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攻堅 加速轉型 奮力推動南昌縣高質量發展全面突破
作者:江西省南昌縣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實踐性、開拓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實現什么樣的經濟發展、怎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課題,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南昌縣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全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從全國位次上看,南昌縣正在步入前排比拼的階段。全國百強縣排位實現“十連升”,躍居第29位。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中,小藍經開區前移5位,躍居第95位,縣與區實現“雙百強”、“雙進位”。在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評比中,分別位列第36位和第42位,較2018年均前移兩位。同時,先后榮獲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第10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第44位、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第63位。特別是獲評中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區第19位,成為全省唯一上榜的縣區。
從綜合實力上看,南昌縣正在步入體量比拼的階段。全縣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完成128.8億元和7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和9.8%,總量連續九年穩居全省第一,特別是自2015年財政總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百億元大關以來,連續四年以每年縮短一個月的成績刷新著沖刺“百億”的速度。預計地區生產總值、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等指標總量均位列全市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實際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內資等指標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四上”企業新增數和在庫總數均位列全市第一。
從發展動力上看,南昌縣正在步入創新比拼的階段。加快新動能培育和舊動能改造,著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和醫藥醫器三大主導產業集聚區獲評江西省新型工業化產業基地。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江西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中心掛牌成立,全國領先的瑞能半導體實驗室建成開放。預計全縣R&D經費占GDP的比重達2.3%,專利申請量3000件、授權量2300件,位居全省首位。出臺了“天下英才·智匯昌南”行動計劃和配套細則,引進國家“萬人計劃”專家4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4人。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總量達12家,位居全省前列。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6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6家,預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4.3%,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一批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加快涌現。
這些發展要素的深刻變化,需要我們將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質量推動大跨越、大發展。
一 堅持園區支撐與產業升級相結合,提升高質量發展引領
堅持“強攻產業、決戰工業”不動搖,全力推進“一核兩重”產業發展戰略,聚焦“汽車、食品和醫藥醫器、建筑、商貿”四大千億元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激發高質量發展強大動能。
1.矢志不渝促進工業崛起跨越
堅持力量向工業聚合、要素向工業聚集、服務向工業聚焦,加快發展汽車及零部件、食品、醫藥醫器三大主導產業和集成電路、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戰略新興產業,推動工業向中高端邁進。提升主導產業支撐力。以“大干項目年”為抓手,深入實施鑄鏈、補鏈、強鏈工程,強化產業上下游配套,加速打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和醫藥醫器“千億產業”集群。君為VR研發制造基地、華智5G通訊簽約落戶,推進江鈴股份富山新能源汽車基地、濟民可信生物醫藥產業園等已引爆型項目,加快諾金科健康產業園、上海滬工、亦偉達等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煌上煌、匯仁藥業等本土企業打造成為集供應鏈、產品鏈、創新鏈為一體的行業龍頭。提升骨干企業帶動力。瞄準高端高新高質,加大重點企業引進和培育力度,力爭集成電路、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戰略新興產業分別培育3~5家龍頭骨干企業。支持企業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助推德瑞光電、瑞能半導體等搶占行業制高點,實現裂變擴張、提能升級。加快籌建寧波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南昌分院、南昌同濟大學江鈴汽車創新研究院,加速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用好用活縣域創投基金、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區域股權投資基金等金融杠桿,加快設立賽海產業基金,探索推廣“園區租賃貸”,讓“金融活水”助推產業升級。提升園區平臺承載力。深入推進開發區改革與創新發展。加快“新九通一平”建設,健全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園區道路、燃氣、供熱、治污等基礎設施。支持園區打造產業鄰里中心,加快標準廠房、標準研發樓、標準公寓房“三房”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牢固樹立“畝產論英雄”的理念,深入推進閑置用地、低效用地清理整治,積極處置僵尸項目、僵尸企業,著力提高產業用地效率。
2.鍥而不舍推動服務業蓬勃發展
