需要集合經濟、社會、人才、信息、設施、機制等內容,是一個與農業、農民、農村發展相協同的動態系統。鄉村治理水平的高低影響了村鎮致富脫貧進程和農村包容性增長質量,急需基層自治組織、鄉鎮企業等通過管理模式創新激勵和帶動鄉村社會體系變革,并推動鄉村公共安全治理、突發事件應急技術系統升級;需要創新借助電子商務和農村電子政務提升農業和農村管理效率,高層次推進現代農村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急需在鄉村治理體系中引入市場化要素,降低創新要素流動的時間與資金成本,為鄉村治理營造多元化經濟基礎,推動鄉村治理創新過程。
隨著鄉村治理服務性趨勢和服務內容增加,鄉村的有效治理需要科技創新保障,一是利用傳統治理要素推進鄉村治理創新,增強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規模、增加服務類型、改進服務手段;二是鄉村治理結構需要創新和完善,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共治的新模式;三是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改善鄉村治理服務環境,需要根據不同類型鄉村,因村制宜,實行公共服務分類供給思路,創新開放式、綜合性、互通式服務體制,提高鄉村治理的質量和水平。
三、村鎮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與舉措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通過健全村鎮科技創新體系、夯實村鎮科技創新基礎、形成村鎮科技創新優勢等方面的系統部署,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一)健全村鎮科技創新體系
適應村鎮科技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的特點,加快構建符合村鎮科技發展規律,結構完整、創新高效、功能完善、運行順暢的國家現代村鎮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1. 培育符合現代村鎮發展要求的創新主體
進一步明確村鎮科技創新活動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組織等各類創新主體及其功能定位。培育創新型村鎮企業,更好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用。培育和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大學和科研院所,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基礎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在科技普及、推廣服務、教育等方面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2. 構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服務體系
健全“一主多元”村鎮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完善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建立科學規范的運行管理和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農科教有效對接。壯大社會化創新創業服務主體,形成村鎮科技成果轉化的強大合力。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提高科技成果服務供給水平。
3. 完善適應村鎮科技創新規律的保障制度
深化村鎮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有效發揮制度優勢在科技創新組織管理中的引導作用。建立研發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研發投入占村鎮增加值的比重。發揮好財政科技投入的引導激勵作用和市場配置各類創新要素的導向作用,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創新,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建立完善符合村鎮科技創新規律的任務部署、監測評價、知識產權管理、成果轉化以及人才支持等政策體系。
(二)夯實村鎮科技創新基礎
著眼于提高村鎮建設自主創新能力,結合村鎮科技創新中基地、平臺與人才等要素的重要作用,布局區域性協同創新高地,凝聚多層次人才隊伍,提升智能化大數據水平,持續合力攻堅村鎮發展重大科技問題。
1. 布局跨區域全鏈條協同的創新基地
新建和優化建設一批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夯實村鎮科技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重點圍繞區域優勢產業和制約區域村鎮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新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推進國家現代村鎮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村鎮科技區域協同創新聯盟和創新中心,推動優勢區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創新高地,實現村鎮科技區域協同發展,支持優勢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
2、構建村鎮大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
以“互聯網+”為載體,通過融合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大力發展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技術,重點研究開發各類區域城鎮空間布局規劃和系統設計技術,城鎮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一體化配置與共享技術,城鎮區域規劃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互動模擬預測和動態監測等技術,提升村鎮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構建村鎮建設信息管理系統,以城鎮區域科學規劃為重點,促進城鄉合理布局和科學發展。
(三)形成村鎮科技創新優勢
面向我國村鎮科技創新特色、動力與方向性需求,系統提煉村鎮傳統特色、文化資源、歷史價值,大力發展新產業,著力增加農民收入,創建地域性新農村建設模式,以村鎮文化自信和產業興旺為基礎高起點引領技創新。
1.以傳統村落保護和文化傳承豐富科技創新內涵
倡導形成愛國愛鄉、遵紀守法、家庭和睦、鄰里團結、勤儉自強的道德風尚,使新時期村鎮科技立足于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基礎之上。以傳統村落保護作為文化傳承、文化自信的載體,根據地域特點確定適宜保護規劃方法,推動傳統村落與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監測預警,形成傳統村落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價值體系,形成我國村鎮科技創新獨特優勢。
2.以新興產業和三產融合增強科技創新動力
圍繞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農業新材料、智能農機裝備、現代食品制造、農業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村鎮高新技術企業和特色新興產業,推進信息技術與生產、加工、流通、管理、服務和消費各環節的技術融合與集成應用,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深度融合,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渠道、新模式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村產業空間和增值空間,提升村鎮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加村鎮居民收入,以產業興旺、生活富裕支撐村鎮發展,形成村鎮科技創新的持續內生動力。
3. 以村鎮可持續發展模式穩定科技創新方向
統籌考慮城鎮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宜居住宅建造、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領域的協調發展,結合我國各區域生產經濟條件、地域生態特色、民俗文化特征等,對多規融合、空間優化、土地集約利用、傳統村落保護與傳承、社區環境整治與質量提升、建筑性能提升、鄉土化生態建材、基礎設施效益提升等關鍵技術、產品與裝備進行綜合集成,形成科學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引領村鎮生態宜居科技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十三五”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專項規劃[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8):15-27+29.
[2]. 張立.鄉村振興——國家現代化的必經之路[J].小城鎮建設,2018(04):1.
[3]. 王雯慧.建設宜居村鎮根本出路在于創新[J].中國農村科技,2018(02):22-26.
[4]. 孫萬心.鄉村振興 文化發力——淺談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恩施鄉村文化創新[J].民族大家庭,2018(0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