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園區校區融合 助推高質量發展
作者: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位于揚州市邗江區的揚州高新區是高校資源十分集中的區域,也是揚州市委市政府重點發展的三大創新板塊之一,通過園區校區融合發展,致力打造揚州科創名城建設的示范樣本。
一 融合共生——高新園區與科教園發展的必然趨勢
高新園區對高新技術成果有著迫切的動力需求,科教園則是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前沿陣地,兩者融合具有天然的互補優勢??v觀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園區,在發展特點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大多位于大學和科研機構比較集中的地區。從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創建的高科技園區占比達86.3%。因此,無論是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園區,還是打造知名高水平大學城,都不可能靠各自單打獨斗,必須走融合發展之路。
1.高科技園區與科教園是共生共融的結合體
硅谷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大學與其所在高科技園區相互作用最成功的典范,20世紀50年代之前它還是一片果園,正是依托擁有雄厚科研力量的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學,目前已發展成為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和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擁有惠普、英特爾、蘋果、思科、英偉達、仙童半導體等世界一流公司。國內許多知名高科技園區,如中關村科技園、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武漢東湖高新區等,也都是與大學城相融一體、資源共享,從而不斷發展壯大。
2.世界知名高科技園區發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國內外高科技園區發展模式可以歸納為“三主”:一是政府主導型。以美國波士頓128號公路創新廊道和日本筑波科學園為代表,二戰期間由于國防投資和軍備需要,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實驗室分離出來建立企業,形成了波士頓128號公路創新廊道,使該地區在電子、計算機、儀器等領域的技術處于世界最前沿。筑波科學園則是完全由日本中央政府資助建立的科學城,相對側重于基礎科學研究,與產業界聯系緊密度不高。二是市場主體型。以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為代表,20世紀70年代,園區企業認識到臺灣地區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沒有機械地學習硅谷模式,而是從自身實際出發,依托臺灣最好的工科大學臺灣交通大學和臺灣清華大學等,引進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所需的整套技術、科技人員及管理經驗,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制造中心之一。三是院校主創型。以硅谷為代表,當初斯坦福大學為解決學生就業需求租賃閑置土地,創立了斯坦福工業園和斯坦福研究院,將大學的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商品。硅谷模式的特點是既注重研究開發,又注重產業發展,更重視研究開發與產業界的合作,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3.高科技園區與大學城融合發展的成功要素
一是科技人才集中??萍既瞬艦榭萍紙@區的崛起提供了人力資源,他們構成了高科技園區的主體,也是高科技園區存在的必備條件和成功的基礎。目前在硅谷,集聚著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人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硅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達30多人。二是創新氛圍濃厚。創新得益于一個好的創新氛圍,不僅是擁有眾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現代化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充足的研發資金,更重要的是擁有寬松、自由、鼓勵個性發展和創造的文化氛圍。這也是這些硅谷高科技園區能夠站在世界高新技術前沿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風險投資跟進。高新技術產業是高產出、高風險的行業,一個產業的形成和一個項目的實施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風險投資恰恰是推動高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硅谷創造的高科技奇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風險投資,例如蘋果公司,風險投資每投入1美元,取得的回報高達240美元。目前,硅谷吸引著全球超過60%的風投資金。
二 “四優”疊加——揚州高新區打造“科創樣板”的現實依托
位于揚州市邗江區的揚州高新區,總規劃面積為6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達20.2平方公里,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目前已躋身全國高新區百強。揚子津科教園是市委市政府“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的三大創新板塊之一,規劃面積約17.78平方公里,現有7所高職院校近10萬名師生,是一座天然的人才庫。
1.區位之優為承接資源、輻射周邊創造了更多機遇
揚州高新區周邊有瓜洲、揚州南、蔣王三個高速出入口,滬陜高速、揚溧高速、大運河穿境而過,而揚子津科教園主體部分位于高新區核心區,一期、二期分別位于高新區北園、南園,兩者地域相融、設施共享,彼此的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明顯,有利于向東承接上海富集資金,向南引進蘇南外溢技術,向西借助南京江北新區創新資源,向北輻射蘇中、蘇北廣闊腹地。
2.產業之優為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提供了廣闊空間
揚州高新區初步形成了以數控裝備制造業為主導,以生物醫藥、新型光電、現代服務業三大新興產業為支撐的“一主三新”產業體系,其中鍛壓機床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的30%以上,揚力集團、金方圓公司、揚鍛集團位列國內行業前5強,金方圓、揚鍛分別與德國通快、舒勒實現國際戰略合作,牧羊集團糧食飼料機械產量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平虉@區以揚州大學為核心,擁有門類齊全的優勢學科,是高新區聚人才、興產業的重要支撐。
3.平臺之優為產學研深度合作建立了載體支撐
園內擁有中科院揚州中心、數控機床研究院、清華智能裝備研究院、揚州大學科技園等十大全系列、廣覆蓋、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平臺。目前已創成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家,國家級科技孵化器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園區內揚力集團等50多家企業已與揚大、工職院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建企業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院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80多個。揚大科技園創成省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已吸引100多名教授、博士和在校學生入園創業,催生各類科技企業110多家;威克生物等企業引進的3名揚大教授獲市“綠揚金鳳”人才計劃支持。