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總部經濟、電子商務、休閑旅游等業態,深入推進沿江樓宇總部經濟帶建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品質化轉變。做強現代物流。加快制定物流產業發展規劃,著力完善物流產業扶持政策。大力發展新零售、冷鏈物流、第四方物流等前沿業態,全力吸引一批平臺型企業、跨境電商企業落戶,助推菜鳥聯盟、京東物流等竣工投產,著力打造中部地區倉儲物流中心、分撥中心、區域結算中心。做大特色商貿。以新洪城大市場開業運營為契機,主動承接中心城區業態轉移,著力打造輻射全省乃至中部地區的商品批發集散中心。助推贛商中心·洪城里開業運營,加快茵夢湖濱水文化街區、博能·健康小鎮等項目建設,打造銀三角休閑娛樂度假集聚區。做響旅游品牌。按照全域規劃、全域打造理念,加快完善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依托毛澤東故居、岡上教授村、三江后萬古村、幽蘭馬游山、塔城水嵐洲等載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大力發展精品民宿、鄉村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全力打造生態休閑旅游精品線路。
3.馳而不息唱響昌南建筑品牌
完善了裝配式建筑產業扶持政策,成立了裝配式建筑產業聯盟。武陽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獲評“2018中國建材園區20強”,形成了PC、鋼結構、木結構和裝飾裝修等全產業體系。北京邁瑞司、中民筑友、國金綠建開工建設,杭蕭鋼構、萬欣建筑、朝暉筑工建成投產,預制構件可實現年產能100萬平方米。千億建筑科技產業園持續壯大,入駐企業達68家,設計、咨詢等配套項目招商全面啟動,產業鏈條逐步完善。新增特級企業1家,總量達6家,占全省1/3;建安產值突破1200億元,占全省1/6。
二 堅持建管提質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筑強高質量發展載體
深入開展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全力推進“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三年上臺階”,加快城鄉融合互動、一體發展,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
1.以“工匠精神”打造宜居城市
突出空間優化。統籌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各項專項規劃的編制,構建統一銜接、功能互補、相互協調的空間規劃體系,真正實現“多規合一”。完成向岡片區綜合交通系統規劃以及黃馬、塔城等鄉鎮總規編制。圍繞項目推進抓征收、圍繞產城融合抓征收、圍繞城市形象抓征收,全力攻堅昌景黃高鐵、桃新大道等項目房屋征收,確保征收面積不低于165萬平方米。突出功能完善。深入開展國家園林縣城創建,大力實施增綠添彩行動,啟動振興廣場、河濱路以及玉湖公園等項目建設。推進小藍大道西延、河洲路南延、東新三路等主干路網建設,完成蓮西大道、金沙二路、斗南路等提升改造工程,打通澄湖東路、定崗大道、城北路等“斷頭路”。啟動鄧埠、塔田等集貿市場升級改造,加快芳華路、王家社區等社會停車場建設,確保新增泊位4000個,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突出宜居建設。探索推進“1+5+X”社區鄰里中心建設,加快向陽路、南井路等老舊社區微改造、微更新,規劃配置幼兒園(幼教點)、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點、鄰里生鮮便利店、綜合性文化(體育)中心5類服務功能,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2.以“繡花功夫”推動精細管理
堅持項目帶動。深入推進“三大革命”,全面鋪開生活垃圾分類,全面完成445座三類及以上公廁建設。啟動振興大道、澄湖中路“面改美”,完成海嘉路、小洲路等3條道路城市家具更新,著力提升墨山立交橋、沿江快速路等城市出入口形象。堅持智慧引領。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結合大數據管理局組建、“03專項”和“5G”試點,采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手段,建立功能融合、數據共享、分口應用的城市管理新平臺,加快打造“城市大腦”,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影響城市順暢運行的堵點問題,穩步推進“互聯網+交通信號燈控制”和立體監控體系建設,打造便捷舒適城市。圍繞物業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不欠新賬、還清舊賬,制定供水供電設施建設管理辦法,加大資源整合、設施改造力度,共建和諧宜居社區。
3.以“綠色理念”引領生態文明
打好綠色發展持久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健康服務、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打通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燃煤鍋爐淘汰改造,加快鉑瑞能源集中供熱項目建設,著力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源頭嚴控、過程嚴管、惡果嚴懲,讓藍天常駐、碧水長流、凈土芬芳。持續抓好“四塵三煙三氣兩禁”整治,力爭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超過85%。加快推進雄溪河綜合整治、蓮塘河生態綜合整治等水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啟動小藍經開區雨污管網升級改造,完成向塘開發區、武陽創業園污水處理廠建設和小藍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力爭主要河湖斷面水質達標率大于92%。以重金屬污染防控、污染地塊風險管控為重點,全面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打好系統監管陣地戰。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以監管“硬措施”落實生態“硬約束”。加快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推動采樣、監測等數據與省市聯網并網,實現污染源的實時監測、動態監管。健全環境監督執法機制,緊盯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嚴查嚴處各類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全力打造“更宜居、更生態、更人文”的美麗昌南。
三 堅持農村改革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調優農業結構,持續美化農村環境,大力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全面夯實高質量發展的“三農”基礎。
1.全力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村經濟強起來
抓牢龍頭。大力實施“一鄉一園”戰略,力爭每個農業鄉鎮引進一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項目。加快黃馬鳳凰溝、蔣巷江西漢光等田園綜合體建設,推進益海嘉里、云鵬生態等重點項目,加速現代農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努力躋身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行列。調優結構。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采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模式,推動農業規?;?、集約化、品牌化、現代化發展。著力引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提高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加快發展農村電商、休閑農業、智慧農業、“中央廚房”等新型業態,培育壯大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夯實基礎。強化調度、精心組織,一個標段、一個專班抓推進,加快長樂聯圩、水嵐洲聯圩等除險加固項目建設,全面完成15.9萬畝高標準農田掃尾建設,同步啟動2019年、2020年26萬畝建設任務。大力推廣大田托管服務模式,力爭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新增2萬畝。完成全省首個縣級氣象防災減災科技園建設并投入使用。