4.設施之優為產城人融合營造了優質環境
高新區北園作為邗江區重點打造的汊河產城融合板塊,建成了月城科技廣場、匯金谷等一批商業綜合體和科技綜合體,交通、醫療、教育、公園等各項配套設施齊全。南園連接揚子津科教園的邗江路南延已全線貫通,揚子津路以及高旻寺路東延等周邊支線正加快建設,基本形成了暢通有序的區域路網體系。同時,積極推進揚子津生態中心建設,投入1000萬元,建成了占地65畝的三汊河生態體育公園,為高校師生及周邊群眾提供了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三 立體對接——高新區與科教園融合發展的科學路徑
圍繞構建“科教聯合體、校地共同體、產城融合體”的目標,以立體對接的思維,使揚州高新區與揚子津科教園融合發展成為展示揚州科創名城建設成果的“窗口”,成為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風口”,成為加速推進產城融合的“關口”。重點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融合。
1.著力推動規劃建設融合
按照市委市政府“五區”聯動、融合發展的要求,緊扣揚州新一輪城市總規調整的時間節點,堅持產業、科技、生態、文化“四位一體”,以規劃融合為先導,著力打造“三大高地”:一是打造產業高地。圍繞加快“教育事業、研發行業、智力產業”項目招引落戶,進一步優化揚州高新區產業空間布局,全面推進北園轉型提升,加快南園高新產業集聚,形成南強北新、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二是打造科創高地。圍繞揚子津科教園建設,以運西片區為核心,招引建設一批創客空間、創新工場、創業咖啡等開放式綜合服務平臺,加快軟件信息、科技研發等業態集聚,做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三是打造文旅高地。借力揚子津生態中心建設,加強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整合,重點抓好瓜洲古鎮運河文化和高旻寺禪修文化開發,推動水果俠樂園等重大旅游項目落戶建設,著力打造長三角文化體驗和旅游度假目的地。
2.著力推動產業結構與學科結構融合
區域產業結構和高校學科結構實際上是“相輔相成、一榮俱榮”的關系。高新區“一主三新”產業體系如能與科教園門類齊全的學科優勢相匹配,將有助于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和發展質量,促進產業規模擴大、技術水平提升,形成更具競爭力“智造”的產業體系,也有助于高校院所提高教研質量增加辦學特色。高新區將結合重點產業發展實際,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部署服務鏈,每年組織實施多項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進一步加強機械裝備產業發展要素保障,推動生物健康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清華智能裝備科技園、生物健康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建設,努力將揚州高新區打造成為“揚州智造”的領軍板塊。同時,在招引重大項目和規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方向時,努力與科教園內各大高校的學科結構和學科優勢相適應。同時,揚子津科教園致力于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高校之間在規劃學科建設和課程設置上,既要避免專業設置同質化,也要充分考慮高新區的產業結構重點,在具有本校特色和優勢的專業領域內,加強產業發展所需高新技術研究,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3.著力推動產學研金融合
高新區與科教園融合發展的核心是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提升科技研發水平。不僅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研”優勢,還要調動企業“研”、“產”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學”、“研”促“產”的效果。因此,在推進區園融合發展中,將著力構建以創新平臺為載體、以校地合作為紐帶的融合創新機制。一是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大力實施“十基百點”工程(即建設十類國家重點實驗室成果轉移轉化基地、百家高科技成果示范應用點),按照“引進一批、提升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加快建設省內外有影響力的實驗室,在抓好吉林大學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研究聯合實驗室、中科院揚州科技檢測與技術研究聯合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上,重點支持揚州大學圍繞地方產業創新,規劃建設一批理工科類高水平實驗室,力促牧羊飼料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創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二是完善協同創新體系。進一步優化提升中科院揚州中心、數控機床研究院等載體功能,全力支持揚大科技園爭創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推動高新區企業與科教園區在平臺共建、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多層次合作,力爭三年內實現“2131”目標,即推進200項產學研合作、推動100家企業與揚州大學等院校共建企業研發機構、完成30家企業實驗室建設、培養1000名以上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強化科技金融合作。用好用足智能制造產業基金、生物健康創投基金,采取撥付研究課題經費、購買科技服務等形式,聯合各大高校院所開展產業發展共性技術難題攻關;積極推進蘇中蘇北首家科創服務聯盟掛牌入駐,設立1億元貸款風險資金池,為園區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依托科技企業上市基地,積極推動科教園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到2020年,園區創投機構超20家,境內外上市(掛牌)企業超10家,上市后備梯隊超30家。
4.著力推動產城人文融合
科創名城建設既要有高端產業和優質企業支撐,也有要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還應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和宜居宜業的人文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堅持園區、校區、城區“三區”聯動,打造“新人才、新產業、新城市”的樣板區。一是打造一座科教新城。積極推動揚州技師學院新校區、廣陵學院二期工程建設,完善大學城配套服務中心等功能設施,加快“教育事業、研發行業、智力產業”項目落戶,使之成為集聚高質量教育資源、高水平研發機構、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大平臺。二是建好一個特色小鎮。按照“毗鄰城區、服務園區、配套校區”定位,實施汊河片區整體改造,以打造“創客大街”為抓手,吸引和集聚大學城的創意資源和創新能量,加快建設“科教小鎮”。聯合南師大、揚州職大、市人醫等單位建設高新區醫院、小學和幼兒園,優化公共服務供給。三是呈現一批生態樣板。高起點規劃建設沿古運河、儀揚河的帶狀公園,打造連接揚州大學揚子津校區、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郵通達學院、江海學院的慢行系統,形成鑲嵌在揚子津科教園區的“翡翠項鏈”,全面融入揚州公園體系布局。