2.全域打造秀美鄉村,讓田園風光靚起來
精致建設。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面完成幽蘭、塔城等11個鄉鎮集鎮綜合改造,繼續推進“五位一體”示范村、小康示范村和精品提升點建設。深入開展“五拆五清”工作,完成年度800個左右一般村點建設,實現新農村建設“三年掃一遍”。大力開展“四精”試點創建,高標準打造蓮塔公路、南峽公路、藍園大道等9條秀美鄉村示范線路。精心治理。持續加大農村污水治理力度,完成南新、涇口等3個集鎮污水處理廠以及幽蘭鎮南湖村等29個村莊污水處理站建設,確保鄱陽湖沿線1/3以上的村莊完成截污。扎實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葫蘆清理、溝渠清淤以及門塘整治,確保帶著Ⅳ類及以上水質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逐步推廣農村垃圾分類及環衛保潔服務外包,完成塔城、富山等5個鄉鎮垃圾壓縮站建設。精準管控。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快構建林業資源網格化管理體系。深入開展“清河行動”“河湖衛士”等專項整治,嚴格執行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嚴厲打擊非法采砂、電力捕魚、圍堰養殖等違法行為,全面加強飲用水源地監管,著力打造“河湖長制”升級版。全力做好衛片例行督察整改、“大棚房”問題專項整治等工作,讓昌南農村大地始終成為鐫刻鄉愁的美麗田園畫卷。
3.全面激發農村活力,讓農民生活富起來
鞏固脫貧成果。全力抓好中央、省、市脫貧攻堅督察、巡視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把增強發展能力作為根本,著力完善利益聯結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精準幫扶“十大行動”,持續強化就業、產業等幫扶舉措,進一步提升產業扶貧覆蓋水平。加大精神扶貧力度,開展脫貧攻堅“感恩行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激活“三農”要素。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村宅基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村人才技能培訓、實踐鍛煉,壯大農村人才隊伍。落實公共財政、土地增值收益、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政策,做好“財政惠農信貸通”支農工作,用活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拓寬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破解“空殼”難題。鼓勵村集體參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建設用地指標及其收益分成用于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因地制宜探索土地合作型、資源開發型、物業經營型等多種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面消除184個“空殼村”。
四 堅持深化改革與創新驅動相結合,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再攻堅、開放再提升、創新再突破,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為的擔當,把新時代改革開放全面推向前進,積蓄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后勁。
1.更寬領域推進改革攻堅
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推進改革新舉措,釋放發展新活力。要以改革提效能。加快推進機構改革,同步完善權責清單,確保2019年3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務。圍繞“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為公平營商創條件,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目標,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確保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一次不跑”和“只跑一次”辦理率達80%以上;創新“六多合一”審批模式,穩步推進“中介超市”建設,優化整合投資項目評審流程,確保政府和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39個和19個工作日以內。全面鋪開政務辦事大廳錯時延時工作制,打造365天“不打烊”的政務服務。要以改革惠民生。扎實推進新一輪綜合醫改試點,重點抓好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安置小區物業集中規范化管理。穩步推進殯葬綜合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骨灰安放設施建設。著力整合現有硬件資源,加強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工作,積極推行“公辦民營”經營模式,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要以改革添活力。深入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助力企業跨越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探索實行“招商引資+項目推進+走訪幫扶+后期服務”全程保障工作機制,為企業提供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店小二”服務。深入推進小藍經開區機制體制改革,加快設立一級財政。穩步推進向塘“鎮區合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有一定基礎的縣屬投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全牌照經營。
2.更高水平推進開放提升
聚焦產業抓招商。圍繞每個產業至少引進一個投資超50億元的重大項目的目標,聚焦汽車、食品、醫藥醫器三大主導產業和集成電路、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戰略新興產業,打好基金招商、平臺招商、輕資產招商、小分隊招商等組合拳,全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強的領軍型企業和引爆性項目。搶抓機遇促合作。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參加贛港會、贛臺會、泛珠會等大型招商活動,大力開展“三請三回”、“三企”入贛工作,提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質量和水平。筑牢平臺擴開放。圍繞“進境與沿海同價到港,出境與沿海同價起運,通關與沿海同樣效率”的目標,大力推進南昌(向塘)鐵路口岸二期和國家一級鐵路物流基地建設,推動中歐圖定班列上升為精品線路、精品班列,力爭全年開行圖定班列100列以上,努力讓每一趟班列“滿載而出”、“滿意而歸”。以商品車物流基地投入運行為契機,積極申報汽車、食品指定口岸,著力引進一批出口型、外向型企業落戶,實現“口岸崛起新城”目標。
3.更大力度推進創新引領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盯平臺、人才、政策等激發創新的關鍵要素和核心支撐,不斷提升創新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打造優勢平臺。支持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重點推進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南昌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設。深入推進“03專項”試點應用,深化與飛尚科技的戰略合作,加快成果轉移轉化,著力搭建省內一流的移動物聯網公共服務和研發平臺。引進優秀人才。全面落實“天下英才·智匯昌南”行動計劃,用好用活人才發展專項基金,持續提升招才引智的“黏性”。聚焦重要產業、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實施“菜單式”靶向引才,加快引進一批關聯性、互補性、緊缺型高層次人才。用好駐縣高校、科研院所內現有優秀人才,探索推行產教融合、校企聯動,全力打造人才高地。扶持優質企業。強化質量興縣意識,設立縣長質量獎,鼓勵企業創質量精品、建百年老店。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量質“雙提升”工程,構建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升4.1個百分點。
五 堅持安全穩定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強化高質量發展保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決勝全面小康為引領,集中力量解決事關人們生存發展的“頭等大事”和影響百姓日常生活的“關鍵小事”,讓百萬昌南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1.提供更加可靠的民生保障
2019年將采取人大代表票決的方式確定一批民生實事,必須重點抓好落實,做到件件交賬、樁樁滿意??傮w考慮2019年新增安排11.2億元,總量72.8億元投入民生工程,全力辦好醫療保障、教育體育、群眾生產生活等10個方面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65件實事,讓群眾生活得更舒心、更順心、更暖心。繼續把穩就業放在突出位置,積極開展援企穩崗“護航行動”,建立困難人群就業幫扶機制,確?!傲憔蜆I家庭動態清零”。進一步完善社保業務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精準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穩步提高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保、城鄉低保等補助標準。加快銀三角幸福雅苑二期、銀湖柏崗村等11個安置點建設,確保蓮塘彭家二期、金湖雄溪一期等11個安置點竣工交付。深入推進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全面落實各項脫貧解困政策,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人掉隊。
2.打造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
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重點圍繞群眾生產生活的堵點、難點和痛點,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民生問題。
堅持教育體育鑄品質。新辦公立幼兒園、回收小區配套幼兒園、新增農村學校附設園22所,啟動洪新學校、江右特色高中、縣中專等8所學校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動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創建首批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
堅持文化衛生抓均衡。繼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實現鄉鎮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加大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力度,開展南昌采茶戲進校園活動。推動縣鄉醫共體建設全覆蓋,完善分級診療制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加快推進縣醫院改擴建、八一等4所鄉鎮衛生院以及53所村衛生計生服務室等項目建設,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堅持水電交通補短板。建立健全建管養運機制,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加快姚灣港區、S517蓮塘至幽蘭段和S426藍園大道二期建設,實施47.6公里縣道升級改造、101公里鄉鎮主干公路建設、2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和19座危橋重建,加快塘南、八一等公交樞紐站建設。編制蓮塘、銀三角等片區電力專項規劃,穩步推進跨區交叉供電和農村電網改造,提高供電保障能力。打破城鄉市場界限和行政區域邊界,全面打響農村供水三年攻堅行動,加快啟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實現統一規劃、統一運營、統一管理,著力打造農村安全飲水升級版。
3.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
強基礎。有序推進“雪亮工程”、“兩所一庭”和基層執法管理中心建設,著力實現綜治中心實體化,打造智慧平安小區升級版;深化“零點巡查行動”,搭建群眾參與的社會治理工作平臺,有效發揮社會力量作用;運用大數據提高預警預防能力,進一步完善立體化、信息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打擊。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著力鏟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持續開展打擊傳銷詐騙、非法集資等涉眾型經濟犯罪和“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等違法犯罪活動。促穩定。抓好普法宣傳教育,深入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工程,充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等社會規范作用,依法規范宗教事務,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全面加強信訪法治化建設,妥善化解重點領域信訪問題。保安全。持續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推動智慧市場監管改革試點,深入推進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提升應急管理水平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